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雪华 《国医论坛》2003,18(5):48-49
食管自咽至胃 ,杨玄操称之为“胃之系”(《难经集注》) ,赵献可《医贯》指出 :“咽系柔空 ,下接胃本 ,为饮食之路。”“柔空”反应了食管的解剖生理特点。诸凡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等因素 ,均可引起胃病 ,同样地也易导致食管疾患 ,包括器质性疾病或食管功能障碍。笔者在临床上诊治食管炎症 (包括溃疡憩室炎 )、功能障碍等患者甚多 ,通过中医中药治疗 ,有较好效果 ,现将治疗用药体会简述如下。1 润燥适当尤在泾《金匮翼》曾提出“虚者润养 ,实者疏沦”的治疗原则。凡阴液不足 ,食管失于濡润者 ,当用滋阴生津 ;营血亏虚者 ,并宜养血和营。如…  相似文献   

2.
周勤 《西部中医药》2002,15(1):41-41
梅核气属祖国医学“郁证”范畴,隶属六郁之痰郁。其临床表现以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胸闷喘急为特点。在治疗上多数医家首推《金匮要略》之半夏厚朴汤。但笔者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其病程较长,并伴有胃部疾患者,收效往往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咽喉为胃系之口,与食道、胃相通,经络相联,共同完成水谷之摄入及营养全身的作用。《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地气通于嗌”。嗌即咽和食道。《医贯》“咽系柔腔,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说明胃为根本,咽为苗窍,本有病而上见于苗窍。纵观半夏厚朴汤在其组成中,以…  相似文献   

3.
三焦谷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雄志  陈丹 《陕西中医》2002,23(1):92-92
三焦学说古今颇多争议。《难经·三十一难》曰 :“三焦者 ,水谷之道路”:笔者求之《内经》、《难经》,提出三焦谷学道说 ,探讨如下。《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出于胃上口 ,并咽以上 ,贯膈而布胸中”,《难经·三十一难》亦曰 :“上焦者 ,在心下 ,当胃上口 ,主内而不出”,故口、咽、食管皆属上焦 ,主受纳饮食 ,如雾露之降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上焦如雾”是也。《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中焦亦并胃中 ,出上焦之后所受气者 ,泌糟粕 ,蒸津液 ,化其精微 ,上注于肺脉 ,乃代而为血。《难经·三十一难》曰 :“中焦者 ,在胃中脘 ,不上…  相似文献   

4.
食管位于咽与胃之间,质软而薄,凡血瘀、气郁、痰浊等病理因素累积食管,胃腑通降失常,肝胆失疏,逐渐形成噎膈之证。结合其"质软"的生理特点,临床应以"柔"字立法,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四柔法"(柔咽化痰、柔管消滞、柔肝解郁、柔中降气)进行治疗,其在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独到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吾辈学习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建华 《中医杂志》2003,44(1):74-74
咽异感症是患者自觉咽部不适,有灼热感、疼痛感、粘腻感、异物感,甚至感到咽喉部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但进食无梗阻感的一组症状。检查可发现咽喉粘膜充血水肿、淋巴滤泡增生、扁桃体肿大等。中医学在《内经》中就有“咽喉为肺之关、胃之门”,“咽者,胃脘、水谷之道路”等认识。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胃食管反流病是咽异感症最常见的病因,食管、胃、十二指肠、胆和直肠病变也可引起咽异感症。笔者在临床上发现许多因胃痛就诊的患者大多合并有咽异感症,治疗胃痛病的同时从咽异感症入手加减用药,可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梅核气之特点,正如《医略存真》所言:“如会厌梗硬,咽中似有物塞,言语咽唾妨碍,饮食则如常”。此疾之预后虽无不良,但患者常因久治不愈而苦不堪言。周夕林教授诊治此病效果甚佳、经验独到,现介绍如下。1 辨证论治 11 脾胃虚寒、湿浊阻咽:多因中阳亏虚、胃蓄寒湿,致胃失和降、湿浊之气上逆、阻凝于咽而成。故此类患者多有慢性胃疾,常脘嘈泛酸。周老多治以健脾温胃、降气化浊,少佐利咽。  相似文献   

7.
2009年6月至2012年12月,笔者自拟柔空复元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43例,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总结张文兴运用“邪在胆,逆在胃”理论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的经验。张文兴认为,胆胃经络相连,管腔相通,生理上相互协调,病理上相互影响。而咽胆相应,咽为胆使,胆可调控食管通利功能,胆腑病变则调控失职,食管通利失调。胃食管反流病的核心病机为胆邪扰胃,胃气上逆,治疗上应从胆胃入手,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以胆胃同治为原则辨治胆胃失和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9.
食管,古人称为"胃管"、"脘管"、"咽门",为"胃之系",主要的生理功能是传导食物。通过查阅古籍文献结合现代医学对食管的认识,对其生理特性总结为"以通为用,以降为顺;喜润恶燥,寒热相宜;食管为清道,宜空不宜实,以洁为常",并对食管癌的病机要素、立法选方进行重新分析,为探索中医临证治疗此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论“木郁达之”在临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郁达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是中医临床运用范围较广的治则之一。本文拟简要论述这一治则的理论渊源及其实践意义。一、“木郁”的含义“木郁”在《内经》中具有运气的含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认为风气通于肝,风气骤变,内淫肝脏,肝经受病,传之于胃,而使肝胃不和。以致既有肝脏本经受病而现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者;也有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咽膈不利,饮食难下等肝胃不和的见证。  相似文献   

