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李文燕  吴沙沙 《海峡药学》2016,(11):243-244
目的 分析比较我院门诊药房实施干预前后的退药情况,为减少和规范退药提供参考.方法 对我院门诊药房干预前(2013年7~12月)和干预后(2014年1~6月)的退药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退药处方数和退药金额分别下降41.08%和53.87%.结论 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加强医患沟通,建全退药制度,可减少退药现象.  相似文献   

2.
分析我院病区药房退药情况,为降低退药率,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我院制定了新的退药管理办法,对退药情况进行干预,使各病区退药频次和退药金额均大幅下降,干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伟 《首都医药》2014,(20):70-71
目的:杜绝不合理退药,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和医患关系。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我院2014年3、4月份退药处方记录和实施新出台退药管理办法的5、6月份退药处方记录进行分析比较并加以总结。结果通过实行严格的退药审批制度,药师合理干预退药,可以有效减少医生不合理处方的产生以及患者不合理退药情况的发生。结论为了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减少医患矛盾,降低退药率,在建立严格的退药流程和可操作的退药制度前提下,药师进行合理的退药干预,做好退药服务,可以有效减少不合理处方的产生以及不合理退药情况的发生;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医疗单位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吴惠珍  张翠改  张淑慧 《河北医药》2012,34(16):2521-2522
住院药房担负着医院住院患者的药品调配和药学服务工作,但各病区频繁的退药不仅给药品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给药品质量带来了安全隐患.我院原有的退药程序简单,仅规定拆零的口服药品不予退药,病区退药现象普遍存在,且日趋增多.根据此现状,该医院制定了新的退药制度:退药前须经本科室主任对退药单进行审核并签字,否则药房不予退药;口服药、可拆封的外用软膏及冷藏药品不予退药.本文通过对该院新退药制度实行前、后各3个月的退药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检验新退药制度的效果,达到不断完善退药制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外科病区退药原因,以规范退药行为和减少退药次数。方法利用计算机库存管理系统查询医院外科药房2008年7月至12月退药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有28个病区退药,耳鼻喉科二病区退药金额最多,各病区退药总金额占使用药品总金额的0.54%。结论个别病区退药金额占其使用药品金额的比例较大,药房应加强与临床的联系,严格退药制度,减少病区退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西药房实施退药干预前、后的退药人次的差异,为减少和规范退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干预前退药原因,并依此制定我院实施退药干预措施,统计分析退药干预前后退药人次的变化,探讨退药干预的临床价值.结果:干预前1年共开具处方589156张,退药处方1355张,约占0.23%,干预后1年共开具处方600055张,退药处方762张,约占0.127%,干预前后占退药总数比例比较,干预后不良反应、禁忌症占退药总数比例明显降低,经济因素、医保原因、医嘱修改或停药占退药总数比例明显升高,干预前后占当年总处方数比例比较,不良反应、不依从、计价或缺药、禁忌症、不合理用药、总退药比例均明显降低,但经济因素导致的退药占当年总处方数比例有所升高.结论:西药房退药干预前后整改的重点有所不同,干预后因不良反应、不依从、计价或缺药、禁忌症、不合理用药导致退药现象明显抑制,总退药比例明显减小,有效改善了医患关系,药品退药干预值得临床进一步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7.
