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PLID)患者的下肢膝屈伸肌力的等速测试,定量评定患者的下肢膝屈伸肌力的变化,为制定PLID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方法20例PLID患者,肌电图提示均有根性神经损害。采用Cybex330型等速运动测试装置,测试60°/s、180°/s、300°/s3种速度膝屈伸肌向心性等速运动峰力矩(PT)、平均功率(AP)、总做功量(TW)和力矩加速能(TAE),选用t检验比较双侧膝屈伸的PT、AP、TW和TAE比较有无差异。结果患侧3种速度膝屈伸的峰力矩、平均功率、总做功量和力矩加速能均低于健侧,差异均显著(P<0.05~0.01)。结论PLID患者患侧膝屈伸肌力均明显下降,当患者症状缓解,进行康复治疗训练腰背肌、腹肌的同时,还应加强患侧下肢膝屈伸肌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分析脑卒中患者患侧和健侧上肢肩关节和腕关节周围肌力特征。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双侧均进行肩和腕关节等速肌力测试(60°/s和120°/s)、握力及捏力测试、经颅磁刺激检测上肢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 MEP)。健康人对照组选择与观察组患侧相应的肢体侧进行检测。对观察组患侧等速肌力与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和MEP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①等速肌力测试:在60°/s和120°/s时,与健侧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侧肩屈伸肌、肩内收外展肌和腕屈伸肌的峰力矩(peak torque, PT)、总功(total work, TW)和平均功率(average power, AP)均显著下降(均P<0.05);在60°/s时,与健康人相比,观察组健侧肩屈伸肌、肩内收外展肌和腕屈伸肌的PT、TW和AP均具有下降趋势,其中肩内收肌的PT、TW和AP下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120°/s时,与健康人相比,观察组健侧肩屈伸肌和肩内收外展肌的PT、TW和AP均具有下降趋势,其中,肩伸肌的PT、AP与肩内收肌的PT、TW和AP下降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腕屈肌的PT和AP、腕伸肌PT均有下降趋势。②握力及捏力测试:观察组患侧握力、指头—指侧捏力和指尖—指尖捏力较健侧和健康人均明显下降(均P<0.05);观察组健侧握力、指头—指侧捏力和指尖—指尖捏力较健康人均明显下降(P<0.05)。③神经电生理检测: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entral motor conduction time, CMCT)较健侧和健康人均明显延长(均P<0.05);与健康人相比,健侧上肢MEP潜伏期和CMC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相关性分析:观察组患侧上肢肩和腕关节周围肌群的等速肌力与FMA-UE均有明显正相关(P<0.05);但与患侧上肢MEP潜伏期和CMCT无相关性。 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双侧均存在肌力下降的现象,且在Brunnstrom Ⅲ期之后,肌力可能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无关。未来的研究和临床治疗应该扩大关注范围,不局限于患侧,提倡双侧评估及训练。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慢性下腰痛(CLBP)患者的下肢肌力的闭链等速测试,定量评价患者的下肢肌力的变化并探讨该项测试技术的意义.方法采用BIODEX-2AP闭链测试系统对36例慢性下腰痛患者的下肢进行测试.结果在60°/s、120°/s、180°/s限速条件下,患侧下肢屈伸肌的峰力矩、下肢屈伸肌峰力矩占体质量的比值和平均功率均较健侧有明显下降(P<0.001);患侧的下肢屈伸肌肌力(峰力矩)比值与健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LBP患者的患侧下肢屈伸肌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时用闭合链测试系统对CLBP患者进行下肢肌力等速测试,不失为一种反映其运动功能较全面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肘关节等速运动的测试分析,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肘关节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功能,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临床治疗和训练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14例脑卒中轻偏瘫或处于恢复期的患者.观察在进行肘关节低速(60°/s)、中速(120°/s)、高速(180°/s)等速运动时,肘关节屈曲和伸展运动时的峰力矩、峰力矩,体重比、屈伸肌峰力矩比。比较肘关节高速运动测试时肘屈肌和伸肌的平均功率、做功量和到达峰力矩时间。结果:在低、中、高速3种运动速度测试时,肘屈、伸肌峰力矩及峰力矩体重比,患侧均较对侧减弱.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和非常显著性意义;肘关节屈伸力矩比,在低速运动测试时患侧大于对侧(P〈0.05),中速和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也有增大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偏瘫患者在高速运动测试时,患侧肘关节不论是屈肌还是伸肌,其平均功率、做功量均较对侧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到达峰力矩时间患侧伸肌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患侧屈肌也较对侧有延长趋势,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轻偏瘫患者,其患侧肘关节屈伸肌肌力、肌肉耐力、肌肉做功效率均较对侧降低.而伸肌侧下降更明显。提示脑卒中后偏瘫上肢应以训练伸肌肌力为主。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观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患者髋外展肌等速肌力变化。 方法:采用Biodex system 4对23例双侧KOA患者及1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角速度为30°/s及60°/s的髋外展肌等速肌力测试,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KOA患者主患侧与对侧、KOA组主患侧与正常对照组髋外展肌等速肌力。 结果:KOA组30°/s峰力矩主患侧显著小于对侧(1.15 vs 1.22Nm/kg, P=0.039),峰力矩均值、单次最佳做功主患侧亦显著小于对侧(P<0.05),总功、平均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60°/s峰力矩主患侧显著小于对侧(1.03 vs 1.13Nm/kg, P=0.006),峰力矩均值、单次最佳做功、总功、平均功率主患侧亦显著小于对侧(P<0.05)。髋外展肌30°/s峰力矩均值、平均功率、单次最佳做功及总功KOA组主患侧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60°/s时峰力矩KOA组显著小于正常对照组(1.03 vs 1.25Nm/Kg, P=0.032),余观察指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主患侧髋外展肌等速肌力峰力矩、做功能力、运动效率较对侧减弱。膝骨关节炎患者髋外展肌等速肌力峰力矩、做功能力、运动效率较正常对照组减弱。  相似文献   

