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ISMAD)保守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37例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8例行保守治疗成功,19例保守治疗失败,比较两组患者中的相关因素,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预测因素。结果:与保守治疗失败患者比较,保守治疗成功患者在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保守治疗成功较失败者,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夹角(SAA)≤75°的患者比例明显减少(27.8%vs.63.2%,P0.05)、平均夹层距离明显增大(2.34 cm vs.1.47 cm,P0.01)、平均夹层长度明显减小(3.13 cm vs.4.57 cm,P0.05)、平均真腔狭窄率明显减少(33.9%vs.65.8%,P0.01)。结论:SAA75°、夹层距离较长、夹层长度较小及真腔狭窄度较小是ISMAD保守治疗成功的预测因素。当保守治疗失败时,可选择安全有效的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中受累分支动脉的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双源CT动脉造影确诊的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肠系膜上动脉(SMA)分支的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6例SISMAD患者中2例未出现分支动脉受累,其SMA的夹层范围局限于近中段:另4例共10支空回肠动脉可见夹层。其SMA的夹层范围均为开口近侧至SMA远端。9支空回肠动脉夹层的假腔均呈壁间血肿改变,横截面呈偏心性“靶征”,纵轴面呈“夹心”改变,另1支空回肠动脉闭塞。7支受累空回肠动脉与SMA夹层的假腔相通。受累空回肠动脉的真腔管径比明显低于SMA近中段和远段(P〈0.01,P〈0.05)。6例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SISMAD范围广泛的病例可能更易出现分支动脉受累,而分支动脉夹层的分布与形态具有一定的自身影像学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诊治过程,并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适用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29例SISMAD病人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结果所有病人先行保守治疗。其中23例病人腹痛缓解,定义为保守治疗成功组。6例病人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转行腔内治疗,术后腹痛好转,定义为腔内治疗组。两组间在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院后随访5~28个月,1例腔内治疗病人出现腹部隐痛不适,复查CT血管造影(CTA)提示支架通畅,支架周围侧支稍减少。其余病人随访期间无腹痛等慢性肠缺血表现。结论急诊科行CTA检查在该疾病的早期确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部分病人经保守治疗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案,腔内治疗可作为重要的补充手段,如出现肠坏死或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需行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诊治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10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3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治疗策略的选择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3例SISMAD患者中男2例,女1例;临床症状均表现为腹痛,伴恶心呕吐;治疗前CTA均示肠系膜上动脉内由内膜片分割形成的真假腔,其中Sakamoto II型2例、III型1例;均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或肠坏死。3例均在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的基础上再行腔内支架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腹痛症状缓解。随访2~8个月,3例均存活,症状消失,支架通畅。 结论:对有症状的疑似SISMAD的患者,应行CTA检查明确诊断;未合并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SISMAD的患者,抗凝治疗的基础上腔内支架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治疗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21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3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患者的病例资料,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 将其分为保守组(n=24)和手术组(腔内支架组+开放手术组, n=11)。其中保守组患者采用药物治疗, 腔内支架组(n=10)患者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 开放手术组(n=1)患者行肠系膜上动脉内膜剥脱术+成形术+回肠切除术治疗。分析保守组和手术组患者入院时的白细胞计数、腹痛时间以及YOO分型、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夹角、住院时间。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以上, 随访结束时对两组间的肠系膜上动脉的血管重塑率进行分析。此外, 对肠系膜上动脉腔内支架的一期通畅率及二期通畅率进行研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M(Q1,Q3)]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单因素分析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16例SISMAD(Yun血管影像学分型,Ⅰ型2例,Ⅱa型5例,Ⅱb型9例)经多穿刺入路,导丝通过病变段,然后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结果 16例接受介入治疗,其中2例保守治疗无效后采用介入治疗,手术技术成功率100%。16例共植入21枚自膨式裸支架,其中植入单层支架11例,双支架重叠术5例,术中造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真腔血流通畅。16例随访3~36个月(平均18.8月),均无腹痛症状发生,肠系膜上动脉CTA显示夹层动脉瘤不显影,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经皮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腔内治疗的手术时机。