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涛 《药物与人》2014,(10):13-14
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实验室最基础的常规检测项目,是患者诊断、治疗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要求。目前的血常规检测中,使用血液分析仪可有效提高临床检验的质量以及检测的效率。本文简要分析了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包括采集的血样标本是否合格,血量适中,检测仪器是否规范操作,医疗检验人员自身素质的高低,以厦是否采集使用静脉血样等等,来提井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理的主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方法:采集200例健康志愿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行即时血常规检查;分别对室温下放置0min、30min、2h和6h后的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查;对血常规检查中的主要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末梢血中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Hb)的检测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P<0.05),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静脉血(P<0.05),中间细胞百分比(MXD)和静脉血无差异(P>0.05);静脉血的WBC、RBC和Hb不同时间检测无统计学差异(P>0.05),PLT较放置前明显降低(P<0.05),MXD较放置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较多,选取静脉血在2h以内进行检查可以降低误差.  相似文献   

3.
张梅 《药物与人》2014,(8):292-292
目的:对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进行探讨,从而改善血常规检验的精准度。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16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80例志愿者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来观察静脉血常规的结果,在室温下5分钟、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以及12小时进行常规测定。其余的80例志愿者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来观察静脉血常规以及末梢血常规的差异。结果:通过研究可以发现,2小时内静脉血常规、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的参数与即刻测量结果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放置6小时后,各参数与即刻测量结果比较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的检测结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使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应当选用静脉血,血液样本应该及早送检,2小时内对样本进行测定,避免由此造成误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血常规检验的主要作用和目的,以及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方法总结血常规临床检验影响因素,包括采集血样时间影响、受检者服用药物因素影响、采血部位影响、采血量影响、抗凝剂影响以及血液贮存运输影响。结果通过对上述影响的总结,针对性的提出血常规的检验中,实验室的医疗工作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操作的谨慎性。结论分析各项影响因素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利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并掌握影响血常规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0例门诊体检者的不同血液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真空采血法采取肘静脉血和左手环指末梢血,分别于采血后0.5 h、2 h、4 h内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不同时间段采血检测结果比较,0.5 h内测试的WBC、RBC、Hb等血液指标结果均与2 h内测试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置4h后只有PLT结果差异显著低于0.5 h内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检测结果比较:食指末梢血检测中WBC、RBC、Hb均高于静脉血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血常规检查结果存在差异性,采取肘静脉血和短时间处理血液样本可以减少结果误差,提高检验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临床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笔者查阅了血常规检验相关资料,制定了调查表,采用迈瑞BC-5500血球分析仪对100例患者血常规标本进行了检测分析。通过研究分析显示,血常规结果的准确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可分为生理因素、病理因素、试剂及其他因素、人为因素等,工作人员必需加以重视,熟悉掌握影响血常规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减少误差,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医师诊断提供诊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血常规检测对儿童贫血病因的研究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来我社区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儿童52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利用专业的血液分析仪器进行血常规检测,并对儿童的相关参数进行深入地分析.结果:在52例患儿中,通过血常规检测,对52例贫血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其检测报告显示,儿童的红细胞计数处于较低的水平,血红蛋白Hb<110g/L.按照儿童贫血的形态将其分类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15例(28.85%),大细胞性贫血20例(38.46%),单纯小细胞性贫血12例(23.08%),正常细胞性贫血5例(9.62%).结论:对儿童进行血常规检查,分析儿童相关的血常规参数,能快速甄别出儿童的贫血情况,为临床诊断与鉴别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值得临床上应用并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与对策.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血常规结果误差案例100例,分析其产生结果误差的原因与比例,研究对应的应对措施.结果:100例患者中,生理因素中8%,仪器因素4%,试剂因素4%,人为因素84%;其中人为因素中,标本采集部位不当为22%,采血量不规范为18%,保存不规范为18%,送检不及时为36%.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需要从血液采集、保存、送检到检验各环节做严格管理,才能有效的保证检验结果的标准性,需要针对影响因素做对应的细节管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需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87份,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展开血常规检查,并对比分析标本溶血前和溶血后的差异。结果:经对比发现,共检验的指标中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g)两项溶血前后检测结果无明显改变(P>0.05);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检测结果溶血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标本发生溶血后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刘琼 《现代养生》2014,(20):79-79
