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辽宁省市售贝类中肠腺中软海绵酸染毒情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盛  刘宁 《中国公共卫生》1999,15(12):1150-1151
利用HPLC 检测方法对贝类污染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吊养贝类和某些滩涂养殖贝类普遍受到极微量软海绵酸的污染,但参照国外食品卫生标准,食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采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赤潮毒素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的单克隆抗体,应用此抗体发展建立了软海绵酸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采用碳二亚胺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得到免疫抗原和包被抗原。免疫BALB/c小鼠,用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ELISA方法筛选阳性克隆,经多次克隆化,获得了4株能稳定分泌抗软海绵酸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通过小鼠体内诱生腹水方法获得单克隆抗体,建立分析检测软海绵酸的间接竞争酶联免疫方法。最低检出限为31.2ng/ml,批内平均变异系数8.1%,回收率为87%~112%。  相似文献   

3.
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的HPLC检测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一种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的检测方法。贝类组织经甲醇水溶液浸提后,经多氯甲烷提取,9-亚甲基重氮蒽衍生化和固相净化后,在HPLC的C18柱上得以分离,并能在Ex=254nm,Em=412nm的荧光检测器上灵敏的检测。该方法对样品的最低检测浓度为1ng/g,衍生化及固相净化的回收率>95%,重复检测的相对标准差<6%。  相似文献   