6.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膝屈伸肌力减弱与疼痛程度的关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主观疼痛程度与患膝屈伸肌力减弱的关系。方法:单侧膝OA患者42例。以VAS法询问其下蹲、起立动作时的主观疼痛感觉,分为轻度疼痛(00.05外),疼痛越明显,下降程度越显著。结论:膝OA患者的疼痛可导致患侧膝屈伸肌力下降。  相似文献   

7.
背景:运动损伤后的康复训练是保持和减缓运动能力的重要途径.开展此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观察膝半月板损伤施以关节镜手术后,等速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影响。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辽宁警官高等专科学校警训系。 对象:于2004-09/2005—01选择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收治的单侧膝关节半月板急性损伤患者22例为观察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1例。 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进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封闭、理疗、按摩等方法恢复。实验组患者术后第2-4天开始功能恢复,3周后采用Cybex-600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患侧膝屈伸肌进行等速运动训练。 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测试速度[60,120,180(&;#176;)/s]时的屈伸肌峰力矩、单次最大做功量、力矩加速能、平均功率。 结果:纳入患者22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关节镜手术配合等速肌力训练后,膝关节运动范围加大,训练前患膝的最大屈曲角度为(132&;#177;25)&;#176;,训练后患膝的最大屈曲角度为(158&;#177;21)&;#176;,经配对t检验,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而对照组手术后最大屈曲角度为(133&;#177;31)&;#176;,实验结束后最大屈曲角度为(139&;#177;34)&;#176;,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且两组实验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实验组膝屈伸肌峰力矩、单次最大做功量、力矩加速能及平均功率在60,120,180(&;#176;)/s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膝关节等速训练,可加速膝半月板损伤后的康复过程,对增加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骨关节炎性肌力减弱训练效果可能有选择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 观察肌力训练减轻膝关节骨关节炎肌肉抑制的效果,探讨存在肌群抑制的情况下选择性同等肌力训练可否产生不同的效果。方法 1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26膝)进行3—6周每周3次的肌力训练,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程度同等。前后测定60&;#176;/s、120&;#176;/s和180&;#176;/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最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结果 屈膝肌参数包括60&;#176;/s的单次最佳做功、120&;#176;/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及180&;#176;/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均较伸膝肌有显著增加。结论 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效果不同,屈膝肌力改善程度好于伸膝肌。  相似文献   

