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干细胞的影响以及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72只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和干预组,每组24只。结扎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和8%低氧暴露2h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对照组仅游离右侧颈总动脉,不予结扎和缺氧处理。干预组大鼠缺氧缺血后立即腹腔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000IU/kg,每天1次,连用3d。HIBD组大鼠缺氧缺血后连续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d。每组随机取8只分别于术后4、7、14d处死。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不同时点海马齿状回巢蛋白(nestin)标记阳性细胞的变化。结果各时点HIBD组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加(P<0.05);各时点干预组nestin阳性细胞较对照组和HIBD组均增加(P<0.05)。3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区nestin阳性细胞数均于术后7d达高峰。结论早期给予rh-Epo可促使新生鼠HIBD后海马齿状回区nestin表达增加,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再生,在HIBD后神经再生、修复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EPO和EPO受体(EPOR)的表达在脑内受低氧诱导因子1的调控,在缺氧缺血条件下,EPO和EPOR的表达明显增加;EPO具有直接和间接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为抗神经细胞凋亡、抗炎、抗氧化和促进血管再生等作用;EPO能部分通过血脑屏障,尤其是受到破坏的血脑屏障,大剂量静脉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临床试验已获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而EPO变异体和低氧诱导因子1诱导剂的研究、EPO的基因治疗等新的治疗策略又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开辟了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海马的近期病理改变和远期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新生7d大鼠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和HIBD EPO组。HIBD术后72h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海马CA1区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术后28d评估海马学习记忆功能。结果EPO治疗能显著减轻缺氧缺血侧大脑半球水肿、梗死和出血等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IBD后72h缺血侧海马CA1区Bcl-2蛋白表达量均为HIBD EPO组>HIBD组>假手术组,3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5d总平均逃逸潜伏期HIBD组(67.93±7.29)s,HIBD EPO组(42.95±7.29)s,假手术组(29.67±6.95)s,平均逃逸潜伏期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间探索实验示:HIBD组站台周边区域I搜索时间和搜索路程与HIBD EPO组、假手术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IBD EPO组和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HIBD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EPO干预能减轻HIBD对海马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结论EPO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近期病理和远期功能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 新生大鼠海马的近期病理改变和远期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 新生7 d大鼠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HIBD模型组和HIBD+EPO组.HIBD术后72 h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海马CA1区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术后28 d评估海马学习记忆功能.结果 EPO治疗能显著减轻缺氧缺血侧大脑半球水肿、梗死和出血等病理学改变.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IBD后72 h缺血侧海马CA1区Bcl-2蛋白表达量均为HIBD+EPO组>HIBD组>假手术组,3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5 d总平均逃逸潜伏期HIBD组(67.93±7.29) s, HIBD+EPO组(42.95±7.29) s, 假手术组(29.67±6.95) s,平均逃逸潜伏期在不同时段和不同实验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间探索实验示HIBD组站台周边区域I搜索时间和搜索路程与HIBD+EPO组、假手术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HIBD+EPO组和假手术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HIBD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EPO干预能减轻HIBD对海马学习记忆功能的损害.结论 EPO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具有近期病理和远期功能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围生期胎儿和新生儿的脑组织中,EPO基因的表达主要受到缺氧的诱导.