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粘膜给药按给药部位可以分为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眼部粘膜、肺部、阴道及子宫、直肠等给药系统。1 口腔粘膜给药系统口腔粘膜给药系统是一种固定于口腔粘膜的药物释放系统 ,可以定位释放药物 ,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防止释放出来的药物受到口腔环境的影响。富志军等[1 ] 以溃宁复方中药为模型药研究发现聚乙烯醇的成膜性好于其他的成膜材料 ,加入羧甲基纤维素钠及聚羧乙烯后 ,膜剂的粘附力为 (464±2 8) g ,T50 (1 71 .6± 1 3 .0 )分钟。2 鼻腔粘膜给药系统鼻腔粘膜给药常用的剂型有滴鼻剂、气雾剂、粉剂、凝胶剂、微球、微粒、毫微粒、脂…  相似文献   

2.
敦煌遗书中的粘膜给药医方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喜平 《中成药》2000,22(9):656-657
目的:探讨敦煌遗书中粘膜给药方剂的配伍、制剂与用法等。方法:以相关医学文献为依据,结合实际整理,归类并分析。结果:敦煌遗书中的粘膜给药方剂内容丰富,用法各异,实用效捷。结论:学术和实用价值高,对中药粘膜给药制剂的开发很有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综述黏膜给药系统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方法 检索并阅读近年国内外文献,对鼻、眼、口腔黏膜给药系统的体内外评价方法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结果 各类黏膜给药系统具有不同的评价方法,主要从体外法、体内法、刺激性等评价方法和应用技术方面进行综述。结论 目前关于黏膜给药吸收的体内外评价方法并不完善,这是限制黏膜给药制剂发展的主要障碍。今后应针对不同的黏膜给药系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系统评价体系,研究和应用新型技术,以弥补现行评价方法的不足,促进黏膜给药制剂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药粘膜给膜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琼  黄耀洲 《中成药》1999,21(7):381-382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近几年粘膜给药新剂型应用进展,分别讨论了除胃粘膜外的口腔粘膜、鼻腔粘膜、直肠粘膜、肺部粘膜、眼部粘膜和阴道粘膜的新剂型的优缺点及其顺应性,使大家了解到中药粘膜给药的优点和适应人体粘膜给药的中药新剂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口服自微乳化给药系统(SMEDDS)的研究进展,对自微乳化给药系统的结构与特点、自微乳化的机制、处方优化、质量评价和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对口服SMEDDS的研究现状与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张秀梅  王国成  王征  陈莹  李德馨  陈德翠 《中草药》2019,50(17):4020-4030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中分离出的一种复杂的次生代谢产物,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强活性广谱抗癌药物。紫杉醇水溶性差,口服生物利用度低,传统注射剂采用聚氧乙烯蓖麻油作为助溶剂,导致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使用前需进行预脱敏处理。因此,紫杉醇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非常活跃,表明临床上对紫杉醇非注射剂型的需求巨大。综述了紫杉醇非注射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包括口服给药系统、阴道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植入释药系统、鼻腔给药系统和吸入给药系统,为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口腔给药系统中口感的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鑫  张定堃  林俊芝  韩丽  杨明  韩雪  王玲 《中草药》2015,46(14):2167-2172
口感是口腔给药系统(oral drug delivery system,ODDS)制剂处方研究设计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感官评价结果严重受制于受试者的个体差异,重现性较差,难以客观量化。鉴于此,介绍了其他学科领域口感评价的一些新技术、新方法,重点对药物在口腔中的味觉、黏附性、黏膜刺激性、沙砾感等新型评价方法进行了评述,以期为中药ODDS的质量评价及开发利用提供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9.
分子印迹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勇  周建平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1):1605-1608
 目的介绍分子印迹技术及分子印迹聚合物,综述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各类给药系统中的应用。方法对近几年发表的相关论文进行全面地回顾和整理,阐述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药物传递系统中的研究进展。结果随着分子印迹技术的进步,分子印迹聚合物已被用于设计多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包括缓控释给药系统、药物载体、刺激敏感型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以及捕获系统。结论尽管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给药系统中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用分子印迹聚合物设计的药物传递系统以其独特的优势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利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将能制备出更独特、更智能的药物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10.
