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儿病毒性脑炎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系统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对58例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症状护理、基础护理、饮食指导、心理护理、康复指导等系统护理干预.结果 本组58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经过及时科学治疗和系统护理,治愈47例,好转9例,放弃2例.结论 积极采取系统对症护理和病情观察可提高患儿治愈率,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与分析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病毒性脑炎患儿共88例,回顾性分析其护理方法与护理效果。结果通过对88例患儿进行有效的护理后,患儿的康复率达到96.6%。结论有效的科学的护理方法对于提高小儿病毒性脑炎的康复率有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杨绪侠 《淮海医药》1997,15(1):48-48
我院儿科自1995年1月-1996年7月共收治病毒性脑炎100例,现将其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儿科2011年5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他们进行全面的治疗和综合的护理。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全面治疗和综合护理后,35例患者中有26例患者治愈,3例患者被放弃,1例患者死亡,好转5例。结论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治疗和护理中,应该对患者进行积极的治疗、全面合理的临床护理措施,这样才能够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小儿病毒性脑炎发病率有增高趋势。6~7月份达到高峰,9月份开始下降,2007年5~11月,我科收治病毒性脑炎222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3年9月-11月我院儿科收治小儿病毒性脑炎50例临床症状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脑炎是儿科临床常见疾病,是由各种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1],为病毒直接侵犯脑膜、脑实质引起的颅内急性炎性反应。我院儿科自2010年12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病毒性脑炎28例,在治疗过程中,护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8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8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康复护理手段。方法对8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在急性期采用对症处理,配合康复护理及心理护理,在恢复期采用康复心理护理及肢体训练、语言训练、运动训练、针灸、按摩、高压氧等综合治疗。结果80例小儿重症病毒性病炎,除有1例单个肢体瘫痪、1例癫痫、1例智力发育稍迟缓外,其余全部治愈。结论康复护理的质量与患儿的治疗成功率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率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严重地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能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根据小儿病毒性脑炎病情变化快、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高的特点。如何提高对患儿的护理质量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我院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楚永清 《儿科药学杂志》2009,15(6):35-36,44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儿童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方法:10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0.4~0.6 mL/(kg·次)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仅予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7~10 d为一疗程.结果:醒脑静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0.45,P<0.05).两组患儿退热时间、头痛及呕吐消失时间、嗜睡及昏迷停止时间,治疗组分别为(3.5±0.85)d、(2.39±0.46)d、(1.43±1.23)d、(2.11±0.90)d、(1.14±0.24)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5.63±1.10)d、(4.06±0.80)d、(2.41±0.75)d、(3.93±1.21)d、(2.20±0.39)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但肢体瘫痪恢复时间两组分别为(16.5±2.1)d、(17.33±2.6)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佐治儿童病毒性脑炎疗效好,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2.
张长平  崔向丽  杨莉 《药品评价》2011,8(22):28-30,43
通过文献检索探讨糖皮质激素应用于病毒性脑炎的合理性.糖皮质激素能减轻脑水肿,抑制过度炎症反应,因此在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其免疫抑制的作用利于病毒的复制,也可能影响疾病的治愈.因此建议轻中度病毒性脑炎慎用糖皮质激素,对于重症病毒性脑炎应用糖皮质激素应及时、合理.  相似文献   

13.
王健彪  徐晓华  吉山宝 《中国药师》2013,(12):1870-1871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4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分成治疗组26例及时照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30μg,im,qd,疗程2用。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意识恢复、肌力恢复、病理征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用于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辅助治疗,对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辅酶Q10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儿科住院的病毒性脑炎患儿8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2组均予抗生素、激素、病毒唑、降颅内压、能量合剂等综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辅酶Q1010mg,tid,连续口服2周;人免疫球蛋白300mg·kg-1·d-1,5d为l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脑电图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63%,对照组为7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脑电图、脑CT及核磁共振成像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人免疫球蛋白联合辅酶Q10治疗病毒性脑炎患儿疗效可靠,对脑电图及影像学的改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病毒性脑炎常伴有脑电图的异常,本文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病情判断和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收治的55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本组55例患者轻症组26例,中症组19例,重症组10例,所有患者均行脑电图监测。观察入院时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三组患者脑电图异常及异常程度的分布情况,分析脑电图异常程度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情况的关系。结果本组55例患者中,共48例(87.27%)患者脑电图出现异常。轻症组、中症组、重症组三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程度分布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脑电图异常明显病情越重。脑电图正常组、轻度异常组、中度异常组及重度异常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提示脑电图异常明显预后越差。结论病毒性脑炎患者脑电图检查可作为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病毒性脑炎脑电图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 在入院时对临床拟诊为病毒性脑炎病人分别进行脑电图检查,其中有50例确诊为病毒性脑炎,分析病毒性脑炎病人的头颅CT、磁共振(MRI)以及中度或重度异常脑电图的机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头颅CT异常率为16%(8/5 0),MRI异常率为36%(18/50),中度或重度脑电图的发生率为68%(34/50),采用配对χ 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脑电图对病毒性脑炎有重要的辅助诊断意义,相对于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轻度度异常脑电图不能排除病毒性脑炎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D-dimer,DD)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比浊法定量测定6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在病程第1、3、7天外周血液中DD含量变化,并与3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病程第1天患儿血浆DD含量为(0.560±0.174)mg/L,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病程第3天DD持续升高为(0.950±0.216)mg/L,第7天趋于下降(0.316±0.153)mg/L.结论 病毒性脑炎患儿早期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动态检测血浆DD含量变化有助于了解病脑的演变过程,为及早进行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涛 《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254-256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解痉、脱水、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为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14%,治疗组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络酮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作用迅速,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诱因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前症状及病毒感染诱发病毒性心肌炎情况,以便对病毒性心肌炎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2年1月~2005年1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2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7例患儿发病前1~14天有上呼吸道感染15例(55.5%),消化道感染8例(29.6%),腮腺炎1例(3.7%),水痘1例(3.7%),伴有发热史16例(59.3%),无感染史2例(7.4%).结论病毒性心肌炎与病毒感染有密切关系,本组病毒性心肌炎92.3%发病前有感染史,因此要积极治疗感染性疾病,对在1~14天内有病毒感染的患儿出现胸闷、气促、面色苍白、乏力、多汗、头晕、腹痛、抽搐症状,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重症监护室重症患者药物治疗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通过临床药师对1例病毒性脑炎伴癫痫发作的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关注患者用药方案中抗病毒药物及抗菌药物的选择、抗癫痫药物相互作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协助医师为患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结果:20 d后,患者一般状态较前明显好转,各项生命体征平稳,转入康复科继续治疗,1月后康复出院。结论:临床药师对病毒性脑炎伴癫痫发作的患者实施药学监护可以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体现临床药师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