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色必黄 瘀热以行”浅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红蓉  宋乃光 《中医药学刊》2004,22(10):1883-1884
张仲景对黄疸的辨治既定脏腑,又辨气血,对临床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务条文言简意赅,不仅指出了黄疸病的主要病变脏腑,还指出了湿热痹郁脾胃气机,邪热“瘀”结于血,导致湿热发黄的病机。临床上黄疸病早期多以湿热或寒湿困脾,致中州失运为主要矛盾,故黄疸的病变脏腑与脾胃密切相关。黄疸的重要病机是瘀,治黄要活血,仲景这种瘀血致黄的思想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条条文中得到体现,其治黄活血的思想在其用药中亦得到充分体现。现代大量的临床研究亦表明黄疸与血瘀有关。  相似文献   

2.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阐述了黄疸病湿热发黄的病机为“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认为黄疸的病因为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瘀阻血脉,黄疸的治疗主要是调理脾胃,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3.
根据<内经>"湿热相交,民当病疸"和<金匮要略>"脾色必黄,瘀热以行"之论述,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主要病机为脾胃肝胆湿热瘀毒为患.其治疗,<仁斋直指方>有"治法纲领大要,疏导湿热于大小便之中"之论;仲景治黄疸立大黄、硝石泻下瘀热之法;近人关幼波"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却"之说都给予我们很大启示.结合临证近20年的治疗体会,认为在清热利湿基础上,使用活血药化瘀生新,不仅可以提高疗效,而且有利于防止转变成慢性肝炎兹举病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对于黄疸病机的认识,一般可概括为湿热蕴结脾胃,浸淫肝胆;或寒湿内阻,胆液不循常道两方面。但是在黄疸产生的病机演变过程中,湿热溢入血分,凝瘀蕴热,导致血分的瘀阻,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病理环节。在《金匮要略》中,仲景就认识到黄疸的产生与湿热溢入血分,痹阻血脉有密切的关系。该书《黄疸病脉证并治》首条指出:“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这条经文从脉象入手,测因论理,阐述黄疸的病原及脉证。值得注意的是,其“痹非中风”一句  相似文献   

5.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湿热熏蒸肝胆,累及脾胃,瘀阻血脉引起的病证。其中“瘀热致黄”、“治黄必治血”的提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介绍常占杰教授治疗慢性肝病黄疸的经验。常教授治疗该病从脾肺气虚立论,常分湿热内蕴、寒湿留滞与脾虚瘀毒3证辨治,并时时顾护脾胃,将健脾益胃思想贯穿始终。早期亦注重宣肺开表达邪、利湿退黄,中期以健脾益肺、渗利湿邪、活血解毒、软坚散结等法为要,并认为后期调理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黄疸退黄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满仓  朱薇 《河南中医》2005,25(4):77-77
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 ,其中尤以目睛黄染为本病的特征。黄疸的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 ,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说 :“诸病黄家 ,但利其小便。”在临床实践中 ,笔者在黄疸治疗大法的基础上 ,总结一些黄疸退黄治法 ,供同仁借鉴。1 治黄必治血 ,血行黄易却黄疸的主要病机是湿热蕴结血分 ,病在百脉。所谓百脉是指周身血脉 ,肝又为血脏 ,与胆互为表里。所谓“瘀热发黄”、“瘀血发黄”均说明黄疸是血分受病。急黄即为湿热壅盛 ,邪入营血。黄疸既然是血脉受病 ,治黄必然要从治血入手 ,亦即在清热祛湿 (或温化寒湿 )的基础上 ,加用…  相似文献   

8.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然而,其病因病机却复杂多变,仲景把其分别在<伤寒论>的太阳病、阳明病等条文及<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中进行论述;认为黄疸形成的主要病因是湿、热、瘀、寒.病位主要在太阳、阳明.在治疗方面主要采用发汗、利小便、通大便、活血化瘀、温化寒湿等方法.其代表方剂一直为后世医家广泛应用,屡见卓效.  相似文献   

9.
《外台秘要方》对黄疸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台秘要·卷四·温病及黄疸二十门》中共引用有关黄疸病文献17家51条,载方78首,内容比《内经》、《金匮要略》更丰富,是对中唐以前黄疸病相关理论及临床治疗经验的总结。文章从病因、病机、分类法及治法等诸方面进行了论述,病因有外感、饮食不节、饮酒过度、劳倦内伤、起居失调等方面,致黄机理有湿热熏蒸、寒湿郁阻、中焦失和、毒热内熏和肝肾损伤、瘀浊内阻等。分类法除了按张仲景的病因分类外,还有按症状特征分类,按脏腑分类和其他分类。治疗上《外台》已初具分型论治的思想,同时还体现了泻下退黄、活血化瘀和从痰治黄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李丽 《吉林中医药》2012,32(12):1191-1192,1195
《伤寒论》关于发黄证的论述及其方药现今仍指导黄疸病的辨证论治.分析《伤寒论》中关于发黄证的条文,其病变关键不离阳明,阳明黄变的病机又与湿热郁蒸,瘀热在里相关.然阳明发黄证有偏里偏表的不同病机,其治法除“利小便以祛湿”外,更有“汗、清、下、温、和”等治黄8法以及著名治黄3方“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茵陈蒿汤”,各方治有所长,为后世医家治疗黄疸病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医治疗湿热黄疸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热黄疸是以目黄,身黄,色鲜明如橘,溺黄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范围比较广泛,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身黄目黄皆可包括在内,现代医学的黄疸型肝炎,胆囊炎,阻塞性黄疸等病皆属祖国医学湿热黄疸的范畴,通过临床实践,学习有关文献资料,认识到湿热黄疸的产生是湿热瘀三者相合为病,现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对湿热黄疸病因病机早有认识,早在《内经》中就指出:“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继之《金匮要略》又说“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说明湿热黄疸的病因在于湿热为患继《内经》之后,后世医家进一步阐发饮食不节,劳倦均可致黄疸发生,《圣济总录…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中首次全面系统地应用了八法治疗黄疸,将八法融于临床治疗黄疸的过程中,不但为临床全面治疗黄疸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后世医家应用八法治疗其他疾病提供了典型的范例。现从黄疸的病因观,病机观及脏腑功能进行探讨,认为湿热瘀阻中焦是黄疸之因,血分瘀热是黄疸之本。应用八法清利中焦湿热,使湿下热退,脾胃运化正常,是治疗黄疸的根本大法。  相似文献   

