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检测Tiam-1基因和HPA-1基因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两者与结直肠癌侵袭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0年1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53例。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Tiam-1 mRNA及HPA-1 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癌旁组织(距癌2cm)及远离结直肠癌的手术切缘正常组织中(距癌5cm以上)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HPA-1 mRNA和Tiam-1 mRNA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35.87±12.30,40.79±9.32)显著高于癌旁组织(13.13±6.71,12.39±5.38)和正常组织(4.06±3.55,6.09±4.86,P均〈0.05),癌旁组织中二者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iam-1和HPA-1的基因表达水平在肿瘤的高/中分化和低分化之间,T1~T2和T3~T4之间,有淋巴结转移和无淋巴结转移之间、有血行转移和无血行转移之间及Ⅰ~Ⅱ和Ⅲ~Ⅳ期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证明了Tiam-1与HPA-1的表达呈正相关趋势(OR=0.46,P=0.048)。结论:Tiam-1 mRNA和HPA-1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二者的表达增强可促进结肠癌的侵袭转移,联合检测Syndecan-1及HPA-1对于指导结肠癌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手术处理对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手术前后结直肠癌患者粪便标本50份及正常对照标本50份,应用SYBRGreenI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测定不同细菌的。结果正常对照组,手术前、后实验组粪便中细菌数量分别为双歧杆菌(8.85±0.57、5.22±0.45、0.47±0.28)、乳酸杆菌(8.06±0.654.86±0.38、3.52±0.26),手术前、后实验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减少(P〈0.05),以术后为甚。大肠杆菌为(5.46±0.48、6.57±0.85、4.83±0.47),粪肠球菌为(5.98±0.44、9.76±0.67、2.38±0.14),屎肠球菌为(4.79±0.69、6.88±0.35、1.45±0.19),拟杆菌为(7.98±0.84、9.12±0.53、5.83±0.54),梭杆菌为(8.12±0.78、9.67±0.82、5.41±0.59),梭菌为(5.16±0.55、7.01±0.43、4.42±0.48),术前实验组数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多(P〈0.05),术后实验组数量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处理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复发和发展有关,应重视围手术期肠道菌群的微生态调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结直肠癌腹腔内CEA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5月至2004年3月,收集在日本爱知癌症中心手术107例结直肠癌病例的腹腔冲洗液,每个样本的cDNA应用随机引物合成,并在罗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LightCycler)上进行定量分析.每个样本同时进行常规细胞学检查.所有病例术后经过平均为1年的随访.结果:CEA mRNA的阳性率和水平均与肿瘤的侵润度(T),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相关.在一个合理界定值上,CEA和CK-20检测的敏感度与特异度均为100%和100%,而常规的细胞学检查则为33%和100%.结论:CEA定量分析是检测结直肠癌腹腔微转移的敏感和特异的方法,CEA mRNA水平的异常与术后的无瘤生存率显著相关.其临床意义有待于更长期的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4.
