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 毫秒
1.
目的探讨CT门静脉成像(MSCTP)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中显示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前瞻性研究纳入2015年4—7月临床诊断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60例病人,均行MSCTP及胃镜检查。采用Kappa检验分析MSCTP与胃镜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诊断阳性率及对食管静脉曲张分级程度的一致性,采用χ~2检验对MSCTP与胃镜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Sarin分型进行比较。结果 MSCTP与胃镜在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阳性率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0.735,P0.001),在诊断食管静脉曲张分级中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κ=0.728,P0.001)。MSCTP与胃镜诊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Sarin分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P发现13例存在分流道,其中胃肾分流4例,脾肾分流9例,脐静脉再通3例。结论MSCTP对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病人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显示良好,与胃镜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能更好地观察到腔外静脉侧支情况,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程度与侧枝循环多个指标CT征象的依存性关系。方法门静脉高压组(A组)30例,正常对照组(B组)30例。CT测量2组的门静脉(PV)、胃冠状静脉(GCV)直径,胃底-脾门区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与胃镜结果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PV直径为(16.17±2.44)mm(A组)及(12.42±1.53)mm(B组),Beta=0.39。GCV直径为(6.22±2.41)mm(A组)及(3.39±1.03)mm(B组),Beta=0.85。胃底-脾门区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A组和B组分别为(5.14±5.96)mm2和(1.32±0.98)mm2,Beta=1.90。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0.39X1 0.85X2 1.90X3。结论胃底-脾门区静脉血管截面总面积作为一种新的CT检测指针对评价门静脉高压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3.
CT门静脉成像诊断胃底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CT门静脉成像(CTPV)在胃底静脉曲张(GV)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内镜证实的40例肝硬化患者GV的CTPV类型、程度及血供特点,并与内镜曲张静脉的形态、部位相对照。结果 GV的形态在胃镜上分为迂曲形、结节形和瘤形,CTPV上相应为迂曲状、结节状和瘤状,胃镜下GV的形态为迂曲形21例,CTPV表现为迂曲状19例,结节状2例;胃镜下结节形14例中,CTPV上表现为迂曲状1例,结节状13例;胃镜下瘤形5例,CTPV均表现为瘤状。2种方法对GV形态对照的一致性检验(Kappa=0.873,P〈0.01),有明显统计学意义;GV在胃镜上的部位与其形态及CTPV的血供有明显的对应关系,食管-胃静脉曲张1型(GEV1),GV多为迂曲形(19/25),CTPV的血供主要为胃左静脉(LGV)单独或为主供血(21/25);食管-胃静脉曲张2型(GEV2)GV主要为结节形(5/7),CTPV的血供为LGV及胃后静脉(PGV)和(或)胃短静脉(SGV)均参与GV的供血,以后者居多(5/7);孤立性胃静脉曲张(IGV)型GV的形态为结节形(4/8)和瘤形(3/8),以PGV和(或)SGV单独或为主供血(8/8)。此外,GEV2型和IGV型伴胃和(或)脾肾分流的几率较大(5/7、6/8)。结论 CTPV可无创性地显示胃底静脉曲张侧支循环的类型、特点,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_目的:通过能谱CT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改变来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方法:41名肝硬化患者行能谱CT扫描,分别记录肝左叶、肝右叶、肝尾状叶、脾脏、门静脉、胃左静脉碘基值,门静脉主干及脾静脉主干内径,比较门脉高压组(门静脉内径≥15 mm或脾静脉内径≥10 mm)与非门脉高压组(门静脉内径<15 mm或脾静脉内径<10 mm)、CT下食管静脉曲张组与未曲张组、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之间能谱参数差异。将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的能谱参数绘制ROC曲线,选取截点,确定能谱参数对出血风险的诊断价值。结果:胃左静脉指数 GLI (胃左静脉碘基值/门静脉碘基值)与脾静脉主干内径呈正相关(r=0.358,P=0.035)。CT下食管静脉曲张组GLI(0.99±0.26)较未曲张组高(0.78±0.22),P=0.02。出血组GLI (1.01±0.21)较未出血组高(0.83±0.28),P=0.037。GLI临界值为0.87时曲线下面积为0.71,诊断出血风险的敏感性82.4%,特异性65%。结论:胃左静脉指数可以作为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螺旋CT经动脉门静脉造影 (SCTAP)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判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根据临床综合诊断标准 ,比较 2 6例采用常规CT、SCTAP轴位及MIP法三维重建判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结果。结果 :SCTAP对门静脉远侧分支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CT(P <0 .0 1)。SCTAP轴位能较好显示门静脉细小分支的异常改变 ,对肝硬化判断的敏感性为 93.3%。SCTAP MIP能直观地显示门静脉的全貌及侧支循环通路 ,对门静脉高压的判断的特异性为 94 .1%。常规CT能较全面反映门静脉高压的肝外征象 (脾大、腹水 )。结论 :SCTAP与常规CT、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合 ,有助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ortal venography,CTPV)显示胃左静脉对预测食管静脉曲张(esophageal varices,EV)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在本院经临床证实的40例肝硬化EV破裂出血的CTPV图像资料,并与40例同期肝硬化EV非出血组及80例正常对照的CTPV图像资料对照,分析胃左静脉直径与肝硬化EV破裂出血的关系.结果 EV出血组均见胃左静脉曲张增粗,伴有胃后、胃短静脉曲张增粗者19例;非出血组32例见胃左静脉曲张增粗,伴有胃后、胃短静脉曲张增粗者11例.肝硬化EV出血组:胃左 静脉直径范围为6.9~ 14.6 mm,平均为(8.67±1.96) mm;肝硬化EV非出血组:胃左静脉直径范围为5.3~12.0 mm,平均为(6.82±2.69) mm;正常对照组:胃左静脉直径范围为2.2~5.8 mm,平均为(4.10±1.86) mm.肝硬化出血组、非出血组、与正常组之间,胃左静脉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194,P<0.000 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肝硬化EV出血组胃左静脉直径最大,正常组最小.