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出血低危孕妇出血量的影响。  方法  对2008年11月1日至2009年10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正规产检足月单胎妊娠分娩产妇进行回顾性分析, 排除产后出血高危人群(包括前置胎盘、胎盘早剥、重度子痫前期)。所有入选产妇均于分娩前及产后48 h测定血常规, 比较剖宫产组与阴道分娩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 HGB)和红细胞压积(hematocrit, HCT)的变化值, 分析影响产后出血量的因素。  结果  (1) 择期剖宫产组产后HGB下降中位数是-3 g/L(-10, -3 g/L), HCT下降中位数是-1%(-3.1%, -1.1%); 阴道分娩组HGB下降中位数是-8 g/L(-17, 0 g/L), HCT下降中位数是-2.8%(-5.4%, -0.1%)。剖宫产组HGB和HCT差值明显小于阴道分娩组(P=0.000)。(2)阴道分娩组中未行侧切组HGB下降中位数是-2.0 g/L(-12.7, 4 g/L), HCT下降中位数是-1.0%(-3.98%, 1.4%), 与择期剖宫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1, 0.691)。(3)吸引器助产、会阴侧切、产后刮宫是阴道分娩组产后出血量多的危险因素。  结论  产后出血低危孕妇, 阴道分娩出血量多于剖宫产分娩; 导致阴道分娩出血量增加的高危因素包括吸引器助产、会阴侧切和产后刮宫。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比较原发于腹膜和卵巢的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特点。  方法  选取北京协和医院手术切除的10例符合原发性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primary peritoneal serous papillary carcinoma, PPSPC)定义(即病变以腹膜或网膜为主, 双侧卵巢结构正常, 或病变仅累及卵巢表面上皮)及20例与之临床分期配对的原发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ovarian serous papillary cancer, OSPC)的病例标本, 分析PPSPC和OSPC临床病理学特点,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及P53蛋白的表达;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检测两组标本的HER2基因状态。  结果  PPSP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较OSPC患者大8.3岁,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PSPC患者中60%为低分化浆液性癌, 而OSPC患者中仅20%为低分化浆液性癌,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ER和PR在PPSPC组中的表达(分别为60%和10%)明显低于OSPC组(分别为95%和50%)(P=0.031和P=0.032)。P53蛋白在两组中的表达与ER和PR类似, 40% PPSPC病例P53呈阳性表达, 85% OSPC病例P53呈阳性表达,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5)。PPSPC组中仅1例(10%, 1/10)出现轻度不连续细胞膜着色(即1+), 而OSPC组则有3例(15%, 3/20)出现HER2(1+); PPSPC及OSPC组均无HER2过表达病例。此外, 在PPSPC与OSPC组均未发现HER2基因扩增或基因拷贝数高度增加。  结论  PPSPC与OSPC尽管在组织病理学、临床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征上有相似之处, 但前者更常见于老年女性, 肿瘤分化差, 具有较强的侵袭性, ER和/或PR低表达, P53阳性表达也低于后者, 临床结局不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术前儿茶酚胺心肌病的药物调整方案,以期保证手术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收集整理200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伴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儿茶酚胺心肌病治疗方案及治疗前后血、尿儿茶酚胺及代谢物、心功能的改变,并分析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儿茶酚胺心肌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7例患者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轻至中度心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平均为(42.58±7.35)%,经药物治疗后所有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LVEF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至(56.0±7.09)% (t=0.507,P=0.038)。高去甲肾上腺素组及低去甲肾上腺素组的LVEF分别为(43.11±5.79)%和(42.0±9.19)% (t=0.015,P=0.973),药物治疗后两组LVEF分别为(55.2±5.21)%和(56.87±9.07)% (t=-0.145,P=0.7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伴儿茶酚胺心肌病患者经药物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去甲肾上腺素水平与儿茶酚胺心肌病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胰腺癌(pancreatic cancer, PC)合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不同因素对PC发病年龄的影响。  方法  1985年1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PC合并DM且符合一定纳入标准的患者, 先分析总体人群基本特征, 再根据不同DM病程, 将总体人群分为新发DM组(病程≤ 2年)和长病程DM组(病程>2年), 分析不同亚组的临床特征、肿瘤特征、既往疾病史及用药情况, 并分析不同因素包括性别、生活方式、家族史、既往史、用药情况对PC发病年龄的影响。  结果  共327例PC合并DM患者纳入本研究。总体人群及按病程分组人群中男性比例均较高, 且发病年龄较女性更低[(60.2±9.5)岁比(65.7±8.5)岁, P < 0.001]。新发DM组较长病程DM组PC发病年龄更低[(60.6±9.5)岁比(64.4±9.0)岁, P < 0.001], 有DM家族史者比例更低(13.8%比24.3%, P=0.016), 平均体重下降程度更明显(9.0 kg比5.0 kg, P=0.003), 空腹血糖水平更低(8.2 mmol/L比9.1 mmol/L, P=0.003), 肿瘤平均直径更大(4.0 cm比3.5 cm, P=0.007), 胰岛素和降压药的使用比例均较低(41.9%比71.3%, P < 0.001;32.9%比49.6%, P=0.004)。