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透明隔囊肿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症状性透明隔囊肿的方法及价值。方法 症状性透明隔囊肿19例,应用神经内镜技术行囊肿脑室造瘘术,对伴有脑积水的病人行室间孔再通术。结果 16例头痛、晕厥等症状消失,3例有癫痫发作者术后未再发作;复查CT或MRI显示囊肿均缩小,脑积水的病人侧脑室有不同程度回缩。结论 应用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透明隔囊肿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指征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6例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开颅手术治疗18例,行囊肿大部分切除并脑池开放术,其中囊肿部分切除并囊肿-脑室沟通术1例,1例因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而同时行血肿壁切除术。囊肿-腹腔分流术8例,其中因合并脑积水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2例。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0.5~6年,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头颅CT或MR2复查示囊肿消失10例,显著缩小15例,无变化1例。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囊肿切除并脑池开放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对改善患者症状均有良好效果,但各有优势和适应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内镜开窗治疗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的手术技巧与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采用内镜开窗治疗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纵裂-胼胝体入路1例,术前CT定位、枕外侧钻孔经侧脑室三角区入路8例,立体定向引导、额外侧钻孔经侧脑室额角入路27例.结果 所有病人均完成内镜下囊肿开窗操作,透明隔囊肿张力消失,本组无复发和死亡病例.32例随访3个月~7年,病人术前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28例,症状无缓解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颅内感染2例,永久性轻偏瘫2例.结论 对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内镜下囊肿单侧壁开窗是一种较为合理的处理方式.立体定向或导航引导经侧脑室额角入路手术更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幕上脑室囊肿与癫痫的关系及外科治疗方法 . 方法 回顾分析十年来我院收治的16例幕上脑室囊肿病例中伴有癫痫发作的9例资料. 结果 9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透明隔囊肿5例,侧脑室囊肿4例.临床表现为癫痫,部分还表现为头痛、呕吐、视物模糊等.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5例行脑电图检查均提示异常脑电图.分别采用开颅囊壁切除或立体定向囊壁造瘘等方式手术,术后患者癫痫发作均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 幕上脑室囊肿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其癫痫发生的原因与囊肿的压迫效应有关,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5.
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方式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其适应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51例手术治疗患者临床资料。囊肿壁部分切除并脑池开放术26例,其中12例同时行癫痫手术;囊肿一腹腔分流术11例,神经内窥镜下囊肿造瘘术14例。结果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复查头颅CT,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者41例,无改变10例。随访3个月~8年,症状消失或改善45例,无改变5例,加重1例。12例行致痫灶切除术患者症状控制满意。结论神经内镜囊肿一脑池或脑室造瘘术,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有效方法。对于伴有癫痫的患耆,采取开颅囊肿壁切除并脑池开放同时行致痫灶切除术能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 病人,男性,35岁。间断性头痛1月余,加重5天于1996—12—19入院。无恶心、呕吐,无视力下降。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双眼底无视乳头水肿。头颅计算机体层摄影(CT)示:双侧脑室圆形水样低密度影,双侧脑室轻度扩大。腰穿压力1.86kPa(190mmH_2O)。诊断:脑透明隔囊肿伴轻度梗阻性脑积水。于同年12月30日在局麻下行立体定向透明隔囊肿穿刺纵裂池分流术。术后次日头痛缓解。腰穿压力1.18kPa(120mmH_2O)。第8天痊愈出院,现随访9个月,无任何症状,复查头颅CT囊肿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蛛网膜囊肿诊治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第四脑室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CT和MRI检查以及手术资料。