为通过观察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中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spp.)、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如ecalis)和拟杆菌(Bacteroidaceae)的变化情况,分析肠道菌群的改变在结直肠癌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收集正常健康人粪便标本60份、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及术后粪便标本各60份,应用平板活菌计数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粪便标本中各种菌群的数量,同时采集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应用显色法检测D-乳糖和内毒素的含量。结果显示,结直肠癌患者术前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均比正常健康人少,P〈O.05或P〈O.01;粪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均比正常健康人多,P〈O.05或P〈O.01。结肠癌患者术后粪便中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进一步减少,P〈0.05或P〈0.01;粪肠球菌、拟杆菌数量进一步增多,P〈O.05或P〈O.01。结直肠癌患者血清I)I乳糖、内毒素含量比正常健康人高,P〈O.Ol,手术后其含量进一步升高,P〈O.Ol。结果表明,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结直肠癌患者粪便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品制备方法的优缺点及获得DNA的质与量。方法:以粪肠球菌作为试验菌株,分别采用标准菌株法,PCR扩增产物纯化法和PCR扩增目的片段割胶纯化法制备标准品,比较三者用于细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制作的好坏及用核酸蛋白检测仪Biophotmeter测定获得DNA的质与量。并将PCR扩增产物纯化法得到的产物进行测序。结果:PCR扩增目的片段割胶纯化法获得DNA的量及纯度均较低,为29.9±3.2和2.8±0.2,标准菌株法和PCR扩增产物纯化法的量及纯度均较高,分别为62.9±2.7及1.7±0.1,59.1±2.7及1.8±0.1.PCR扩增目的片段割胶纯化法与标准菌株法和PCR扩增产物纯化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菌株法和PCR扩增产物纯化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以标准菌株法为佳。采用标准菌株法及PCR扩增产物纯化法,能获得很好的标准曲线(r=-1.00)。并且纯化产物序列与目的片段序列完全相同。结论:标准菌株法及PCR扩增产物纯化法制备标准品作荧光定量PCR检测比PCR扩增目的片段割胶纯化法更适合肠道相关分子微生态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手手术前后肠道菌群与正常人群菌群差异.方法 结直肠癌手术病理证实患者15例按术前术后分组,对照组为正常人群15例.晨起排便,37℃培养,分别对各菌株进行鉴定,按平板活菌计数法计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与术前、术后组比较:术前、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岐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术前组与术后组比较:术后组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显著减少.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即存在大肠杆菌显著增加,双歧杆菌减少,术后更加明显.加强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易位的研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能对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 mRNA水平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美容相关疾患。方法:构建内参GAPDH质粒,倍比稀释VEGF和GAPDH标准品,建立PCR标准曲线,同时绘制熔解曲线,后应用SYBR Gree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正常皮肤、烧伤瘢痕、恶性黑素瘤细胞株A2058和WM793 cDNA的VEGF mRNA水平。结果:VEGF、GAPDH的标准曲线,符合线性要求,相关系数r均为1,熔解曲线峰值单一,产物特异度好,四组样本的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结果提示瘢痕组织、A2058、WM793的VEGF mRN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VEGF mRNA水平的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联合益生菌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江门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126例,将入组患者分为对照组(59例,单纯ERAS组)和实验组(67例,ERAS联合益生菌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道菌群不同菌属数量的变化及菌群紊乱的分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源性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以Ⅱ°菌群失调居多,而实验组患者术后主要表现为Ⅰ°的菌群失调(P=0.014)。术后实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计数总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对照组术后出现腹泻、腹腔感染、吻合口漏的发生率比实验组高,但只有腹泻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感染和吻合口漏统计学差异不明显。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出现脓毒血症。结论 结直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予以益生菌治疗,可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比较传统肠道准备与快速肠道准备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肠道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人组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按抓阄的方法随机分成试验组(33例,术前仅行1d的肠道准备)和对照组(27例,按传统的3d方案进行肠道准备)。分别于肠道准备前和术后第1次排粪时,留取粪便进行肠道菌群分析,并观察术后肠道菌群紊乱及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益生菌种计数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且对照组较试验组下降更明显(P〈0.05);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计数则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对照组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试验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为9.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8/27)(P〈0.05)。结论快速肠道准备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术后肠道菌群的紊乱程度,并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的菌落计数、杂交技术及PCR技术等相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作为一种检测和定量微生物的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可重复性,而且反应过程快速,污染较小.