男性(P < 0.001)、吸烟(P < 0.001)、饮酒(P < 0.001)、有DM家族史(P=0.048)、使用二甲双胍(P=0.046)的患者PC发病年龄更低, 而服用阿卡波糖者PC发病年龄更高(P=0.042)。  结论  无DM家族史、伴体重明显下降、有吸烟、饮酒史的新发DM患者, 可能是患PC的高危人群, 需格外警惕, 注意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近距离治疗联合外放射治疗及内分泌治疗对局部高危前列腺癌的疗效。  方法  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收治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患者132例, 其中局部高危患者97例, 局部中、低危患者35例。通过门诊随访, 监测患者术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 PSA)水平, 记录患者出现生化复发、进展至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 CRPC)或肿瘤远处转移、死亡等事件, 了解患者无生化复发生存率(biochemical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bPFS)、疾病特异性生存率(cause-specific survival, CSS)及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OS)。  结果  132例患者bPFS、CSS、OS分别为83.3%、91.7%、84.8%, 局部高危患者为81.4%、88.7%、81.4%, 局部低、中危患者为88.6%、100%、94.3%。局部高危患者bPFS及OS与局部低、中危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3, 0.098);而局部低、中危患者CSS明显高于局部高危患者(P=0.037)。按不同Gleason评分、TNM临床分期、术前PSA水平分别分组, 各组患者间b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4, 0.537, 0.850)。  结论  对于局部高危前列腺癌患者, 近距离治疗联合外放射治疗或内分泌治疗可有效控制PSA水平并延缓生化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乳腺神经内分泌癌(primary neuroendocrine breast carcinoma, pNEB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为pNEBC的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4年11月至2016年10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手术治疗并诊断为pNEBC的患者为研究组(pNEBC组),1:4配对同期手术并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NST)的患者为对照组(NS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共50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pNEBC患者入选本研究,按照1:4配对原则入选同期NST患者200例。两组患者年龄、瘤体直径、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清扫数目及TNM分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pNEBC组淋巴结转移15例(30.0%,15/50);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阳性表达率为96.0%(48/50),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阳性表达率为84.0%(42/50),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表达率为10.4%(5/48),嗜铬素A阳性表达率为58.0%(29/50),突触素阳性表达率为97.9%(47/48)。对于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组织学分级、ER表达、PR表达、Her-2表达、Ki-67指数、分子分型差异在两组中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分期在NST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P=0.006),在pNEBC组中无显著差异(P=0.872)。  结论  pNEBC患者ER、PR阳性表达率高,Her-2阳性表达率低,突触素阳性表达率较嗜铬素A高,其生物学行为尚需进一步研究,联合检测上述免疫组化指标并结合淋巴结状况,可能有助于pNEBC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Ⅲ期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长期预后。  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结直肠专业组收治的169例Ⅲ期结肠癌患者分为腹腔镜组75例和开腹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5年局部复发率、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等长期预后结果。  结果  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开腹组[(171.3±43.2)min比(132.7±60.4)min, P < 0.001], 但是术中出血量较少[(86.3±61.7)ml比(109.8±74.6)ml, P=0.030]。腹腔镜组检出淋巴结数目显著多于开腹组(23.3±12.2比19.3±9.6, P=0.022)。腹腔镜组和开腹组患者的累积局部复发率分别为6.7%和8.5%;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3.6%和58.8%;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1.6%和56.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于治疗Ⅲ期结肠癌安全可行, 其长期肿瘤学疗效不劣于传统开腹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肺间质纤维化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的机械通气策略。  方法  54例肺间质纤维化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无创通气组(21例)和有创通气组(33例), 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动脉血气的变化以及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 计算两组患者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接受机械通气治疗1 h后氧合均得到明显改善(P < 0.01)。