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测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MA)起始段的走行、与腹主动脉(Abdominal Aorta, AA)的夹角及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 LRV)水平SMA与AA的距离.方法:对52例正常人的上腹部螺旋CT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进行矢状位MPR重组并观测SMA起始段走行及其与AA的夹角及距离.结果:本组52例MPR矢状位图像均可显示SMA起始段及其与邻近AA、LRV等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SMA起始段走行呈转折型者41例,径直型11例;SMA与AA夹角为58.4°±21.8°(95%置信区间52.4°~64.5°),其中<30°占9.6%,>80°占23.1%,30°~80°占67.3%;LRV水平SMA与AA的距离为(11.2±4.8)mm(95%置信区间9.8 mm~12.5 mm).结论:螺旋CT上腹部增强扫描动脉期图像MPR重组可用于观察SMA起始段并可显示其与周围邻近血管结构的解剖关系.SMA起始段的异常走行可能是胡桃夹现象的潜在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在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经CT诊断为SMA病变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CT扫描包括平扫及增强,后处理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结果 MSCTA可以清楚显示SMA主干及分支,其中SMA血栓7例,SMA夹层3例,SMA粥样硬化17例。结论 MS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准确率高,具有快捷、方便、无创性等特点,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5例次)CT原始横断位图像及经后处理VR、MPR、CPR图像,观察夹层的真假腔、内膜破口、夹层长度、是否累及分支动脉、真假腔大小、腔内是否存在血栓、夹层动脉是否扩张或狭窄以及内脏是否缺血或坏死。结果:MSCTA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及分支内弧形充盈缺损影,与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相类似,可清晰显示内膜片;后处理VR、MPR、CPR图像结合横断位图像清晰显示动脉夹层的真假双腔及剥离内膜片影,显示内膜破口4例,夹层长度2~4cm不等,累及分支动脉3例,假腔大于真腔3例,真腔大于假腔1例,假腔内血栓2例,所有动脉夹层真腔供血3例,假腔供血1例,1例为动脉夹层内支架术后,夹层消失,管腔通畅。1例合并小肠缺血。结论: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目前MSCT是本病最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临床治疗措施,并根据Sakamoto描述分型。结果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均能显示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真、假腔,并可清楚显示内膜瓣,后处理图像MPR、MIP、VR亦可清楚显示;动脉管径不同程度扩张,10~15mm,周围脂肪密度增高、间隙模糊;依据Sakamoto分型,有4例Ⅰ型,1例Ⅲ型,1例Ⅳ型;5例内科保守治疗,1例腔内支架治疗。结论多层螺旋CT有助于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SMAD)患者治疗前后的CT血管成像(CTA)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6例在海南省人民医院经CTA诊断为SISMAD(其中2例经DSA确诊,1例行支架置入,5例行保守治疗后复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前后的CTA表现.结果 6例CTA扫描5例均见真假腔及破口,4例见假腔血栓形成,2例显示假腔出口,真腔小,假腔大.5例保守治疗后3例无明显变化,2例缩小.1例介入下溶栓加支架置入后,管腔复通.结论 CTA能够清晰显示SISMAD的破口、内膜片及血栓等,是确诊SISMAD及评价其治疗效果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用多层螺旋CT(MSCT)测量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腹主动脉(AA)夹角、肠系膜上动脉内口直径(dSMA)、同层腹主动脉内径(dAA)及肠系膜上动脉内口直径与同层腹主动脉内径比值(dSMA/dAA)正常解剖数值,并且比较其在性别及各年龄组之间的差异,为SMA影像解剖学正常参考值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360名(男180名,女180名)多层螺旋CT腹部双期增强扫描或腹主动脉CTA的成人,按性别分为男、女两组,年龄(20岁~70岁以上)按每相隔10岁分为一组,共分6组。测量其大小,并比较其在各年龄组间差异。结果 360名受检者的SMA显示清晰, SMA-AA夹角平均为(60.32±20.40)°,dSMA平均为(0.96±0.14)cm,同层dAA平均为(1.82±0.25)cm,dSMA/dAA平均值为(53.40±8.67)%,男女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间SMA与AA夹角及dSMA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层dSMA及dSMA/dAA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能清晰地显示SMA的正常解剖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aphy,CTA)及其后处理技术在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CTA诊断的孤立性SMA夹层病例临床资料及影像特征。结果 5例患者CT轴面源像及后处理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SMA夹层真假腔、动脉瘤样扩张、剥离内膜片、继发血栓范围、有无肠道缺血表现、分支血管受累情况等。结论 CTA技术能够精确评估孤立性SMA夹层病变情况,可作为孤立性SMA夹层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DSA或临床证实的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象特点,并结合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的重建显示方式,观察肠系膜上动脉的形态。结果 5例病例轴位及重建图象均能很好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与DSA或临床结果相符。结论 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测量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在胰腺常见疾病中的价值。方法分析42例急性胰腺炎、35例慢性胰腺炎和43例胰头部恶性肿瘤患者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结果 60岁之前各年龄组正常人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之前各年龄组与60岁之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正常人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部恶性肿瘤患者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均大于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及正常人,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常规分析胰腺疾病CT图像的基础上,测量肠系膜上动、静脉水平夹角,对胰腺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螺旋CT对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DSA或临床证实的5例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及增强扫描图象特点,并结合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的重建显示方式,观察肠系膜上动脉的形态.结果 5例病例轴位及重建图象均能很好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与DSA或临床结果相符.结论 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31岁,农民,因人工流产手术后4天出现腹痛,在当地卫生院按流产后妇科炎症给抗生素及对症处理2天病情无好转,腹痛进行性加重,转入我院。往无腹痛史,体格检查:T39℃,P80次份,R  相似文献   

12.
