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10)
目的探讨体外转流联合激光或穿刺针腔内原位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12月20例累及主动脉弓上分支动脉的主动脉瘤(夹层)资料,应用体外转流联合激光或穿刺针腔内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腔内修复。结果 19例成功完成原位开窗,1例术中死亡。应用体外转流10例。9例左锁骨下动脉开窗,其中1例因左锁骨下动脉弯曲角度过大未能完成原位开窗,置入烟囱支架; 4例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双开窗,6例左锁骨下动脉+头臂干+左颈总动脉三开窗。围手术期死亡2例,其中1例术中因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术后3天因大面积脑梗死死亡。术后早期并发症2例(1例暂时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肺部感染),均治愈出院。18例随访时间6~30个月,(18±3)月,主动脉CTA显示主动脉弓部病变部位均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对累及主动脉弓部疾病,应用体外转流联合激光或穿刺针腔内原位开窗技术行腔内修复术微创、有效,但应术前全面评估病情,掌握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3.
腔内治疗主动脉弓疾病时,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后可向近心端延长近端锚定区,确保手术成功。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的主要方法包括复合手术、平行支架技术(烟囱或潜望镜技术)、体外开窗技术、原位开窗技术、分支支架等。目前,各项技术共同存在,各有优势。未来的主动脉弓上分支重建,将以安全、有效、便捷的完全腔内化技术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正>自1991年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成功后,腔内治疗已逐步应用于腹主动脉非分支区(N3区)、胸降主动脉非分支区(N2区)及腹主动脉分支区(V3区)的主动脉疾病中,也有报道腔内治疗成功应用于升主动脉非分支区(N1区)的主动脉疾病。但对于主动脉弓分支区(V2区)的主动脉疾病,由于其涉及重要的头部血液供应,因此仍然是对腔内治疗的挑战。本文根据本中心的治疗经验,介绍V2区病变的杂交治疗及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出现彻底打破了降主动脉疾病以开放手术为主的治疗格局[1],但受限于主动脉弓特殊的解剖形态、复杂的血流动力学环境及分支重建难度大等不利因素,弓部疾病一度被视为腔内治疗的“禁区”和“最后争夺的阵地”[2]。尽管目前开放手术仍然是年轻、能耐受手术风险患者的治疗首选,但近年来随着腔内技术及器材不断改良及成熟,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rch repair,EAAR)已被推向了全新的高度,逐渐成为外科手术风险较高患者的一种可行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7.
8.
血管腔内隔绝术(endovascular exclusion,EVE)是一种微创而安全的介入治疗技术,应用这一技术可对多种主动脉扩张性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尤其适用于伴有高危因素而不宜行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李晓晔张雷宋超夏士博李晓李海燕刘莹陆清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23,(3):226-229
目的评估应用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复杂胸腹主动脉疾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开展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的22例胸腹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9例,主动脉瘤6例,腔内隔绝术后内漏4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局限性夹层合并主动脉瘤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共重建87支内脏分支动脉,其中采用三开窗5例,四开窗17例。2例患者在围术期死亡,其中心源性猝死1例,再干预后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患者术后随访6~30个月,平均(17.0±7.6)个月,4例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3例患者接受再干预,包括Ⅰb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1例,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结论体外预开窗技术腔内治疗复杂胸腹主动脉扩张性疾病的短中期效果满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11.
主动脉弓扩张性疾病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动脉弓的近端为无名动脉(头臂干)在主动脉上的起始部前端,远端为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以远约2 cm的主动脉峡部(在左锁骨下动脉与肺动脉韧带之间)[1]。自1991年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成功后,腔内治疗已逐步应用于腹主动脉非分支区(N3区)、胸降主动脉非分支区(N2区)及腹主动脉分支区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弓的近端为无名动脉(头臂干)在主动脉上的起始部前端,远端为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以远约2cm的主动脉峡部(在左锁骨下动脉与肺动脉韧带之间)[1].无论是DeBakey分型,还是Stanford分型,对于起源于主动脉弓部的夹层,或者由于逆撕影响到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夹层,都没有给予明确的分型[2-3].但是,这一类夹层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应用于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2019年4月23例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联合TEVAR术治疗主动脉弓部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23例患者中,覆膜支架近端放置Z0区3例,Z1区6例,Z2区14例。重建40条分支血管,包括无名动脉3条,左颈总动脉9条,左锁骨下动脉23条,迷走左椎动脉3条,迷走右锁骨下动脉2条;开槽技术重建15条,开窗技术25条。9条左锁骨下动脉被遮盖,技术成功率77.5%。31条分支血管术后通畅,随访中1条分支血管血栓形成,6条失访。4例(17.4%)内漏,2例随访中消失,1例减少。围手术期2例缺血性脑卒中(8.7%),1例死亡(4.3%),无截瘫发生。
结论:主动脉弓部疾病TEVAR治疗中应用体外开窗及开槽技术是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体外预开窗技术在复杂主动脉疾病腔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患者术前根据CTA影像制作3D打印模型,辅助体外定位预开窗位置,并结合支架束径技术完成腔内修复手术。结果 患者均定位精准并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胸和死亡病例。自制支架时间(56.00±12.20) min,手术时长(246.80±47.43)min,血管腔内操作时间(84.80±9.62) min,植入支架(3.80±1.03)个。患者术后无感染、出血、肝肾功能异常等并发症。术后随访8个月,1例患者失访,其余9例患者支架位置良好,分支通畅,病变重塑良好,无内漏。结论 应用3D打印辅助体外预开窗支架可以精准定位,对复杂主动脉疾病患者的手术安全有效,术后恢复快、并发症低,患者临床获益更佳。 相似文献
15.
