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北京市东城区学生营养午餐供餐单位带量食谱配制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东城区学生营养餐供餐单位周带量食谱状况和营养师配备情况,为提高学生营养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北京市东城区全部自办食堂、承包食堂和送餐公司共58家供餐单位营养师、营养分析软件配备情况、周带量食谱进行调查。结果 58家供餐单位学生营养午餐周带量食谱配制率为67.24%,承包食堂最低(50.00%);所有带量食谱均未做到全部基本营养素达标,5种及以上基本营养素达标率仅占28.21%;钙、维生素C、核黄素均达标率为7.69%;供餐单位有资质的营养师(27.59%)和营养分析软件(56.90%)配备率低,且存在外聘兼职营养师现象。结论学生营养午餐周带量食谱配制状况不尽人意,营养餐食谱营养素未做到科学合理均衡,应提高对学生营养餐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常态管理和监督。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北京市中小学校食堂及学生午餐供餐状况,为学校食堂标准体系建设和学生营养改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北京市教委所属全部1332所公立中小学校午餐供餐情况和学校食堂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53.8%的学校有食堂(包括自办食堂和托管食堂,下同),68.9%的学生在校吃午餐。457所学校自办食堂中有36.1%配备营养师。供餐单位提前公布带量食谱的为58.7%,按年龄制定食谱和为肥胖或营养不良学生提供食谱的分别为10.7%和8.2%。结论学校应完善食堂建设,加强营养师队伍建设,开展学生营养健康教育,使我市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真正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3.
了解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午餐用餐、供餐现况,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普查法,对北京市范围内的全部中小学校(含职业高中)进行问卷调查,由校医完成问卷.结果 北京市中小学生的午餐用餐方式分为外送餐、托管食堂、学校自办食堂、回家吃(包括带饭和小饭桌)4种,学生选择比例分别为26.22%,16.28%,24.27%,33.24%.外送餐、托管食堂、自办食堂从出餐到用餐的中位时间间隔分别为110,30,20 min.食谱由供餐公司和学校制定,没有统一标准,平均价格分别为8.83,8.67,7.70元.除北京市政府对农村与乡镇地区每名住宿生提供每月160元的伙食补助外,学生和学校基本不享有其他任何补贴.结论 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学生就餐方式,配备营养师,合理搭配食谱,同时强化课堂营养教育,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饮食习惯.  相似文献   

4.
目的针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学生午餐方式及食堂供餐现状进行分析,为相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方法选取北京市门头沟区全部学校进行学生午餐就餐方式及学校食堂供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门头沟区中小学生午餐就餐方式,41%学校食堂用餐,33%吃外送营养餐,26%回家用餐;学校食堂19所均已取得餐饮服务许可证,食堂量化分级均在B级以上,仅6所城镇地区学校食堂有营养师,仅1所食堂按年级分别为学生制作午餐食谱。结论食品卫生状况得到了保证,但由于学校缺乏营养师,仅32%的学生食堂能提供营养餐,仅1所学校食堂按年级分别制作学生午餐食谱。因此,相关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有条件聘请营养师,同时加强营养知识宣传,使学生认识健康膳食、均衡营养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学生自觉养成合理膳食的饮食行为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小学校午餐供餐现状,为全面推广学校营养餐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对北京东城、朝阳、通州、门头沟4个区县40所中小学校午餐供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调查。