4.
目的:2011年5月25日-5月27日,我市苍南县暴发了57例因食用贻贝引起的腹泻性贝类毒素(DSP)中毒事件,采集了19份样品进行检测。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贻贝中5种脂溶性贝类毒素进行检测,根据欧盟贝类毒素的限量值进行评价。结果:15份样品检出大田软海绵酸(OA)、鳍藻毒素-1(DTX-1)和7-epi-pectenotoxin-2 seco acid(7-epi-PTX-2sa),16份检出pectenotoxin-2seco acid(PTX-2sa),7份检出pectenotoxin-2(PTX-2)。其中4份样品中游离OA和DTX-1含量超出欧盟限量值3倍多,它们的总OA约超出9倍。其余均低于欧盟限量值。首次在我国贝类中检出了PTX-2sa和7-epi-PTX-2sa。结论:鉴于部分贻贝样品DSP超标,今后应加强贝类上市前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检测大田软海绵酸(OA)对HL-7702肝细胞的F-肌动蛋白的解聚作用,建立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荧光检测法。方法使用鬼比环肽标记F-肌动蛋白,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分析样品中毒素的含量。比较荧光检测法和ELISA法对贝类样品的检测结果,分析所建荧光检测法的可靠性。结果 OA能明显破坏细胞F-肌动蛋白的聚合。随着作用浓度的增加,破坏程度也随之增加。在2.5~40 nmol/L范围内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R2=0.9931),检测限值可达到2.01μg/100g贝肉;进行样本检测时,加标回收率为92.76%~96.49%,并与ELISA法检测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R2=0.830)。结论与现有的检测法相比,F-肌动蛋白荧光检测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较低的检出限,可用于有毒贝类的筛查与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青岛市售贝类毒素的含量及其污染状况,加强对市售贝类海产品特征和变化规律的研究,保证贝类食用安全。方法于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青岛市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胶州湾海域市售贝类(牡蛎、栉孔扇贝、杂色蛤、缢蛏、虾夷扇贝、贻贝、毛蚶、海螺、钝拟蟹守螺、香螺和香波螺共12批400份样品,并采用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贝类毒素。结果检测12批次400份样品,其中有73份检出毒素,以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为主,其检出率为18.50%。其中,主要检出成分有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蛤毒素(pectenotoxin-2,PTX-2)和虾夷扇贝毒素YTXs(Yesssotoxin),其他种类的贝类毒素尚未检出。检出样品中以扇贝和贻贝为主,其余种类样品未检出。贝类样品的阳性检出率随时间变化而呈现一定差异,5~8月份贝类样品中腹泻性贝类毒素检出率最高。OA在8月份检出率最高,达29.20%,YTX在8月份检出率最高,达26.80%,PTX-2在7月份检出率最高,达35.20%,其中PTX-2最高含量为7.189μg/kg,尚未检测出其他贝类毒素。结论不同种类的贝类毒素在市售贝样中的富集含量存在差异性,周期内毒素的富集变化趋势不同;毒素含量尚未超过国际通用的安全阈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化腹泻性贝类毒素(DSP)样品提取方法,建立更加可靠的DSP细胞F-肌动蛋白荧光检测法。方法使用鬼比环肽标记F-肌动蛋白,多功能酶标仪检测荧光强度,通过荧光强度的变化分析样品中毒素的含量。检测34份贝类样品加碱水解处理前后DSP含量,比较两种提取方式下结果的差异,并同步使用ELISA法进行比对,分析所建方法的可靠性。结果优化后的贝类样品检测法实验平均变异系数6.46%,平均加标回收率92.75%。优化后的贝类样品提取法大田软海绵酸(OA)含量高于原方法和ELISA法,所检测到的OA浓度与原方法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227,P=0.000)。结论使用加碱水解提取DSP的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回收率,很大程度上提高了DSP细胞F-肌动蛋白荧光检测法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贝类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蛤毒素PTX2、虾夷扇贝毒素YTX和HYTX、鳍藻毒素DTX1和DTX2、大田软海绵酸OA)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并监测2019年江苏省市售贝类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残留。方法样品经甲醇提取,采用Waters BEH C_(18)色谱柱(2.1mm×100mm,1.7μm)分离,以乙腈-0.01%氨水体系为流动相,在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监测模式下检测,外标法定量。根据2019年江苏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要求,在全省5个城市采集104份贝类产品进行检测。结果 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PTX2、YTX、HYTX、OA、DTX1和DTX2在质量浓度范围为2.0~40.0ng/ml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0.99,方法检出限范围为10~20μg/kg,在贝类样品基质(扇贝)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低、中、高浓度水平平均回收率为60.1%~125.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4%~8.6%。2019年采集的104份贝类样品中,HYTX、OA、DTX1和DTX2均未检出,PTX2和YTX各检出1份,检出值均未超出欧盟制订的最大残留限量。结论建立的方法灵敏、准确、稳定,适用于贝类中6种脂溶性贝类毒素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张秀尧  蔡欣欣 《卫生研究》2012,41(5):819-823
目的掌握紫贻贝的染毒情况,对其含有的贝类毒素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方法样品经丙酮提取,提取物经乙醚-水液分配,乙醚可溶部分再经硅胶柱层析粗分离、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半制备细分离,UPLC-MS/MS监测。结果分离得到4个毒素组分,根据质谱数据以及与pectenotoxin-2(PTX-2)的酶水解产物比较,鉴定组分Ⅰ和Ⅱ分别为pectenotoxin-2 seco acid(PTX-2sa)和7-epi-PTX-2 seco acid(7-epi-PTX-2sa),经LC-MS/MS分析与标准品对照鉴定组分Ⅲ和IV分别为大田软海绵酸(OA)和鳍藻毒素-1(DTX-1)。结论从苍南县市售贻贝中同时分离出腹泻性贝类毒素(DSP)和扇贝毒素类(PTXs),其中游离态的OA、DTX-1及总OA含量超过欧盟限量值,为这次腹泻性贝类中毒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贝类毒素是由海洋中的有毒藻类通过食物链传递给藻食性的贝类等生物,并在其体内蓄积形成的有毒高分子化合物.作用于人体时反应快、无适宜懈毒剂,轻则危害人体健康,重则导致人体死亡.广东省近岸海域是有毒赤潮的高发区,已发生多起由贝类毒素引起的中毒事件.在所有的贝类产品食物中毒事件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SP)中毒被认为是对健康危害最严重之一.  相似文献   

11.
大连沿海8种双壳类贝的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近年来,国内对贝类的氨基酸及脂肪酸的含量以及金属元素的含量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对海洋生物体内金属元素的分析研究,国外也有一些报道。但关于大连沿海所产的几种双壳贝的营养成分及金属元素含量却未见详细报道。因此,本文对采自大连沿海的8种双壳贝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定分析,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海洋贝类资源提供了营养评价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喜欢吃鱼贝类的我国,自古以来,由于吃有毒的鱼使健康受到损害的人很多。既使现在,每年也有由于食有毒的鱼贝类引起食物中毒的病例。本文介绍近期发生的病例,并对有毒贝类进行分析。 代表性的贝毒有麻痹贝毒、腹泻贝毒、河豚毒及鱼肉毒素。麻痹贝毒和腹泻贝毒  相似文献   

