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调查大兴区2019年新入园3岁儿童的患龋状况,了解该年龄组儿童患龋的特点,为低龄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以大兴区3岁新入园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WHO推荐的检查方法和龋病诊断标准进行龋齿检查。结果 3岁儿童患龋率为51.27%,龋均2.14±3.08,其中男童患龋率为51.08%,龋均2.07±3.00;女童患龋率为51.47%,龋均2.22±3.17,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龋齿充填率为6.92%,81.34%的龋齿集中约1/3的儿童口腔中。结论 北京市大兴区3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率较高,治疗率较低,应加强低龄儿童龋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
乳牙是人类的第一副牙齿,其正常萌出建并行使生理功能对儿童的身心发育具有重要意义。乳牙龋病是儿童慢性疾病之首,是儿童口腔医学临床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60%~90%的学龄儿童患有龋病。乳牙龋病在我国具有患龋率高,就诊率低下的特点,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牙体组织缺损、生理间隙丢失、牙髓和根尖周病变及颌面间隙感染,严重者可致乳牙早失并伴发牙列畸形及后续恒牙萌出障碍等不良结果,影响儿童口腔健康及身心发育。因此,对深龋乳牙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保存必要乳牙及其牙髓活力,恢复正常生理功能,维持牙列完整性,诱导后续恒牙正常萌出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目前深龋乳牙间接牙髓治疗的研究认识现状出发,通过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对间接牙髓治疗、间接盖髓术、暂时性保髓充填、部分去龋法、分步去龋法和非创伤性修复治疗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阐明了乳牙间接牙髓治疗的技术内涵和治疗意义,对乳牙深龋的临床治疗路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低龄儿童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包含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年龄,即小于6岁的儿童,另外一个是任何一个乳牙的龋(无论是否成为龋洞)、失(因龋所致)、补牙数/牙面数≥1。做好ECC的早期预防,是儿童口腔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ECC的综合治疗,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目的是使得患儿患龋高风险的口腔卫生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恢复其口腔健康微生态,控制龋病进展和恢复牙齿的结构与功能。本文报道一例低龄儿童龋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3岁儿童2012~2015年间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为海淀区低龄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5年间对北京市海淀区13所幼儿园3岁儿童,连续4年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采用WHO推荐的检查方法和龋病诊断标准,调查海淀区3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口腔检查由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儿童口腔医生进行,所有的检查者都经过培训和校准。结果 4年来13所幼儿园3岁儿童的患龋率为46.26%~51.62%,逐年上升(P<0.05),平均48.78%。龋均(dft)2.06~2.57,龋面均(dfs)2.63~3.37,重度低龄儿童龋(SECC)患病率为22.09%~29.54%,龋均、龋面均和SECC患病率从2012年到2014年呈上升的趋势,2015年略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龋儿童接受治疗的百分比为79.14%~41.46%,龋补充填比(ft/dft)为65.09%~31.45%,二者从2012年到2014年呈下降的趋势,2015年明显有回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近年来3岁儿童患龋率逐年上升,低龄化趋势明显,患龋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5.
低龄儿童龋(ECC)影响儿童牙齿、牙列、颅颌面和全身健康发育,是目前世界范围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儿童公共卫生问题之一。ECC的临床管理应以维护儿童口腔健康为中心,从其致病因素入手,以龋病风险评估为基础,早期预防在先,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医护人员、儿童及其监护人相互配合,周期性地持续进行,从而阻止ECC的发生发展。本共识从ECC的风险评估、早期预防管理、临床治疗及术后管理来阐述ECC的临床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乳牙龋病是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儿童乳牙存在患龋率高、就诊率低下的现状.由于儿童乳牙解剖形态及组织结构特点、儿童饮食特点等原因,导致儿童乳牙龋具有区别于恒牙龋的特殊临床表现,且可对继承恒牙、儿童生长发育及心理等产生不良影响.目前,针对乳牙龋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修复治疗,修复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其中对于较大面积的乳磨牙龋损,临床上多选择金属预成冠的修复治疗.本文从金属预成冠的背景、适应证、临床操作步骤及相关研究等方面,就儿童乳磨牙的金属预成冠修复治疗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7.
