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手术治疗资料。本组8例为破裂动脉瘤,头颅CT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可在脑干旁、鞍上池或颞叶内侧血肿块。2例为未破裂动脉瘤,表现为环池内占位性病变。入院时患者Hunt-Hess分级:Ⅰ-Ⅱ级3例,Ⅲ级6例,Ⅳ级1例。脑血管造影提示大脑后动脉P1、P2段动脉瘤,P1段和P1、P2交界处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P2段动脉瘤采用颞下入路。结果 8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行血管塑形动脉瘤夹闭术,术后CT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消失,无脑缺血表现。3例有动眼神经麻痹,1例短暂同向偏盲,6个月后完全恢复。随访6个月-3年,恢复良好9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手术难度大,选择正确的入路、掌握后循环的显微解剖和显微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刘晓娣  汤璐怡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1):3355-3356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因素之一[1],手术夹闭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治疗方法,效果满意[2-5],经翼点入路是手术治疗大脑前循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6].笔者在显镜下夹闭动脉瘤19例,现将术中护士配合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黄武  龚坚  王有刚 《江苏医药》2000,26(11):882-882
本文报告 9例动脉瘤术中发生破裂的处理方法。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本组 9例 ,男 6例 ,女 3例 ,年龄 34~ 60岁 ,平均 50 3岁。入院时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5例 ,动眼神经麻痹 1例 ,脑内巨大血肿合并脑疝 1例 ,脑内血肿破入脑室 2例。按Hunt和Hess分级 :Ⅰ级 1例 ,Ⅱ级 4例 ,Ⅲ级 2例 ,Ⅳ级和Ⅴ级各1例。本组术前均经全脑血管造影 (DSA)确诊和CT检查 ,部分病例行MRI检查。动脉瘤部位 :前交通动脉瘤 5例 ,颈内 后交通动脉瘤 3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1例。处理方法 :本组手术均采用动脉瘤一侧的翼点入路 ,前交通动脉瘤从主供血…  相似文献   

4.
杨晋生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238-239
目的探讨破裂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的临床特点和显微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的MCAA患者的临床资料。33例共发现MCAA 34个,位于M1段2个,M2分叉处32个。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主要表现,伴有血肿1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Ⅱ级:17例,Ⅲ级:11例;Ⅳ级5例;3例患者术前脑疝形成行大骨瓣开颅,其余均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行动脉瘤夹闭或包裹术。结果手术成功夹闭MCAA32例,单纯包裹1例。恢复良好26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对破裂MCAA进行早期手术能有效预防其再次破裂出血,及时清除颅内血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适应证和手术方法。方法采用翼点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26例患者共28枚颅内前循环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1例,后交通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分级0~Ⅲ级。结果全部26例均成功夹闭,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神经功能障碍和面神经额支损伤所造成的面瘫表现。19例患者术后随访DSA或CTA检查,未见动脉瘤残留、复发。结论翼点锁孔手术能有效降低开颅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选择性地应用于部分前循环动脉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T、MRI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应用,以提高该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12月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诊治过程.所有患者均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并予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本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小动脉瘤破裂所致最多,共12例(6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破裂所致4例(20%)和高血压动脉硬化3例(15%),另外1例(5%)的患者是烟雾病.12例颅内小动脉瘤患者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并均达致密栓塞.结论 首先行CT平扫,证实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再行MRI检查,并进行MRA三维重建以查明原因.对疑有颅内小动脉瘤者行DSA检查,DSA造影发现动脉瘤后即行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是自发性蛛网下腔出血中最优化的诊疗方案,可提高该病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8.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未破裂的动脉瘤和已破裂的、但蛛网膜下腔出血已吸收的Hunt—HessⅠ~Ⅱ级的病例22例共25个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5例,眶上锁孔入路3例,常规翼点入路14例。经一侧同时夹闭对侧颈内动脉动脉瘤2例。手术显微镜下初步暴露动脉瘤,置入不同视角的硬性内镜,辨认出手术显微镜下为死角的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分离瘤颈并夹闭动脉瘤,在内镜下检查夹闭的效果。术后常规复查DSA或CTA。结果本组均完全夹闭动脉瘤,在夹闭动脉瘤前或后神经内镜能提供有用的信息为18例,占81.8%,夹闭后经神经内镜调整的有4例,占16%,术中2例动脉瘤破裂,术后1例暂时性动眼神经麻痹,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神经内镜辅助显微外科治疗颈内动脉动脉瘤可减少显微镜下的死角.保留载瘤动脉的重要分支,减少术中动脉瘤的破裂及载瘤动脉的阻断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显微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总结显微外科治疗11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表现、CT/DSA、手术方法及时机和尼膜同的使用情况.结果 CT均证实10例以蛛网膜下隙出血为首发症状;DSA检查发现11个动脉瘤;采用翼点入路,均成功夹闭瘤颈.结论 对于SAH患者应积极进行DSA检查,术前、术后常规应用尼膜同.  相似文献   

10.
谢谦  刘新会 《河北医药》2012,34(6):945-946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1],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本文将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1月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42例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6月至2009年1月行动脉瘤夹闭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42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34~70岁,平均年龄53.4岁.全部病例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经头颅CT证实.入院CT Fisher分级,1级16例,2级20例,3级5例,4级1例.动脉瘤出血1次者34例,2次者7例,3次者1例.  相似文献   

