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温阳益气通络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萍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3):199-199
<正> 笔者针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采用温阳益气通络利水的方法治疗30例心衰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62~80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15年。冠心病19例,高心病4例,肺心病5例,扩心病1例,风心病1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养阴熄风通络汤外洗联合针刺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3例中风痉挛性瘫痪患者按单盲法随机分组。针刺组29例,单用养阴解痉针刺法治疗;外洗组27例,单用养阴熄风通络汤外洗;联合组30例,用养阴熄风通络汤外洗联合养阴解痉针刺法治疗;对照组27例,仅开展常规卒中康复训练。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改良式Ashworth分级、中医证候积分、Berg平衡评分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比较各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各组改良式Ashworth分级(Ⅰ级、Ⅰ+级、Ⅱ级、Ⅲ级)均明显改善(P<0.05),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降低(P<0.05),FMA、BBS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针刺组、外洗组患者改良式Ashworth分级(Ⅰ级)改善效果均明显提高(P<0.05),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较低(P<0.05),FMA、BBS评分较高(P<0.05)。与外洗组、针刺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中医证候积分、N... 相似文献
6.
督脉点灸合温阳益气通络汤治类风湿性关节炎3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人自1990--2006年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采用壮医药线点灸督脉腧穴并配合温阳益气通络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患者中,均符合美国风湿学会制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9例,女性41例, 相似文献
7.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病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的疾病,特别是中风病所致的偏侧肢体瘫痪,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据统计,发病后1周内经急救存活的患者中,有73%~86%出现偏瘫或单瘫,71%~77%有行动困难,47%不能独自坐立,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中风后偏瘫肢体的恢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中风病所致的中枢性瘫痪,多在脊髓休克期后出现肌张力过度增高,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已引起了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对其证治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芒针阴阳透刺法联合温阳通络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及对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110 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研究组各55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温阳通络汤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芒针阴阳透刺法治疗。比较2 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 评分、Berg 平衡功能(BBS) 评分、神经递质、血液循环相关指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舌质紫暗、肢体麻木、脉络瘀血、感觉障碍评分及谷氨酸(Glu)、同型半胱氨酸(Hcy)、三酰甘油(TG)、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MA 评分、BBS 评分、γ-氨基丁酸(GABA) 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芒针阴阳透刺法联合温阳通络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疗效确切,能够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恢复兴奋、抑制神经递质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10.
中风又名卒中,属急性脑血管疾病,临床根据脑血管病变性质不同,可分为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包括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心源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出血性中风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根据疾病进程,中风一般分为3期:急性期指发病2周以内(最长至1个月);恢复期指发病2周至6个月;发病6个月以后则为后遗症期.临床还可根据中风的病位浅深和病情轻重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中经络为中风之轻证,患者神志清醒,而出现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或偏身麻木等症状;中脏腑为中风之重症,患者出现突然昏倒、意识障碍、伴有偏瘫、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的改善作用。方法纳入合格受试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3组,试验组(A组,30例)采用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治疗;对照组(B组,30例)采用运动灸治疗;对照组(C组,30例)采用反射抑制模式治疗。观察指标为改良Ashworth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 3组治疗结束后及随访期间,组间NDS评分、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各关节均有所改善,但是A组肘关节、膝关节改善均优于B组和C组。各组急性期总有效例数最高,其次为恢复期,后遗症期;A组急性期总有效例数远高于B组、C组,恢复期和后遗症期例数差别不大。结论运动灸配合反射抑制模式对改善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优于单一疗法,而且对急性期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观察温阳散寒益气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平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自拟"通阳活络汤"加减治疗,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χ^2=8.521,P=0.027);治疗后2组患者关节疼痛VAS评分、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中医温阳散寒益气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明显缓解临床症状、体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 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7 例,对照组采取抗血小板聚集、降压、降脂、康复治疗等现代医学常规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2 组均以2 周为1 个疗程,治疗2 个疗程后比较2 组临床疗效,比较2 组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Fugl-Meyer 评定法(FMA)]、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评分、平衡功能[Berg 平衡量表(BB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4.59%,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5.68%,2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 组肌张力分级情况均优于治疗前,观察组肌张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FMA、BBS 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NIHSS 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BBS 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通络汤联合针刺跷脉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性瘫痪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肌张力和神经缺损严重程度,提升下肢肢体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影响中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进而影响其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不良因素,所以对痉挛的研究已成为中风康复的重点。综合近5年来针灸在治疗本病中的运用情况,发现针灸包括毫针、电针、头针及针灸结合现代康复疗法等综合疗法对本病均有良好的疗效;并指出针灸治疗本病研究方法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燔针劫刺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方法:84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对照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方法治疗,治疗组采用燔针劫刺法治疗,治疗20天后,以改良的Ashworth痉挛量表和痉挛指数(CSI)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两组组治疗后痉挛程度,两组痉挛指数的差值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治疗组改善肢体痉挛状态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燔针劫刺发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性瘫痪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是中风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临床工作的难题之一。通过查阅近10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文献资料,笔者发现针灸在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运用十分广泛,且疗效显著;其中综合疗法研究最多见,而以单纯针刺或灸法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研究比较少见。 相似文献
19.
泻阴补阳针刺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风属于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是一组高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的疾病。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先进仪器的应用,对中风的诊断率和抢救成功率逐年提高,其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但中风后的致残率却显著升高,尤其中风后出现的痉挛性瘫痪更是困扰着医生和患者的难题。对此,我们自2000年开始, 相似文献
20.
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相关理论及辨证论治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风后肢体瘫痪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几乎都会出现瘫痪肢体肌张力增高或痉挛.由于拮抗肌及牵张反射亢进,随意运动受到抑制,阻碍运动恢复及获得正常运动范围,使精确的技能运动及协调性运动难以恢复.肌张力增高或痉挛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不但会引起患肢的疼痛,并且可以造成患肢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及变形,导致关节活动度受限和康复训练的困难,影响中风病患者活动能力的恢复.因此,早期抗痉挛治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中非常重要.笔者现就本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