低龄儿童龋(ECC)的发生发展不仅仅是某几种特定致龋菌作用的结果,而是与整个口腔微生物群落的变化有关。在健康的生理状况下,口腔微生物群与宿主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共同维系宿主的健康;若这种平衡若遭到破坏,口腔内某些健康的微生物将转变成致病微生物,导致龋病、牙周病和黏膜病等口腔感染性疾病。个体与个体之间,同一个体唾液和牙菌斑之间,微生物种群明显不同。无龋儿童的细菌多样性和复杂性高于重症低龄龋(SECC)儿童,而SECC儿童在龋发生前微生物多样性呈下降趋势,即龋病可能与微生物多样性降低相关。ECC儿童在治疗前后,其微生物群落构成会发生明显改变。益生菌可抑制致龋菌的活性,降低患龋率。了解口腔微生物菌群组的结构和组成,建立不同患龋风险儿童的微生物图谱,控制与管理儿童口腔微生态,ECC的防治将会呈现出一片曙光。  相似文献   

8.
釉质发育缺陷是牙齿发育初期牙体组织受到干扰而导致的釉质结构异常。低龄儿童龋是影响儿童口腔健康的主要疾病,因其发展迅速,危害严重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釉质发育缺陷与低龄儿童龋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近几十年来关于釉质发育缺陷与低龄儿童龋之间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北京市海淀区2~6岁儿童2012~2015年间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为海淀区儿童龋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2~2015年间对北京市海淀区13所幼儿园2~6岁儿童,连续4年进行口腔健康状况调查,采用WHO推荐的检查方法和龋病诊断标准,调查4年间海淀区2~6岁儿童乳牙龋病的患病趋势。口腔检查由2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儿童口腔医生进行,所有的检查者都经过培训和校准。结果 4年来13所幼儿园2~6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龋均(dft)和龋面均(dfts)逐年升高,5岁组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9.06%~72.08%,dft为4.04~4.30,dfts为5.15~5.80。3~5岁儿童重度低龄儿童龋的患病率分别为22.09%~29.54%,26.92%~31.18%和32.18%~35.84%,随年龄增加而上升。2~6岁患龋儿童接受治疗率和龋补充填比呈下降趋势,分别为82.60%~61.46%和55.61%~42.96%。结论 海淀区2~6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龋均和SECC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在幼儿园采取龋病综合防治措施非常有效,但应同时加强龋病的预防工作,特别是对龋高危儿童的监控和防治。  相似文献   

10.
针对现实临床工作越来越重视"术",分科越来越细,看病越来越复杂,而疾病控制特别是对口腔常见病龋病牙周病的控制明显不足的现状,作者提出:回归口腔医疗的初衷,以提高口腔健康、保存健康牙齿寿命为出发点,以疾病控制为考核点,加强龋病与牙髓病的临床管理,将预防与疾病风险评估的理念、疾病预防措施和个性化整体治疗设计融为一体,纳入到口腔医疗临床的各项工作中,达到提高疗效、提高效率的目标。1.龋病的临床管理:需要充分认识龋病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充分认识龋病的治疗不是简单的补洞,充分认识多项口腔治疗过程可能增加患龋的风险性,为此,必须建立全面系统的龋病管理体系,包括:(1)建立以龋病与牙周病监控为重点的患者口腔健康档案。(2)对初诊患者口腔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3)将龋病牙周病风险控制措施纳入口腔其他疾病治疗计划中。(4)制定符合具体患者的龋病牙周病控制方案。(5)实施合格的牙体修复。(6)口腔医疗机构应该常规使用氟化物控制龋齿。2.牙髓病治疗技术的临床管理:微生物感染是导致牙髓病的主要病原,因此,牙髓病治疗的成功依赖于对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清除与控制,也依赖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维持。目前,根管治疗术仍是主要的治疗牙髓病的技术。要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有效管理,减少创伤、缩短治疗时间、提高疗效、提高效率。根管治疗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1)治疗前的诊断和病因分析。(2)治疗计划中包括牙体修复和疾病(龋、牙周病等)控制。(3)认识到牙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大前提,治疗过程和治疗技术要围绕去除感染源、防止感染扩散的原则而展开。(4)认识到为了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的牙髓病治疗技术与所有外科技术一样,实施的是有创操作。但是所有治疗过程需要有充分的保护措施,避免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5)需要做好术前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减少术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6)要严格执行行业的"技术指南"。(7)建立有效的疗效回访和患者口腔健康评估与再评估制度。患者多因"病症"缠身而求医,但医生治病不应只是单纯的治"病症",还要认识导致病症的原发因素,如龋病和牙周病。也要认识到,口腔治疗中的干预措施常常改变口腔的微生态环境,增加患龋病和牙周病的风险,而新发的龋和牙周病常常导致复杂的口腔治疗功亏一篑。要把防范龋病牙周病的措施作为常规性措施纳入口腔治疗中,加强疾病的管理和治疗的追踪。  相似文献   

11.