杨伟生  陈维庭 《四川医学》1991,12(5):288-289
一般资料本组15例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20~28岁。均为消瘦无力型。病程20天至5年。14例为慢性反复发作型。所有病人都作了临床检查,常规实验室检查,以钡餐上消化道检查确诊,均不伴有消耗性疾病。15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年以上。其中5例因十二指肠压迫未解除或复发行第2次手术,所有病例梗阻症状完全解除,恢复正常生活,全天工作。病因与诊断一、病因:本病与十二指肠穿过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的夹角有密切关系,凡使此血管夹角变狭窄或使十二指肠穿过此夹角的肠段向顶端提高的任何因素都可导致本病发生。Mansberger对正常人和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病人作腹主动脉造影,测得正常人与SMAS病人的腹主动  相似文献   

13.
为提供与选择性肠系膜上、下动脉造影、插管有关的解剖学资料,在56例尸体标本上,观测了肠系膜上、下动脉起始部位、外径、干长以及始端与椎骨的对应关系.测量了从腹股沟韧带下20.0mm 处到经股动脉插管至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的长度和前正中线长度,分别为283.0±17.9mm,212.7±25.9mm 和501.6±37.5mm.插管长度与前正中线相关回归方程式为:肠系膜上动脉(?)=0.28X+144.3,肠系膜下动脉(?)=0.34X+46.4.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病变所致老年缺血性肠病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临床确诊的老年缺血性肠病患者的MSCTA图像,采用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曲面重建(CPR)等多种后处理重建方法分析SMA病变、肠壁及其他腹部影像学特点。结果急性肠系膜缺血11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腹痛,MSCTA直接征象为SMA管腔内低密度充盈缺损。慢性缺血13例,表现为与进食有关的慢性腹痛,MSCTA表现为SMA多发或局限性钙化斑块。常见的CT间接征象包括肠壁厚度、肠壁强化减弱、肠腔扩张。肠壁积气、肝静脉及门静脉积气为晚期征象。结论MSCTA能显示SMA病变类型、肠道及其他腹部异常表现,为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患者 ,女 ,3l岁。上腹胀满不适 8年 ,加重伴疼痛、呕吐 5天 ,8年来患者以“胃炎”服药治疗 ,5天前劳累后感上腹部疼痛 ,餐后加重 ,呃逆 ,呕吐后症状缓解。查体 :患者体形消瘦 ,营养差 ,上腹饱胀以左上腹为重 ,腹软 ,左上腹压痛 ,无反跳痛及肿块 ,肝脾未及 ,Murphy氏征 (- ) ,移浊 (- ) ,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 :Hb130g/L ,WBC6 7× 10 9/L ,N0 78。B超检查 :肝、胆、胰、脾无异常。无症状时做上消化道钡餐未见异常 ,症状急性发作复查上消化道钡餐透示 :钡剂通过十二指肠第 3部受阻 ,钡柱呈重直切断 ,梗阻近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SMAS)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SMAS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结果:18例均有典型症状和钡餐检查征象,均经手术治疗,手术后症状消失,随访0.5-9年无复发。结论:临床症状和钡餐检查是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十二指肠空肠侧侧吻合术是本病最常用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7.
①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②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临床证实为急性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螺旋CT表现.9例均行全腹部平扫加增强扫描,用最大密度投影图像(MIP)、容积再现技术(VR)等后处理重组.③结果 9例增强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管腔充盈缺损,部分病例伴有平扫肠系膜上动脉密度增高、肠腔淤积扩张、肠壁菲薄和增厚及腹腔积液等征象.④结论 64排螺旋CT检查对于诊断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可靠且无创的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不明原因所致腹痛及临床怀疑肠系膜栓塞的患者均应及时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扫描在急性肠系膜上血管梗塞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期动态扫描诊断急性肠系膜上血管梗塞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急性肠系膜上动静脉梗塞患者的多期(CT平扫、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扫描及延迟扫描)CT表现特点,并与B超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1例患者动脉期或门静脉期增强扫描均显示肠系膜上动脉或静脉内圆形充盈缺损;肠管扩张、肠壁增厚、靶征和薄纸样肠壁,肠壁增强时无强化.结论 在急性肠系膜上血管梗塞的诊断中,螺旋CT扫描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麻增林  李杰 《九江医学》1997,12(4):196-198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SMA)与肠系膜上静脉(SMV)的比值大小与急性胰腺炎病情轻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60例急性胰腺炎病人与60例正常人的CT扫描片测定SMA与SMV的比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的SMA与SMV的比值低于正常人,其中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比值小于轻症。结论:急性胰腺炎的SMA/SMV比值与其临床类型密切相关,有有作为一项新的指标来判断严重程度及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阐述肠系膜混浊征在腹部病变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腹部病变累及肠系膜脂肪的CT表现。结果:所有病例除能显示原发病变外,还显示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即肠系膜混浊征。结论:肠系膜混浊征是腹部病变敏感的CT征象,沿着混浊的肠系膜脂肪常能在其周边或邻近器官发现原发病变,对腹部病变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