目的:对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检验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3年4月-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需接受血常规检验的健康体检者血液标本87份,经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展开血常规检查,并对比分析标本溶血前和溶血后的差异。结果:经对比发现,共检验的指标中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g)两项溶血前后检测结果无明显改变(P>0.05);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检测结果溶血前后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标本发生溶血后会对血常规检查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临床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出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因素.方法 调查2011年以来医院进行过的血常规检查病例,探讨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检查对象的生理因素、医院所用试剂、仪器因素、工作人员的人为因素都能够影响到血常规的检查结果.结论 要保证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在院方不断完善各项操作规范、加强工作人员管理,进一步优化各项仪器设备的同时,还需引导患者遵照医院要求做好各项检查准备,以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标本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血常规检查的健康体检者的血液标本80份,均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溶血前后的各项检测指标,分析溶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溶血前后WBC及Hbg两项指标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溶血前后RBC、Hct、MCV、MCH、MCHC、RDW、N百分数、L百分数、Plt、PDW、MPV及PCT12项指标的检测结果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标本溶血会对血常规检查的多个检测指标产生影响,造成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偏差,在检测过程中应积极预防标本溶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分析前的影响因素,探讨控制分析前变异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21人,采血进行凝血常规和血常规项目的检测,观察止血带使用时间对凝血常规、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等结果的影响,监测凝血常规及血常规的个体生物学变异。结果:1与止血带使用即刻相比较,压脉带使用1 min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均无变化;2 min时,PT降低(P0.05),余无变化;3 min时,PT、APTT、和TT均降低(P0.05)。2与标本放置即刻的血常规结果比较,标本放置4 h时,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白细胞数(WBC)和血小板数(PLT)均无变化;放置8 h和12 h时,PLT降低(P0.05);放置24 h,RBC、WBC和PLT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3连续4周测定,各周间凝血常规及血常规个体生物学变异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前标本采集方式和标本放置时间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重视分析前影响因素和控制分析前变异,能极大地提高临床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血常规检验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患者分别抽取静脉血和末梢血,并分别于抽血后以及抽血后30min、1h、2h和4h进行血常规主要指标的检验。结果采集静脉血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均值较末梢血患者要高,红细胞和白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均值相对要低;所有患者2h内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均值差异不明显,4h时血小板计数下降明显。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应尽量排除掉发生误差的因素,以利于检验结果准确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张韦  王守燕 《中国卫生产业》2011,(4):114-114,116
本文对影响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几项目素进行详细探讨,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对生理因素.试剂因素、病理因素、静脉采血因素、人为因素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影响临床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几项因素进行详细探讨,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分别对生理因素、试剂因素、病理因素、静脉采血因素、人为因素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为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提供参考。方法从生理因素、试剂因素、病理因素与人为因素等多个方面分析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结论应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各种因素,将这些因素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及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标本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坤  闫卫利 《职业与健康》2007,23(14):1213-1213
目的 探讨职业病体检抗凝血常规标本放置时间长短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用日本光电MEK-6318K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对血标本分6个时段(5min、2、4、6、8、12h)连续测定,观察结果变化情况。结果 各标本中主要参数WBC,RBC,Hb检测结果在12h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LT12h检测值与5min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凝血常规标本8h内检测结果较可靠,结果能满足临床常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末梢血及静脉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0例行血常规检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采血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4例,采集末梢血;观察组36例,采集静脉血。对比两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两组MCH及MCV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LT、MCHC、Hct、Hb及RB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WB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同采血方式,检测结果也不尽相同,静脉血血常规检测结果显著优于末梢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血细胞分析的全面质量控制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同时,护士是标本的主要采集者,也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主要参与人员,应明确标本的采集、储存、运送、防腐剂和抗凝剂使用等要求,应提高责任心,本着对患者的认真负责的态度,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才能采集合格的标本。所以在实验室检验中,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