结果城区提供营养餐的学校(包括自供和外送营养餐)占95.0%,郊区占45.0%;所有被调查学校均能做到食品卫生管理规范,食物荤素搭配;从外送餐运抵学校到学生开始用餐的时间平均为25.3 min,最长时间为65 min。结论学校营养午餐工作已得到北京市各区县的普遍重视,学校还应继续加强对学生餐营养质量和卫生安全的管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中小学校自供营养餐的营养质量,为改善学生营养午餐提供依据。方法在对北京市东城区6所自供餐学校提供的营养食谱分析的基础上,对东城区自供餐的1所中学、1所小学采用记账法进行为期1周的膳食调查,并通过现场观察法调查用餐学生的剩饭情况;同时采用典型抽样的方式抽取东城区、海淀区10所自供餐学校的中小学生3 761名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学校供餐的感官质量。结果学校自供营养餐中铁、锌、B族维生素供应量达到标准,能量、蛋白质严重超标,钙供给量不足;学生对午餐色、香、味满意度分别为42.1%,42.6%和42.4%,形的满意度最差(25.1%);总体剩饭率为29.8%。结论学校自供餐营养质量、感官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营养教育有待加强,学生饮食行为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学校食堂供餐和企业配送供餐两种供餐模式下营养午餐的膳食结构、营养素供给和学生的午餐剩饭情况,为管理决策者制定改善营养午餐质量、降低剩饭率的政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典型抽样的方法,在北京市丰台区选取4所中等规模的小学。借由学校管理者获得学校食堂和配餐公司的午餐食谱,并采用相关软件进行午餐质量分析;由带餐老师观察记录每个学生的剩饭情况;学生的基本信息及其剩饭原因通过自填式问卷收集。调查数据采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学校食堂和配餐企业提供的动物性食物分别达到76.4g和94.8g,都超过了各个年龄组的标准,但是都未提供奶类。其他各类食物在不同程度上不能达到部分或全部年龄组的标准。各类营养素的供应量只有维生素C能同时达到三个年龄组的标准,学校食堂和配餐企业分别是29.6mg和39.7mg。配餐企业和学校食堂各个年龄组主食剩饭率、素菜剩饭率、荤菜剩饭率以及总体剩饭率依次为6~8岁组(5.5%vs0.6%、11.9%vs2.7%、5.1%vs1.6%、3.6%vs0.9%),9~11岁组(11.6%vs7.8%、36.6%vs10.8%、12.8%vs7.8%、16.8%vs6.0%)以及12~15岁组(16.3%vs3.4%、56.3%vs2.8%、20.6%vs4.1%、27.5%vs3.4%)。企业配送供餐组学生倾向于认为剩饭是由于"不好吃"(56.1%);学校食堂供餐组学生则更倾向于认为是"给的太多"(51.4%)。与学校食堂供餐组相比,企业配送供餐组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午餐饭菜不好吃是"肉太少"(P0.05)、"饭菜太凉"(P0.05)及"饭菜种类少"(P0.05)。结论两种供餐模式的营养午餐食谱中大部分营养素均未达到《学生营养午餐营养供给量(WS/T 100-1998)》的标准,且膳食结构不合理。在各个年龄组中,配餐企业组剩饭率均高于学校食堂组。二者在剩饭原因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导致饭菜不好吃的各种原因在企业供餐模式中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8.
了解保山市农村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及学校膳食营养素供给情况,为制定相关营养改善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对2016年保山市5个试点县开展常规监测,根据学校采取的企业供餐、食堂供餐2种供餐模式,各随机抽取10%的小学和初中学校,共抽取学生25 586名.测量学生身高和体重,计算学校食堂供应的食物量、能量及膳食营养素.结果 男生所有年龄组身高、体重均值均低于全国标准值,女生除6岁年龄组外,7~16岁年龄段身高、体重均值均低于标准值.男生随年龄增长,身高均值与标准值差值增大,10~16岁各年龄组体重均值与标准值差值大;女生11~16岁各年龄组体重均值与标准值差值大.男、女生生长迟缓率、中重度消瘦率、轻度消瘦率分别为2.3%,1.9%;7.7%,7.8%;7.2%,5.9%;男、女生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9.8%,8.8%;6.0%,5.9%.食堂主要食物供应除粮谷类、畜禽肉类,主要营养素供给除能量、蛋白质、维生素C外,其余均未达到推荐量的80%.结论 保山市农村中小学生存在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并存,学校膳食供给不合理等问题.应同时注重营养不良改善、超重肥胖干预和膳食营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9.
