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64层螺旋CT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三联检查显示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病变的能力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70例患者进行64层MSCT回顾性心电门控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联合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及容积再现(VR)多种重组技术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结果平均扫描时间(8.5±1.0)s,总对比剂用量100ml。肺动脉和主动脉增强后CT值均≥200HU者占95.7%(67/70);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的节段占85.8%(720/839),图像质量良的节段占8.6%(72/839),图像质量差的节段占5.6%(47/839)。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50%者20例,肺动脉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64层MSCT三联检查能够在8s左右1次扫描完成肺动脉、胸主动脉和冠状动脉检查,图像质量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多层CT(multi-slice CT,MSCT)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MSCT评价冠状动脉病变、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和其他胸部疾病已成为影像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对MSCT胸痛三联检查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一次CT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A检查,鉴别上述高危胸痛,探讨16排螺旋CT在高危胸痛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2005年12月~2008年6月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46人。应用两种方法行行一次性胸痛三联检查。结果:46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42例,肺动脉栓塞5例,主动脉夹层2例。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造影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在急性胸痛病因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临床急性胸痛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所有扫描原始数据用冠状、矢状面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行冠状动脉、肺动脉和胸主动脉成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对所有图像进行观察,对疾病进行诊断,其中16例患者同时行选择性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所有行64层螺旋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的患者1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双侧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以及胸主动脉,同时均可进行纵隔及肺窗重组,对胸部疾病进行诊断。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0例,急性肺动脉栓塞14例,主动脉夹层6例(其中1例同时伴有冠状动脉右支急性血栓形成);并诊断气胸1例、缩窄性心包炎1例;4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64层螺旋CT1次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能清晰地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对其病变作出正确诊断,还能清晰地显示胸部疾病,是急性胸痛病因诊断无创、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扫描技术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8例胸痛患者行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所有患者原始数据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分别进行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成像,其中16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与冠状动脉CTA结果相对照.结果 所有行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的患者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胸主动脉.显示肺动脉栓塞15例、冠状动脉狭窄22例、主动脉夹层8例、3例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128层螺旋CT胸痛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是一种无创、准确、快速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层螺旋CT胸部三联合扫描检查急性胸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浩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631-1633
40层螺旋CT的高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使一次扫描覆盖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并清晰重建其血管影像成为可能,即对冠心病、肺动脉栓塞和主动脉夹层等三种常见急性重症的快速联合检查,是急性胸痛患者有效的诊断和筛查手段。本文旨在探讨应用40层螺旋CT胸部三联合扫描检查急性胸痛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28层CT胸部血管三合一成像对突发胸痛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60例临床突发胸痛的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128层CT心胸血管三合一成像,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及胸部其他组织结构。由2名放射科医师对图像进行观察,对疾病进行诊断,并以心血管造影结果为标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60例行128层CT一站式扫描均能清晰显示双肺动脉、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胸主动脉及心胸其他组织结构,其中冠状动脉狭窄21例,肺动脉栓塞15例,主动脉夹层4例,其他病变16例,未见异常4例。结论:128层CT胸部血管三合一成像不但能对肺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等血管疾病作出诊断,还可明确胸部其他非血管性病变,对突发胸痛的病因诊断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改良胸痛三联排查(TRO)扫描(覆盖整个主动脉)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其临床价值.方法:连续选取2013年1月-2015年8月行改良TRO扫描的17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另连续选取2014年3月-2015年8月行常规TRO扫描的3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心率≤70次/分.采用秩和检验与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冠状动脉评分分别为(4.56±0.66)和(4.62±0.56)分(Z=-0.558,P=0.557).实验组与对照组主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385.88±42.36)和(364.46±40.62) HU(t=1.748,P=0.091),肺动脉根部CT值分别为(354.29±68.44)和(332.46±49.97) HU(t=1.324,P=0.191).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效剂量分别为(33.99±9.07)和(24.39±8.70)mSv(t=3.715,P=0.000);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剂剂量分别为(145.76±9.71)和(112.62±15.11)mL(t=8.269,P=0.000).