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糖尿病患者左室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技术(QTVI)技术评价糖尿病(DM)患者左室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获取35例正常人和48例DM患者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即左室前壁、后壁、下壁、侧壁及室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比较以下参数1.不同室壁中部心肌运动收缩期峰值速度(Vs)、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的速度(Ve和Va);2.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频谱E/A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LVMI(左室质量指数)、Vs/Ve比值.结果 (1)DM患者Vs、Ve、Va、Vs/Ve 、LVEF均比正常人降低(P<0.05);(2) 若以Vs>4.5 cm/s、Vs/Ve>0.80、LVEF>45%作为判定患者心功能符合临床NYHA分级Ⅰ~Ⅱ级、客观评分A~B级的界定值,其敏感性80%,特异性85%,阳性预测值86%;(3)DM患者Vs 的测值越低,临床NYHA分级越差,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负相关性(r=-0.75).结论 QTVI定量评价DM患者左室心肌功能,为进一步了解DM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变化及其局部与整体心肌功能的变化提供较为敏感、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多普勒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室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获取30例正常人和30例HCM患者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即左室前壁、后壁、下壁、侧壁及室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别测量正常人与HCM患者上述不同左室壁心肌运动收缩期峰值速度(Vs)、加速度(a)、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的速度(Ve和Va)、收缩期内外膜峰值速度阶差(MVG)、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频谱E/A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Ve/Va值。比较正常人与HCM患者室间隔、HCM患者室间隔与左室其它室壁间的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①HCM患者肥厚室间隔的Vs、Ve、Va、MVG、a均比正常人室间隔明显降低(P<0.05);②HCM患者E/A比正常人低,Ve?蛐Va与E?蛐A有轻度的相关关系(r=0.734)。③非梗阻型HCM患者肥厚室间隔厚度IVSt与Ve/Va有负相关关系(r=-0.614)。④HCM患者E/A值比正常人低(P<0.05)。结论:QTVI可定量评价HCM患者左室心肌功能,为进一步了解HCM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变化及其局部与整体心肌功能变化关系提供较为敏感、精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冠心病(CAD)患者左心室心肌收缩与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应用QTVI获取35例正常人和35例CAD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分析并比较收缩期峰值速度(Vs)、收缩期加速度(a)、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的速度(Ve和Va)、二尖瓣舒张期血流频谱E/A值、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Vs/Ve、Va/Ve比值。结果CAD患者Vs、Ve、Va、a、Vs/Ve、LVEF均比正常人降低;CAD患者Vs的测值与临床NYHA分级有相关性(r=0.73),Ve/Va与E/A有明显相关关系(r=0.74)。结论QTVI定量提供了一种较精确的评价CAD患者左心室局部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变化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和组织追踪法(TT)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获取标准心尖位左室长轴切面,两腔切面及四项切面,分别应用QTVI和TT技术分析30例正常人和20例DCM患左室长轴方向不同室壁节段即左室前壁、后壁、侧壁、下壁、前间隔和后间隔的心肌多普勒速度曲线和位移曲线;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收缩期二尖瓣环下移距离(Don);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二尖瓣口血流快速充盈速度E峰、左房收缩充盈速度A峰,计算E/A值。结果 DCM患左室不同室壁节段Vs,Ve,Va和Ds以及LVEF均比正常人显减低。在DCM患中,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测量的二尖瓣环水平Ds与用M-型超声心动图测量的Dm显相关(r=0.64,P=0.005),二尖瓣环水平的平均Vs(r=0.73,P=0.001)、平均Ds(r=0.64,P=0.005)与LVEF分别显相关。正常人与DCM患两组间E/A值无显统计学差异,而DCM患二尖瓣环平均Ve/Va较正常人显减低;正常人中二尖瓣环平均Ve/Va与E/A显相关(r=0.63,P=0.008),而DCM患二尖瓣环平均Va与E/A无显相关。结论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和组织追踪法技术可快速、直观、元创性定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QTVI)评价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上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应用QTVI技术离线分析24例HCM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左心室各心肌节段长轴方向上的速度曲线,测量收缩期峰值(Vs)、舒张早期峰值(Ve)和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并计算Ve/Va及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心肌速度梯度(MVG)。