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运用超声心动图及Z值随访伴有冠状动脉扩张的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冠脉恢复的情况,分析影响急性期冠脉恢复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73例急性期冠状动脉扩张的KD患儿临床及超声心动图资料,将冠状动脉内径均恢复正常者为A组,冠状动脉内径未恢复者为B组。结果 (1)173例KD患儿有90例(52%)冠状动脉均恢复正常,83例(48%)未恢复正常,未恢复者中14例(8.1%)伴血栓形成。(2)急性期冠脉扩张者以小型冠脉瘤居多,其次是中型冠脉瘤、巨大冠脉瘤,仅冠脉扩张者最少。(3)冠脉未恢复组的发病年龄小,发热持续时间长,CRP、ESR指标增高,急性期冠脉内径的Z值大(P0.05);冠脉恢复组以急性期小型冠脉瘤者居多(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发病年龄越小、发热持续时间长、炎症指标高、冠脉扩张以中型及巨大冠脉瘤者恢复时间长,后期易并发血栓。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4月在聊城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21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等共30项临床指标;根据冠状动脉扩张情况,分为冠状动脉瘤组及非冠状动脉瘤组,比较两组之间相关指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该因素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瘤的预测价值。结果 218例川崎病患儿有39例存在冠状动脉瘤,其中中型冠状动脉瘤5例,小型冠状动脉瘤34例;33例存在丙种球蛋白耐药。冠状动脉瘤组患儿与非冠状动脉瘤组患儿在年龄、是否丙种球蛋白耐药、白蛋白水平、血钠水平等方面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显示低钠和丙种球蛋白耐药是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确定血钠最佳预测值132.05,灵敏度0.804,特异度0.41,曲线下面积为0.608;血钠、丙种球蛋白耐药联合预测KD相关CAA的曲线下面积为0.642。结论 血钠<132.05 mmol/L、丙种球蛋白耐药是KD并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在川崎病(KD)病儿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2000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60例KD病儿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ESR及CRP检测结果 进行分析,并分析ESR和CRP的变化与心血管损害的关系。结果 60例KD病儿治疗前43例(71.7%)ESR大于40 mm/1 h,33例(55.0%)CRP大于30 mg/L;治疗后5例(8.3%)ESR大于40 mm/1 h,且CK-MB升高和冠状动脉扩张病儿的ESR明显高于CK-MB正常和冠状动脉未扩张病儿(z=3.225~6.452,P〈0.01)。以ESR〉40 mm/1 h和CRP〉30 mg/L为ESR和CRP升高的标准,低ESR+低CRP组病儿100%有冠状动脉扩张;高ESR+高CRP组病儿41.7%有冠状动脉扩张,8.3%有CK-MB升高。结论 ESR和CRP水平变化与KD的心血管损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合并二尖瓣返流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KD患儿152例,其中初期(病程第0-2周)合并二尖瓣返流,后期(第4-7周)复查消失者为组Ⅰ;初期及后期均合并二尖瓣返流者为组Ⅱ;初期及后期均无二尖瓣返流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患儿的年龄、性别、实验室资料(包括WBC、PLT、CK-MB、ALB、CRP、ESR)、冠状动脉扩张、左室增大、返流程度。结果:KD患儿初期二尖瓣返流的发生率为22.4%(34/152),后期为9.2%(14/152)。1例发生心力衰竭,3例出现一过性心功能不全,均为组Ⅱ中合并中度返流患儿。组Ⅰ、Ⅱ分别与对照组的性别、左室增大、冠状动脉扩张、WBC、CK-MB、ALB、CRP、ES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Ⅰ与组Ⅱ之间的左室增大、冠状动脉扩张、返流程度、WBC、CK-MB、CRP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所合并二尖瓣返流多可自行缓解,但返流严重或持续存在者可出现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合并二尖瓣返流者其炎症水平较高,易发生冠状动脉损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对川崎病(KD)及冠状动脉病变(CAD)的影响.方法 1.对198例KD患儿为KD组和100例无出疹性和肺部疾病患儿为对照组;采用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MP-IgG抗体和MP-IgM抗体.2.在川崎病组根据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否,分成支原体感染组和非支原体感染组.行组间:在IVIG治疗前后对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CRP、血沉、冠脉病变发生率、发病到出院时间的比较.3.在川崎病组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扩张(CAD)分为CAD 组和非CAD组,行组间MP感染率的比较.结果 1.KD组M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2.KD组中MP感染组的中性粒细胞、CRP、血沉、发病到出院时间、及冠脉扩张率均高于非MP感染组( P均〈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3.CAD组MP感染率高于非CAD 组(61.29% vs 36.52%,P〈0.05 ),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可能参与川崎病的发病,并且对冠状动脉病变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川崎病患儿的冠状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对伴有冠状动脉损害者进行随访。结果 4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19例(19/47,40.4%),其中左冠状动脉扩张10例(10/19,52.6%),左、右冠状动脉均扩张4例(4/19,21.1%),右冠状动脉扩张2例(2/19,10.5%),冠状动脉瘤3例(3/19,15.8%)。经治疗后随访发现18例患儿冠状动脉内径能恢复正常,其中2例冠状动脉瘤患儿均为1岁以下婴儿,瘤体较小,瘤径分别为4.2mm和4.6mm,前者随访18个月恢复正常,后者随访2年恢复正常。结论超声心动图能动态观察冠状动脉病变,是目前随访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最具价值的手段,但对冠状动脉远端损害的检出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炎性综合征,常伴有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如冠状动脉扩张及冠状动脉瘤.目前我国KD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黄国英等[1]上海地区1998至2002年所作的住院患儿KD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岁内发病率为16.18/10万~36.18/10万;其心血管损害的发生率为25.4%,其中冠状动脉扩张占68%,其次为冠状动脉瘤占10%.