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21年6月我院手术治疗的烟雾病病人264例,其中无动脉瘤组233例,为单纯烟雾病,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治疗.合并动脉瘤组31例,为烟雾病合并颅内动脉瘤,行搭桥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夹闭术.术后行CT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并记录mRS评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人出血型烟雾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54例成人出血型烟雾病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DSA血管造影。结果 54例患者中累及大脑前动脉31例,累及大脑中动脉19例,同时累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18例,其中82.76%闭塞,7例累及大脑后动脉,6例出现基底动脉异常,7例合并动脉瘤。结论出血型烟雾病血管病变不仅累及大脑前、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亦可累及,动脉闭塞多于狭窄,可出现于单侧型烟雾病,可合并动脉瘤,DSA检查是诊断烟雾病的最主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与策略。方法33例患者经全脑血管造影术证实为椎基底动脉分支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后下动脉之远端动脉瘤,分别为8例、6例、9例、10例。其中血管内栓塞治疗29例,直接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2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成像(MRI)三维影像融合数据输入神经导航,在神经导航指引下行开颅动脉瘤灼闭手术1例,1例因血管内栓塞治疗失败未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无手术相关死亡,2例患者行弹簧圈栓塞术,术后1 d 患者再出血死亡,1例栓塞未成功又未行手术患者病情好转出院,余30例患者未发生术后再出血。结论椎基底动脉分支远端动脉瘤多数手术治疗难度大,应首选血管内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4.
烟雾病主要是双侧颈内动脉远端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患者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失语、短暂脑缺血发作等脑缺血症状,也有部分病例表现为出血性脑卒中.对烟雾病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5.
不同术式颅内外血管搭桥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不同术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闭塞载瘤动脉前行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临床资料,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状况,不同术式颅内外血管搭桥术的手术方法等和方法。结果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均不良,经多途径颅内外血管搭桥后闭塞了载瘤动脉,无载瘤动脉远端脑缺血现象发生结论对于载瘤动脉远端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患者,闭塞载瘤动脉前需根据其远端的脑血流需求选择不同途径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术,进行载瘤动脉远端的血流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脉络膜前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1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结果及手术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12例脉络膜前动脉瘤均成功夹闭,术中破裂2例.2例出现一过性轻偏瘫,无死亡病例.随访6~36个月,无术后再出血病例,1例出现迟发性脑积水行分流手术.结论 脉络膜前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保护载瘤动脉及周围穿支血管是术后无缺血性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3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全部行血管造影。其中颅内动脉瘤72例,40例行动脉瘤夹闭,18例行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畴形196例,29例手术切除,110例地血管内治疗,烟雾病49例,5例行脑室穿刺外引流,其中4例颞肌贴敷,1例颅内外动脉吻合,其余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8.
李吻  陈晟 《浙江创伤外科》2014,(6):1019-1020