9.
腰屈伸等速向心收缩肌力测试的效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腰屈伸的等速肌力测试效度,研究合适的角速度测试。方法:由同一个测试人员对30例正常无腰痛的自愿者、60例普通慢性腰痛患者及30例运动员慢性腰痛患者进行腰屈伸的等速肌力测试,并同步采用表面肌电图对相关肌群进行检测,对腰屈伸的等速肌力以三种不同角速度测试进行效度分析。结果:60°/s和90°/s的效度满意;180°/s的效度不理想[普通腰痛组中绝大多数患者腰屈曲和腰伸展时的峰力矩(PT)、总功(TW)和平均功率(AP)均为0,呈典型的“地板效应”]。结论: 对正常人进行腰屈伸的等速肌力测试时可以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等速测试量化评定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下肢骨骼肌的疲劳特征,为临床方案的制定和康复训练指导提供客观依据。 方法选取CFS患者60例,设为病例组;另选取健康志愿者61例,设为健康组。采用Biodex system-3版等速测试训练系统对2组受试者进行膝关节低速60°/s和高速180°/s测试,观察其峰力矩(PT)、总功(TW)、平均功率(AP)和屈伸比值(F/E)等并进行比较。 结果经测试,病例组股四头肌除角速度60°/s时的 TW值外,其余PT、TW和AP值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股二头肌各角速度时的PT、TW和AP值均显著低于健康组(P<0.05)。病例组角速度为60°/s 和180°/s 时的F/E值分别为(46.82±15.67)和(42.08±18.51),较健康组的(49.53±14.54)和(48.32±15.48)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角速度为180°/s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下肢肌力、肌肉做功效率均有下降,具有客观骨骼肌疲劳特征,下肢膝关节稳定性下降,康复方案中应注重运动训练和关节稳定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将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R)的骨性关节炎(OA)患者患侧、健侧膝关节肌力及同年龄组健康者膝关节肌力的测试研究,找出三者的关系,为围手术期膝关节功能康复提出指导意见。方法:以18例准备进行单侧TKR的患者为观察组进行健侧、患侧膝关节等速向心肌力测试,以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PT/BW)、单次最大做功和屈/伸肌肌力比值(H/Q)为观察指标,并以15例健康者为对照组进行相同测试。结果:在低速(60°/S)和高速(180°/S)测试中,观察组患侧膝关节伸肌峰力矩(PT)、峰力矩体重比(PT/BW)、单次最大做功均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患侧膝关节屈肌各观察指标中除单次最大做功在高速测试中较健侧显著下降(P〈0.05)外,其余指标均与健侧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健侧膝关节除H/Q比值在低速测试时没有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观察指标均较对照组膝关节有显著下降(P〈0.01)。结论:患者健、患侧膝关节肌肉功能均比健康人差,患侧膝关节肌肉功能的下降以伸肌最为显著,提示TKR患者围手术期功能训练患侧应以伸肌训练为主,同时兼顾健侧肢体屈伸肌训练。  相似文献   

