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问题、药物治疗情况作一综述,有助于临床工作者提高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方法 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和文献进行整理和回顾.结果 发现迄今国内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还很少,国外则有较多和较深入的研究. 结论 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最近几年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研究,探讨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应用Medline和中国知网期刊文献检索2008年2月之前关于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相关文献,检索词为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和发病机制(mechanisms)。结果选择以边缘性人格障碍发病机制相关的文献有46篇,分别涉及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神经传递素、亲附特点、神经成像、遗传学、认知以及分型。结论边缘性人格障碍是指一群异质的个体,他们在症状表现、病因、心理病理机制的反应等方面可能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它是受生物、心理和社会多方面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一种患者个体以情绪反应失调、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有行为冲动为临床特征的严重精神疾病。国外研究显示,BPD患者占普通人群的2%,精神科门诊患者的10%,住院患者的20%,人格障碍患者的30%~60%[1]。由于BPD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并常与其他一种或一种  相似文献   

4.
葛玲  孔鑫 《校园心理》2011,9(1):3-5
<正>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一种患者个体以情绪反应失调、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不稳定,常有行为冲动为临床特征的严重精神疾病。国外研究显示,BPD患者占普通人群的2%,精神科门诊患者的10%,住院患者的20%,人格障碍患者的30%~60%[1]。由于BPD缺乏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并常与其他一种或一种  相似文献   

5.
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在西方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而在中国大陆没有进入CCMD诊断系统,因此缺乏相应的研究.本文将对BPD的临床现象学内容进行回顾和澄清,并在国外有关研究BPD的脑神经科学、神经生化学和发展心理病理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代际-脑-经验模型”(Intergenera-tional Brain-and-Experience Model, IBEM),并以之为线索探讨BPD的病理机制,以期深入理解BPD作为一种人格障碍的独特性,最后对在我国大陆开展BPD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工作记忆功能是否存在缺陷。方法:31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和31名正常对照组受试完成了改良版N-back任务(0-back和2-back)。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工作记忆指标(反应时、总正确率及连续反应正确率)上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工作记忆负荷主效应显著,2-back任务的总正确率显著低于0-back任务;边缘性人格障碍组的连续正确反应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但连续正确反应率与冲动得分相关不显著。结论: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工作记忆存在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7.
目的:使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考察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抑制功能是否存在缺陷。方法:采集34名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和27名正常对照组被试在完成改良版情绪Stroop任务时的ERPs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在行为学数据(反应时、正确率)和ERPs成分(P2和晚期正成分LPP)上的差异。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正确率和反应时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ERPs方面,组间存显著性差异,边缘性人格障碍的P2和LPP的波幅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波幅,进一步分析显示边缘性人格障碍组的LPP波幅在负性情绪刺激条件下显著低于中性条件,而正常对照组不存在这种效应。结论: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抑制功能存在缺陷,且对于负性情绪刺激的抑制缺陷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反映能力和边缘性人格特征的关系,以及述情障碍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反映能力问卷中文版、米氏边缘人格检测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206名心理科门诊就诊患者进行测量。结果:(1)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组的反映能力显著低于非边缘性人格障碍倾向组,反映能力与边缘性人格特征呈显著负相关(r=-0.300,P0.01);(2)反映能力对边缘性人格特征不仅具有直接效应,还可通过述情障碍间接作用于边缘性人格特征,述情障碍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0.3%。结论:边缘性人格倾向患者存在心智化功能的缺损,且述情障碍在反映能力和边缘性人格特征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边缘性人格障碍(BPD)是精神科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虽然目前对B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已有研究提示基因与环境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在BP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CNKI,MEDLINE和PsysNET等数据库上检索有关边缘性人格与环境、基因之间关系的研究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系统总结,发现目前已有较多研究结果支持了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在BP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然而,已有关于两者交互作用相关研究尚存在缺陷,需未来的研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0.
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在中国大学生人群中的修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将米氏边缘性人格障碍检测表(McLean Screening Instrument for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MSI-BPD)引进中国,检验其在中国非临床样本中的理论因素结构及其信效度.方法:1295名大学生填写了本量表,其中有效问卷1206份.男749人,女457人,平均年龄20.02±1.77岁.132名大学生在三个月后进行了重测,回收有效问卷98份.结果:MSI-BPD的信度检验达到心理测量学的有关要求,与中国人人格障碍问卷的边缘性人格障碍分量表(CPDI-BPD)和症状检测量表(SCL-90)的关联效度检验表明量表的效度理想.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表明数据与四因素理论模型拟合良好,说明该模型可以被中国大学生样本接受.四因素为:情感扰乱、认知系统紊乱、冲动性行为失调和人际关系不稳定.结论:本研究在中国大学生样本中初步修订了MSI-BPD,需要进一步在临床样本中试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