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临床观察研究(Study on 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SOS-Stroke)的32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测定患者认知功能,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 结果 该研究人群中有869例(26.45%)患有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年龄、性别、居住地、教育程度、 运动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对 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高脂血症[比值比(odds ratio,OR)1.38,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1.89,P =0.043] 、女性(OR 1.30,95%CI 1.04~1.63,P =0.020)、 NIHSS评分高(OR 1.26,95%CI 1.24~1.30,P <0.001)、居住于农村(OR 1.25,95%CI 1.02~1.53, P =0.026)及高龄(OR 1.03,95%CI 1.02~1.04,P <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危 险因素,高教育水平(OR 0.77,95%CI 0.63~0.92,P =0.015)和经常运动(OR 0.80,95%CI 0.66~0.97, P =0.020)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 应综合考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算法XGBoost构建缺血性卒中发病3个月死亡预测模型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中国国家卒中登记(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CNSR)数据库中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 究对象。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价模型效 果。分别采用XGBoost和Logistic回归方法构建缺血性卒中发病3个月死亡预测模型,通过ROC曲线下面 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两种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10 645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5.18±12.23岁,女性4045例(38.0%),入院 NIHSS评分4(2~9)分,3个月死亡患者447例(4.48%)。XGBoost和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的AUC分别为 0.8539、0.8278(P =0.0835),灵敏度分别为0.7413、0.7133,特异度分别为0.8286、0.8040。 结论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XGBoost构建的缺血性卒中死亡预测模型表现良好且稳定。  相似文献   

3.
院前延迟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错过再灌注治疗时机的主要原因,常因患者不合理的就医行为决策导致。既往研究多探讨就医延迟、转运延迟等外在影响因素,较少从患者自身决策的角度进行院前延迟的分析。本文从缺血性卒中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这3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目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就医行为决策中存在的问题,讨论认知、环境、心理等因素对患者就医行为决策的影响及原因,为制订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预测模型,以评估和预防出血性卒中患者的下肢DVT。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547例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547例患者分为建模组(447例)和外部验证组(10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下肢DVT。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构建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评价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应用外部验证法检验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和一致性。结果建模组纳入的447例患者中,共112例(25.1%)确诊为下肢DVT。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全身麻醉手术、镇静镇痛药物、降温毯物理降温、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下肢肌力分级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是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影响因素(均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63,95%CI:1.036~1.092,P<0.001)、镇静镇痛药物(OR=5.115,95%CI:2.620~9.986,P<0.001)、降温毯物理降温(OR=34.991,95%CI:14.009~87.396,P<0.001)、高血压病史(OR=2.671,95%CI:1.275~5.594,P=0.009)、血浆D-二聚体水平(OR=7.026,95%CI:3.324~14.851,P<0.001)是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的检验结果显示,P=0.648,AUC=0.912,约登指数最大值为0.714,对应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截断值为0.226。外部验证组100例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灵敏度为91.4%,特异度为80.0%,一致性指数为0.84。结论基于临床参数所构建的下肢DVT风险预测模型简单、便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可为出血性卒中患者下肢DVT风险的预防、评估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基于机器学习的缺血性卒中功能预后预测模型,为患者分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Ⅱ,CNSRⅡ)数据库中发病7 d内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回归方法筛选候选预测因子,机器学习采用Boruta算法筛...  相似文献   

6.
目的 基于Logistic回归和XGBoost方法构建缺血性卒中院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初步比较。 方法 利用中国国家卒中登记Ⅱ(China National Stoke Registry Ⅱ,CNSRⅡ)数据库中按医嘱离院的 缺血性卒中患者数据,分别基于Logistic回归和XGBoost方法构建缺血性卒中院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 备选的预测因子包括人口学特征、卒中严重程度、既往病史、用药史以及临床测量指标。模型的评价 指标包括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e,AUC)、校准截距、校准斜率以及Brier得分。所有统计 分析均在R(3.6.2版)中完成。 结果 最终纳入17 227例符合条件的患者,平均年龄64.72±11.84岁,女性6317例(36.7%),发病前 mRS评分为0或1分的病例14 482例(84.1%),入院NIHSS评分4(2~6)分,院内卒中复发444例(2.6%)。 预测模型识别的前三位强预测因子,在Logistic回归中为发病前mRS评分、心房颤动及卒中史;在 XGBoost中为发病前mRS评分、心房颤动及总胆固醇。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与XGBoost预测模型的AUC无 显著差异(0.63,95%CI 0.58~0.68 vs 0.64,95%CI 0.59~0.68,P =0.9229)。Logistic预测模型校准截 距、校准斜率以及Brier得分分别为-0.81、0.76和0.03;XGBoost预测模型的校准截距、校准斜率以及 Brier得分分别为-1.37、1.20和0.38。Logistic预测模型校准度更好。 