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家胜  吴雪 《临床军医杂志》2011,39(6):1275-1276
目的探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根据2例EH患者的症状、体征、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结果及随访结果,并通过复习相关文献,总结EH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结果 EH的症状为颌面部无痛性暗红色膨隆,查体可见局部轻度压痛,活动可不受限。病理学特征为瘤细胞上皮样或短梭形,无明显异型性,核圆形,核分裂像少见,排列呈葱皮样或巢状结构。免疫组化显示CD34(+)、vimentin(+)。治疗予以局部广泛切除。术后定期复查,至今未发现复发。结论颌面部的EH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肿瘤广泛切除术后应严密随诊,如有复发需再次手术扩大切除,术后如病理证实有恶性表现需结合行放化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并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其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肺并发肝上皮样血管样内皮细胞瘤,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该病病因不清,临床可无症状或症状较少且轻微,可表现为咳嗽、咯痰,影像学CT检查主要表现为两肺多发性小结节影,肝内病灶多可见钙化,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是单细胞原始管腔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提示内皮细胞源性。患者预后介于良、恶性肿瘤之间。结论:肺并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罕见,极易误诊,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骨血管内皮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男性多见,年龄偏大(平均48岁)。肱骨1例、耻骨1例、胸椎、腰椎、骶椎各1例,脊柱多发。影像学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有膨胀性,伴有粗大的骨嵴为主要特点。结论骨血管内皮细胞瘤罕见,易误诊,但其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EH)血管内皮细胞(VEC)损伤与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30例老年EH患者循环内皮细胞(CEC)、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水平与24例健康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EH组CEC、E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左足软组织上皮样血管内皮组织瘤(EH)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治疗和转归的认识。方法对我院诊治的1例左足软组织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分析,观察其影像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左足软组织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无典型临床表现以及影像表现,光镜可见:瘤细胞呈短梭形,巢状,索条状,不规则分布于黏液样或透明变性的间质中,可见原始的单细胞血管腔;深部瘤组织细胞丰富,圆形、卵圆形,可见核分裂。免疫组化(Vim+,CD34+,CD31+,第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结论原发于足部软组织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为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查戈  姚强  左为尚 《兵团医学》2015,45(3):8-11
目的:探讨Kaposi样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Kaposi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表型进行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病理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物位于小肠回盲部肠管,大体是黑褐色肠管组织大小15cmX2cmX1cm,肠管直径0.8-2cm,距切缘4cm处有一狭窄处,呈黑褐色,质地较硬的包块,粘膜粗糙粘膜皱襞消失.Ka-posi样血管内皮瘤是具有局部侵袭性特征,镜下肿瘤组织由不成熟血管构成,主要含有Koposi肉瘤样囊状梭形细胞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CD31+++,CD34+++,SMA(平滑肌+++).结论 含有Koposi肉瘤梭形细胞结构Kaposi样血管内皮细胞瘤十分罕见,正确认识其临床病理特征可避免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所有的病例均经穿刺病理证实.5例行CT扫描,1例行MRI平扫. 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1例出现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均呈不均匀环形强化,4例中央部位出现结节样强化;门静脉期全部病例由周边向中心强化,强化范围扩大;延迟期病灶密度稍高于或等于正常肝实质.1例MR表现为肝内多发结节,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部分结节呈环形强化,部分结节呈全瘤均匀强化,延迟期全部结节呈全瘤强化. 结论 本病的CT与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诊断本病.  相似文献   

8.
李凤和  郝宁宁  赵然  吴仲寅   《放射学实践》2010,25(12):1345-1345
病例资料患者,男,57岁,40年前因右上颌肿物入院,切取活检,病理诊断为血管内皮细胞瘤。当年遂在全麻下行右上颌骨摘除术,取左侧大腿内侧中厚皮片植皮,术后病理报告仍为血管内皮细胞瘤。术后1个月在我院放疗科进行放射治疗,放疗范围为上颌骨范围,  相似文献   