张琳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222-2223
目的:分析我院住院部外科病区退药原因,以提出相应措施.方法:对2010年10~12月住院部8个外科病区的退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退药申请单共26例,常见退药原因有更改医嘱10例,占38.46%,医嘱录入错误4例,占15.38%,患者拒绝使用2例,占7.69%,患者转科治疗、出院或死亡共8例,占30.77%.退药品种最多的药物是抗生素类.结论:应规范医疗行为,加强用药管理,建立健全退药管理制度,采取一定措施减少退药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贺冰  郭喜红 《中国药房》2014,(41):3928-3930
目的:减少门诊退药现象,保障药品质量。方法:分析我院门诊退药原因,通过建立退药流程及退药制度等相关措施实施规范化退药管理,考察实施前后各1年内的退药率以评价其效果;再对措施实施后最近6个月的退药品种进行具体分析,为进一步寻找干预措施减少退药现象提供依据。结果与结论:措施实施前后退药率分别为0.96%(4 417/458 961)、0.64%(3 190/501 060),降低了33.33%,退药金额下降了21.92%;经过对退药品种进行分析,发现诊断用药(造影剂、局部麻醉药品、全身麻醉辅助用药品等)占总退药品种比例最高(25.17%);建议加强医、药、患三方的有效沟通。我院实行的规范化退药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退药现象,促进药品的合理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儿科病区退药情况,查找退药原因,探讨减少退药的方法。方法:对我院儿科2014年病区退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退药类别及原因,给予针对性干预措施,并与2015年干预后的儿科退药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儿科病区2014年退药总条目数416例,位居全院前列,退药金额29 820元;退药主要原因为药物不良反应(23%)、医嘱错误(22%)、家属拒绝使用(21%)、病情变化(19%)等。给予对应性干预措施后,2015年儿科病区退药条目数182例,总退费金额13 622元,与2014年退费金额、退药条目数、退药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院病区退药虽不可避免,但通过对退药原因的分析及有效的干预措施,可明显改善退药情况,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提升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西药房在实施退药干预之后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干预前后各590000张处方进行研究,探讨退药处方所占比例,并为西药房制定相应的退药干预对策,并对比干预后西药房退药情况与干预前有何差异,研究实施退药干预的价值。结果西药房在应用退药干预后,西药房的退药处方数量相比干预前有明显的减少,且因为禁忌证与不良反应等而导致退药的情况有明显的改善,在干预后导致退药的原因多为医保原因、经济原因等。结论在西药房管理中应用退药干预对策,可有效减少处方中的退药事件,有利于改善医师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值得在西药房管理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门诊药房退药的主要原因,降低不合理退药发生,减少医患纠纷及经济损失,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统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干预前2009年10月~2010年9月的所有退药处方,按退药原因、退药种类、退药处方数量和金额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然后采取相应对策并进行干预;并与干预后2010年10月~2011年3月的所有退药处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通过门诊退药处方分析,制定了相应措施,杜绝了不合理的退药,促进了合理用药,使门诊退药处方数量和金额明显下降,取得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2.
我院实施西药退药干预前、后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玲  王洋  李琼  李寅 《中国药房》2008,19(10):792-793
目的:探索减少退药事件的措施,为提高药房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方法:比较2005和2006年我院实施干预前、后的西药退药处方数及金额,按不同退药单元、临床科室、药品种类进行比较。结果:与干预前比较,总退药总频次和退药总金额分别下降37·43%、49·88%;退药前10名科室的退药频次和退药金额都有所下降,最多达136·95%;干预前、后退药类别排序相似,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26·04%、20·21%。结论:通过加强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退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葛菁  朱珠  葛悦  李瀛  梅丹 《中国药师》2016,(9):1693-1696
摘 要 目的:了解某院西院区门诊药房近年来退药情况,分析退药原因,提出改进建议。方法: 通过医院信息系统(HIS)收集某院西院区门诊药房2013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的退药信息,对药品名称、类别、数量、金额、退药原因等数据进行统计。结果: 2013~2015年某院西院区门诊药房的退药处方数、退药药品金额、退药品种数均呈上升趋势;三年中,医院信息系统中最常见的退药原因分别为其他原因、医嘱停止和患者要求;退药金额与药品单价和退药数量呈正相关。结论:医院信息系统中退药原因选项的单一性,是造成以“其他原因”为退药原因比例逐年增加的主要因素。通过逐步完善医院信息系统、建立干预措施和强化药师专业素质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医院门诊药房的退药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临床药师在内、外科工作特点的异同,为临床药师更深入地开展工作指明方向。方法回顾该院2013年1-6月临床药师的工作记录,并进行分类汇总分析。结果临床药师解决案例数为449例(内科293例,外科156例),内科工作主要为用药咨询、患者用药教育;外科主要工作为不合理用药干预、调整用药等。结论临床药师需要加强专科药学知识;根据不同类型科室明显不同的工作内容,把握专科服务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锐  刘福 《中国药事》2018,32(1):150-155