外源性的EPO可通过抗氧化损伤、阻断谷氨酸的兴奋毒性作用、抑制一氧化氮的过度合成和抑制细胞凋亡等多种途径发挥对围生期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围生期脑损伤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新生7日龄SpragueDawley(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24只)、缺氧缺血模型组(24只)、rhEPO治疗组(24只),采用Rice方法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模型,rhEPO治疗组于缺氧缺血完成后即刻腹腔内注射rhEPO 3000 U/kg 1次,缺氧缺血组则于腹腔内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手术后6、24、48、72 h取脑组织切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核因子-KB(NF-KB)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缺氧缺血组凋亡细胞数及NF-KB表达随时间的变化增加显著(P<0.05),rhEPO治疗组凋亡细胞数及NF-KB表达随时间的变化下降显著(P<0.05),rhEPO治疗组凋亡细胞数的减少及NF-KB表达减弱呈直线相关(P<0.05).结论 rhEPO对HIBD后海马区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NF-KB在海马区的持续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新生鼠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新生鼠HIE模型为7日龄新生鼠,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在缺氧环境下(氧体积分数为80mL/L)放置2h。实验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EPO组。从手术前2d开始,对照组注射磷酸盐酸缓冲液(PBS),EPO组注射EPO4000U/(kg·d),持续注射9~16d。通过测脑质量、脑损伤比率、姿势反射实验观察EPO疗效。体外实验利用神经干细胞系C17.2,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体外模拟缺血环境,诱导细胞凋亡,利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nexin V,研究EPO对C17.2的保护作用。结果对照组脑质量、脑损伤比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Pa〈0.05)。姿势反射实验对照组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0.05)。EPO处理后,脑质量明显提高,脑损伤比率明显减小,姿势反射实验正常百分率提高(Pa〈0.05)。体外实验,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Anexin V,发现EPO可有效减少神经细胞凋亡(P〈0.05)。结论EPO在HIE中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且有抗神经于细胞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7日龄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EPO低剂量组、EPO中剂量组、EPO高剂量组,每组20只。假手术组仅分离右颈总动脉,不作缺氧缺血(HI)处理,也不给予药物。EPO低剂量组、EPO中剂量组、EPO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分离右颈总动脉并结扎,后置于80 mL·L-1氧气和920 mL·L-1氮气2 h制备新生大鼠HIBD模型。EPO低剂量组、EPO中剂量组、EPO高剂量组在HI后0 h、1 d、3 d、5 d分别腹腔注射EPO 1 000 IU.kg-1、2 500 IU.kg-1、5 000 IU.kg-1,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腹腔注射等体积9 g.L-1盐水。每组随机取10只于HI后3 d、7 d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其脑组织AQP-4表达的变化。结果 1.与对照组3 d时[(42.60±4.82)个]比较,假手术组、EPO低剂量组、EPO中剂量组、EPO高剂量组AQP-4阳性细胞数明显少[(26.60±4.67)个、(36.60±3.97)个、(20.80±7.90)个、(23.00±9.60)个],EPO中剂量和EPO高剂量组较EPO低剂量组明显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假手术组、EPO中剂量组、EPO高剂量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2.与对照组7 d时[(46.20±5.07)个]比较,假手术组、EPO中剂量组、EPO高剂量组AQP-4阳性细胞数仍明显减少[(16.80±4.65)个、(33.20±4.38)个、(25.60±7.63)个],EPO高剂量组较EPO中剂量组、EPO中剂量组较EPO低剂量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5)。EPO低剂量组、EPO中剂量组、EPO高剂量组HE染色显示脑组织的病理损伤程度低于对照组。结论EPO可下调HIBD新生大鼠AQP-4表达,从而有效减轻脑水肿,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效应,中剂量、高剂量作用强于低剂量。  相似文献   

9.
促红细胞生成素是一种主要由肾小管间质细胞分泌的调节血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有促进受损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目前已发现促红细胞生成素不仅有调节新生血管生成、改善脑血供的作用,还具有调节炎症反应、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减轻自由基损伤等作用,从而减轻神经元损伤程度,改善脑损伤患儿认知功能.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对脑损伤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可能为康复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及其受体在啮齿类、灵长类动物以及人类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都有一定数量的表达。