因此该病目前已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globulin,IVIG)治疗KD的临床疗效肯定,目前IVIG具体用法和用量尚存在许多争议,现就本院2005年4月至2010年4月40例川崎病患者,通过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观察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情况作一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血管性疾病,多见于5 岁以下儿童.未经治疗的KD 患儿约有20%会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D),是小儿获得性心脏病的主要疾病.现对本院2000 年7 月至2011 年10 月住院治疗的103 例KD 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D -二聚体、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在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检测,研究其在川崎病(KD)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其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确诊为川崎病的50例患儿在急性期、亚急性期GDF-15水平,并同时统计其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RP值的变化,然后与正常对照组的20例健康儿童进行比较。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扩张程度,比较冠状动脉扩张组与不伴冠状动脉扩张组GDF-15、ESR、CRP水平,并对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GDF-15水平与ESR、CRP及冠状动脉扩张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浆GDF-15、ESR、CRP水平急性期[(1 755.04±165.88)ng/ml、(70.54±9.63)mm/1 h、(75.19±20.22)mg/L]高于亚急性期[(1 098.87±70.85)ng/ml、(10.56±1.37)mm/1 h、(12.77±6.57)mg/L],亚急性期高于正常对照组[(477.55±31.14)ng/ml、(5.65±1.73)mm/1 h、(5.40±1.8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冠状动脉扩张组明显高于不伴冠状动脉扩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P<0.05;t=4.60,P<0.05;t=5.18,P<0.05);川崎病急性期GDF-15水平与ESR、CRP及冠状动脉扩张程度存在正相关(r=0.58,P<0.05;r=0.41,P<0.05;r=0.56,P<0.05)。结论 GDF-15在川崎病的发病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作用,同时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临床特点;观察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KD患者冠状动脉的影响。方法以中日友好医院儿科收治的57例K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NCAL)和CAL组,并对两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t检验或χ2检验对NCAL和CAL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52例KD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NCAL者32例,CAL者20例,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16例,冠状动脉瘤(CAA)4例。CAL组口腔黏膜病变及肛周皮肤脱屑的发生率低于NCAL组(P<0.05);发热时间、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NCAL组(P<0.05);在CAD患者中,左冠状动脉脉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右冠状动脉(P<0.01)。IVIG治疗后6~18 d复查超声心动图,CAD患者左、右冠状动脉直径均明显缩小(P<0.05);CAA患者冠状动脉内径变化不明显(P>0.05)。33例KD患者进行随访,18例NCAL者无新发病变,13例CAD患者冠状动脉直径恢复正常,1例CAA冠状动脉直径增加,1例CAA病变明显减轻。结论热程长、血WBC、CRP及AST升高是KD患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而性别、年龄和PLT与CAL无关,大剂量IVIG可促进KD患儿CAL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wasaki disease,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参照KD及CAL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124例KD患儿,分成两组,CAL组50例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not coronary artery lesions,NCAL)74例。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患儿的白细胞(W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血清钠、血清钾的变化。结果与NCAL组患儿相比,CAL组患儿WBC、PLT、CRP、IgGI、gAI、gM明显增高(P〈0.05),血清钠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钾、Hb、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istic回归分析显示PLT、CRPI、gGI、gM、血清钠与KD合并CAL密切相关。结论 PLT、CRPI、gGI、gM及血清钠可作为KD患儿并CAL的可靠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川崎病(KD)患儿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测定KD患儿hs-CRP对丙种球蛋白治疗反应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分别对广州儿童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65例KD患儿(其中38例合并冠状动脉扩张,6例形成动脉瘤,21例合并冠状动脉异常)在静脉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前后测定其hs-CRP、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红细胞沉降率(ESR)。结果 65例KD患儿静脉应用丙种球蛋白后hs-CRP迅速下降至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态观察hs-CRP水平有助于对KD患儿给予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无反应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与血小板功能有关,相比血小板数量可能更能成为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敏感指标。