9.
患者 女 ,6 4岁。因左下肢疼痛半年 ,进行性加重半个月就诊。查体 :骨盆挤压痛 (+)。耻骨联合偏左处可触及一囊性包块 ,质软 ,活动度差 ,有搏动感。CT扫描示左耻骨上支近耻骨联合处骨质呈膨胀性、溶骨性破坏 ,无骨膜反应 ,其内可见小斑片状高密度影 (图 1)。左耻骨穿刺 ,免疫组化染色 :F8(++) ,CD3 4 (± ) ,CEA(- ) ,EMA(- )。镜下见肿瘤组织大多为管腔样、裂隙状及网状排列 ,大部分腔内可见红细胞 ,肿瘤细胞中等大小 ,轻度异形性 ,未见典型核分裂。病理诊断 :低度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讨论 骨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介于骨血管…  相似文献   

10.
骨骼肌转移瘤罕见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分析骨骼肌微环境因素在其转移瘤罕见性中的意义,作者建立了恶性肿瘤向Wistar大鼠骨骼肌血行转移的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方法进一步分析骨骼肌微血管内皮细胞粘附分子(VCAM-1)的变化,并用噻唑蓝(MTT)法分析新生Wistar大鼠骨骼肌细胞条件培养基(MCM)对不同肿瘤细胞系的体外抑瘤作用。观察到骼动脉注入瘤细胞后,大腿骨骼肌肌束旁结缔组织内偶见瘤细胞团或实验性转移灶形成,肌细胞间无实验性转移灶形成,与相对应的肺内广泛实验性转移瘤形成率比较,P<0.001。实验组大腿骨骼肌与对照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VCAM-1阳性率无显著差异(P=0.5),变化趋势一致。MCM对Walker256、K562、LS-174-T、PLA801-C及PLA801-D等肿瘤细胞增殖,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0.05),对RGP-2等正常细胞的增殖无抑制作用。对PLA801-D的抑制作用较对PLA801-C更敏感。骨骼肌细胞产生的抑瘤活性物质,可能是临床上骨骼肌转移瘤罕见性现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血管球瘤致骨缺损误诊为内生软骨瘤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球瘤是一种较少见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指(趾)的甲下,发生在指腹者较少见,造成明显骨缺损者更为少见,我们遇到2例有明显骨缺损的病例,术前均误诊为骨内生软骨瘤,经手术切除后病理证实为血管球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照分析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天~5个月,中位年龄1.56个月。全部病例术前经CT检查,对照术后病理结果总结分析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CT增强表现。结果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8例单发病变位于肝左叶5例、肝右叶3例且其中7例肝脏局部膨隆,弥漫分布1例,边缘无膨隆;6例单发病灶内有颗粒样、斑点状、条索样钙化灶,无钙化有3例分别为单发2例、多发1例;增强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病变由周边向中心呈结节样、环形、花瓣样强化,延迟后密度与周围正常相等或稍高,其中4例肿瘤坏死中心始终不强化;血管重组显示7例单发病灶内见呈迂曲条索样、线条样丰富血管影。结论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与病理有较高的一致性,认识其CT表现及病理基础,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照分析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的CT表现与病理,旨在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资料与方法 经手术病理证实的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9例;男4例,女5例,年龄3天~5个月,中位年龄1.56个月.全部病例术前经CT检查,对照术后病理结果总结分析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以及CT增强表现.结果 CT平扫表现为肝内低密度灶,8例单发病变位于肝左叶5例、肝右叶3例且其中7例肝脏局部膨隆,弥漫分布1例,边缘无膨隆;6例单发病灶内有颗粒样、斑点状、条索样钙化灶,无钙化有3例分别为单发2例、多发1例;增强动脉晚期及门静脉期病变由周边向中心呈结节样、环形、花瓣样强化,延迟后密度与周围正常相等或稍高,其中4例肿瘤坏死中心始终不强化;血管重组显示7例单发病灶内见呈迂曲条索样、线条样丰富血管影.结论 Ⅰ型婴儿型肝脏血管内皮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与病理有较高的一致性,认识其CT表现及病理基础,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刘玉  林晓珠  宋琦  陈克敏   《放射学实践》2010,25(2):237-238
血管球瘤是由血管球细胞构成的具有器官样结构的一种良性肿瘤.来自于小的动静脉吻合结构一血管球体。组织培养证实血管球细胞属于血管外皮细胞,免疫组化及电镜研究认为血管球细胞是平滑肌细胞起源,但亦有学者认为是平滑肌与血管内皮细胞之间的一种过渡细胞,  相似文献   