结论 利用CNSRⅡ数据构建的缺血性卒中院内复发风险预测模型应用中,基于XGBoost方法构建的 预测模型相比Logistic回归构建的预测模型的区分度没有显著差异,但校准度略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谷氨酸释放所致神经元兴奋毒性损伤在局灶性脑缺血的发病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谷氨酸升高的时间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及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的治疗时间窗.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8例脑梗死病人.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HPLC)检测了病人和对照者的血浆和脑脊液(CSF)谷氨酸浓度,并同时评定了加拿大卒中标准(CSS)积分和脑梗死容积(CTV).结果病人的平均血浆和CSF谷氨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分别小于0.01和0.001).5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的平均血浆和CSF谷氨酸浓度均显著高于78例稳定性卒中组.CTV≥10cm3的卒中患者的CSF谷氨酸浓度显著高于CTV<10 cm3患者,并且50例进展性卒中患者的CSF谷氨酸浓度与其CTV值显著相关(r=0.303,P<0.05).结论本结果提示,急性脑缺血患者预防神经病学进展,谷氨酸拮抗剂的应用有较宽的治疗时间窗.CSF中的谷氨酸含量可作为判断缺血性卒中的进展和谷氨酸释放抑制剂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系统评价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的特征,为静脉溶栓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相关研究信息,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2月18日。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偏倚风险后对纳入模型的基本特征和方法论进行系统评价。结果 纳入20项研究,共30个预测模型。纳入模型ROC曲线的AUC值范围为0.42~0.94。24个(80%)预测模型的整体预测性能较好,模型对不同结局的定义和算法的区分度有明显差异。最常见的预测因子包括NIHSS评分、年龄、梗死的影像学征象或评分、血糖、收缩压和抗血小板药物。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预测模型呈现出建模算法多样化、模型性能更佳化、预测因素多元化等特点,但总体偏倚风险较高,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校准模型。此外,应更加关注模型的更新与外部验证,提高其外推性及临床效用,从而发挥模型更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合并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的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 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前瞻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月~2012年6月于北京市第六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2例,根据有无CMB将患者分为有CMB组(83例)和无CMB组(219例),比较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及影像学特点是否存在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302例患者中,合并有CMB者83例(27.5%),其中年龄(t=3.67,P<0.001)、高血压(χ2=4.76,P=0.03)、卒中史(χ2=5.46,P=0.02)、纤维蛋白原(t=2.33,P=0.02)、腔隙性脑梗死数目(Z=-5.04,P<0.001)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Z=-7.88,P<0.001)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纤维蛋白原[比值比(odds ratio,OR)1.469,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66~1.602;P=0.037]、腔隙性脑梗死数目(OR 1.636,95%CI 1.200~2.231;P=0.002)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OR 1.700,95%CI 1.502~1.980;P<0.001)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CMB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CMB的发生与纤维蛋白原含量、腔隙性脑梗死数目以及脑白质疏松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卒中是引起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和导致残疾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大多数为缺血性卒中,颅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占15%。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发病3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唯一药物是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但多数病人没能接受tPA治疗,  相似文献   

11.
刘颖  丁晶  汪昕 《中国卒中杂志》2021,16(10):1067-1074
血管内治疗是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手段。有研究表明,超过40%接受血管内 治疗的患者虽然术后血管造影显示闭塞的颅内动脉已实现再通,但不能获得90 d功能独立,即无效再 通。无效再通严重影响血管内治疗的疗效,近年来逐渐引起临床重视。目前多项研究对无效再通的 相关机制及影响因素展开了探索,旨在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无效再通的发生,为改善血管内治 疗患者的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ischemicstroke,AIS)或TIA患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住院期间脑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并探索影响rt-PA溶栓治疗后脑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中国卒中中心联盟(ChineseStrokeCenterAlliance,CSCA)2016年1月—2020年12月登记的被初步诊断为AIS或TIA且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74 654例,平均年龄为(65.55±12.14)岁,其中,男性患者48 493例(64.96%),住院期间发生脑出血患者2038例(2.73%)。将数据按年份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即2016—2019年登记患者划分为训练集,2020年登记患者划分为测试集,采用原型选择下采样技术对训练集数据正负样本进行77∶100平衡处理,构建了逻辑回归、极致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和分类梯度提升(categoricalboosting,CatBoo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与HDL-C比值(monocyte-to-HDL cholesterol ratio,MHR)与急性缺血性卒中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1日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急诊接受静脉 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患者预后通过90 d mRS来评估,良好预后定义为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MHR及其他基线资料与90 d预后的关系,应用ROC曲线评价MHR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结果 共纳入281例患者,平均年龄59.54±12.49岁,男性183例(65.1%),良好预后223例(79.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 1.03,95%CI 1.01~1.06,P =0.013)、溶栓前NI HSS评分高(OR 1.31,95%CI 1.17~1.44,P<0.001)和高MHR(OR 2.39,95%CI 1.10~5.25,P =0.028)是AIS静脉溶栓患 者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亚组分析显示,高MHR(OR 5.15,95%CI 1.28~20.77,P =0.021)是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AIS静脉溶栓90 d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预后不良 的最佳界值为0.48,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1%和58.33%。 结论 MHR是AIS尤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静脉溶栓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申致远  陈玉辉  龚涛 《中国卒中杂志》2019,14(11):1083-1088