研究血小板参数在川崎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共回顾性分析439例KD患儿和261例健康对照儿童;统计分析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MPV、PDW、血小板数量(PLT)、WBC、CRP和血沉指标。根据心脏彩色超声有无冠状动脉损伤,将川崎病患儿分为:伴冠状动脉损伤组(CALs组)、不伴冠状动脉损伤组(非CALs组)。同时,比较了完全性川崎病组(cKD)与不完全川崎病组(iKD)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KD组WBC、PLT、CRP和ESR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MPV与PDW明显下降(P<0.01,<0.05);尤其相比于cKD组,MPV与PDW水平在iKD组明显降低(P=0.003、0.014)。结论 提示川崎病患儿急性期MPV与PDW降低,尤其在不完全川崎病降低显著,故低水平的MPV与PDW可能对iKD的诊断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糖皮质激素对川崎病治疗效果的Met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CNKI等国内外大型专业数据库及相关儿科学杂志,初筛文献,经全文浏览确定最终纳入文献。通过Meta分析,比较糖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在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退热时间、CRP水平的变化及治疗无反应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初筛得到22篇文献,经过严格筛选最终纳入11篇文献,其中7篇将糖皮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用于川崎病的初始治疗,4篇将糖皮质激素用于对丙球无反应患儿的治疗即追加治疗。经Meta分析,①追加治疗组、激素联合初始治疗组急性期、治疗1个月随访后与丙球组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热程比较:激素原发治疗组比丙球组热退时问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无反应率的比较;在川崎病原发治疗时,激素联合丙球与单用丙球相比,治疗的无反应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研究结果提示,激素联合丙球用于川崎病初始治疗或追加治疗时,与常规丙球治疗比较,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方面无差异.且可缩短热程,使炎症指标(CRP)下降更快,并可降低治疗无反应率或需丙球再治疗率。目前仍无单独应用激素作为川崎病初始治疗的依据,但对耐丙球或高危川崎病患儿可选择性慎用。要进一步验征激素疗效,以指导临床治疗,需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50例川崎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其中20例患者为儿童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者,为不敏感组,其他30例为敏感组.然后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外周血血红蛋白(Hb),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乳酸脱氢酶(LDH),血沉(ESR)等指标,以及对比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和不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的类似指标,对患者的IVIG耐药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敏感组的男女比例明显低于不敏感组,敏感组的ALB显著高于不敏感组(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和ALB是导致IVIG耐药的高危因素.敏感组与不敏感组,伴随冠状动脉病变和不伴随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之间的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VIG不敏感川崎病患儿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病变,性别和ALB可能是患者IVIG耐药的高危影响因素,临床主要要有继续IVIG治疗和糖皮质激素(GCs)治疗等.  相似文献   

16.
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方法超声心动图检查76例川崎病患儿,测量冠状动脉内径,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瘤、血栓和冠脉狭窄,测量房室内径,计算心功能,观察是否有瓣膜返流.结果在受检的76例川崎病患儿中有冠状动脉损害的29例,其中单纯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16例,双支病变9例,7例发生冠状动脉瘤,1例冠状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川崎病患儿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可实时观察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及其进展及转归,是检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及心功能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应用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的必要性及不同剂量IVIG、无反应型KD应用激素的疗效。方法:72例KD急性期患儿,均于起病10d内给予IVIG治疗,按治疗剂量不同及是否联合激素分为3组,A组(31例)用IVIG400mg/(kg·d),连续5d。B组(23例)用IVIG2g/(kg·d),单次静脉给药或1g/(kg·d),连用2d。C组为IVIG无反应组(18例),起病10d内给予IVIG2g/(kg·d)(单剂给药)无效,再次应用IVIG2g/(kg·d)无效,再予以甲基泼尼松龙治疗。观察3组疗效及冠状动脉受损情况。结果:在热退时间、住院时间方面,B组患儿均短于A组(P<0.05)。治疗前及热退1周,3组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的(CRP)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沉(ESR)治疗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B、C组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在冠状动脉并发症方面,3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1个月,A组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D)6例(19.4%)。其中5例为冠状动脉扩张,1例为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病情况及随访结果。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为川崎病的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二维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病变的分布及严重程度。结果:38例患儿均出现冠状动脉病变,以左侧冠状动脉病变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双侧冠状动脉,有助于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