作者综述了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定量原理,荧光检测物质,目的基因序列以及其特点,并且列举了在乳酸菌定量检测中的应用,同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胃癌淋巴结的微转移情况,并探讨微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6月期间40例行胃癌根治术切除的281枚和10例行胃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切除的39枚,共计320枚淋巴结标本,以CEA、CK-19和CK-20为引物进行qRT-PCR检测其微转移情况,并分析微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结果 40例胃癌患者中有28例(70.00%)、31枚(15.35%,31/202)淋巴结检测出有微转移。10例胃溃疡的39枚淋巴结标本,HE染色检测和qRT-PCR检测均为阴性。淋巴结微转移的阳性率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临床分期有关(P<0.05)。结论 qRT-PCR是检测胃癌淋巴结微转移敏感且特异的方法,对胃癌临床分期、判断预后以及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围术期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的机制,以改善对患者的围术期管理及找到可能有助于降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措施。方法 在知网、PubMed和Embase数据库中全面检索近年来有关结直肠癌围术期肠道菌群评估、吻合口愈合及吻合口漏相关研究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结直肠癌围术期的多种干预措施使术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丰度发生了改变,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条件致病菌显著增多,其通过细菌胶原酶的表达或宿主肠道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过度激活导致胶原蛋白降解,从而可能导致术后吻合口愈合不良甚至发生吻合口漏。结论 尽管肠道菌群在吻合口漏中作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动物实验,但也显示出了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过程中的潜在作用,并且可以通过围术期干预来进行调节,提示此可能为吻合口漏的预防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紊乱与机体T淋巴细胞亚群、炎症指标表达水平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21年6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79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同期11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以Alpha多样性水平来反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其中菌群丰度采用Chao1指数进行评价,菌群多样性和均匀性采用Shannon指数进行评价。比较2组受试者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水平以及血浆中CD3+、CD4+、CD8+水平和CD4+/CD8+,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表达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肠道菌群Chao1指数和Shannon指数与CD3+、CD4+、CD8+水平和CD4+/CD8+、TNF-α、CRP、IL-6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Chao1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CD3+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优化快速检测临床标本中光滑假丝酵母菌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光滑假丝酵母菌ITSⅡ基因的一段高度保守序列为扩增靶序列,合成引物和探针,并与pMD19-T构建重组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检测光滑假丝酵母菌的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从线性范围、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等4个方面对反应体系进行方法学评价。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1042例临床标本(包括血液、尿液、痰液、胸水、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检测,并与真菌培养法进行比较。结果:建立的光滑假丝酵母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0CFu/ml;与人类基因组、细菌及其他真菌无交叉阳性反应。重复检测样本,其循环阈值的试验内及试验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用于临床标本检测时共检出96份阳性标本,与真菌培养法(检出93份阳性标本)的一致性好(Kappa值为0.925)。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光滑假丝酵母菌灵敏度高、特异性及重复性好;可直接用于各种临床标本中光滑假丝酵母菌的检测,能大大缩短报告时间,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伴胆囊炎和胆囊切除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3月期间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肛肠科的结直肠癌患者168例,最终纳入符合条件的29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结直肠癌合并胆囊结石伴胆囊炎患者10例(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直肠癌组),胆囊切除术后结直肠癌患者10例(胆囊切除+结直肠癌组),胆囊正常结直肠癌患者9例(正常胆囊+结直肠癌组)。收集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纳入研究患者的新鲜大便样本,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并分析获得样本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分布情况。结果 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直肠癌组的白细胞介素-6较正常胆囊+结直肠癌组和胆囊切除+结直肠癌组升高(P<0.05)。3组患者的大便菌群在门水平上:(1) 3组样本中拟杆菌(Bacteroidetes)门、厚壁菌(Firmicutes)门、变形杆菌(Proteobactenia)门、梭杆菌(Fusobacteria)门和疣微菌(Verrucomicrobia)门的相对丰度都较高,几乎占据了肠道细菌总量的95%以上;(2)梭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胆囊结石伴胆囊炎+结...  相似文献   

17.
18.
胆囊切除可造成肠道菌群、胆汁酸的变化.而胆囊切除术后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术后结直肠癌发病对患者影响较大.胆固醇是重要的营养物质,参与机体多种代谢;肠道菌群功能多样;胆汁酸功能复杂,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密不可分,在机体生理、病理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胆囊切除术后胆固醇代谢、肠道胆汁酸和肠道菌群改变及结直...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癌是常见消化道恶性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人类肠道中共生的肠道菌群不仅在营养和能量代谢、免疫功能等方面扮演重要作用,而且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结直肠癌是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约占全世界每年新发恶性肿瘤的10%。近年来,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不同的致病模型可解释不同肠道菌群致病方式。笔者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