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探讨一氧化氮(NO)、内毒素(ET)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检测24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及腹水。NO采用硝酸还原酶法,ET采用鲎试剂检测法。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及腹水中NO、E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腹水中ET水平明显高于血浆水平(P〈0.05)。血浆及腹水中N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O与ET相关分析无差异(P〉0.05)。提示ET、NO可能参与了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发生机制;ET可通过肠淋巴管形成内毒素腹水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肝癌不同临床分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探讨其鉴别诊断意义及肝病凝血功能紊乱的机制。方法:采用美国DENLY自动酶标中冲洗仪及全自动多功能酶标仪,用ELISA试剂盒测出样本含量(不同临床分期的41例肝硬化及肝癌38例,健康对照组25例,结果:肝硬化组代偿期及失代偿期组,肝癌I,II期及Ⅲ期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肝硬化代偿期组与肝癌Ⅰ,Ⅱ期组,肝硬化失代偿与肝癌Ⅲ期之间的D-二聚体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肝硬化,肝癌各临床分期患者明显增高,病情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越重血浆二聚体含量越高,肝硬化与肝癌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故对肝硬化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合并肝硬化(ACSTC)外科诊治的效果及危险性。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56例急性重症胆管炎合并肝硬化治疗中出现的各种危险因素。结果: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手术病死率为12.5%,38.46%(P<0.05),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治疗(包括手术和非手术)病死率为14.29%,47.62%(P<0.01),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病死率为20.00%,54.55%(P<0.05)。结论:手术治疗较非手术治疗效果好,肝硬化代偿期较失代偿期治疗效果好,一些并发症如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是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临床分期慢性肺原性心及病病人血浆内皮素-1(ET-1)及降钙基因相关肽(CGRP)进行检测,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对标本进行测定,以呼吸系统急性感染病人的作为对照。结果:代偿期肺原性心脏病病人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CGRP水平无差异,失代偿期病人ET-1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病人(P<0.05),CGRP水平无差异,失代偿期病人ET-1水平显著高于代谢期病人(P<0.05),CGRP水平则显著低于代偿期病人(P<0.01),结论:ET-1及CGRP在慢性阻塞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且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超声探讨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本文应用超声检查回顾性分析,比较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P〈0.05)。脾大组结石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非脾大组(P〈0.01)。结果①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病率要明显高于正常人;②肝硬化失代偿期、脾大患者并发胆囊结石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代偿期和脾不大患者。结论随肝硬化病情的加重,合并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也在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脑梗死民脑出血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NPY与急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40例脑梗死,21例脑出血以及30例正常健康人血浆NPY含量。结果:发病1-3d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浆NPY含量明显于正常对照组(P<0.05);21-28dNPY含量,民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脑梗死组(P<0.01,脑出血组P<0.05),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后NPY下降幅度脑梗死大于脑出血(P<0.05)。结论:NPY参与了脑梗死与脑出血疾病过程,且两者的转归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硬化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方法采用B型超声检查、临床分析、比较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的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并且失代偿组高于代偿组(P<0.05)。肝硬化患者阻囊壁厚度≥4mm发生胆囊结石阳性率高于胆囊壁厚度<4mm(P<0.05)。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内径≥13mm发生胆囊结石阳性率高于门静脉内径<13mm(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胆囊结石发生率与胆囊壁厚度,门静脉内径、肝功能受损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亭  崔人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47-48,50
目的探讨彩超对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癌手术前后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研究在肝硬化基础上肝癌手术患者140例,通过彩超和X线、AFP检查的比较,分析肝硬化失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术后生存率与大小肝癌的术后生存率。结果彩超及X线诊断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彩超及X线定位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性肝硬化肝癌术后生存和失代偿性肝癌每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肝癌和小肝癌术后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癌术前、术后定位诊断彩超优于X线检查,肝硬化诊断彩超明显优于AFP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降酶和抗纤维化效果。方法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加用注射用多烯磷脂酰胆碱静脉滴注,治疗组加用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均1次/d,疗程4周。结果治疗后两组总胆红素( 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ALT、AST及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Ⅳ型胶原蛋白(C-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但治疗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优于对照组的67.4%(P <0.05);两组治疗过程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常规综合治疗联合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有明显的降酶、抗纤维化效果,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冠心病、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及败血症患血浆中的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EPCR)水平,以探讨sEPCR在不同疾病患血浆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要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建立sEPCR的检测方法,检测30例冠心病,56例糖尿病,63例SLE,30例败血症及20例正常对照血浆中sEPCR水平,结果:sEPCR在糖尿病患血浆中有较高水平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血浆中的sEPCR水平(P<0.001),败血症患血浆sEPCR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01),SLE合并血栓及SLE无血栓患的sEPCR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05及P<001),但SLE并发血栓的sEPCR水平与无血栓患的sEPCR水平差异无显意义(P>0.05),冠心病患血浆中sEPCR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显意义(P>05),结论:sEPCR可能是促使糖尿病患体内高凝状态形成及并发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sEPCR与SLE患发生无明显关系,而主要参与SLE患及败血症患炎性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脾大部分栓塞治疗对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方法:检测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脾大部分栓塞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百分率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变化,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肝硬化患者脾大部分栓塞前外周血CD3^ ,CD4^ 百分率,CD4^ /CD8^ 细胞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栓塞治疗8周后,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仍低于健康人(P<0.05),而CD8^ 细胞百分率,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水平在栓塞前均显著高于健康人(前者P<0.05,后者P<0.01),栓塞后两者均下降,与健康人相比,前者P>0.05,后者P<0.05,结论:巨脾可能是肝硬化功能失代偿期患者免疫功能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脾大部分栓塞可部分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重大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64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NO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且其升高水平在失代偿、有腹水、肝功能分级差,伴有并发症的患者较代偿、无腹水、肝功能分级好,不伴有并发症的患者明显(0.01<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升高,可能与疾病活动情况、腹水形成、肝功损害,并发症发生及预后等有关。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患者血浆肽类激素变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浆的激素含量,观察乙型肝炎性肝硬化时血浆肽类激素变化,探讨其对血液动力学和钠水潴留的影响。结果显示: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胃动素、P物质、精氨酸加压素、内皮素、肾上腺髓质素和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的空腹血浆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与肝功能Child分级呈正相关,伴腹水者血浆某些激素含量更高于无腹水者。而肝硬化时空腹血浆甘丙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硬化伴腹水者尿钠显著低于无腹水者(P<0.05)和对照组(P<0.01)。提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浆肽类激素水平发生了明显改变。与门脉血管高阻力、内脏充血、全身性高动力循环和钠水潴留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刘克敏 《当代医学》2014,(33):57-5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检查的35例受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受检者均采用GEHispeed双排螺旋GT行cT扫描检查,根据病理证实分为健康对照组(n=12),代偿期肝硬化组(n=9),失代偿期肝硬化组(n=14),比较3组门静脉宽度(PV)、肝右静脉宽度(BHV)、PV/EHV及血管分支参数。结果正常组PV比代偿期肝硬化组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RHV比正常组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组PV/RHV比正常组及代偿期肝硬化组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组、代偿期肝硬化组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在PV分支显示和RHV分支显示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静脉成像能够准确测量门静脉宽度及肝右静脉宽度,清晰显示血管分支,在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终末期肝病血清钠模型(MELD—Na)评分联合血清胆碱酯酶(CHE)水平对预测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70例(存活组49例,死亡组21例),分别计算MELD—Na评分,测定血清CHE水平。分析MELD—Na评分和CHE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存活组MELD—Na评分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CHE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随MELD—Na评分升高CHE降低,且死亡率上升。2项指标与预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MELD—Na评分和CHE与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868和0.878,提示二者在预测肝硬化患者预后时均具有一定的价值,二者无明显差异(P〉0.05),而二者联合预测时AUC为0.972,准确性大于其中任何一项单独预测(P〈0.05)。结论MELD—Na评分和CHE水平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有重要的相关性,二者联合可明显提高对预后判断的准确性,为临床救治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正常人作为对照,检测了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空腹血浆胰岛素及空腹血糖伍。结果发现:1)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胰岛素明显高于正常(P<0.01),空腹血糖明显低于正常(P<0.05);2)代偿期肝硬化这两项指标与正常对照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3)这些结果提示肝硬化患者存在胰岛主及糖代谢的异常,血桨胰岛素及空腹血糖的检测对判断肝硬化的病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白介素17( interleukin17,IL-17)、白介素23( interleukin23,IL-23)、C反应蛋白( 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1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40例慢性乙型肝炎,38例代偿期肝硬化,4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 ELISA)及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中IL-17、IL-23和CRP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①各组患者与正常对照组血清IL-17、IL-23和CRP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失代偿期肝硬化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7和IL-23、CRP呈正相关。结论①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IL-17水平远高于正常人,与公认的反应炎症状态的指标CRP呈正相关性,提示IL-17可能参与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慢性炎症和肝纤维化;②IL-17和IL-23表达水平有密切相关性,IL-23可能通过诱导 IL-17的产生而使后者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向伟  杨晓红 《农垦医学》1998,20(4):216-217
肝硬化并发肝肾综合症(HRS)并不少见,一旦发病病情严重,病死率高,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对减少HRS发生有重要意义,现就我院1993~1998年间有详细资料的肝硬化并发HRS35例发病作一分析。临床资料本组35例中男32例,女3例,均以肝硬化先代偿期收住。肝硬化先代偿期的HRS按梁扩寰主编《肝脏病学》第一版确诊HRS。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氛质血症,少尿或无尿,低血钢,黄疽,肾功能衰竭,扩容后肾功能不见改善,约半数患者可出现昏迷、乏力、腹水及水肿加重,排除原发性肾衰疾病。实验室检查示:血钠低、高血钾、肌闭(Cy)和尿素氮…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探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机制及病理生理意义,采用ELISA方法分别定量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与10例对照组患者血浆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酮-PGF1α)及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无上消化道出血组血浆TXB2水平、TXB2/6酮-PGF1α比值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较出血组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血浆6-酮-PGF1α与vWF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或0.01),较出血组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血浆TXB2下降、6-酮-PGF1α升高及其比例衡有密切关系,vWF水平升高能反映肝硬化血管内皮损伤及上消化道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血心钠素(ANF)、内皮素(ET)的变化及其用开博通、黄芪联合治疗后的影响。方法:对44例肺心病代偿期、60例肺心病失代偿期(心力衰竭型)患者检测血ANF、ET与50例正常老年人比较,并将60例肺心病失代偿患者随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肺心病失代偿经开博通、黄芪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ANF、ET的影响。结果:(1)肺心病代偿期、失代偿期血ANF、ET较正常老年人显著增高(P<0.001)。(2)肺心病失代偿期血NAF、ET较代偿期显著增高(P<0.001)。(3)肺心病失代偿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70%,血ANF、ET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较对照组治疗后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肺心病心功能损害的程度与血ANF、ET呈正相关、ET可作为肺心病失代偿期临床疗效观察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