13.
免疫方法在藻毒素及贝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皓 《卫生研究》1999,28(2):122-124
有害藻类自身或通过食物链在鱼类、贝类等生物体内蓄积,对生物直至人类产生危害。藻类毒素和贝毒的检测方法要求快速、方便、准确,并且在其含量极微时即可检出以起到预警作用。免疫方法使之成为可能。本文介绍了免疫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藻毒素和贝毒检测中的应用,总结了该方法的应用前景和不足之处,旨在常规检测中推广和普及免疫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离纯化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毒GTX2,3组分。方法:采用免疫亲和色谱方法,对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中麻痹性贝类毒素进行分离纯化。结果:通过HPLC检测,免疫亲和柱有效的将麻痹性贝毒的GTX2,3与GTX14,分离,获得了一定数量但具有高纯度的麻痹性贝毒GTX23,。结论:初步建立了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对麻痹性贝类毒素GTX23,分离纯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抗软海绵酸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抗软海绵酸(OA)的单克隆抗体(McAb).方法用碳化二亚胺法将半抗原O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制备成完全抗原OA~BSA,用OA-BSA免疫BALB/c小鼠,使小鼠脾细胞产生抗OA的抗体.在聚乙二醇的作用下,使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融合在一起,融合后的细胞用HAT选择培养,最后用ELISA法筛选出分泌抗OA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结果用碳化二亚胺法成功地将微量半抗原OA与BSA和卵清白蛋白(OVA)制成了完全抗原OA-BSA和OA-OVA.免疫小鼠血清中抗OA的抗体呈现阳性反应,表明小鼠脾细胞产生了抗OA的抗体.经3次抗体检测筛选出3株分泌抗OA MCAb的杂交瘤细胞株.结论抗OA McAb的成功制备为建立快速、经济的软海绵酸ELISA检测方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为其它贝毒素检测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本报告通过对毛蚶养殖区域水质卫生学28.6%。表明养殖区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急需确立贝类养殖、捕捞的监测、监督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沿海的贝毒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对贝毒的调查研究工作目前正在开始,除了已查明江瑶具有内源性贝毒之外,主要的研究工作集中在赤潮产生的麻痹性贝毒(PSP)上面,PSP中毒案例主要发生在中国南方的浙江、福建、广东及台湾等地,其中有一些案例是致命性的。科研人员研究了广东省各种贝类中PSP的含量,组织中分布及季节变化的情况,对其组份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成份为STX,neoSTX及GTX1~4等。在我国沿海已发现了三种产生PSP的毒藻,其中的Alexandriumtamarense已分离出孢子并培养出单株克隆体供研究用,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沿海还发现过产生腹泻性贝毒,神经性贝毒及失忆性贝毒等毒源藻类,应提高警惕其形成“赤潮”,并在贝体内大量积累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贝类食物中毒病因分析及预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黄浦昌 《现代预防医学》1999,26(4):441-442,463
目的;研究贝类食物中毒的病因及预防对策。方法:通过对五起贝类食物中毒病因,流行特征,以及贝毒的毒力,化学结构进行分析,对中毒的季节,气象条件,赤潮的形成和贝类染毒的关系作了研究,结论:认为海洋环境的污染和赤潮是贝类染毒的主要途径,建议贝毒的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定为4MU(小白鼠单位),基层卫生监督机构的检验方法,应优选小白鼠生物测定法,沿海卫生监督机构应建立海水污染,赤潮,以及甲藻类生物和贝类带毒监测  相似文献   

19.
我县是个海岛县,养殖业发达,特别是贝类养殖.大量投放市场和出口,供人们食用.由于近年来海洋环境污染严重,使养殖贝类重金属等有毒物质含量增高,对人体有毒害作用.为了解我县养殖贝类的重金属含量情况,对某些养殖贝类进行了铅、砷、镉、汞、铜、锌等6个项目的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广州市售贝类麻痹性贝毒和腹泻性贝毒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杨莉  杨维东  刘洁生  江涛 《卫生研究》2006,35(4):435-439
目的对广州市售双壳经济贝类麻痹性贝毒(PSP)和腹泻性贝毒(DSP)污染状况进行为期一年的抽样调查,了解其食用安全性。方法采用AOAC推荐的小鼠生物检测法进行PSP和DSP的毒力测定,采用HPLC进行PSP成分分析,根据FAO、日本和欧盟水产食品卫生要求及我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制订的贝类安全食用标准对贝类水产品的食用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在所调查的7种贝类中,有2种染有PSP,毒素含量在安全食用范围内,毒力大小随季节而变化,春冬两季含量相对较高;7种贝类中有6种共计36个样品染有DSP,有10个样品毒素含量超出安全食用标准,春冬两季染毒率较高。结论广州市售贝类PSP含量和检出率整体水平较低;DSP检出率稍高,毒素含量也较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加强DSP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