透皮给药系统是一种通过人体的皮肤或粘膜给药的方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原理、类型、技术、方法以及面临的问题等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综述,提出开发中药透皮给药系统的建议。通过应用现代医学理论和制剂技术,中药透皮给药将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结肠靶向粘附释药系统的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介绍结肠靶向粘附释药系统的概念、原理及其优点,为从事该类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大量文献为基础,结合笔者们的工作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与结论:综述了结肠靶向粘附释药系统设计原理、体内外检测方法和可用的载体,结肠靶向粘附释药系统具有重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自微乳化制剂作为一种新型给药系统,能促进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及吸收,显著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具有非常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文章从处方组成、处方研究、质量评价和剂型研究四个方面对自微乳化药物给药系统(SMEDDS)的近年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于中药鼻腔给药系统的应用发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鼻腔给药系统的特点及其在中药中的传统应用与最新进展。文献检索发现现代中药应用鼻腔给药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而中药现代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经皮给药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之一,但存在皮肤渗透率低、药效持续时间短、生物利用率低等局限性。为提高临床疗效,增加患者依从性,应用于经皮给药的脂质纳米给药系统开发受到研究者们的青睐。笔者对用于经皮给药系统的脂质纳米给药系统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经皮给药制剂的临床应用与脂质纳米给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成药》2019,(5)
直肠给药可减少肝首过效应,避免胃肠道反应,具有起效快、安全性高等优势,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对成分复杂而味道苦涩的中药、易被酶解的蛋白质类药物、不适合口服给药的群体、直肠疾病等情况,该方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目前直肠给药特点、适用范围、常用剂型,并分析了其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以期为相关探索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粘膜吸收促进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粘膜给药以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已成为一重要的给药途径,但其药物的吸收多需借助于粘膜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本文目的在于综述研究和实践中常用的粘膜吸收促进剂及其促进吸收的效果。方法:查阅了近10余年来的20多篇国内外原文献资料并进行归纳。结果:综述了5大类10多种常用的粘膜吸收促进剂及它们的促吸收效果。结论:单纯的药物较难经粘膜吸收,加入促吸剂后往往可达到理想的吸收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新型给药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2000年以来的新型给药系统——缓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透皮给药系统、黏附给药系统、无针粉末喷射给药系统、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等在中药制剂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国际上应用前景良好的最新给药系统——药物涂层支架、基因治疗载体系统、生物芯片、分子马达、纳米陷阱等。希望能对中药剂型改革与中药现代化提供参考。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新型给药系统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研究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改变中药粗放生产的现状及中药现代化进程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的研究应用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很大差距,有待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中,将新型给药系统用于中药剂型改革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主要从结肠靶向给药系统的理论依据、制备方法、辅料应用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和总结,在有关系统分类方面比以往的文献中划分的更细致,同时笔者着重就目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所存在的缺陷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便为以后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辅料与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中药缓释和控释给药系统、靶向给药系统、胃肠道定位给药系统和透皮给药系统。目前束缚其发展的瓶颈主要可概括为两点:(1)缺乏适用于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研究的剂型设计理论、制备技术平台和质量评价方法;(2)制剂处方设计前的基础研究薄弱。今后可考虑借鉴"丸剂缓释"理论,同时加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重视中药提取精制物的理化性质、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研究,为中药现代给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经皮给药系统的体内分析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90年代以来经皮给药系统研究的体内分析方法进行综述。方法:根据文献分类综述,内容包括样品处理和分析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气相色谱法(GC)、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GC-MS)、放射免疫分析法(RIA)等,并对微量透析法被引入经皮给药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作了介绍。结果与结论:经皮给药系统的体内分析方法仍需检测方法和手段上不断发展,以进一步促进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