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EPO具有神经生长、神经营养和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包括抗兴奋毒性、阻止一氧化氮生成、减轻炎症反应、抗细胞凋亡、维持血管完整性、促进血管生成、促进神经干细胞和祖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等。EPO可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内,许多实验研究提示,EPO在脑缺血、脑缺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外伤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外周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的治疗中可能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的神经修复作用,为hUCMSCs治疗新生儿HIBD寻找实验依据。方法将7日龄SD大鼠制成HIBD动物模型,分为HIBD后24h、72h2个时段干预组,每个时段选用3种不同的干预方法,分别为:静脉注入干细胞、腹腔注入干细胞、静脉注入干细胞+腹腔注入神经节苷脂,同时设立HIBD模型鉴定组和HIBD后24h生理盐水对照组。将hUCMSCs进行Dil标记,分别通过颈静脉或腹腔将标记的hUCMSCs注入模型鼠体内。选用Morris水迷宫测试方法,了解干细胞干预后实验大鼠学习记忆力改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了解干细胞在大鼠脑组织内的定值、分化。结果HIBD后24h、72h静脉注入hUCMSCs组大鼠水迷宫测试逃避潜伏时间分别为(56.0±6.9)s、(76.4±6.7)s,较生理盐水组(98.8±9.0)明显缩短(P〈0.05),且24h组较72h组逃避潜伏时间明显缩短(P〈0.05);HIBD后24h、72h静脉注入hUCMSCs+腹腔注入神经节苷脂组大鼠逃避潜伏时间分别为(38.3±7.5)s、(50.0±7.2)s,较24h、72h单纯静脉注入hUCMSCs大鼠逃避潜伏时间(56.0±6.9)s和(76.4±6.7)s明显缩短(P〈0.05)。进入大鼠体内的hUCMSCs能进入脑内并显示神经元前体细胞特性;hUCMSCs静脉移植组缺血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1276.7±551.8)个,明显低于对照组阳性细胞(2789.0±940.6)个(P〈0.01)。结论静脉移植的hUCMSCs可以向脑内迁移并分化为神经元前体细胞,抑制神经胶质细胞增生,明显改善HIBD大鼠行为。大鼠HIBD制模后24h输注hUCMSCs较72h输注脑功能改善情况更好,移植hUCMSCs联合神经节苷脂对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取新生24h的Wistar大鼠海马NSCs进行培养、鉴定。选7日龄Wistar大鼠制备HIBD动物模型,7d后行损伤侧侧脑室移植。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9组:正常组、模型组、磷酸盐缓冲液移植组、NSCs移植组、BDNF组、BDNF NSCs移植组、NT-3组、NT-3 NSCs移植组、BDNF NT-3 NSCs移植组。移植4周后进行功能实验,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从新生大鼠海马可成功培养出NSCs,并表达NSCs的标志物神经巢蛋白(neuroepi-thelial stem cell protein,Nestin),NSCs可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Y迷宫实验:NSCs移植组达到学会的次数(163±11.60)n,正确记忆次数(5.00±1.13)n;BDNF组(150.00±8.94,5.17±1.47)n;BDNF NSCs移植组(111.25±13.56,6.23±1.60)n;NT-3组(153.56±10.35,5.07±1.03)n;NT-3 NSCs移植组(117.27±11.4,6.30±1.1)n;BDNF NT-3 NSCs移植组(110±11.55,6.30±1.1)n。悬吊实验:NSC移植组平均(30.10±11.8)s;BDNF组(36.25±10.98)s;BDNF NSCs移植组(43.6±10.56)s;NT-3组(34.95±10.15)s;NT-3 NSCs移植组(40.64±10.6)s;BDNF NT-3 NSCs移植组(42.20±6.25)s。斜坡试验:NSCs移植组平均(20.3±8.25)s;BDNF组(14.33±2.88)s;BDNF NSC移植组(11.17±2.48)s;NT-3组(15.26±2.98)s;NT-3 NSC移植组(12.8±3.65)s;BDNF NT-3 NSCs移植组(12.9±5.18)s。说明各联合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功能与NSCs移植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而NSCs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功能与HI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联合移植组损伤侧皮层、海马存活的NSCs数量(BDNF NSC移植组9.31±0.71个,10.10±1.65个;NT-3 NSCs移植组6.18±1.83个,8.18±3.06个;BDNF NT-3 NSCs移植组为9.58±1.61个,11.45±1.36个)与NSCs组(3.33±0.24个,4.22±0.33个)比较明显增多(P<0.05),且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多,与NSCs移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因子联合移植组与其单因子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DNF、NT-3与NSCs联合移植是治疗HIB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干细胞(NSCs)联合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取新生24 h的Wistar大鼠海马NSCs进行培养、鉴定.选7日龄Wistar大鼠制备HIBD动物模型,7 d后行损伤侧侧脑室移植.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9组正常组、模型组、磷酸盐缓冲液移植组、NSCs移植组、BDNF组、BDNF NSCs移植组、NT-3组、NT-3 NSCs移植组、BDNF NT-3 NSCs移植组.移植4周后进行功能实验,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检查.