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s,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总称。CVD以下肢病变为主,症状主要包括下肢的疼痛、肿胀、沉重感,皮肤发痒、灼热感、水肿,不安定腿等,体征主要包括毛细血管扩张、静脉曲张,皮肤营  相似文献   

2.
正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由静脉阻塞、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肌肉泵功能障碍或以上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长期下肢静脉高压所引起的疾病[1]。CVI的症状和体征对其静脉功能评估的特异性通常较低[2],因此准确的检查手段非常重要。对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静脉阻塞的有无、位置、范围或严重程度,需要更详细的静脉系统检查,从而能从病因学解释症状、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或经皮手术、评估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并建立慢性静脉疾病的自然病史。本文将不同影像学诊断技术对CVI的静脉功能评估检查  相似文献   

3.
慢性原发性下肢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是血管外科最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以下肢静脉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症,病变可累及浅静脉、深静脉和交通静脉三个系统.CVD发病率较高,全世界静脉曲张发病率在男性中为2%~56%,女性为1%~6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如加压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血管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评价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激光治疗仪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96例(共102条患肢),对比观察患者术前、术后症状和体征。结果96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静脉腔内激光治疗术是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1下肢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CVD)的病理生理静脉曲张是CVD最常见的表现,继发性静脉曲张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结果,DVT再通可能增加相对梗阻和深浅和交通静脉的反流。静脉曲张也可能是盆腔静脉反流造成。卵巢、盆腔、外阴、外生殖器和臀肌的反流可能与盆腔充血和症状和体征有关。  相似文献   

6.
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的思考与评价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大隐静脉曲张为常见病,约有10%~15%的成年男性和20%~25%成年女性会出现有症状的大隐静脉曲张。诱发因素包括:长时间站立、遗传、静脉炎史、女性和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压力增高等。大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造成血液的反流是下肢静脉曲张最主要的病理生理基础,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由此发展而来。因此,要想成功地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消除大隐静脉的反流是问题的关键。虽然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大隐静脉剥脱术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成为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最主要的和标准的手术治疗方法,但高位结扎由于仅消除了隐股接点处的反流常常术后复发而被废弃,  相似文献   

7.
正下肢静脉曲张只是一种临床表现,其病理基础包括回流障碍性和倒流性疾病,前者包含血栓栓塞、血管粘连狭窄或闭塞、肿大的淋巴结或肿瘤压迫静脉、先天性解剖异常或炎症致静脉狭窄等;后者主要是下肢深、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所致血液反流,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静脉功能不全。原发性倒流性疾病发病率高于继发性。一般来说,倒流性疾病发病率高于回流障碍性疾病,目前,由于对血栓性疾病认识的提高和高精度仪器的应用以及生存环境的改变,回流障碍性疾病的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切口筋膜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较小切口深筋膜下游离交通静脉结扎并离断,观察症状、体征变化,与手术前比较.结果:通过该手术,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手术前后临床严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切口皮下交通静脉结扎术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临床分级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venousinsuffi—ciency,CVI)是一组下肢静脉病征的总称,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病理生理改变的复杂性,需要有诊断分类的标准,用以规范诊断及治疗。1994年,美国静脉联盟(americanvenousforum,AVF)提出了CEAP分类法,包括:(1)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评估做出的临床分类(clinic,C);(2)以先天性(Ec)、原发性(Ep)和继发性(Es)为分类的病因学分类(etiology,E);(3)下肢病变静脉的解剖分类(anatomy,A);(4)以逆流(Pr)、阻塞(Po)和二者兼有(Pro)的病理生理分类(pathophysiology,P)。在CEAP分类中,E、A、P的含义很明确,“C”代表临床表现,C0~6各有特指的含义,见.表1。  相似文献   