11.
显微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44例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按Hunt-Hess分级:0~Ⅰ级6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9例,Ⅴ级1例。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确诊,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主干4例,分叉部41例,远端1例。46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对多发动脉瘤采取早期与择期、一期与分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原则是先处理破裂动脉瘤,再处理未破裂动脉瘤。结果动脉瘤夹闭41例,动脉瘤夹闭+包裹4例,夹闭一侧动脉瘤、另一侧动脉瘤未处理1例。依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判断预后:优良36例,轻残6例,重残2例,死亡2例。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效果显著。熟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的解剖特征有助于减少术中血管损伤,降低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小脑后下动脉(PICA)瘤的治疗策略、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22年1月行血管内治疗的24例PICA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PICA近端13例、过渡段1例、远端10例;以蛛网膜下腔出血首诊的21例、未破裂动脉瘤3例),单纯栓塞12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7例(闭塞材料使用弹簧圈3例、Onyx胶4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随访3~24个月。结果 24例PICA动脉瘤病人术中动脉瘤均栓塞顺利。23例病人无近期并发症,1例出血病人合并严重脑血管痉挛自动出院(临床预估死亡)。随访结果:19病人远期随访无复发;4例复发,其中2例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支架辅助栓塞病人再次行穿支架网孔弹簧圈单纯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1例首次单纯栓塞病人再次行弹簧圈栓塞,后期随访良好、未再复发。结论 血管内治疗PICA动脉瘤安全、可行,疗效可靠。根据动脉瘤血管解剖位置,对于破裂出血的PICA动脉瘤首次治疗倾向单纯栓塞或载瘤动脉闭塞术。首次单栓病例术后复发,可二期行支架辅助栓塞能取得满意效果。对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交通段破裂动脉瘤外科显微夹闭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选取徐州医科大学附属连云港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住入院的212例颈内动脉交通段破裂动脉瘤病人,其中49例未行手术治疗,余163例均行外科显微夹闭治疗.结果 本研究纳入病人163例,其中预后良好病人122例,预后不良病人41例.单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伴有颅内血肿的大脑中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技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的患者手术临床资料,总结其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 18例患者全部一期夹闭责任动脉瘤并清除血肿,术后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复查有2例动脉瘤颈残留复发,术后随访3~50月,按格拉斯哥结果量表(GOS)评定预后,恢复良好12例,中残3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合并脑内血肿应积极早期显微手术,对于缓解颅内压,防止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运用临时阻断技术,具备娴熟手术技巧,确保载瘤动脉及分支血管的通畅是手术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和初步应用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颈内动脉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3例,破裂动脉瘤10例;Hunt-Hess分级:0级3例,Ⅰ级5例,Ⅱ级3例,Ⅲ级2例。结果 11例患者支架成功放置,支架不能到位1例,术中支架移位1例。术后造影见动脉瘤腔致密填塞8例,瘤颈少许残余3例,瘤体少部分显影1例。术后所有患者于3、6、12个月行DSA造影复查,8例致密栓塞的患者均未见复发,3例瘤颈少许残留病例于3、6个月复查时见瘤颈显影明显变淡,12个月复查时完全不显影,瘤体少部分显影病例于6个月复查时未见显影。所有病例载瘤动脉及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使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选择、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我院52例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脑动脉瘤中,前交通动脉瘤22例,后交通动脉瘤30例,前交通的动脉瘤中栓塞成功18例,失败4例;后交通动脉瘤中栓塞成功27例,失败3例。结论介入拴塞治疗脑动脉瘤可起到闭塞动脉瘤腔,控制出血的目的,且对患者创伤小,并发症少;但对于手术时机动脉瘤本身及载瘤动脉的情况要严格掌握。  相似文献   

17.
王曙辰  李辉 《哈尔滨医药》2011,31(5):327-32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电解可脱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不同部位颅内动脉瘤患者病例资料,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1例,Ⅱ级4例,Ⅲ级5例,Ⅳ级2例。均在发病3 d内行电解式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结果完全栓塞10例(83.3%),大部栓塞2例(16.7%)。Glasgow预后评分:Ⅰ级8例,Ⅱ级2例,Ⅲ~Ⅳ级1例,死亡1例。术后随访3~24月无复发。结论早期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破裂的颅内动脉瘤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安全、有效、微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的16例患者,对手术相关技巧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CTA或脑血管造影证实动脉瘤完全夹闭.术后随访3个月~2年,运用格拉斯哥(GOS)评分法评价其预后,优11例,良4例,差1例.结论 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颈内动脉床突旁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抗旋转复位内固定器(ARRIF)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观察其治疗效果及截瘫恢复情况。方法对2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从椎体复位效果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方面对ARRIF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按Frankel神经功能分类:术前A级3例.B级2例.C级15例,D级7例,E级1例;术后神经功能分类:A级2例,B级3例,C级15例,D级7例,E级1例。ARRIF胸腰椎体复位情况:Cobb角术前为(21.3±8.1)^o,术后为(4.0±3.6)^o;伤椎高度术前为(56.4±11.7)%,术后为(92.1±7.2)%。全组术后均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末出现断钉、断杆等并发症。结论ARRIF能较好地对不同类型的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进行复位和固定,是一种有效的经椎弓根内固定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 VBD)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特点,进而提高对VBD的认识。方法对9例经CT、MRI确诊的VBD患者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特点。结果9例扩张的椎基底动脉直径为4.8~14.0 mm,迂曲的基底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长度分别为29.8~46.5 mm和23.8~33.4 mm。基底动脉分叉高度及基底动脉侧向偏移度均以2级( Smoker 分级法)最常见:分别有6例(66.7%)和5例(55.6%);基底动脉右侧移位7例(77.8%);基底动脉钙化6例(66.7%);桥脑受压变形4例(44.4%)。9例中,发现后循环供血区腔隙性脑梗死5例(55.6%),大面积脑梗死1例(11.1%),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11.1%)。结论VBD是一种少见的脑血管变异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表现,CT、MRI可作为VBD的重要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