结论 胃左静脉的MDCT能较准确地预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风险情况,胃左静脉管径越宽,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危险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与消化内镜检查评估肝硬化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有无、分型、分级的一致性.方法 前瞻性分析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患者92例,4周内先后行消化道内镜及腹部MSCTP检查,观察食管、胃有无静脉曲张并进行分型、分级.以内镜结果作为金标准,对MSCTP与内镜判断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有无、分型、分级行Kappa一致性检验,并计算MSCTP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EGV)的敏感度、特异度、一致率、Youden指数.结果 内镜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阴性27例,阳性65例;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GOV1型45例、GOV2型19例、IGV1型1例.MSCTP诊断食管胃静脉曲张阴性25例,阳性67例;食管胃静脉曲张分型为:GOV1型46例、GOV2型18例、IGV1型3例.MSCTP发现内镜未诊断的2例IGV1型静脉曲张,其MSCTP表现为胃黏膜下孤立存在的胃静脉曲张.MSCTP与内镜EGV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32,P<0.01;MSCTP诊断EGV的敏感度93.8%,特异度77.8%,一致率89.1%,Youden指数71.6%.MSCTP与内镜EGV的分型及分级结果一致性均较高,Kappa值分别为0.743和0.763,P值均为<0.01.结论 MSCTP诊断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有无、分型及分级,与消化内镜有较高的一致性.对于诊断胃静脉曲张,MSCTP优于内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肝硬化后期门脉高压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3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进行门静脉CT血管成像(CTPV)增强检查。结果:33例患者均成功地实施了门静脉CTPV,所有患者全有门静脉主干曲张外,以脐周静脉、腹膜后静脉、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奇静脉扩大为主,部分有门静脉-肝动脉瘘和门静脉栓子形成。结论:CTPV可显示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体静脉之间侧支循环血管曲张及早期诊断肝硬化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DCT)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胃静脉曲张(GV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肝硬化患者上腹部MDCT增强图像,判断GVs的有无、大小,并将结果与其胃镜结果作对照研究。结果:胃镜结果显示96例患者中24例无静脉曲张,32例仅有食管静脉曲张,16例仅有GVs,24例同时伴有食管胃静脉曲张。MDCT正确诊断了其中35例,5例为假阴性。在无GVs的56例中,MDCT正确诊断其中48例,8例为假阳性。MDCT诊断GVs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5%、85.7%、86.4%、81.4%、90.6%。在40例GVs病例中,大静脉曲张24例,小静脉曲张16例。MDCT诊断大、小GVs的符合率分别为83.3%、81.3%。结论:MDCT可较准确显示GVs的有无、大小,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预后的评估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MSCTP)对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的检出及分级间关系.方法 对70例肝硬化患者1周内同时行多层螺旋CT与内镜检查,两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MSCTP与内镜对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显示具有很好的一致性(Kappa值=0.823),且MSCTP在判断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3 mm)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97.78%、88%、94.29%.结论 MSCTP能准确显示食管静脉曲张的范围及程度且患者易接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3.0TMR肝脏加速容积采集(liver acceleration volume acquisition,LAVA)技术显示胃左静脉(LGV),探讨LGV扩张程度与肝硬化损害程度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对40例肝硬化患者及20名正常自愿者行上腹部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对LGV显示,并测量其直径.结果 40例肝硬化患者及20名正常自愿者LGV显示清晰.Child-Pugh A级组及Child-Pugh B,C级组的LGV直径较正常组明显增宽(P<0.05);上消化道出血组较不出血组的LGV直径增宽,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患者LGV直径≥6mm组比其直径<6mm组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LAVA技术可以清晰显示LGV;测量LGV的直径可以间接评估肝功能损害程度;LGV直径明显增宽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当LGV直径≥6mm,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Child-Pugh分级与LGV内径关系的MSCTA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左静脉(LGV)和门静脉(PV)内径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100例肝硬化患者和200名正常对照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重组(VR)对PV和LGV进行血管重建,测量LGV和PV主干的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总体肝硬化组LGV和PV管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粗(P<0.05)。Child-A级和B级组PV最大内径较正常对照组和Child-C级组显著增粗(P<0.05)。Child-C级组和正常对照组、Child-A级和B级组PV最大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肝硬化无腹腔积液组、肝硬化有腹腔积液组LGV内径逐渐增粗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以清晰显示LGV和PV整体解剖结构,并能准确测量其内径,LGV和PV内径与肝硬化程度存在一定关系,但影响LGV和PV内径因素较多,不能单纯依靠管径大小评价肝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的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56例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侧支血管形成患者的MSCT资料。受检者均行上腹部CT平扫及3期增强扫描,83例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蔽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成像。结果:本组共发现不常见门腔分流243处:食管旁静脉曲张61处(其中伴假肿瘤征16处)、胃肾静脉分流42处、脾肾静脉分流20处、椎旁静脉丛曲张21处、脐静脉和/或副脐静脉再通95处(其中脐静脉再通59处、副脐静脉再通30处、脐静脉和副脐静脉同时再通6处)、门静脉右后支瘤样扩张并向下腔静脉分流4处。门腔分流的主要CT表现为门静脉期可见门静脉属支与腔静脉系血管之间有异常交通。