学生营养与健康状况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学生营养问题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最关键的一项措施就是合理学生的膳食结构[1],因为部分学生中午在校就餐,因此学生午餐可以作为直接干预的对象.为了解西城区中小学生午餐满意度及营养相关知识状况,为改善学生营养、开展学校营养教育工作提供依据,笔者于2012年4-5月对北京市西城区6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根据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中小学校学生午餐满意度和营养知信行调查"抽样要求,选取西城区小学、完全中学、职高各1所,调查小学五、六年级,中学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年级,职高二年级学生,共600名,其中男生298名(49.7%),女生302名(50.3%);小学生211名(35.2%),中学生309名(51.5%),职高生80名(13.3%).小学和职高由送餐公司供餐,中学由校办食堂供餐.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午餐行为及膳食营养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中小学生午餐膳食营养状况和对午餐的满意度,为开展学生营养干预、改善学生午餐膳食营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闵行区10所中小学三~九年级学生3 978名,开展学校食堂供应午餐满意度问卷调查;采用食物称重法,对其中2所学校一~九年级1 154名中小学生开展调查.结果 小学生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和中学生粮食类、蔬菜类、大豆及其制品摄人量均明显低于推荐值.小学生与中学生午餐中能量、蛋白质、钙、锌、维生素A、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实际摄入量低于推荐值;中学生铁、硒、磷摄入也低于推荐值.三大营养素实际摄入能量来源比中,碳水化合物偏低,脂肪偏高,蛋白质适宜.50.7%的中小学生不喜欢学校食堂提供的午餐.结论 中小学生午餐膳食结构和营养质量较推荐量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学校应加强营养教育并配备专职营养师,指导、督促学校食堂严格执行膳食营养标准,改善午餐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校食堂食物供应中能量与宏量营养素供应变化趋势,为推进中西部贫困农村学校合理供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从2012-2017年,对中西部22省699个国家试点县,按照不同的供餐模式抽取10%的学校进行监测,计算学校每人每天能量和...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中国城市中小学供餐情况及学生满意度,为加强学校供餐管理和改善午餐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北京、上海、哈尔滨、石家庄、广州、长沙、蚌埠、平湖等8个城市的67所中小学中,随机抽取小学二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共15 170名进行调查.结果 在学校就餐的学生有13 297名,占87.7%.调查学校共67所,采用自办食堂、托管食堂、送餐企业供餐的学校分别有26,14,27所,分别占38.8%,20.9%,40.3%;其中21所学校的午餐提供纯牛奶或酸奶,占31.3%.学生对学校午餐整体上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比较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0.8%,28.1%,20.1%,7.3%,3.6%;其中初二学生满意率(56.9%)低于小二和小五学生(77.1%,73.5%),自办食堂供餐学生的满意率(73.8%)高于托管食堂和送餐企业供餐的学生(60.5%,66.2%).学生对学校午餐各项因素的满意率顺位从高到低分别为就餐环境(75.3%)、饭菜份量(71.6%)、饭菜卫生(71.1%)、食物搭配(65.4%)、饭菜外观(60.5%)、饭菜口味(55.9%).结论 学生对学校午餐的满意率尚可,饭菜口味是学生不满意的主要因素.应鼓励学校自办食堂为学生提供午餐,在满足学生正常营养需求的前提下,改善饭菜口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学校集体供餐和自行就餐两种供餐模式对6~13岁学龄儿童膳食结构、营养素摄入情况、能量及供能比的影响,为改善学生营养状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年10—12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北京市通州区4所集体供餐及4所无供餐的学校,335名6~13岁学龄儿童经知情同意后利用"连续3天24 h膳食回顾法"和称重法开展调查,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2016)》《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013)》,分析各类食物摄入量、三大营养素供能比及维生素和矿物质摄入情况。