目的:调查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药师对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干预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选取2014年1-12月出院的997例(干预前组)和2016年1-12月出院的958例(干预后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对其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进行统计,并对干预措施实施前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临床药师干预,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干预后较干预前下降了9.87%;药物品种选择方面,干预后组预防性使用1、2代头孢菌素者比例明显高于干预前组(81.46% vs.62.12%,P < 0.01);用药时机及疗程方面,干预后组术前0.5 ~ 1 h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术后用药疗程≤ 24 h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干预前组(96.15% vs.85.10%,P < 0.01;68.18% vs.29.55%,P < 0.01);适应证方面,干预后组的合理性用药比例也明显高于干预前组(84.62% vs.73.67%,P < 0.01);另外,在用法用量、药物联用等方面干预后较干预前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临床药师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干预能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促进临床安全、有效地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药房退药情况,减少退药,强化科学用药。方法对我院病区各科2012年10月12月退药原因、品种、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11年和2010年同期进行比较。结果 2012年10月12月退药原因、品种、金额等进行统计分析,并与2011年和2010年同期进行比较。结果 2012年10月12月共退药2 346例次,金额为478 937.43元,每例次平均退药195.00元;退药原因主要为患者出院、更改医嘱,要求退药;退药科室主要为脑血管科、呼吸科、儿内科及心内科等,占51.67%;退药品种主要为抗微生物药,占32.44%;该年4季度退药率3.45%。结论我院病区各科均有退药,其量大面广,品种多,原因复杂。今后应加强医院管理,制定相应措施,减少退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研我医院门诊退药情况加以分析退药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合理、有效,以达到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收集我医院2010年1月至12月门诊药房退药处方共556张,对患者退药情况进行汇总分析。结果退药种类以抗感染药、中成药、心脑血管用药等为主;退药科室以内科、急诊室、儿科等为主;退药原因以药品不良反应、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患者拒绝用药等为主。结论医院要重视退药问题的存在,加强药学服务,增强医患沟通,建立完善退药制度,以减少医院门诊退药发生。  相似文献   

18.
320张中成药退药处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立海  张呈 《中国药房》2007,18(27):2157-2158
目的:分析门诊中成药退药原因。方法:收集退药处方320张,按7种不同原因进行分类分析。结果:1年内共调配中成药处方36.07万张,其中退药处方320张,占总处方量的0.088%;退药原因依次为:不良反应、服药禁忌、开错药品、重复开药、调整治疗方案、处方超量、其他。退药涉及科室依次为:内科(91张)、骨科(66张)、中医科(42张)、外科(28张)、神经科(19张)、皮肤科(12张)、妇科(11张)。结论:有关科室及人员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处方管理,提高处方和审方质量,更好地开展药学服务。  相似文献   

19.
我院住院药房处方调配差错分析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减少药房调配差错的具体措施,提高药品调配工作质量。方法 对我院住院药房2009年1月~2011年12月《药品调配差错登记本》记载的差错进行回顾性分析汇总。结果 3年内共发生调配差错101例,其中药物数量差错28例,药物品种差错20例,包装相似差错12例,药物剂量与剂型差错11例,生产厂家差错11例,划价差错6例,退药差错5例,医师处方差错4例,发错科室2例,位置相近取错药2例。结论 我科逐步建立了药材科调剂标准化体系,建立了调配工作各个环节标准操作规程,辅以药师定期的业务培训,交流学习及季度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大大提高了住院药房药师的处方审核能力,有效地预防处方调配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某三乙医院非甾体抗炎药注射剂在外科术后镇痛的应用情况,并分析其应用合理性。方法 利用该院的电子病例等HIS系统、合理用药软件,抽取2018年1月—12月术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注射剂的住院电子病例3 905份进行回顾性点评。结果 该院术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注射剂的患者共有3 905例,集中于手足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科室,其中不合理病例1 406份(36.01%),27例(0.69%)出现不良反应。不合理用药主要表现为用法用量不适宜(1 375例,35.21%)、联合用药不适宜(179例,4.58%)、选药不适宜(48例,1.23%)、超说明书用药(8例,0.20%)。该院外科术后应用非甾体抗炎药注射剂存在不合理情况,85.28%的不合理病例为用法用量中的给药方式选择静脉滴注。结论 该院术后非甾体抗炎药注射剂合理使用有较大改进空间,术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应严格依据药品说明书用药。医院应及时向临床传递合理用药信息,开展合理用药宣教,借助信息化手段管控非甾体抗炎药注射剂的用法用量等,采取多方面措施保障患者术后用药安全,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