15.
患者 男,21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全身乏力,食欲减退. 影像学检查:CT平扫肝右叶多个类圆形低密度区,部分病灶边缘可见条状钙化灶.增强后动脉期主要表现周边轻度强化,延迟后肿瘤实质部分无明显强化,而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MRI显示肝内多个类圆形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病灶伴边缘低信号晕圈.B超示:肝外形肿大,肝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包块,边界清,周边低回声晕圈,呈"牛眼征",弥漫分布.手术后病理所见:肿瘤切面灰白,无明显包膜,瘤内有出血坏死,瘤细胞呈上皮样,体积较胖,排列成巢状、梁索状,有明显的血管腔隙或微小管腔,胞浆嗜酸,常呈空泡状,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浸润肝窦和静脉,瘤细胞大,无包膜.可见大片胶原纤维化以及坏死,CD34阳性.病理诊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图1~4).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的血管造影表现特点,评价血管造影在颈动脉体瘤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为颈动脉体瘤的血管造影表现及手术情况。结果:颈动脉体瘤的造影表现主要为①颈总动脉扩大呈"高脚杯"征;②大量粗细不均之网状血管团;③肿瘤浓染着色。术前造影诊断与术后病理符合率100%。结论:颈动脉体瘤血管造影定性定位准确,可为外科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脾血管肉瘤(angiosarcoma)又称脾恶性血管内皮细胞瘤,是高度恶性的血管源性肿瘤,为脾窦内皮细胞呈恶性增生所形成;临床上罕见,多见于成年人.巨大的病灶可破裂出血[1].本院收治1例脾血管肉瘤,有完整的临床、影像、病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外源性血管抑素(angiostatin)基因在人膀胱癌BIU-87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将人全长angiostatin基因经脂质体包裹转染膀胱癌BIU-87细胞,行G418筛选获得转基因瘤细胞克隆,比较转基因和未转基因的瘤细胞生长特性。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瘤细胞angiostatin蛋白的表达,并应用鸡胚尿囊膜血管生成实验及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其活性。结果 外源性angiostatin基因的表达对BIU-87瘤细胞的生长并无影响。转染细胞在体外明显抑制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并对鸡胚尿囊膜的血管生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Angiostatin能特异性地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进而抑制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9.
<正>血管球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性肿瘤,由血管的动静脉吻合即血管球所发生的罕见的良性肿瘤。该病好发于成年人,大多数位于指骨或趾骨的末端,瘤体较小,直径多为1.0 cm,瘤体表面呈深红或蓝色~([1])。笔者报道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血管球瘤,旨在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与病理之间的联系,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诊断水平。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49岁,左手小指末节疼痛2年余,劳累时加重,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半年疼痛加剧。专科情况:左手小指末节肿胀,压  相似文献   

20.
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学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综述了颈静脉球瘤的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CT和MRI的应用,已取代了传统的X线秤片和X线体层摄影检查,并成为颈静脉球瘤的首选诊断方法,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直接、可靠的依据。血管造影检查已不再是明确诊断颈静脉球瘤的唯一方法,现仅用于明确肿瘤的供血动脉及术前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