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6年12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42例行保守治疗和腔内治疗的SISMAD患者临床资料,对保守治疗无效转腔内手术的时机、并发症和随访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8例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后症状改善。14例(33.3%)患者保守治疗无效转为腔内治疗,转腔内治疗时间为18~49 h,平均(33.8±7.6)h,患者以Yoo分型ⅣS型多见。术后随访2~72个月,平均(25.0±19.9)个月,患者均存活,未发生抗血小板或抗凝相关出血性事件。1例保守治疗患者进展为夹层动脉瘤;2例腔内治疗患者出现肠系膜上动脉支架再狭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4,P=0.525)。结论 SISMAD患者早期可先行保守治疗,24~48 h无效后可予积极介入干预,预后良好。Yoo分型ⅣS型患者预后可能不良,需要早期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中远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并接受腔内治疗的31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9例S...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Sakamoto血管影像学分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9例;3例Ⅰ型患者接受内科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不理想者及其他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例,共16例接受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11例患者置入支架1枚,5例患者置入支架2枚;术中造影检查显示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真腔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平均19个月,17例患者均无腹痛症状发生,SMA的CTA检查显示夹层动脉瘤不显影,SMA和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腔内介入治疗SISMAD是一种微创、安全及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介入治疗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短中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资料,根据Sakamoto分型,其中I型3例(18.75%),II型3例(18.75%),III型10例(62.5%)。结果:1例I型患者经保守治疗效果满意,2例I型患者、3例II型患者、5例III型患者行单支架植入术,5例III型患者行双支架植入术(其中1例III型患者真腔狭窄约95%,行球囊扩张后植入2枚支架)。所用支架均为自膨式裸支架。随访1~3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均未再发相关性腹痛等症状,腹部CTA显示夹层假腔不显影,支架无移位、变形,支架腔内无狭窄、闭塞。结论:腔内介入治疗SISMAD的短中期效果好,但其长期效果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路径。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2017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的16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年龄47~70岁,中位数年龄56.5岁;其中14例表现为急性上腹痛或脐周痛,另外2例分别因肾结石及胸腺癌复查CT时发现SISMAD。所有患者均经过CTA扫描检查明确诊断。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腔内血管重建术及开放手术治疗。结果:保守治疗成功10例,腔内血管重建术治疗成功5例,1例保守治疗中出现血压下降,怀疑夹层破裂出血急诊行开放动脉修补术,成功重建肠系膜上动脉血运。16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60个月,平均(28±13)个月,在随访期内无腹痛复发及肠道缺血症状。随访CT显示,保守治疗的患者无夹层瘤样扩张,腔内治疗成功的患者支架均通畅。结论:对于SISMAD,当诊断明确、肠系膜血运没有受到夹层严重影响、无腹膜炎征象时,应先给予保守治疗;没有缺血性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经保守治疗腹痛症状没有明显缓解时,应考虑采取腔内修复术;若出现夹层破裂出血、肠坏死或腹膜炎征象则应积极采取开放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特征、治疗策略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入院的27例SISMA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A特征,依据保守治疗过程中腹痛缓解时间将患者分为早期缓解组(n=16,<3 d)和疼痛持续组(n=11,≥3 d)。观察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及CTA特征。出院后定期随访并复查CTA,分析SISMAD患者的治疗情况、随访情况、腹痛持续时间长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Sakamoto分型SISMAD患者的影像学转归情况。结果 27例SISMAD患者中,5例患者采取血管腔内治疗,其余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住院期间,5例实施血管腔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缓解,未出现肠坏死、动脉破裂出血等并发症。在CTA形态特征方面,分支累及情况与SISMAD患者的疼痛持续时间可能有关。27例SISMAD患者中,共15例患者获得门诊及CTA随访,随访时间为4~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2个月。2例Ⅰ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变化不大,另外1例患者出现瘤样扩张;Ⅱ型患者无明显变化;5例Ⅲa型...  相似文献   