目的 观察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入院时的尿白蛋白肌酐 比(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ACR)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valu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 对患者3个月预后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性纳入北京医院2017年3月27日-11月16日住院治疗的AIS患者作为 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血管危险因素、ACR、eGFR和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评估患者入 院时NIHSS评分,随访3个月时的mRS评分。按照患者是否有肾功能障碍分为肾功能障碍组和肾功能正 常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按照患者3个月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 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的上述临床特点,并分析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5例患者,AIS患者的肾功能障碍患病率为44.3%(51/115)。与肾功能正常组相比,肾 功能障碍组平均年龄较高(P =0.009);糖尿病(P =0.00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P =0.026)、 心房颤动(P =0.003)的发病率较高;入院时NIHSS评分(P =0.013)、入院后的血糖(P =0.001)、血 浆纤维蛋白原(P =0.008)及D -二聚体(P =0.001)水平较高。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的 平均年龄较高(P =0.007);既往卒中史(P =0.002)、心房颤动患病率(P =0.040)、血浆纤维蛋白 原(P =0.004)及D-二聚体水平(P <0.001)较高;入院时NIHSS评分(P <0.001)较高。高血压、糖尿 病、血脂代谢异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吸烟史在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的差异无统计 学意义。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ACR更高(P <0.001),而eGFR(P =0.030)更低。多因素分析 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8分(OR 27.05,95%CI 3.75~178.18,P=0.001)、ACR≥3 mg/mmo(l OR 35.50, 95%CI 4.79~262.94,P<0.001)、卒中史(OR 20.48,95%CI 2.35~178.18,P =0.006)是3个月预后不良 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AIS患者的肾功能障碍患病率较高,入院时ACR增高的AIS患者3个月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刘佳  吴建维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0):1083-1087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性卒中院内并发症队列(inhospital medical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stroke,iMCAS)研究中AI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信息,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
GIB分为GIB组和无GIB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患者发生GIB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29例AIS患者,平均年龄58.7±12.5岁,女性230例(20.4%)。47例住院期间发生GIB,
发生率为4.2%,卒中发作至GIB确诊时间为5(3~13)d。合并肝硬化(OR 10.06,95%CI 2.44~41.38)、
高入院NIHSS评分(OR 1.13,95%CI 1.08~1.19)、高白细胞计数(OR 1.25,95%CI 1.13~1.38)、住院时
间长(OR 1.05,95%CI 1.01~1.10)是AIS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本单中心研究数据提示合并肝硬化、高入院NI HSS评分、高白细胞计数、住院时间长是AI S患
者住院期间发生GI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刘佳  吴建维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0):1083-1087
目的 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acute ischemic stroke,AIS)住院期间消化道出血(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GIB)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纳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急性卒中院内并发症队列(inhospital medical complication after acute stroke,iMCAS)研究中AIS患者。收集患者临床信息,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 GIB分为GIB组和无GIB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IS患者发生GIB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1129例AIS患者,平均年龄58.7±12.5岁,女性230例(20.4%)。47例住院期间发生GIB, 发生率为4.2%,卒中发作至GIB确诊时间为5(3~13)d。合并肝硬化(OR 10.06,95%CI 2.44~41.38)、 高入院NIHSS评分(OR 1.13,95%CI 1.08~1.19)、高白细胞计数(OR 1.25,95%CI 1.13~1.38)、住院时 间长(OR 1.05,95%CI 1.01~1.10)是AIS患者发生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本单中心研究数据提示合并肝硬化、高入院NI HSS评分、高白细胞计数、住院时间长是AI S患 者住院期间发生GIB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超早期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结局及预测结局的因素。方法选择超早期(发病6 h内)完成急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且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1例,收集其临床及影像学数据,在MRI检查前完成NIHSS评分,随访发病后24 h的NIHSS评分及3个月时mRS评分。结果31例患者中28例MRI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梗死灶,治疗后24 h时NIHSS显著改善者17例,3个月随访mRS0-2分者28例,未发现预测结局的因素。结论超早期MRA无大血管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大部分DWI可见责任梗死灶,即使未溶栓,大多数患者临床结局也较好。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疗数据的不断集成和计算机运算能力的大幅提升,基于机器学习的卒中预测研究逐渐成为交叉学科中的研究热点。相较于传统量表评分,机器学习模型具有快速、准确、可重复性等优势,已被用于卒中的诊断和预后预测,帮助临床医师准确判断患者病情及预后。本文介绍了目前机器学习算法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并发症及预后预测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如研究数量不足、样本量过少、缺少外部验证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