结果HCM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MVG及各室壁基段、中段和部分尖段的Vs、Ve及Ve/Va均小于对照组,而Va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肥厚最为明显的节段(后室间隔中段)的Vs与相应侧壁节段的比值小于对照组,后室间隔中段的Vs、Ve与该节段的厚度呈负相关。结论HCM患者左心室长轴方向上的收缩及主动舒张功能受损,并同时累及肥厚及非肥厚的室壁,以肥厚的室壁最为明显。肥厚心肌的舒缩功能与心肌的厚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 应用QTVI获取30例正常人和30例DCM患者左室壁长轴方向各节段的心肌速度及位移曲线,测量舒张早期速度(Ve)、心房收缩期速度(Va)、收缩期峰值位移(Dsys)及最大位移(Dmax),计算Ve/Va值、收缩后位移(Dpss)及收缩后位移指数(PSI),并观察两组收缩后收缩(PSS)出现的节段数.结果 DCM组Ve、Va具有由基底至心尖逐渐减低的趋势,其绝对值均较对照组显著减低,各水平Ve/Va值均大于2;DCM组有324个节段(51.8%)出现PSS,PS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1.24±1.43比0.047±0.034).结论 Ve、Va绝对值的变化较Ve/Va值更能准确有效地评估DCM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PSS现象可能为导致DCM患者左心室功能恶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是基于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的可同时对多点心肌取样获得全心动周期的速度曲线的新技术.本文应用该技术对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人左室壁各心肌节段的收缩期峰速(Vs)及舒张早期峰速(Ve)进行研究,探讨心肌运动速度及心肌速度梯度(MVG)在判断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功能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的可行性.方法 32例健康成年志愿者和3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应用QTVI获取标准左室心底部及心尖部短轴图像,分别获取其室间隔与侧壁心肌的心肌运动曲线,比较室间隔与侧壁心肌运动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及侧壁-间隔位移速度差(lateral-septal displacement diference,D1-s)、快速充盈期和心房收缩期的速度(Ve和Va),并观察其运动方向.左室扭转运动指数(torsional motility index,TMI)由收缩期左室心尖部与心底部D1-s的差值来计算.结果 正常人与DCM患者左室短轴观室间隔和侧壁的反向运动造成了:①左室心底部收缩期舒张期逆时针(解旋)运动;②左室心尖部收缩期环向逆时针旋转和舒张期顺时针(解旋)运动.收缩期心脏整体主要表现为逆时针方向的扭转运动.DCM组较正常组收缩期心尖部与心底部D1-s均显著减低,导致其收缩期左室扭转运动指数减低(6.56±2.19对14.44±1.55,P<0.05).左室TMI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r=0.517,P=0.000).结论 DCM患者收缩期左室扭转运动指数减低对于左室收缩功能有很大影响.QTVI技术为简便、客观地评估左心室扭转运动特征提供了全新的定量工具.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技术探讨冠心病患者PTCA支架置入后缺血节段心肌运动的同步性变化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左前降支单支病变狭窄率≥75%患者36例,分别于支架治疗前3 d及治疗后1周、1个月应用Q TVI曲线测量左室心肌5个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收缩期同步性指标(Ts)并计算Ts标准差(Ts-SD).结果 冠心病患者各节段Vs、Ve、Va值均较低,Ve/Va倒置;支架置入治疗1周后,各节段Vs、Ve值均较术前升高(P<0.05),Ve/Va值恢复.治疗后1月.速度指标继续增高,Vs、Ve均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1周比较(P<0.05),Va均无明显变化.术前不同步指标Ts明显延长.治疗后1周、1月均较术前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5.P<0.01).结论 QTVI技术能够定量分析冠心病患者缺血心肌运动及室壁同步性,监测PTCA术后心脏功能和同步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段的二尖瓣环运动进行检测,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评价再灌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初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梗后再灌注治疗28例,未再灌注治疗32例)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人25例应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分别测量、计算二尖瓣环的收缩期、舒张早期和舒张中晚期平均峰值运动速度(Vs,Ve,Va)。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和二尖瓣血流速度(E,A),LVEF采用Simpson's原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2周、4周、12周进行上述测量。比较分析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功能的短期影响。结果:再灌注组12周死亡率为0,未再通组12周死亡率为15.6%。Vs与LVEF呈显著正相关(r=0.76,P<0.01);Ve/Va与二尖瓣口血流速度E/A显著正相关(r=0.68,P<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第2,4,12周Vs,Ve,Va,LVEF,FS,Ve/Va,E/A均低于对照组(P<0.05~0.01);再灌注组2,4,12周Vs,Ve,LVEF,FS,Ve/Va均显著优于未再灌注组(P<0.05~0.01);再灌注组4,12周Vs,Ve,LVEF,FS,Ve/Va与2周时比较有显著改善(P<0.05~0.01);未再灌注组12周Vs,Ve,LVEF,FS与2周时比较有显著改善(P均<0.05),而4周与2周时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QTVI测量二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