结果 从新生大鼠海马可成功培养出NSCs,并表达NSCs的标志物神经巢蛋白(neuroepithelial stem cell protein,Nestin),NSCs可分化为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Y迷宫实验NSCs移植组达到学会的次数(163±11.60)n,正确记忆次数(5.00±1.13)n;BDNF组(150.00±8.94,5.17±1.47)n;BDNF NSCs移植组(111.25±13.56,6.23±1.60)n;NT-3组(153.56±10.35,5.07±1.03)n;NT-3 NSCs移植组(117.27±11.4,6.30±1.1)n;BDNF NT-3 NSCs移植组(110±11.55,6.30±1.1)n.悬吊实验NSC移植组平均(30.10±11.8)s;BDNF组(36.25±10.98)s;BDNF NSCs移植组(43.6±10.56)s;NT-3组(34.95±10.15)s;NT-3 NSCs移植组(40.64±10.6)s;BDNF NT-3 NSCs移植组(42.20±6.25)s.斜坡试验NSCs移植组平均(20.3±8.25)s;BDNF组(14.33±2.88)s;BDNF NSC移植组(11.17±2.48)s;NT-3组(15.26±2.98)s;NT-3 NSC移植组(12.8±3.65)s;BDNF NT-3 NSCs移植组(12.9±5.18)s.说明各联合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功能与NSCs移植组比较,明显改善(P<0.05),而NSCs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神经功能与HI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联合移植组损伤侧皮层、海马存活的NSCs数量(BDNF NSC移植组9.31±0.71个,10.10±1.65个;NT-3 NSCs移植组6.18±1.83个,8.18±3.06个;BDNF NT-3 NSCs移植组为9.58±1.61个,11.45±1.36个)与NSCs组(3.33±0.24个,4.22±0.33个)比较明显增多(P<0.05),且NSCs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明显增多,与NSCs移植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因子联合移植组与其单因子移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NT-3与NSCs联合移植是治疗HIB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Zhang SL  Chang QZ  Li YS  Qian Z  Lz D  Guo X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5):387-388,F002
氯氨酮是一种非竞争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它能通过血脑屏障与NMDA型受体离子通道结合,阻断钙离子通道,在临床上是一种常用的诱导麻醉剂。竞争性或非竞争性NMDA型受体阻断剂能减轻缺氧缺血(hypoxia-ischemia,HI)所诱导的脑损伤。离体实验显示,氯氨酮对新生动物缺氧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002年7月~2003年5月,我们对7日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1i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的动物模型腹腔注射氯氨酮,观察其在HIBD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褪黑素治疗方案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及远期组织学的影响,以寻求褪黑素治疗的较优方案。方法 将96只7日龄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组、单剂量即刻褪黑素治疗(SDIT)组及7日连续褪黑素治疗(7DCT)组(n=24)。HIBD大鼠模型采用分离并电凝大鼠右侧颈总动脉,低氧舱(氧气浓度为8%±0.01%)内缺氧2 h的方法建立。造模后7 d,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各组大鼠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VZ)及海马齿状回(DG)区内源性NSCs的增殖情况(n=8);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脑Ne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n=8)。造模后28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和尼氏染色法观察海马CA1区的组织病理学及锥体细胞数的变化(n=8)。结果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SDIT组和7DCT组PCNA+Nestin+DAPI+细胞数均较HIBD组增加,且7DCT组显著多于SDIT组(P < 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DIT组与7DCT组Ne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HIBD组,且7DCT组显著高于SDIT组(P < 0.05);HE染色结果显示:SDIT组及7DCT组细胞损伤减轻;尼氏染色结果显示:SDIT组和7DCT组锥体细胞数均较HIBD组增加,且7DCT组显著高于SDIT组(P < 0.01)。结论 SDIT和7DCT均可促进HIBD新生大鼠脑内源性NSCs的增殖,减轻远期组织学损伤,且7DCT疗效优于SDIT。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前的研究已经证实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有保护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清楚。该研究从HBO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和髓鞘的影响来探讨HBO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7日龄SpragueDawley新生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HIBD组、高压空气治疗组(HBA)和高压氧治疗组(HBO)。HBA组和HBO组于缺氧缺血后1h内分别行HBA和HBO处理,每日1次连续7d。BrdU免疫组化检测在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Westernblot测定nestin的表达。