目的:探讨外伤性鼻衄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策略和疗效。方法对10例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外伤性鼻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病例均行脑血管造影检查,3例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破裂,其中两例脑血管造影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假性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破口、假性动脉瘤及闭塞同侧载瘤动脉,3例一次性栓塞破口、假性动脉瘤及载瘤动脉;7例为颈外动脉颌内动脉分支破裂,4例采用明胶海绵颗粒栓塞颌内动脉,即刻造影见颌内动脉远端不显影,3例采用弹簧圈栓塞颌内动脉,其中2例即刻造影弹簧圈远端破口不显影,1例颌内动脉破口大部分消失,同侧面动脉通过远端分支动脉向破口少量供血,2周后脑血管造影随访提示破口完全消失。6例随访3个月至2年,平均1.5年,无再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外伤性鼻衄是一种安全、微创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外伤性鼻衄应尽早进行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变异脾动脉瘤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7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5例变异脾动脉瘤腔内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5例为A型变异脾动脉瘤,10例为B型变异脾动脉瘤。结果 15例病人中14例腔内治疗成功,操作结束后造影检查示瘤体不再显影;1例术中造影检查后考虑弹簧栓栓塞后移位至肠系膜上动脉风险大且病人动脉瘤直径较小,遂停止手术并随访观察。14例腔内治疗成功的病人中,1例行单纯瘤腔栓塞,5例行出瘤动脉及瘤腔栓塞,1例行入瘤动脉、瘤腔及出瘤动脉栓塞,1例行瘤腔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2例行出瘤动脉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4例行出瘤动脉、瘤腔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随访2~117个月,无失访或死亡病例,无肠道缺血坏死、症状性脾梗死、动脉瘤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1例病人7年后再发腹痛,再次腔内治疗行瘤腔密集填塞,术后腹痛消失,密切随访。1例病人腔内治疗行出瘤动脉栓塞及肠系膜上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术后第2年随访动脉造影检查示覆膜支架完全闭塞,Riolan弓显影,支架远端肠系膜上动脉灌注良好。结论 腔内治疗变异脾动脉瘤安全、有效。在腔内治疗过程中,除了对动脉瘤完成满意的血流隔绝,还应重视保护肠系膜上动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球囊阻断和凝血酶注射联合治疗四肢假性动脉瘤的临床应用。方法 8例四肢假性动脉瘤患者在血管造影基础上,在球囊阻断载瘤动脉并封闭假性动脉瘤漏口的同时,采用头皮针经皮直接穿刺动脉瘤,行瘤腔内注射凝血酶。结果 8例患者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术中及术后造影,漏口闭塞,瘤腔内未见血流;术后无明显并发症,未见载瘤动脉远端急性动脉血栓形成。术后3~6个月随访假性动脉瘤均完全闭塞,无复发。结论血管内球囊阻断和凝血酶注射治疗假性动脉瘤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确切,可作为假性动脉瘤外科修补术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假性动脉瘤(TPA)血管腔内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6年7月解放军第148医院收治的28例TPA患者临床资料,其中TPA位于四肢动脉13例,颈内动脉2例,肾动脉5例,胆囊动脉2例,臀上动脉2例,髂总动脉1例,肠系膜上动脉1例,脾动脉1例,阴茎动脉1例。17例主干型假性动脉瘤采用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或多层裸支架植入术,11例终末型假性动脉瘤采用弹簧圈栓塞术。结果 28例患者腔内介入治疗均取得成功,假性动脉瘤均消失。17例植入支架者术后远端动脉搏动正常,无重要分支动脉闭塞,11例弹簧圈栓塞者术后出血停止,未出现脏器缺血坏死。术后随访6~39个月,平均(18.9±10.7)个月,失访1例,所有随访患者假性动脉瘤未复发,支架植入患者血管通畅,未发现支架移位、断裂,弹簧圈异位等并发症。结论根据假性动脉瘤位置、类型和侧支循环等选择不同的介入方法治疗TPA,具有微创操作简单、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确切的优点,可作为TPA的一线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Lu J  Wang DM  Liu JC  Wang LJ  Qi P  Zhai LL  Jiang XL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9):1463-1465
目的 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妨碍微导管插管和稳定到位的不利因素及其对策.方法 回顾2001年6月至2009年10月间46例51个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资料,分析术中微导管插管和稳定到位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应的可能对策.结果 在血管内治疗时可能妨碍微导管插管和稳定到位的因素有:微导管走行的路径,载瘤动脉迂曲,路径、载瘤动脉直径与微导管直径相差较大,路径、载瘤动脉的走行方向与动脉瘤瘤顶的指向不在同一方向且差异较大,以及载瘤动脉内动脉瘤颈处放置了支架.结论 根据路径、载瘤动脉的走行、动脉瘤的位置和瘤顶的指向,选择顺应性、稳定性与导引性、支撑性适宜并匹配的微导管与微导丝,并对其头端进行塑形,酌情选用球囊或(和)支架辅助,加之娴熟的插管技术,是颅内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时微导管插管和稳定到位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3.
烟雾病(Moyamoya病、颅底动脉闭塞症、毛毛样脑血管病)由日本人首先描述,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进行性狭窄或闭塞、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为特征,狭窄开始常发生于颈内动脉远端和大脑前、中动脉的近端。由于药物治疗基本无效,用于改善脑部血运的手术治疗正在逐步增加。如同时合并椎动脉狭窄,则麻醉的危险性大大增加。对麻醉处理的要求更高。本文总结报告14例烟雾病患者的麻醉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14.