13.
中医认为,黄疸是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现代医学的肝胆系统恶性肿瘤导致黄疸的发生尤为常见。《内经》已有黄疸之名,并对黄疸的病因、病机、症状等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1]指出目黄为其重要特点。《伤寒杂病论》已认识到,黄疸可由外感、饮食和正虚引起,病机有湿热、瘀热、寒湿等,相关脏腑有脾胃肾等,创制了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多首方剂,体现了泻下、解表、清化、温化、逐瘀、利尿等多种退黄之法,《金匮要略》将黄疸立专篇论述,并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和黑疸。以"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初步确立黄疸的基本病机和治疗大法,把茵陈蒿汤作为治疗黄疸的基本方。本文在《金匮要略》黄疸篇的基础上论述了茵陈蒿汤的作用特点,并列举了现代医家临证的不同发挥。  相似文献   

14.
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属湿热发黄者 ,总结其临床辨治体会 ,一为从瘀热以行病机分析 ,提出清热解毒药不可过量及酌用活血化瘀药的意义。二为从利小便法分析 ,提出茵陈五苓散的适应症范围。三为从黄疸病位涉及脾胃肝胆分析 ,提出疏肝解郁、健脾扶正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吾师伍炳彩教授临床30余年,治疗肝炎颇有经验,尤重审清病位之所在,然后指导处方用药,常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病位 肝炎的病因要紧抓一个"湿"字,<内经>"湿热相交,民病黄疸",<金匮要略>"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可见,肝炎的病因主要是湿热与寒湿,但也不排除疫毒、火劫、房劳、血淤等因素.病机上要明确本病是湿热由气分影响到血分,<伤寒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金匮要略>"脾色必黄,淤热以行",张仲景早已明示了这一点,故后世有"治黄必活血,血行黄易却"的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6.
胰腺癌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建平  徐凯 《陕西中医》2008,29(1):121-123
1病因病机胰腺癌多由于内外因素影响而发病,与肝胆脾胃相关,脾胃失调是关键.即内伤饮食,情志失调,外感湿邪,致肝脾受损,气滞痰湿瘀毒结于胰腺,久而发为癌瘤.如王氏认为其病因病机多由于七情郁结,或饮食失调,久而肝脾受损,脏腑失和,脾运受阻,湿热内蕴,瘀毒内结所致[1].周氏认为胰腺癌的病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1)暴饮暴食.如膏梁厚味,损伤脾胃,积滞于中;(2)肝气横逆.如情志忧郁,肝失疏泄,横逆犯脾,使脾胃升降失调;(3)湿热郁结.如湿热内阻,中焦运化失调,邪热郁蒸肝胆,胆汁外溢,浸渍肌肤而成黄疸.暴饮暴食、肝郁及湿热等致病因素皆能引起胰腺功能失调(如胰液排泄障碍、胰腺水肿、腺泡破裂等慢性炎症),逐步形成癌瘤[2].  相似文献   

17.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见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后世对之解释多引用《金匮要略心典》所谓"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曰瘀热以行"。孟如认为,此一是强调黄疸的病位主要在脾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阐述了《金匮要略》辨证论治黄疸病特色及相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特色:(1)诊察上便,辨黄疸病因有外感湿及内伤脾肾;(2)黄疸多瘀证,以清利湿湿热合活血化瘀法论治:(3)肝病可传脾,当实脾防变,用药顾及脾胃;(4)辨寒热虚实,防误辨误治而贻误情;(5)审证候病程,了解预后,把握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9.
"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见于<金匮要略>黄疸病篇,后世对之解释多引用<金匮要略心典>所谓"脾者四运之轴也,脾以其所瘀之热转输流布,而肢体面目尽黄矣,故日瘀热以行".  相似文献   

20.
<正>黄疸一词,最早见于《内径》,在《灵枢·论疾诊尺》篇中明确写到:"溺黄赤、安卧者,黄疸。以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症状,其中尤以目黄为确定本病的重要依据。本人临床诊治黄疸病有些粗浅体会,分述如下。1病因病机战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湿热相搏,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疸而为腑肿。"汉《金匮要略》湿热、瘀热,寒化为寒湿,故分为湿热与寒湿,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