10.
罗俊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489-490
目的:总结下肢静脉曲张围手术期的护理,探讨大隐静脉主干剥脱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后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78例下肢静脉曲张大隐静脉曲张患者主干剥脱术联合聚桂醇泡沫疗法围手术期进行细致、耐心的护理,观察护理效果,分析总结护理经验。结果:经过大隐静脉主干剥脱联合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治疗,患者术后下肢症状及体征包括酸胀、色素沉着、疼痛等不适症状均有极大的改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结论:针对下肢静脉曲张的常见性、危险性以及手术的关键性、护理难度大等特点,进行严密的观察和细致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静脉带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经彩超证实的18例(18条肢体)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在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交通支结扎术同时行股静脉带戒术。结果均痊愈出院,随访3~36个月,下肢水肿消失或明显减轻,色素沉着明显减退,酸胀感消失,无一例形成血栓,术后复查彩超,深静脉通畅,无反流或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股静脉带戒术有助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静脉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评价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全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28例,共38条下肢。按病因和病情的不同,采用3种手术治疗:(1)临床表现明显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4条下肢,作股浅静脉瓣膜包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SEPS术;(2)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者15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SEPS;(3)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者19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EVLT。结果平均随访11个月,全组患者均无复发;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或好转,彩超检查示大隐静脉均全程闭合,无血流信号。结论EVLT具有无创、安全、操作简便和疗效良好的优点,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病变的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应用静脉腔内微创新技术诊治下肢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并发足靴区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溃疡的疗效。方法:对85例患者(共90条患肢)通过静脉造影和彩超检查发现患肢深静脉通畅,但有明显血液倒流,临床表现典型,都有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的溃疡形成,临床分级为C5及C6级,在深、浅静脉间有扩大、曲张的交通静脉相通。全组患肢均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腔内激光闭合术,并在超声引导下行交通支静脉腔内激光闭合术。结果: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术后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15~48个月,平均26.75个月,溃疡均未复发。结论:采用微创静脉腔内激光处理的新技术治疗下肢交通静脉功能不全并发溃疡,手术创伤轻微、并发症极少、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腔内激光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改进腔内激光(EVLT)联合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下肢静脉曲张90例116条下肢。按病因和病情采用3种手术治疗(1)A组临床表现明显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4条下肢,作股浅静脉瓣膜包窄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EVLT 内镜下小腿内侧交通静脉离断术SEPS;(2)B组轻度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26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EVLT SEPS;(3)C组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66条下肢,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 EVLT。结果平均随访20个月,3组患者均无复发,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或好转,溃疡均愈合。彩超检查示大隐静脉全程闭合,无血流信号,深静脉回流通畅。结论EVLT具有微创、安全、操作简单和疗效良好的优点,针对病因和病情联合不同手术治疗下肢静脉病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正>下肢浅静脉曲张是常见的疾病,属于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因静脉倒流引起的病征之一。CVI根据病因可分3大类:先天性瓣膜功能结构及关闭功能异、原发性浅静脉或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继发性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其临床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扩张,呈团状或"蚯蚓"状静脉团,下肢出现水肿、沉胀、乏力、瘙痒、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甚至溃疡。国外成人患病率为20.0%~40.0%~([1])。  相似文献   

16.
<正>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是由于深静脉瓣膜不能对抗近侧血柱重力而导致静脉血液倒流,下肢静脉淤血和高压,以致使下肢缺血而营养不良,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患肢静脉曲张,行走后自觉酸困或肿胀,或伴有足靴区皮  相似文献   

17.
下肢静脉机能不全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肢水肿、浅静脉曲张、小腿下段皮肤色素沉着和溃疡。这些症状的发生与深静脉血栓形成或浅静脉曲张的关系,以及与深静脉通畅程度和瓣膜关闭不全程度的关系,尚未见详细报道。我们将患肢临床表现与上行性或下行性静脉造影的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上述症状的出现与静脉病变的关系.希望有助于下肢静脉疾病的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腔镜交通静脉结扎对治疗CEAP分级CA ~ C6级的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中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B2组:A组为交通静脉结扎组(SEPS组),B组为非交通静脉结扎组(非SEPS组).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彩超或顺行性静脉造影确诊,术后CEAP临床分级、CEAP临床症状评分、累积溃疡愈合率及累计溃疡复发率评估两组不同手术方式的疗效.结果 术前2组患肢的CEAP临床分级、CEAP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A、B组患肢肿胀、脂肪硬化症及静脉性溃疡等症状CEAP临床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年,A组肿胀、愈合性溃疡、活动性溃疡患肢少于B组(P<0.05).A组与B组术后总临床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肿胀、色素沉着、溃疡等症状缓解明显优于B组(P<0.05).Kaplan-Meier分析,2组的溃疡的中位愈合时间分别为2.3、3.7个月;Log-rank检验对组间累积溃疡愈合率远期差异敏感(x2=4.063,P=0.044);而Breslow检验对组间累积溃疡愈合率近期差异敏感(x2=5.471,P=0.019).术后A组患肢累积溃疡愈合率显著高于B组(P<0.05),而B组累积溃疡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P<0.05).结论 浅静脉切除联合交通静脉结扎显著增强临床疗效,促进溃疡愈合,中长期溃疡复发率明显降低,疗效优于单纯浅静脉手术.  相似文献   

19.
阴茎浅静脉栓塞症是指阴茎皮下可见的小静脉由于血栓形成致受累段静脉迂曲、扩张及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并提出可能的治疗方法。同时就病理和鉴别诊断作简要的阐述。本病症状轻微但体征明显,往往于洗澡或小便时无意中发现。我院近10年门诊接诊治疗1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军训伤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种介入方法相互配合对军训伤所致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对军训伤所致25例急性DVT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其中单纯取栓3例,取栓联合球囊导管血管成形6例,血管成形联合血管腔内超声消融11例,血管成形和(或)血管腔内超声消融联合支架置入5例。结果髂股段静脉完全开通24例,除2例造影术无血管狭窄,1例管腔直径〉90%未行扩张外,16例狭窄段血管经球囊扩张后管腔直径≥71%,5例狭窄段扩张后残留管腔狭窄仍〉50%,置入相应大小的支架;左髂总静脉开口未能开通1例。25例随访2-70个月,平均34个月,21例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3例训练后患肢周径比健侧增粗0.5-1.0cm,经休息、抬高患肢或穿戴血管弹力袜后好转,可从事正常军事训练;1例髂静脉未开通者训练后仍感肢体肿胀。结论多种外科介入技术相互配合可明显提高军训伤所致DVT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