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气管切开术后的呼吸道管理 ,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我科 1 989年 2月收治了一位高位截瘫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 ,未发生因伤口感染及呼吸道阻塞等原因导致的并发症 ,生活至今。有关护理方面的经验 ,现总结如下。1 呼吸机附件的消毒处理气管切开的患者容易引起呼吸道感染 ,因此 ,呼吸机附件及吸痰器贮液罐的消毒处理非常重要。呼吸机管道及接头每 1 0d更换 1次 ,使用过的管道及接头用 2 %戊二醛溶液浸泡 3 0min ,干燥后用消毒巾包好备用。由于贮液罐潮湿 ,污物较多 ,容易繁殖细菌 ,增加感染机会 ,因此要特别注意对患者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气管切开对脑卒中患者的抢救治疗意义、适应证、手术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行紧急气管切开术脑卒中患者的资料。结果110例患者中合并严重颈椎病采用平卧位手术者5例。术中出现呼吸暂停而先行气管插管再行气管切开者6例。抗凝治疗凝血功能下降术中使用双极电凝止血8例,合并肺气肿肺尖上移4例,置管时出现长时间屏气血氧饱和度一过性严重下降者6例。出现并发症16例(14.5%),其中因术后伤口渗血行油纱条局部压迫止血者5例,二次手术止血3例,皮下气肿5例,脱管3例,气管内套管阻塞1例。94例患者好转拔管,13例带管回家,3例死于原发病。结论气管切开术对脑卒中患者抢救生命、减少并发症及促进早日康复有重要意义,手术有一定的特点,应采取相应的灵活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环甲筋膜切开术替代常规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颅脑损伤、脑出血、农药中毒等病人的救治中 ,多采用常规的气管切开术 ,而环甲筋膜切开仅作为一种临时的紧急手术方式。 1999年 9月~ 2 0 0 2年 6月 ,我科采用环甲筋膜切开替代常规的气管切开术治疗 6 1例患者 ,临床证实该方法安全、简便、快捷、并发症少。1  临床资料1.1  对象  6 1例中 ,男 40例 ,女 2 1例 ,年龄 18~ 74岁。其中颅脑损伤 40例 ,脑出血 16例 ,农药中毒 4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 1例。1.2  方法 仰卧位 ,肩部略垫高 ,头部稍后仰 ,常规消毒铺巾。于甲状软骨至环状软骨之间作 1.5cm正中纵形切口 ,切开颈部浅深筋膜 ,用血…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的皮肤切口是纵形切口,切口长约6~8 cm,伤口愈合后出现纵形瘢痕,影响美观。为了改变这种情况,2002年6月以来,我院对需要行气管切开术的65例患者,将皮肤切口改为横行切口,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65例气管切开病人中,男47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形切口在气管切开术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方法 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共300例气管切开术前瞻性研究, 采用“⊥”形气管切口 (A组) 和“I”形气管切口 (B组) 行气管切开术, 统计“一次性顺利插入、气囊破裂、相关并发症”数据.结果 一次性顺利插入:A组144/150例 (96%) , B组90/150例 (60%) , P<0.01;气囊破裂:A组3/150例 (2%) , B组15/150例 (10%) , P<0.05;术后并发症 (术后出血、皮下气肿、气胸、喉气管狭窄) :A组10/150例 (6.7%) , B组25/150例 (16.7%) , P<0.05.结论 “⊥”形气管切口在气管切开术中, 操作简单安全, 并发症少, 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在呼吸内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呼吸内科需要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观察组48例,施行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对照组42例,施行传统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以及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比较两组术后切大口出血、感染、食管损伤、皮下及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气管切开术均操作成功,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切口感染、食管损伤、皮下及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而两组术后切口大出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在呼吸内科中应用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出血量,减轻患者痛苦,可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高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经皮单步扩张气管切开术在ICU 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单步扩张气管切开术(single step dilatational tracheostomy,SSDT)在ICU危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4例 ICU 危重症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方式不同分为两组,SSDT组和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surgical tracheostomy,ST)组,观察两组患者气管切开手术时间?切口大小?出血量?术中生命体征波动情况?术后切口出血?皮下气肿/气胸?溢痰?感染?手术相关死亡等情况?结果:SSDT组在气管切开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出血量?术中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波动等方面均优于S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术后切口出血?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SSDT组仅9.4%,而ST组发生率高达 53.1%,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SSDT操作简单?快速,并发症少,安全性高,适合ICU需要气管切开的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8.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采用Portex气管切开器械.为158例机械通气患者进行了PDT,并对PDT适应证、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等进行了探讨。结果 158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切口愈合后瘢痕小,并发症发生率仪3.2%(5/158)。结论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适用于需要气管切开的机械通气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中应用倒“U”形气管粘膜软骨瓣替代传统手术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1999年以来,在气管切开术中采用倒“U”形气管黏膜软骨瓣98例,并与同期传统手术方式气管切开患者90例进行比较。结果 1例脱管及喉气管狭窄发生.仅5例颈部皮下气肿.经过适当处理自行消失。而传统手术方式盲目性大,并发症多。结论 与传统手术方式相比倒“U”形气管黏膜软骨瓣制作简单,效果确切。能有效地预防喉气管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常规气管切开的并发症及预防。方法:270例常规气管切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探讨原因及预防对策。结果:2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8.15%:出血12例,皮下气肿4例,呼吸困难3例,呼吸骤停1例,术后脱管1例,食管损伤1例。结论:常规气管切开术可有各种并发症,并发症多为出血。术前评估患者情况及手术难易程度、术中认真操作及术后精心护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重型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并发院内获得性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后院内获得性肺炎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9例重型颅脑外伤行气管切开术并发院内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伤后24 h内气管切开组HAP感染率显著低寸:伤后24 h后气管切开组(P<0.01);伤后24 h内气管切开组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伤后24 h后气管切开组(P<0.05);感染控制时间也显著短于伤后24 h后气管切开组(P<0.01);痰培养结果以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及大肠埃希菌为主;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结论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提高机体抵抗力,能有效地救治重型颅脑外伤并发HA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中的作用。方法:2005年2月~2009年2月,我院共收治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受伤到气管切开的时间分两组,A组47例:伤后12 h内行气管切开术;B组43例:伤后12 h后行气管切开术。