结果 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第四脑室蛛网膜囊肿,采用枕下正中开颅+显微镜下蛛网膜囊肿切除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CT和MRI复查囊肿消失,脑室恢复正常。结论 第四脑室蛛网膜囊肿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CT或MRI检查,容易漏诊,显微手术切除囊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AC)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对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6例IA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IAC的诊断以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CT、MRI及术后病理检查来确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21例行囊肿壁部分切除术加囊腔与脑池蛛网膜下腔交通术,1例行囊肿-脑室引流术,2例行囊肿-腹腔分流术,2例行显微外科囊壁全剥离术。结果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有显著改善,CT复查囊肿有所缩小或消失。术后0.5~5.5年,随访的21例症状和体征进一步好转或消失。结论 CT及MRI为IAC诊断最主要和可靠的方法,对小囊肿及近中线旁的深部囊肿,MRI检查优于CT。对IAC手术应依其大小、部位及临床症状不同而综合考虑,凡囊肿伴有颅内压增高,引起神经系统器质性或功能性损伤者均应手术,手术时应尽可能切除囊壁;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囊壁全剥离的关键,目的是建立囊腔与邻近脑池、蛛网膜下腔或脑室的交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第四脑室蛛网膜囊肿诊治及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第四脑室蛛网膜囊肿患者的临床表现、CT和MRI检查以及手术资料.结果 2例均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第四脑室蛛网膜囊肿,采用枕下正中开颅+显微镜下蛛网膜囊肿切除术,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CT和MRI复查囊肿消失,脑室恢复正常.结论 第四脑室蛛网膜囊肿诊断依赖于临床表现、CT或MRI检查,容易漏诊,显微手术切除囊肿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神经内镜在治疗脑积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在脑积水诊断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方法 1998年10月-2000年1月我院应用神经内镜治疗99例各类脑积水病人,采用4种手术方法(包括三脑室底造瘘,透明隔造瘘术,囊肿脑室造瘘术,脑室-腹腔分流术),对手术适应症,并发症及预后等做了初步探讨。结果 98例效果满意,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影像学脑室变小,分流管位置满意;1例临床症状、影像学均无变化。并发症:2例三室底造瘘病人术后短期出现发热、头痛加重;1例分流管调整拔管时脑室内出血;无感染、分流管梗阻、致残及死亡。结论 神经内镜在脑积水的诊断和治疗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利于明确诊断,选择适宜的手术方案。同时在直视下准确操作,具有微创,高效,并发症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采用CT脑立体定向技术引导开颅治疗颅内病变100例,其中脑重要功能区及深部小病灶72例,颅内囊性肿瘤17例,透明隔囊肿6例,单侧脑积水3例,双侧脑积水2例。分别在CT导向下开颅显微手术切除,囊性肿瘤囊内置管化疗,透明隔囊肿、脑积水囊壁开窗术。结果,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均缓解或消失,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  相似文献   

12.
CT—脑立体定向开放手术临床应用:(附10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CT脑立体定向技术引导开颅治疗颅内病变100例,其中脑重要功能区及深部小病灶72例,颅内囊性肿瘤17例,透明隔囊肿6例,单侧脑积水3例,双侧脑积水2例。分别在CT导向下开颅湿微手术切除,囊性肿瘤囊内置管化疗,透明隔囊肿、脑积水囊壁开窗术。结果,所有病人术后症状均缓解或消失,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神经导航辅助,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的手术方法。方法我科在2004年10月至2005年8月,应用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神经内镜经侧脑室行透明隔囊肿造瘘6例,三角区入路1例,额角入路5例;单侧造瘘2例,双侧造瘘4例。结果本组患者无术后并发症。6例术后2周复查头颅CT,囊肿均明显缩小,随访3个月,全部病例术前症状均明显改善,5例完全消失,1例仅偶有头晕。结论神经内镜下透明隔囊肿造瘘已经逐渐成为治疗透明隔囊肿的首选方法,将神经导航与神经内镜结合起来对病灶准确定位,不但弥补了神经导航术中移位的缺陷,而且扩大了内窥镜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小儿脑积水的临床资料,均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59例使用可调压分流管,6例使用中压抗虹吸分流管;可调压分流管术前根据脑室大小选择不同初始压力,术后复查头颅CT,据CT结果适当调节压力范围。