无创通气组患者机械通气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23.8%, 明显少于有创通气组的51.5%(P=0.043);无创通气组和有创通气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90.5%和93.9%,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6);无创通气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13.1±11.7)d, 明显少于有创通气组的(19.4±15.8)d(P=0.008)。  结论  对于肺间质纤维化合并严重呼吸衰竭患者, 无创正压通气和有创通气均难以改善预后, 但无创正压通气因并发症较少且住院时间短, 可尝试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子宫下段受累对Ⅰ期子宫内膜癌术后放疗患者的预后作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行术后放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65例, 中位年龄53岁, 病理类型主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226例, 85.3%)。根据病理结果是否有子宫下段受累分为两组:子宫下段受累组和子宫下段未受累组, 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因素和临床治疗结果, 并对其中的高危和高中危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主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治疗失败率。使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 不同组间生存率的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 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  结果  所有Ⅰ期内膜癌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8%和89.7%, 5年局部区域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治疗失败率分别为4.5%、6.4%和7.8%。单因素分析显示, 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相关因素(P=0.015, 0.03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 子宫下段受累组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更低(P=0.041, RR=0.346, 95% CI:0.125~0.959; P=0.041, RR=0.411, 95% CI:0.175~0.963)。亚组单因素分析显示, 在高危和高中危患者中, 子宫下段受累是影响治疗失败率的相关因素(P=0.034)。  结论  子宫下段受累可能是影响Ⅰ期内膜癌辅助放疗患者总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 在高危和高中危患者中, 子宫下段受累主要与治疗失败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现状, 探究Padua风险评估模型是否适用于内科住院患者。   方法  回顾分析2016年5月17日至9月9日北京协和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基本信息和VTE危险因素、预防措施及发生情况, 比较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个月内发生与未发生VTE患者的异同点, 评估危险因素与VTE事件相关性。使用Padua风险评估模型对患者进行VTE风险分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其预测价值。   结果  共311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 症状性VTE发生率为2.5%。Padua模型敏感度为83.3%, 特异度为62.3%, 模型分层下高危患者占比38.8%。Padua模型中高龄、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肥胖、近期创伤和(或)手术这4项危险因素在VTE及非VTE患者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 而模型未包含的危险因素如雌、孕激素、输血、机械通气与VTE发生显著相关(P均 < 0.01)。Padua模型高危患者接受抗凝药物预防及机械预防的比例显著高于低危患者(P < 0.01), 其中85.3%的高危患者未接受抗凝药物或机械预防, 亦未发生VTE。   结论   Padua模型特异度低, 模型中多项危险因素及其权重分布不合理, 对内科住院患者VTE风险分层的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腔内超声及超声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2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就诊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临床表现, 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超声造影、CT、MRI、肠镜检查结果等。按照间质瘤危险度分级将患者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4个级别, 分析不同级别超声造影检查特点, 并比较不同检查方式诊断直肠间质瘤的准确率。  结果  共12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男性8例, 女性4例, 中位年龄54.0(50.5, 65.25)岁。极低/低危组6例, 中/高危组6例。肿瘤最大直径0.8~11.2 cm, 腔内超声表现为向肠腔外生长的类圆形(7例, 58.3%)或分叶状(5例, 41.7%)低回声肿块, 边界多较清晰(11例, 91.7%), 内部回声多不均匀(11例, 91.7%), 较大者可见囊变区(5例, 41.7%), 内部血流信号多较丰富(11例, 91.7%)。超声造影增强时相表现为动脉期不同程度快速显著增强[上升时间(8.10±4.03)s], 并于动脉期或静脉期达峰[达峰时间(25.54±12.16)s], 随后造影剂逐渐缓慢退出; 中/高危组5例(83.3%)患者造影剂呈不均匀分布、向心性增强, 且存在造影剂未灌注区; 而极低/低危组仅1例(16.7%)造影剂呈不均匀分布或存在造影剂未灌注区, 且6例(100%)均为弥漫性增强。与CT(60.0%)、MRI(66.7%)、肠镜(0)相比, 腔内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检查(100%)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准确率更高。  结论  耦合剂充盈法腔内超声联合超声造影技术可很好地显示肿瘤起源和血管灌注情况, 有助于明确诊断直肠间质瘤, 且对直肠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具有提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能谱CT多模态参数联合临床特征参数对胃间质瘤(GST)Ki-67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4月我院34例GST患者,依照其术后免疫组化Ki-67的百分比将患者进行分组,其中Ki-67≥6%为高表达组(n=15);Ki-67的百分比<6%为低表达组(n=19)。