颅内巨型动脉瘤的血这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Y  Ling F  Zhang H  Li M  Wang D  Song Q  Li X  Hao M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7):395-397
目的 对近7年来治疗的28例巨型动脉瘤病进行分析,探讨其治疗方法及其疗效,对球衰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 将近年来治疗的巨型动脉瘤病例进行分组,比较其治疗方法的优缺点。血管内治疗主要采用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结果 16例采用球囊闭塞近端载瘤动脉病例中13例动脉瘤完全闭塞,其中4例动脉瘤完全消失。除死亡2例外无病情加重。结论 血管内治疗可以使直接手术难于治愈的颅内巨型动脉瘤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开展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植入治疗主髂动脉多撕裂口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方法 总结采用血管腔内多枚带膜支架植入治疗2例主髂动脉多撕裂口夹层动脉瘤的临床经验。结果 2例均从股动脉入路植入多枚带膜支架封闭主髂动脉多个撕裂口。其中1例同期植入3枚封闭3个撕裂口3另1例同期植入3枚封闭4个撕裂口,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3个月及6个月复查示夹层动脉瘤均消失,假腔内血栓形成,无内瘘发生,病人均存活。结论 血管腔内多枚带膜支架同期植入治疗主髂动脉多撕裂口夹层动脉瘤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和手术入路。 方法 后循环动脉瘤20 例,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93 % ,其中大脑后动脉瘤12 例,基底动脉瘤6 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瘤各1 例。16 例经显微手术,主要经翼点入路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 结果 动脉瘤夹闭加切除8 例,孤立加切除6 例,包裹2 例,血管内治疗2 例,2 例未治。16 例优良,2 例轻残,无手术死亡。 结论 后循环动脉瘤大多瘤体较大,瘤内多含血栓。翼点入路对基底动脉远端、大脑后动脉 P1 ~2 段动脉瘤显露优良,颞同步入路用于夹闭大脑后动脉 P2 ~3 段动脉瘤,显露优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各种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6月~2010年7月收治的32例创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诊治情况.根据假性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与受损血管口径不同,采用相应的方法进行治疗:(1)假性动脉瘤切除+动脉重建;(2)瘤体切开或切除+破口修补;(3)瘤体切除+受损动脉结扎;(4)血管腔内治疗,带膜支架置入;(5)B超引导下破口压迫.结果 患者近期治愈率100%,29例随访1~13年,假性动脉瘤未再复发,无死亡;1例截肢.结论 根据假性动脉瘤的大小、位置与受损血管口径大小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可获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血管内治疗大脑前动脉远端(DACA)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接受血管内治疗的DACA动脉瘤患者(共15个动脉瘤),对10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4个动脉瘤行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1个以Onyx胶栓塞。之后复查DSA,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即刻疗效。术后6个月复查DSA,以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预后,mRS评分0~2分为结局良好。结果术后即刻12个动脉瘤Ⅰ级栓塞,3个Ⅱ级栓塞。术中、术后均未发生缺血等并发症。1例术后12 h死于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1例复发,10例结局良好(mRS评分0~2分),另2例mRS评分分别为3分、4分。结论个体化血管内治疗DACA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颅外颈动脉瘤40例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颅外颈动脉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53~1997年收治的40例颅外颈动脉瘤的诊疗经验。结果40例患者分别经动脉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stractionangiography,DSA)、超声波以及CT、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确诊。手术治疗35例,其中动脉瘤切除后颈动脉重建18例次,近远端动脉结扎16例,颈总动脉结扎1例,行外包裹术1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颈动脉血管造影术是诊断颅外颈动脉瘤最有效的手段,动脉瘤切除近远端动脉结扎和动脉瘤切除血管吻合或移植术是选择的主要术式  相似文献   

20.
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外科手术和腔内治疗的疗效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膝下动脉缺血性病变多发生于糖尿病下肢动脉闭塞症和下肢血栓性脉管炎,它的治疗主要包括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膝下动脉腔内治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三种技术.自体干细胞移植目前尚未在全国大规模地推广和普及,因此,前两种治疗方法仍是此类疾病的主要选择.下肢远端动脉旁路移植作为一种常规技术,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而血管腔内治疗是最近20年发展起来的技术.两种治疗的疗效对比情况如何?这是血管外科医师和患者都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