髓鞘碱性蛋白(MBP)免疫组化检测髓鞘损伤。结果:HIBD后3周,HIBD组缺血侧的室管膜下(SVZ)区和海马齿状回(DG)BrdU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HBO组SVZ区BrdU阳性细胞增多不明显,但DG区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与HIB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HIBD组nestin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下降,HBO组表达增加,HBA组增加不明显。HIBD后1周,HIBD组MBP免疫组化损伤评分增加,HBO组与HBA组损伤评分均有减轻,HBO组与HIBD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与HBA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BO可减少新生大鼠HIBD后内源性NSCs的死亡和减轻髓鞘损伤,这可能是HBO的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观察新生鼠缺氧缺血损伤后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方法制成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模型,采用单、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溴脱氧尿苷(BrdU)和巢蛋白(Nestin)的表达。BrdU标记增殖的新生细胞,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结果正常新生鼠生后保持较短一段时间的增殖活跃,生后3d达高峰,7d后逐渐减弱,生后21d后形成与成年动物相似的发生模式。缺氧缺血损伤后,细胞增殖恢复活跃,BrdU阳性细胞数于伤后4d达高峰,皮层、纹状体、海马可见散在阳性细胞,大多数BrdU阳性细胞集中位于室管膜下区的背外侧角及外侧壁处,伤后7d后逐渐减少,21d更多的BrdU阳性细胞迁移至损伤区;损伤后Nestin阳性细胞数增加,同时一定数量的Nestin阳性细胞由G期进入增殖周期。结论缺氧缺血脑损伤可刺激新生鼠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迁移。  相似文献   

18.
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发病中神经干细胞变化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干细胞(NSCs)的变化规律。方法:取新生7日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组和缺氧缺血组。每组再根据处死时间点随机分成3 h,6 h,1 d,3 d,7 d,14 d,21 d 7个亚组(n=10)。缺氧缺血组大鼠分离并结扎左颈总动脉,置于密闭缺氧箱2.5 h,缺氧组不结扎血管,仅缺氧2.5 h。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海马、皮层及纹状体区阳性NSCs数。结果:正常7日龄大鼠脑组织存在NSCs,且呈明显的区域性分布,在10日龄后数目逐渐减少。缺氧组及缺氧缺血组大鼠NSCs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显著性,在缺氧后3d(10日龄)时达高峰,后逐渐减少,缺氧组在缺氧后21 d(28日龄)时仍高于正常组。结论:H IBD发病中早期NSCs增殖;NSCs随着病情的演变开始减少;早期采用NSCs干预治疗可能为临床治疗H IBD提供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枸橼酸咖啡因(CC)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增生与凋亡及长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 7日龄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CC组,每组16只;HIBD组及CC组经左颈总动脉结扎并缺氧制作HIBD模型,CC组在HI前、HI后0 min、24 h、48 h、72 h给予CC 20 mg/kg腹腔注射,假手术组和HIBD组分别在同一时间点给予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同时从生后10日龄起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标记新生细胞,剂量50 mg/kg,每12 h 1次,共5次。12日龄时每组随机选取8只大鼠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和海马CA1区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活化Caspase-3)的表达情况,TUNEL法测定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情况,其余各组大鼠28日龄时行Y迷宫学习和记忆能力测试。结果三组新生大鼠脑组织中均可见Brd U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38,P0.01);HIBD组、CC组Brd U阳性细胞数均较假手术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大鼠海马CA1区均可见活化Caspase-3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9.77,P0.01);CC组活化Caspase-3阳性细胞较HIBD组显著减少,但仍多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新生大鼠海马CA1区中均可见TUNEL阳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5.92,P0.01),以HIBD组最多,假手术组最少,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Y迷宫实验结果,各组大鼠达标所需训练总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2.05,P0.01),以HIBD组所需训练次数最多。24 h后正确反应率在三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24.99,P0.01),以HIBD组大鼠正确反应率最低。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可以改善HIBD大鼠长期学习记忆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减少缺氧缺血后神经细胞的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