结果北京市通州区335名学龄儿童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水产类、奶类、大豆及坚果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儿童青少年推荐目标量相比,摄入量不足的人数分别为181、308、274、317、313和246人,摄入不足率分别为54.0%、91.9%、81.8%、94.6%、93.4%和73.4%;230名学龄儿童食用盐6 g,超标率为68.7%。学校集体供餐谷薯类、蔬菜类、水产类摄入不足率的比例均低于自行就餐。学校供餐平均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高于自行就餐学生(P0.05)。学校集体供餐钾、镁、锌及维生素C的平均饮食摄入不足率低于自行就餐(P0.05)。结论学校集体供餐的中小学生谷薯类、蔬菜类、水产类食物、畜禽肉类摄入量及蛋白质、钾、镁、锌及维生素C摄入量达到推荐量的比例均高于自行就餐。建议调整蔬菜类、奶类、水产类及动物性食品饮食结构,减少膳食食用盐摄入,保障学龄儿童饮食多样化及营养均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校带量食谱使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学生餐供餐质量提供参考。  方法   2019年在实施营养改善计划的22个省726个国家试点县抽取7 808所学校作为调查对象纳入分析。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学校带量食谱使用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结果   有66.6%的监测学校使用带量食谱,其中中部学校使用带量食谱比例为69.7%,高于西部(65.2%)(χ2=15.13,P<0.01)。中部、县城、食堂培训频次为每学期1~2次或每月≥1次、定期培训营养知识、由其他部门提供食谱、制定食谱主要考虑营养搭配、使用配餐软件、提供地方性膳食补助等因素与学校使用带量食谱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31,0.72,1.44,1.73,1.75,3.20,2.15,2.72,1.17,P值均<0.05)。  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国家试点县中小学校的带量食谱使用比例较低,可能受地区经济水平、食堂培训、食谱来源等因素影响。建议强化专业队伍建设及食堂工作人员培训,鼓励学校使用带量食谱,推动科学配餐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便于进一步进行营养干预。方法连续5 d膳食调查称重法调查郑州某幼儿园儿童膳食。结果该幼儿园儿童蔬菜类、水果类、鱼虾类、蛋类、豆类摄入量合理,谷类、奶类摄入不足,脂类、禽畜肉类摄入过量;各类食物实际摄入量占供应量的百分比为62.13%~99.57%,实际摄入量占带量的百分比为46.16%~285.53%,供应量占带量的百分比为46.36%~372.14%。带量食谱除能量合理外,其它营养素均存在偏高或偏低的现象。结论该幼儿园带量食谱设计需改进,儿童各类营养素的摄入量及比例需调整。  相似文献   

16.
评价和比较2012年和2013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不同供餐模式学生餐的营养素供应情况,为开展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称重记账法对2012年3 910所和2013年5 523所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学校食堂食物供应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a后,食堂供餐学校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C、钙、铁、锌均高于2012年(Z值分别为-4.059,-2.665,-6.051,-2.387,-2.660,-3.900,-3.888,P值均<0.05),企业供餐学校的蛋白质、钙和锌人均供应量均高于2012年(Z值分别为-2.797,-7.048,-6.013,P值均<0.01).采用多水平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发现,食堂供餐模式学校的人均膳食能量、维生素A、维生素C和铁供应量均高于企业供餐学校,分别高196.20 kcal,84.42 μg RE,29.17 mg和3.65 mg;但企业供餐模式学校的人均钙和锌供应量高于食堂供餐学校,分别高246.56 mg和2.72 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1a后,学校的人均能量和营养素供应情况普遍提高,且存在供餐模式间的差异.各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供餐模式和供餐食物.  相似文献   

17.
《江苏卫生保健》2017,(10):56-56
2017年8月1日,国家发布卫生行业标准《学生餐营养指南》(WS/T554—2017),自2018年2月1日起施行。该行业标准规定了6~17岁中小学生一日三餐能量和营养素供给量、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配餐原则等。标准适用于为中小学生供餐的学校食堂或供餐单位。  相似文献   

18.