结论:MSCT可较好地显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不常见门腔分流,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EVL)联合部分脾栓塞(PSE)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PubMed、 EMBASE、 Web of Science、 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 Elesiver、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关于内镜下静脉曲张套扎联合部分脾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及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使用Rev—Man5.2版软件对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项RCT包含428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1)EVL联合PSE患者根治率高于EVL组(RR=1.55,95%CI:1.27~1.06,P〈0.0001);EVL联合PSE患者再出血率较EVL组明显降低(RR=0.43,95%CI:0.26~0.72,P=0.001);EVL联合PSE患者病死率与EVL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39,95%CI:0.12~1.26,P=0.12)。(2)EVL联合PSE患者血小板计数与EvL组相比明显增高(WMD=53.85,95%CI:45.72~61.98,P〈0.00001)。结论EvL联合PSE在临床疗效及改善血小板计数明显优于EVL,但由于相关的高质量研究文献数量有限及纳入的样本量较小,尚待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肝硬化肝脏各叶及门静脉进行量化研究 ,为临床影像早期诊断肝硬化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作为疾病组 ,选择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 ,利用人体常用解剖轴线作为肝脏测量的基准线。门静脉系统的测量采用文献报道的常用方法。结果 肝硬化时肝脏左叶冠状径 (L1 )的变化最具临床意义 ,肝硬化代偿期时该值增大 ,肝硬化失代偿期时该值缩小 :肝叶比例不仅存在于肝叶间同时也存在于肝叶内。门静脉管径的变化主要发生于肝硬化代偿期 ,通过建立门静脉的变化与肝脏变化的数学模型对早期肝硬化进行预测。结论 可以利用肝脏各叶的测量值及门静脉管径的变化预测和诊断早期肝硬化。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侧枝血管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用多层螺旋CT(MSCT)统计、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侧枝循环表现。方法收集20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MSCT上腹部检查的完整资料。结果共发现门静脉侧枝或异常血管612处:食管下段静脉曲张175处,食管旁静脉曲张49处(其中伴假肿瘤征13处),胃底静脉曲张119处,胃冠状静脉曲张105处,胃肾静脉分流34处,脾肾静脉分流15处,椎旁静脉丛曲张16处,脐静脉再通48处,副脐静脉再通22处,脐静脉、副脐静脉同时再通4处,腹壁静脉丛曲张呈蛇头征12处,门静脉海绵样变8处,门静脉右后支瘤样扩张并与下腔静脉分流4处,胃左静脉直接入肝与门静脉左支相连1处。结论MSCT可较好地显示各类门静脉高压侧枝,了解这些异常表现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避免误诊,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7月—2004年2月间,42例门脉高压症患者(栓塞组)行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治疗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的疗效,并与20例同期仅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照组)的疗效进行比较,分别观察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的消除率、再出血率及手术死亡率。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3.5月,栓塞组再出血率为0,对照组再出血率为2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是安全、可靠的,可使贲门周围血管阻断更为彻底,降低复发,从而进一步提高周围血管离断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生长抑素治疗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PVT)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7月收治的肝硬化并发PVT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差异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奥曲肽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各项观察指标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LT、AST、T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对比结果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PT、PVD内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IB、PLT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各项对比结果均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生长抑素在肝硬化并发PVT患者的治疗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疗效比一般的西药治疗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门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肝纤维化S1期(17例)、S2期(13例)、S3期(15例)、S4期(21例)和中晚期肝硬化(22例)患者及20例对照组患者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在CT增强图像上测量各组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宽度,将所测结果与病理学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ROC曲线用于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判断S≥4即早期肝硬化的评价。结果门静脉右支前间隙从S3期开始至肝硬化期逐渐增宽,其中S4期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增宽与对照组、S1~S3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硬化期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arman等级分析显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变化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分期呈正相关(r=0.704, P<0.01)。ROC曲线显示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判断S≥4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最佳诊断宽度为≥10 mm,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1%和71.4%。结论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与肝纤维化、肝硬化病理学分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CT测量门静脉右支前间隙改变有助于肝纤维化、肝硬化程度的判断,尤其是对早期肝硬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