结果:A组治愈25人,中残11人,重残5人,死亡6人,病死率为12.7%;B组治愈16人,中残10人,重残7人,死亡10人,病死率为23.2%。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术是抢救重症颅脑损伤的重要环节,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提高其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气管切开技术微创化发展历程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回顾气管切开技术的发展历史,发现这一历程可分成早期气管切开阶段、标准气管切开阶段和经皮气管切开阶段等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尤其在这半个多世纪,随着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适时应用,使经皮气管切开技术和器械朝着微创化方向的发展成为可能。结合经皮气管切开术在中国的发展,可以看到这一微创气管切开技术在ICU需气管切开的危重病人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比较,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简单、快速和并发症少、安全和效价比好的特点,目前许多ICU已将经皮气管切开技术作为气管切开的常规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两种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应用不同气道湿化的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气管切开术后需气道湿化的11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观察组给予气管内输液泵持续性给药湿化;对照组采用气管内间断性滴药湿化。对两组气道湿化的护理效果及消耗时间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道梗阻、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的发生率较低,护理操作时间和置管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内输液泵持续性给药湿化的临床护理效果良好,操作时间和置管时间较短,是一种安全而方便的气管切开术后的气道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的意义、适应症、并发症、气管插管的选择及手术时机等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我院行气管切开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气管切开后,原发疾病治愈或好转124例(70.06%),因原发疾病死亡52例(29.38%),因气管切开并发症(术后2周大出血)死亡1例(0.56%)。结论气管切开术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重要的急诊手术和技能之一,予重危患者及时行气管切开,对解除呼吸道梗阻,防止窒息,改善通气,防止加重脑缺氧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术前需对患者有一全面的评估,在考虑是否符合气管切开术指征的同时,需结合患者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GCS评分等)、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风险预测、气管插管的可行性等,从而选择最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及把握好手术的时机。  相似文献   

16.
困难气管切开4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困难气管切开原因,探讨治疗方法及策略。方法对44例困难气管切开的完整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0例成功实施手术,死亡3例,1例植物状态;10例术前行气管插管,8例进行经皮气管穿刺气管置管术(PT技术)。结论造成困难气管切开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以颈部的解剖异常如肿瘤等多见;近年超肥胖颈粗短有所增加,应引起重视;准确掌握手术时机,术前尽可能行气管插管,借用PT技术,超常规大切口等是基本技术策略,最终策略须结合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恒温湿化氧气吸入对气管切开患者氧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吸氧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气管切开前均无肺部感染、无肺部慢性疾病、APACHE Ⅱ评分8分以上。实验组采用恒温湿化氧疗,对照组采用湿化瓶吸氧+间歇湿化法,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频率、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气道湿化效果、痰痂形成、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道粘膜出血及肺部感染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心率、氧饱和度、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湿化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病人采用恒温湿化氧疗湿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早期气管切开在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救治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本院手指的60例颅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31)。观察组患者行早期气管切开术治疗,对照组常规行脑外伤脑出血疗法(手术24 h后行气管切开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救治效果、术后并发症/死亡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脑外伤与脑出血患者救治总有效率(96.5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90%)和死亡率(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7.42%、25.81%,9.6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28.25±2.4分)、情感职能(27.24±1.58)分、社会功能(26.76±3.25)分、家庭状况评分(28.93±1.05分)及生活质量总评分(112.36±11.24)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1.34±5.67)分、(20.39±4.65)分、(0.41±3.96分、(21.68±3.02)分、(83.06±9.35)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有助于提高颅脑外伤与脑出血临床救治效果,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张宏杰 《河北医学》2000,6(12):1075-1077
目的:减轻柯-陆上颌窦根治术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步骤。方法:采用唇龈粘膜纵切口经唇龈沟填塞术腔止血术腔止血纱条填塞经唇龈沟径路行上颌窦根治术。结果:纵切口手术后出现上唇麻木、牙齿酸痛2例(5%)。切口处轻度肿胀17例(45%),面颊前部局限性肿胀5例(13%),波及眼脸或整个面颊部1例(2%)。无肿胀15例(39.5%)抽去填塞物后有0.5ml~2ml渗血,无出血不止现象,切口均一期愈合。与传统术式38例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后,两者有明显差别,P值〈0.05。结论:经该上颌窦根治术治疗上颌窦疾病,术后并发症出现较少、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消失亦快,手术步骤减少,更符合鼻窦生理,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20.
Cervical or thoracic trauma,tracheotomy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for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herapy are the main reasons of tracheal stenosis.Recently the incidence of tracheal stenosis is gradually increasing.Tracheal stenosis is an irreversible,progressive disease and the only effective treatment is surgical removal of stenosis tissue to restore normal tracheal lumen.From January 2008 to April 2011,6 patients with thoracic tracheal stenosis in our department underwent tracheotomy and T-tube stent implantation by endoscope with good results.There were 5 male and 1 female patients,aging from 23 to 71 years and the median age was 44 years.The onset time was 1-4 months.Five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general anesthesia surgery and tracheal intubation for 2 to 5 days suffered from progressive dyspnea.One of them had received laser therapy and metal alloy stent therapy but still suffered from tracheal steno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