龋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儿童龋病在我国具有患病率高、治疗率低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对龋病认识的日趋深化以及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童口腔医学不仅仅关注儿童龋病的治疗,开始更多地强调对其进行早期预防、诊断和干预,微创理念亦贯穿儿童龋病预防和诊疗的全过程。文章从对龋病发生发展的再认识出发,就儿童龋病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及如何治疗儿童龋损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2.
 龋病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儿童龋病在我国具有患病率高、治疗率低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对龋病认识的日趋深化以及材料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儿童口腔医学不仅仅关注儿童龋病的治疗,开始更多地强调对其进行早期预防、诊断和干预,微创理念亦贯穿儿童龋病预防和诊疗的全过程。文章从对龋病发生发展的再认识出发,就儿童龋病风险评估和管理以及如何治疗儿童龋损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3.
微创牙科治疗(MID)是一种全新的齿科医学理念,着眼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强调病症早期的微创(甚至分子水平)治疗以及发生不可逆性损伤时以患者为本的治疗方案。依据MID理念构建的老年龋病防治方案是着眼于改善口腔微环境、降低患龋风险,终止甚至逆转龋病进程,必须进行手术治疗时尽量减轻患者疼痛的综合性防治体系。应用MID理念构建的老年龋病防治方案包括对蚀损、磨损、脱矿、猛性冠根龋、残根、继发龋(冠和其他修复体周围)、龈下龋,唾液腺机能障碍、高菌斑水平、牙龈肿胀出血,治疗时隔湿困难等老年人常见的口内情况,以及伴有行为障碍等全身疾病的老年龋病患者进行系统、完善的治疗。本文主要阐述了MID在老年龋病修复方面的应用,包括在去龋、窝洞预备,生物性修复材料的选择,蚀损和磨损的治疗,隔湿困难患者的治疗以及活髓保存技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龋病是发生于牙体硬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治疗率低等特点,严重危害口腔和全身健康。加强和完善龋病的规范化治疗是全人群、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面临的关键问题。因此,在龋病诊断和分类的基础上,建立龋病防治临床难度评估系统,主要包括龋病风险评估和龋病治疗难度评估,可为龋病管理提供有效的依据。本文围绕龋病防治难度评估系统,从龋病的诊断和分类、龋病风险评估和龋病治疗难度评估等龋病防治临床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归纳与阐述。  相似文献   

15.
龋病是发生于牙体硬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是加重或诱发全身疾病的主要口腔疾病之一。近年来随着高通量多组学技术、疾病动物模型与临床队列研究的进步,以及新型口腔材料与数字化、微创技术的发展,龋病的病因学研究与临床诊疗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全生命周期龋病管理理念更将龋病纳入全身慢性病防治体系,为不同年龄段龋病的群体管理和不同风险因素的个体化防治指明了方向。应进一步加强龋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加快龋病防治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器械的临床验证,为龋病的早期诊断、综合预防以及功能与美学并重的微创诊疗提供有力手段,推动我国龋病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在不配合儿童口腔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4—12岁患口腔疾病需治疗病例59例,分别对捆绑强制性多次复诊完成治疗和全麻一次性完成口腔疾病治疗进行临床效果对比评估。结果:全麻下对不配合儿童进行口腔治疗能缩短疗程、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口腔整体卫生水平,减少继发龋、充填物脱落率(P<0.05),减轻治疗过程给患儿带来的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有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P<0.05)。结论:对于不配合治疗儿童进行全麻一次性治疗耗时短、疗效高,可降低心理恐惧和焦虑,保护患儿的心理健康,提高患儿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7.
龋病再认识     
随着对龋病研究的不断深化,龋病的病因、分类以及治疗计划的观念发生改变。通过对患者进行龋病危险性评估,分析并控制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制定基于龋危险性评估的个性化龋病管理和治疗计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无创、微创、有创的循序渐进式龋病防治技术,已成为现代龋病防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南京主城区重度婴幼儿龋的流行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使用口镜和探针对356名3~5岁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记录有关喂养、饮食等方面的信息。数据先行单因素分析,后通过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筛选。结果重度婴幼儿龋的患病率为39.6%,筛选出的危险因素为:年龄、儿童平时的看护人、断奶时间、夜间喂养行为、裹饭习惯及开始刷牙的年龄。结论南京地区3~5岁儿童重度婴幼儿龋的患病率较高,需加强和开展各项早期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