13.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表现为急性腹痛,1例无症状。结果 2例保守治疗,4例行腔内自膨式支架植入,3例手术治疗(1例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转流术,2例行内膜修补、人造血管补片成形术)。8例有症状者,腹痛均在治疗后3d内完全缓解。本组病例随访1个月至51个月,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对有SISMAD可能的患者应警惕,及早诊断和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后的血管重塑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6年6月于安徽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行TEVAR的50例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及术后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术后3、6、12个月主动脉各平面段真假腔直径及假腔血栓化情况及术后主动脉重塑的影响因素。结果:TEVAR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8例失访。其余42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结果显示,TEVAR术后各时间点胸主动脉段真腔直径较术前明显扩大、假腔直径较术前明显缩小(均P0.05),而腹主动脉段真腔和假腔变化与术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胸主动脉段术后假腔血栓化比率高于腹主动脉。多因素分析显示,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OR=27.45,P0.05)、存在多破口(OR=19.02,P0.05)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亚急性期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行TEVAR后胸主动脉段重塑优于腹主动脉段;假腔内存在分支血管灌注、存在多破口是TEVAR术后主动脉重塑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增强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增强CT诊断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MA)夹层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孤立性SMA夹层的CT特征,提出新的分型方法,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2例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其中21例(21/22,95.45%)经增强CT确诊;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10.31±8.67)mm(0~32.03mm),夹层长度平均(73.37±42.69)mm(15.96~205.91mm)。按症状分组,无症状组(4例)夹层近端距SMA开口平均距离为(16.21±10.97)mm(1.00~32.03mm),有症状组(18例)平均为(9.17±6.15)mm(0~25.98mm);无症状组夹层长度平均为(34.81±44.01)mm(15.96~73.84mm),有症状组平均为(83.46±41.90)mm(26.40~205.91mm)。无症状组真腔狭窄率平均为44.16%±12.33%,有症状组为74.35%±22.37%(P=0.042)。随着夹层向SMA远、近端延展,保守治疗效果变差。结论增强CT是诊断SMA夹层的有效方法。孤立性SMA夹层均累及SMA弯曲部前壁,临床症状及疗效与夹层长度和真腔狭窄度有关。本研究提出的新分型方法有助于全面描述SMA夹层的影像学特征,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引发急性腹痛的一种相对少见的血管类疾病。随着CTA的普及, 检出率越来越高。虽然多数患者保守治疗后症状可缓解, 但是仍有部分患者需行腔内治疗, 而关于腔内治疗的适应证目前尚无统一定论。本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 对SISMAD的分型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5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腔内支架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2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5例SISMAD行腔内支架治疗患者的病例资料。对患者入院时、术后第1天、第3天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和D-二聚体进行比较;对患者入院时的腹痛时间、YOO分型、肠系膜上动脉至腹主动脉的角度、保守治疗时间、手术时间、支架的类型及长度、血管的重塑率及支架的远期通畅率进行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同一变量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 15例患者的白细胞、NEUT%、D-二聚体在术后第3天与入院时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腹痛时间为24.0(15.0, 78.0) h;YOO分型中的IVS型占46.7%, 肠系膜上动脉-腹主动脉角度≥60°占66.7%;在腔内治疗前接受保守治疗时...  相似文献   

18.
孤立性自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是指夹层仅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典型症状为持续性腹痛。SISMAD的直接危害在于引起肠缺血甚至肠坏死,间接危害在于远期夹层动脉瘤的形成并存在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早期SISMAD几乎都伴有腹痛,严重者有小肠缺血甚至坏死,此类SISMAD  相似文献   

19.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是一种特殊的在没有主动脉夹层的情况下发生的夹层。其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SISMAD患者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性的, 最常见的症状是腹痛。针对影像学表现, 已经提出了多种分型方案, 其最佳分型方案尚未达成共识。SISMAD的最佳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 包括保守、腔内介入和外科开放手术治疗。本文将对SISMAD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分型及治疗方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0.
Guo W  Gai LY  Liu XP  Zhang GH  Liang FQ  Li R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2):924-927
目的 探讨腔内修复术对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肾动脉供血形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进行腔内修复术的52例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主动脉血管造影观察夹层腔内修复术前后内脏动脉供血形式的改变。结果 修复后内脏动脉供血改变:完全真腔供血但狭窄的7条血管中,6条修复后狭窄消失,1例修复后狭窄无变化;真假腔同时供血的22条血管中,21条修复后完全恢复真腔供血或恢复真腔供血为主,1例供血形式无变化;完全假腔供血的2条血管修复后,1条恢复真腔供血为主,1条供血形式无变化;无供血的5条血管中,4条恢复真腔供血为主,1条无变化。36条被破坏的内脏动脉中修复后真腔供血改善88.9%,真腔供血无变化11.1%,无真腔供血减少。结论 腔内修复前被夹层破坏的内脏动脉供血形式以真假腔同时供血为主;腔内修复技术有利于被破坏内脏动脉恢复真腔供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