结论:改良TRO对于低心率患者是可行且有效的,可以提高64层螺旋CT的适用范围,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在胸痛三联症(TRO)成像中的临床价值。方法:36例TRO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观察组采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模式,对照组采用64排回顾性螺旋扫描方式,对比2组主动脉和肺动脉CT值、噪声、SNR、噪声比、辐射剂量及冠状动脉图像评分。结果:2组主动脉及肺动脉CT值、噪声、SNR、噪声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冠状动脉图像主观评分优秀率为90.00%(243/270),对照组95.56%(258/2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辐射剂量观察组为(2.4±0.3)m Sv,对照组为(21.1±4.9)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RO患者采用双源CT大螺距前瞻扫描方式,其图像质量与传统回顾式螺旋扫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能显著减少扫描过程中的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连续性AD患者行64层螺旋CTA,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VR等重建分析。结果:CTA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4例,Ⅱ型2例,Ⅲ型4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所有患者均明确显示了初始破口的位置,55例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Ⅲ型患者未显示再破口。39例Ⅲ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其近端瘤颈长度、宽度分别为0.4~10.8cm(平均3.5cm)、2.2~3.6cm(平均2.8cm),瘤体最大径为3.2~9.2cm(平均5.4cm)。图像准确显示了所有患者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应用双源CT(dual-source 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对不同心率的急性胸痛患者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对42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并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70%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62%~78%,B组患者心率>75次/min,采集时相选择40%R-R间期,心电脉冲窗设为32%~48%。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两组患者的肺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进行靶重组,评价图像质量,并进行诊断,同时计算出辐射剂量;应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图像的诊断价值,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结果仅1例主动脉CT值未达到诊断标准,两组肺动脉、主动脉平均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254、0.700,P值均>0.05);A、B两组可评价冠状动脉节段分别为278/284(97.89%)、297/307(9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16例冠状动脉结果与血管造影结果对比有较好的一致性;患者接受的平均有效剂量为(8.67±2.54)mSv。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胸联合扫描在无需控制心率情况下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重症胸痛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胸心部血管性病变所致急重症胸痛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并经证实的由血管性病变引起的急重症胸痛患者,利用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以及容积再现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并分析其影像学特点. 结果 CT血管造影显示急性主动脉夹层13例,急性肺动脉栓塞9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12例,所有病例最终经过临床证实. 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急重症胸痛诊断中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作为急重症胸痛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肺动脉栓塞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征象、分型及演变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观察肺动脉栓塞(PE)的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征象及其演变,探讨CTPA区分急、慢性PE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计1241支PE患者的CTPA资料。CTPA征象包括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根据直接征象即肺动脉内充盈缺损的形态,分为急性(aPE)、慢性(cPE)和慢性合并急性(c aPE)3类,并与临床标准对照。28例行治疗后CTPA复查。结果: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包括中心型117支(9.43%),锐角附壁型226支(18.21%),钝角附壁型576支(46.41%),完全闭塞型215支(17.32%);管腔突然狭窄93支(7.49%),腔内网状改变14支(1.13%)。CTPA诊断aPE、cPE及c aPE分别为34例(49.28%)、29例(42.03%)和6例(8.69%),65例(94.20%)与临床分型一致。间接征象包括主肺动脉和/或右侧叶间肺动脉扩张、胸腔积液、“肺少血”征、肺梗死、右室增大伴或不伴室问隔偏移、“马赛克”征,支气管动脉扩张。治疗后CTPA上肺动脉显示率显著提高,栓塞支数明显减少,aPE变化更明显。结论:螺旋CTPA能够清楚显示PE的征象及其演变,根据直接征象能较准确地对PE进行分型。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支架内腔的可视度:64层螺旋CT与宝石CT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宝石CT(HDCT)显示冠状动脉支架的能力,并与64层螺旋CT进行比较。方法 52例患者(共放置85个支架)进行64层螺旋CT和HDCT扫描,分别测量支架内CT值和相邻未放置支架节段的CT值,同时测量支架内径,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在HDCT上,支架内腔的显示率明显高于64层螺旋CT(分别为69.0%和42.9%,P<0.01)。支架内CT值的上升值分别为15.2 HU和54.2 HU(P<0.01)。结论由于空间分辨率的提高以及有效抑制线束硬化伪影,HDCT与64层螺旋CT比较,提高了支架内腔的可视度,能更准确测量支架的内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与组织学对照,评价64层螺旋CT和1.5TMRI在显示离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作用。材料与方法对13例尸检患者的心脏,行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CT及MRI检查,并与病理学相对照。采用诊断试验分析CT、MRI诊断各型斑块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评价CT、MRI对斑块分类的准确性。结果94个CT、MRI层面可与相应的组织学层面相对应。CT对于各型斑块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Ⅰ~Ⅱ型,0%和100%;Ⅲ型,0%和100%;Ⅳ~Ⅴ型,92.3%和86.8%;Ⅵ型,0%和100%;Ⅶ型,100%和100%;Ⅷ型,100%和97.8%。MRI对于各型斑块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Ⅰ~Ⅱ型,60%和100%;Ⅲ型,80%和100%;Ⅳ~Ⅴ型,96.2%和86.8%;Ⅵ型,100%和98.9%;Ⅶ型,93%和100%;Ⅷ型,100%和98.9%。结论CT、MRI可显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对斑块进行分型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