11.
何晓晖教授认为食管具有以降为顺、以柔为喜、以空为用、以衡为健的四大生理特性;肝胆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为胃食管反流病的基本病机;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以衡法为基本法则,并提出了三大治疗要点:①整体论治,以平为期;②宣通气机,升降相因;③刚柔相济,润养为要;常用自创新方—降逆调胃汤为主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GERD以烧心、反酸、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难、咽异物感为主。属祖国医学之“吞酸”“嘈杂”“胸痹”“胃痛“”噎膈”“梅核气”等范畴。现代医学认为,CERD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攻击作用。目前西医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抑酸药加食管动力药,膜保护及促进修复药物的应用,但RE是一种动力性疾病,所谓酸的反流,  相似文献   

13.
运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慢性咽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咽炎,因咽后壁粘膜发生慢性炎症故名,与中医的“喉痹”相类似。如《医学纲目》曰:“盖病喉痹者,必兼咽嗌痛。”所以慢性咽炎可以包括在“喉痹”范围,为喉科最常见且不易治愈的慢性病。病因与诊断祖国医学有咽喉上接口腔、下连肺胃两系;足厥阴肝经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足少阴肾经脉,循喉咙,挟舌本等记载,概述  相似文献   

14.
吞酸证食管PH监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林绳墨》曰 :“吞酸者 ,胃口酸水攻激于上 ,以致咽嗌之间 ,不及吐出而咽下 ,酸味刺心 ,有若吞酸之状也。”根据中医对吞酸证的描述 ,其病理改变的关键是酸水由胃向口方向上泛 ,与现代医学胃食管返流的病理特点相似。以往中医对吞酸证的研究 ,多为辨证论治、疗效分析等方面 ,较少从酸返流次数和时间的角度研究 ,笔者以食管 3hpH监测的方法探讨了吞酸证的病理变化及中医证型特点。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诊断 :参考中医对吞酸证的论述 ,结合现代医学对胃食管返流的认识 ,参照《中医胃肠病学》[1] 的描述 ,认为吞酸证的临床…  相似文献   

15.
吐酸寒热辨     
吐酸一证,又称“泛酸”或“吞酸”。众所周知,吐酸有寒热之辨,且热多寒少,诚若《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呕吐酸,皆属于热”,热者系肝郁化热,胃失和降;寒者则由肝郁犯胃,熏蒸脾湿;亦有因饮食停滞而泛酸嗳腐者,然吐酸一症  相似文献   

16.
仲景对喉科疾病虽未专著论述,但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关咽喉疾病的38处(《伤寒》20处、《金匮》18处)条文中,指出了喉科的辨证论治法规。一、咽喉与脏象咽喉要路,仲景至为重视。他把咽喉同人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紧密联系,作为辨析病机和审因图治的基础。咽喉为手太阴肺所系,行呼吸而发语声。从桔梗汤开提肺气治“喉痛”,麦门冬汤清养肺胃治“咽喉不利”等可见,仲景把咽喉系之于手太阴肺。《金匮·肺痿》云:“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外邪客肺,咽喉也病,这种“喉为肺系”的理论,与《灵  相似文献   

17.
反胃之证,系饮食入胃,但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一日半日,食多反上而复吐。《医学必读·反胃殪塞》指出:“……胃脾每伤,运行失职,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饮食入胃,复反而出,反胃所由成也。……”在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多种原因引起的反胃。  相似文献   

18.
沙参麦门冬汤出自吴鞠通《温病条辨》,是为治疗燥伤肺胃,津液亏损而设的方剂。笔者以此方加味治愈两例胃阴不足,不思饮食,舌呈镜面光洁无苔之证,而获良效。现简介如下:例一、患者,男,86岁。经常服用“胃得宁”、“甲氯米呱”等药物,近一个月来,疼痛发作频繁,症状加重,经服用“泰胃美”治疗,疼痛症状有所缓解,但近十余日不思饮食,口舌干燥,食则难咽,每日仅进少许流食,大便干结。诊见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红无苔,舌面光洁如镜,扪之干燥无津,脉弦细。证属胃阴枯竭。  相似文献   

19.
<正> 《灵枢五变》“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提出五脏虚弱是发生消渴的主要因素,其机理特点是阳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以肺、胃、肾为关键,故在饮食方面也应注意其特点,以调补脾肾为主。下面介绍一下有关消渴病的饮食疗法。 1 消渴病饮食的调配 长期以来,治疗糖尿病的实践证明,糖尿病有不论病情轻重、有无并发症,也不论是否应用药物治疗,均须注意饮食。糖水病的饮食治疗,主要是  相似文献   

20.
<正>咽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言:"喉主天气,咽主地气。"《灵枢·忧恚无言》说:"咽喉者,水谷之道路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有人解释说:"咽与喉,相连而有别。咽在后,下连食道,直贯胃腑,为胃之系;喉在前,下通气道,连于肺脏,属肺之系。"咽喉疾患,首责之肺。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早上醒来咽部不舒服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外感疾病。这个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