行双源能谱CT扫描,测量及收集70 keV CT值、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及临床特征等参数,并对上述数据与GST Ki-67表达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直径、年龄与GST Ki-67高低表达组具有相关性(P<0.05)。GST Ki-67低表达组的静脉期、延迟期能谱斜率值组内具有一定差异性(ICC<0.75),其余各组参数组内差异性较小(ICC>0.75)。除延迟期能谱斜率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参数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静脉期70 keV CT值、三期NIC、动脉期能谱斜率与GST的Ki-67表达呈正相关关系(P<0.05);延迟期70 keV CT值、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与GST的Ki-67表达呈负相关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癌(PLC)CT征象与Ki-67、p53表达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2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108例PLC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飞利浦256层螺旋CT检查患者的CT征象,并检测PLC组织中Ki-67、p53的表达水平,分析PLC患者的病理组织类型、分化程度以及CT征象与Ki-67和p53表达的关系。结果 PLC组织中,Ki-67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44%(75/108)、51.85%(56/108);CT主要表现为瘤体直径≥3.0 cm、分叶征、棘状突起征、毛刺征、磨玻璃征、增强值≥20 Hu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而胸膜凹陷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洞征、空泡征、钙化征相对较少;腺癌的Ki-67阳性表达率低于鳞癌(P<0.05),腺癌和鳞癌的p53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LC的分化程度越低,Ki-67和p53阳性表达率越高(P<0.05);瘤体直径≥3.0 cm、有分叶征、棘状突起征、毛刺征、增强值≥20 Hu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的PLC,Ki-67阳性表达率较高,且有磨玻璃征和空泡征的PLC,Ki-67阳性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乳腺粘液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提高诊断粘液癌的准确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乳腺癌肿块的超声特征(肿块最大径、纵横比、高回声晕、转移情况、弹性评分等)、剪切波速度(SWVmax、SWVratio、SWVmean)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Ki-67),将粘液癌患者作为实验组(n=24),将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作为对照组(n=32),对比两组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表达的差异性,并对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粘液癌肿块多表现为边界清晰、有高回声晕、后方回声增强、弹性评分 < 4分且BI-RADS分类 < 4b类(χ2=4.419、5.171、6.162、4.743、14.000,P < 0.05),SWVmax及雌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的阳性率在两组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 2.069,χ2=4.371、4.051,P < 0.05)。  结论  乳腺粘液癌超声特征及免疫组化指标的表达与浸润性导管癌相比具有一定的差异,可为超声诊断乳腺癌类型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超声征象与多种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原发性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24例,术前进行超声检查并留存有标准的超声声像图,采用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超声声像图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因子受体2(HER-2)、P53、细胞核增殖因子Ki-67、DNA拓扑异构酶IIa(TOPIIa)、细胞角蛋白CK5/6免疫组化因子表达的相关性,并构建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ER的阳性表达与肿块形状、肿块边缘、后方回声、高回声晕、血供丰富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PR的阳性表达与肿块边缘、高回声晕、直径>2 cm存在相关性;HER-2的阳性表达与内部微钙化、纵横比>1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Ki-67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后方回声减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内部钙化、淋巴结转移、肿块形状、高回声晕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CK5/6的阳性表达与内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针对乳腺癌免疫组化全视野数字图像(whole slide image, WSI),提出一种智能化定量分析Ki-67指数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1—12月北京协和医院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切片,将其以40倍率扫描为WSI图像,并由2名病理科医生按照2019年国际乳腺癌Ki-67工作组制订的指南对Ki-67指数进行人工判读。按5∶8的比例随机将WSI图像分为A、B两个数据集(A数据集按7∶1∶2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病理科医生对A数据集人工标注热点区域后,40倍视野下将每张WSI随机裁剪为2000个512×512像素的图块,随机选取其中的50个图块,对肿瘤细胞进行标注并计算Ki-67指数。采用条件随机场模型融合图块的空间特征,经ResNet34预训练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后构建热点区域识别模型,并采用准确率评价其性能。