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基本方法。方法 采用国产腔内支架人工血管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患者46例,其中主动脉瘤累及主动脉弓中部23例(50%),单纯累及弓降部22例(48%),累及胸降主动脉1例(2%)。选择支架直径是夹层破裂口或瘤口近端相应部位主动脉直径宽的1.15~1.20倍。支架近端直径34~38mm,长度90~120mm。支架材料为国产形状记忆镍钛合金。结果 支架释放成功45例(98%),无远端动脉并发症发生。支架释放后即刻封闭瘤口或破裂口43例(96%),早期内漏2例(4%)。夹层真腔全部恢复正常。急性期患者中转手术1例,死亡2例。术后43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1~23个月,远期内漏3例(7%),但所有随访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结论 腔内支架人工血管可用于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治疗,其治疗的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弓部病变主要包括动脉瘤和夹层。传统开放手术需要开胸及体外循环,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因此高龄及高外科风险患者常常无法耐受手术。腔内技术以其微创、有效的优势,已成为左锁骨下动脉以远胸降主动脉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弓部病变具有邻近心脏、重要分支血管多、血流速度快等特点,腔内治疗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应用于主动脉弓的腔内治疗技术很多是超适应证范围的,远期疗效尚不明确。分支支架技术因其更符合人体的正常解剖结构及血流状态,术中通常不需要进行脑保护措施,因此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方向。 相似文献
17.
18.
王新陆信武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23,(1):8-12
<正>主动脉弓部病变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壁间血肿、穿透性溃疡、动脉瘤以及主动脉缩窄等多种主动脉弓部疾病的统称。弓部病变特点在于疾病自身风险和治疗风险都比较大,一旦破裂患者死亡率极高,因此在具备手术指征时均建议积极治疗。对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病变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为主。 相似文献
19.
开窗型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联合颈-颈动脉搭桥术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开窗型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联合颈-颈动脉搭桥的新方法治疗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首先行右颈动脉-左颈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然后经股动脉将开窗型覆膜支架送入主动脉弓,使窗口对准无名动脉。开放支架后将弓部主动脉瘤隔绝,并保持无名动脉通畅。结果:2例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病人接受了本术式,均隔绝了瘤腔,无名动脉通畅,脑部供血无影响。例1出现了支架后移,补充植入第二覆膜支架后达到满意疗效。结论:本术式可避免开胸,仅行腔内覆膜支架联合颈部血管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对弓部动脉瘤的治疗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20.
自1994年Dake 等报告腔内修复技术治疗胸降主动脉病变以来,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TEVAR)已逐步成为胸主动脉病变的常规治疗手段。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TEVAR显著降低了手术创伤和死亡。但主动脉弓病变涉及弓上分支的重建问题,一直是TEVAR的痛点。一方面,传统开放手术修复主动脉弓部病变的高死亡率(6%~20%)和高卒中率(12%)[1],促使腔内微创修复技术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发展腔内重建主动脉弓技术又面临巨大挑战,举步维艰。尽管经过20余年的技术积累和器材改进,目前TEVAR处理主动脉弓病变仍处于探索阶段,远没有达到实际临床需求。应用完全腔内重建弓部分支血管的方法主要包括开窗技术、分支技术、平行支架技术(包括顺行的“烟囱”技术和逆行的“潜望镜”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与开窗技术重建内脏动脉的方案类似,主动脉弓部的开窗技术也是通过支架型血管的“窗口”保留弓上分支血管。开窗技术分“预开窗技术”和“原位开窗技术”两种。其中原位开窗技术存在极大技术挑战而在重建内脏动脉方面很少应用。本文仅对主动脉弓部开窗技术进行技术方案与临床证据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