了解北京市丰台区中小学生营养午餐的满意度及剩饭现状,为制定营养午餐的改善措施及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丰台区4所中小学校的836名学生开展午餐满意度及剩饭现状调查.结果 中小学生对午餐满意的有562名,满意率为67.22%,其中对学校食堂的满意度(78.71%)高于企业供餐(56.48%)(χ2=47.93,P<0.01),对饭菜口味和饭菜外观的满意度最低(54.94%,62.10%).有333名学生午餐有剩饭,剩饭率为39.83%,其中素菜剩饭率最高(27.99%),学校食堂剩饭率(33.42%)低于企业送餐剩饭率(45.83%)(χ2=13.43,P<0.01).学生剩饭率随着对午餐的满意度降低而升高(P<0.01).不喜欢某些食物、饭菜不好吃为学生剩饭的主要原因.结论 中小学生对午餐的满意度较低,午餐剩饭率较高,这种现象在企业送餐的学生中表现更为突出.应改善学生午餐供餐模式,提高学生午餐的满意度,降低午餐剩饭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基于数字化平台的学生午餐各类食物和营养素水平, 为指导有关部门配餐和供餐提供参考。  方法  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 利用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数字化管理平台收集天津市滨海新区96所学校13 018份学生午餐食谱, 对学生午餐中的谷薯类、蔬菜类、水果类、畜禽肉类、鱼虾类、蛋类、奶及奶制品、大豆类及其制品/坚果和其他九大类食物, 能量和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铁、锌、硒、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12项营养素指标进行评价。  结果  学生午餐各类食物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畜禽肉类96.8%(116.4 g)、谷薯类92.3%(179.5 g)、蔬菜类65.0%(170.6 g)、大豆类及其制品/坚果47.7%(21.4 g)、蛋类33.4%(18.0 g)、鱼虾类14.4%(8.5 g)、水果类14.1%(19.6 g)、奶及奶制品0.3%(35.4 g)。不同年级间各类食物摄入合格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学生午餐能量合格率为76.9%(932.6 kcal), 各类营养素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铁96.9%(9.7 mg)、锌96.8%(5.9 mg)、蛋白质96.4%(43.8 g)、碳水化合物87.6%(130.8 g)、硒82.9%(23.5 μg)、维生素C 78.5%(48.8 mg)、维生素B1 75.9%(0.5 mg)、脂肪74.3%(28.5 g)、维生素A 74.1%(327.1 μg)、维生素B2 49.9%(0.5 mg)、膳食纤维19.5%(5.9 g)和钙13.4%(246.1 mg)。不同年级间能量和各类营养素合格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数字化平台基本满足学生午餐食物种类和营养素水平, 但也存在鱼虾类、水果类和奶及奶制品不足及维生素B2、膳食纤维和钙不足等问题。建议优化学生午餐食谱或在其他餐次增加相应食物摄入。  相似文献   

20.
了解昌平区中小学生午餐用餐现况,为制定相关改善策略和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昌平区辖区全部117所中小学校午餐用餐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中小学校午餐供应方式、用餐人数、菜品种类、送餐及自供餐食堂管理等.结果 117所中小学校中,仅36所学校设置食堂,3所学校外送学生午餐,食堂和外送餐用餐学生20 459人,有29 914人回家用餐;自办食堂的10所学校,每年向食堂投入(3~26)万元,其中用于午餐原材料购置的费用为(1~7)万元;58.33%的学校(21/36)有专人负责学生午餐食谱和菜品搭配,但仅13.89% (5/36)的食堂有营养师;16.67%(6/36)的食堂菜谱考虑考试等特殊时段的供餐,38.89% (14/36)的食堂菜谱有过考虑学生生长发育阶段,69.44%(25/36)食堂菜谱考虑季节变化,86.11% (31/36)的食堂食谱定期更换;47.22% (17/36)的学校午餐采用统一标准发放,83.33%(30/36)的学校明确规定教师要监督学生用餐;外送午餐有1~4个菜品,托管食堂午餐有1~8个菜品,自办食堂有2~14个菜品;17家统一标准发放午餐的食堂,对不够吃的学生均采取加餐的方式提供额外饭菜;32所学校存在剩饭剩菜现象,报告率主食>素菜>半荤半素>荤菜;区教委对辖区户籍的1 877名住宿中小学生实行餐补.结论 昌平区中小学校食堂明显不足,午餐营养质量与感官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营养教育有待加强,学生饮食行为有待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