在热点区域内,40倍视野下随机选取10个视野,模型可自动完成细胞分类,并计算Ki-67指数均值。以人工判读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模型对B数据集Ki-67指数评估结果的准确率,并采用Bland-Altman法对人工判读与模型分析结果进行一致性评价。结果 共入选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可能引发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多种危险因素,建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预测量表。  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自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种危险因素与早期血肿增大之间的关系。  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急性期收缩压、发病到第一次CT时间、脑出血病史、第一次CT血肿量、CT特异征象6项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根据以上数据建立评分表,其中评分≥16分为极高风险组,11~15分为高危组,6~10分为中危组,≤5分为低危组。  结论  该预测量表可较准确地预测脑出血早期血肿是否扩大,可作为正确制定临床治疗方案的可靠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18~30岁女性乳腺癌的分子亚型与影像学特征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5例经术后病理确诊的原发年轻乳腺癌的影像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R、PR、HER2及Ki-67,HER2(++)者再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分为Luminal A型(n=55)、Luminal B型(n=79)、HER2过表达型(n=41)和三阴性乳腺癌(n=20)。比较各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X线以及超声特点。  结果  195例年轻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比例依次为Luminal B型>Luminal A型>HER2过表达型>三阴性,Luminal A型乳腺癌患者更多为临床T1期和组织学Ⅰ级(P < 0.05),Luminal B型更多为临床T2期和组织学Ⅱ级(P < 0.05),三阴性乳腺癌更多为临床T3期和组织学Ⅲ级(P < 0.05)。X线结果显示:Luminal A型以肿块伴钙化,细小多形性,边缘毛刺为多(P < 0.05)。Luminal B型以肿块,细小多形性和线样,边缘模糊为多(P < 0.05),HER2过表达型以钙化,线样或线样分枝状,边缘模糊为多(P < 0.05),三阴性乳腺癌以肿块,细小多形性,边缘模糊为多(P < 0.05)。超声结果显示:三阴性乳腺癌内部回声以均匀为多,其它三种类型以不均匀为多(P < 0.05)。  结论  18~30岁青年女性乳腺癌的免疫组织化学分子亚型与部分影像学特征密切相关。术前可根据X线及超声综合表现预测乳腺癌分子分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乳腺癌患者组织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表达状况, 并探讨其与常见的组织病理学参数 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2~2016 年经病理确诊的190 例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HC) 检测肿瘤组织AR 蛋白水平, 分析AR 表达与不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190 例乳腺癌组织中AR 阳性 表达率为80.0%,44 例三阴型乳腺癌(TNBC)患者AR 阳性表达率为33%;Ⅰ级和Ⅱ级组织学分级乳腺癌中 AR 阳性 表达率84.5%,Ⅲ级组织学分级AR 阳性表达率为66.7%,AR 阳性乳腺癌多对应较低组织学分级,AR 表达与组织学分 级呈负相关(χ2=7.136, P <0.01);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阴性乳腺癌 AR 阳性表达率为 60.6%,ER 阳性乳 腺癌 AR 阳性表达率为 90.3%。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optor, PR)阴性乳腺癌 AR 阳性表达率为 65.9%,PR 阳性 乳腺癌 AR 阳性表达率为 90.7%,AR 表达与ER 表达、PR 表达呈正相关(χ2 =23.773, P <0.001;χ2 =18.043, P <0.001); Ki- 67<14% 组乳腺癌AR 阳性表达率90.3%,Ki- 67 ≥ 14% 组乳腺癌AR 阳性表达率75.4%,AR 表达与Ki-67 指数呈 负相关(χ2 =5.481, P <0.05);AR 表达在非三阴型乳腺癌(Non-TNBC)与三阴型乳腺癌(TNBC)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32.209,P <0.001);AR 阳性的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明显高于AR 阴性者(P <0.05);AR 表达在患者年龄、月经状态、 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HER-2 及血管浸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22~3.558,均P >0.05)。结论 AR 表达与多种 临床病理因素存在相关性,AR 可能是乳腺癌的预测指标及预后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超声征象在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2017年12月间接受治疗的TNBC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超声特征、无复发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及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评价临床病理特征及超声征象对TNBC患者预后评估价值。  结果  共纳入78例TNB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0月,其中18例(23.1%)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或转移,18例(23.1%)患者死亡。单因素分析显示绝经前期/围绝经期、病灶最大径>2 cm、腋窝淋巴结转移、Ki-67>30%、纤维腺体型乳腺、非平行生长及脉管侵犯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非平行生长及脉管浸润为无复发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独立危险因素(P < 0.05)。  结论  脉管侵犯及肿块非平行生长与TNBC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