结果 65例中,60例效果满意,6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分流管堵塞2例,颅内感染2例,颅内出血2例)。术后随访1~24个月,64例临床症状改善、颅内压增高表现减轻或消失,复查头颅CT示脑室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缩小;1例使用中压抗虹吸分流管影像学表现无好转,临床症状无改善。结论使用可调压分流管是治疗小儿脑积水的有效方法,术后初期使用偏高档位压力,再据CT结果逐步适度调节压力。严格把握分流手术适应证,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蛛网膜囊肿(intracranial arachnoid cyst,IAC)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蛛网膜下腔顺向交通术治疗IAC29例,并进行分析。结果28例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消失或缓解,术后3~12月复查CT或MRI,囊肿消失或明显缩小;1例枕大池蛛网膜囊肿,术后1.5年囊肿未见缩小,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改行囊肿-腹腔分流术,治愈。结论蛛网膜下腔顺向交通术是目前治疗IAC的有效方法,手术应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症状性透明隔囊肿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和疗效.方法 对16例神经内镜单侧造瘘治疗症状性透明隔囊肿患者随访分析.结果 以颅高压症为表现者13例(4例伴癫痫)中,10例症状完全消失,3例偶有头晕;7例癫痫发作者,4例坚持口服抗癫痫药手术后3例未发作、1例偶发,3例未规律服药癫痫1例偶有发作、1例频发.复查CT或MRI透明隔囊肿缩小<50%4例,50%~90%9例,>90%3例,2例脑积水均消失.结论 对症状性透明隔囊肿应用神经内镜行囊肿壁单侧造瘘术具有微创、安全、颅高压症状摔制满意等优点,但癫痫症状缓解不理想.  相似文献   

17.
神经内窥镜辅助外科手术治疗颅内疾病5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神经内窥镜在临床上治疗相关颅内疾病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应用神经内窥镜微创技术治疗颅内疾病54例,根据不同的病种分别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第三脑室底造瘘术、蛛网膜囊肿造瘘或剥离术、透明隔囊肿双向造瘘术、肿瘤切除术等。结果 16例先天性婴幼儿脑积水患儿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脑积水不同程度减轻。24例蛛网膜囊肿患者术后临床症状缓解,囊肿缩小14例,无变化10例。5例透明隔囊肿患者术后囊肿不同程度缩小,3例术后症状消失,2例尚有症状。6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后症状缓解,5例内分泌症状减轻,2例有肿瘤复发趋势。3例脑室内实性肿瘤患者随访6月-1年。1例死亡,1例肿瘤复发,1例无变化。结论 神经内窥镜治疗颅内疾病重在病种选择。以处理脑积水和囊性病变效果最佳,且主要以造瘘术为主。单纯用内窥镜处理脑室内实性肿瘤较为困难。  相似文献   

18.
神经内镜辅助分流管脑室端放置在脑积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脑室-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分流管脑室端固定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积水病人的临床资料,均行V-P分流术,术中行侧脑室额角或枕角穿刺,并在神经内镜监视下固定分流管脑室端于透明隔,同时行透明隔造瘘4例,术后随访并复查头部CT.结果 术后无明显头痛、发热及颅内出血者.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复查头部CT显示:所有病人分流管脑室端均固定于透明隔,无移位、分流管堵塞等严重并发症;脑室较术前明显缩小4例(31%),稍缩小6例(46%),无明显变化3例(23%).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分流管脑室端固定,可在一定程度减少分流管堵塞的发生,为防治此类并发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透明隔囊肿的神经内窥镜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对透明隔囊肿一种新的治疗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采用神经内窥镜经纵裂入路行囊肿-侧脑室造瘘术治疗有症状的透明隔囊肿16例,年龄2~41岁,平均22.9岁,以头痛和癫痫为主要临床表现。结果16例术后均改善,其中症状完全消失12例,减轻4例;无并发症。结论神经内窥镜下囊肿-侧脑室造瘘术是治疗透明隔囊肿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囊肿-腹腔分流术治疗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2003年1月至2005年1月62例囊肿分流手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患者,随访其CT及MRI结果,对其疗效进行了长期随访.结果 62例囊肿中46例(74%)位于侧裂,8例(13%)位于大脑凸面,8例(13%)位于幕下.所有患者接受了蛛网膜囊肿-腹腔分流术.术后平均随访时间6.5年(6-8年),59例患者影像资料显示囊肿大部消失或完全消失,占95%.与分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有16例,其中8例出现良性颅高压症状.结论 囊肿-腹腔分流术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但应严格选择其手术适应证,对术后可能的并发症也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