12.
健康青年人肘关节屈伸肌等速重复测试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健康青年人肘关节屈伸肌两次等速测试结果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康复专业三年级学生20例间隔一周进行双侧肘关节等速测试,速度分别为60°/s、90°/s和180°/s。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次测试间峰力矩(PT)、单次最大做功(TW)、平均功率(AP)、总做功量(STW)的差异,并计算两次测试变化情况(即第2次测试值-第1次测试值/第1次测试值)。结果:伸肌60°/s时,TW、STW两次测试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指标P>0.05;屈肌60°/s时PT、各测试速度时STW两次测试间比较P>0.05,其余指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指标两次测试的平均数值接近,但个体变化相差较大,总体上显示第二次较第一次增加(除伸肌60°/s时TW和STW降低外),慢速运动较快速运动变化小。结论:肘关节等速重复测试可比较不同个体组内的差异,比较每一个体的前后差异作用不能肯定。  相似文献   

13.
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力与其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研究膝关节炎患者膝屈伸肌力与其下肢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运用Cybex6000型等速测力系统对38名膝关节骨关节炎健侧膝及患侧膝进行肌力测试,并对患者下肢日常活动能力及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患侧膝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力矩加速学能、作功量和平均功率与健侧膝相比显著降低,且屈伸肌肌力的减退与下肢活动能力下降,以及患膝疼痛程度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不但应注重患膝疼痛的治疗,而  相似文献   

14.
膝关节骨关节炎膝屈伸肌训练效果的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屈、伸膝肌练习效果的差异性。方法 18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6个患膝)进行3~6周、每周3次的肌力练习,伸膝肌和屈膝肌练习的程度相同。练习前、后测定60°/s、120°/s和180°/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最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结果 屈膝肌参数(包括60°/s的单次最佳做功,120°/s的峰力矩、单次最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180°/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均较伸膝肌参数有显著增加。结论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伸膝肌和屈膝肌的练习效果不同,屈膝肌力改善程度好于伸膝肌。伸膝肌在功能性活动中起的作用更大,必须更注重伸膝肌的练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力训练减轻膝关节骨关节炎肌肉抑制的效果,探讨存在肌群抑制的情况下选择性同等肌力训练可否产生不同的效果。方法1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26膝)进行3~6周每周3次的肌力训练,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程度同等。前后测定60°/s、120°/s和180°/s等速运动的峰力矩、单次最佳做功和力矩加速能。结果屈膝肌参数包括60°/s的单次最佳做功、120°/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及180°/s的峰力矩和力矩加速能,均较伸膝肌有显著增加。结论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和屈膝肌训练效果不同,屈膝肌力改善程度好于伸膝肌。  相似文献   

16.
偏瘫患者膝屈伸肌力等速测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对偏瘫患者是否需要进行下肢肌力训练。方法 运用Cybex 60 0 0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对3 1例病程大于 6个月和能独立行走的偏瘫患者的两侧膝关节伸肌和屈肌进行肌力测试。结果  (1)患膝屈、伸肌的峰力矩在不同的运动速度下 (60°/s ,12 0°/s ,180°/s)均较健侧明显下降 ;(2 )患膝屈、伸肌的峰力矩出现的时间与健侧相比有提前趋势 ;(3 )虽然患膝的屈肌和伸肌肌力同时下降 ,但屈肌的肌力较伸肌下降明显 ,患膝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比值较健侧有明显差异。结论 偏瘫患者的下肢肌力、肌耐力、爆发力明显下降 ,因此 ,应加强患侧下肢屈肌和伸肌的肌力训练 ,尤应加强屈肌的肌力训练  相似文献   

17.
膝关节损伤后期膝屈伸肌等速肌力测试随访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研究膝关节损伤后期伴有膝功能障碍患者膝屈伸肌的功能状态,探索膝屈伸肌力量比值与保持关节稳定、退行性骨关节病变与关节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Cybex33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24例膝关节损伤患者的双侧膝屈伸肌进行等速肌力测试,并结合双膝关节X线摄片检查进行评定。结果:患膝、健膝屈伸肌峰力矩、单次最大做功量和平均功率在不同测试速度(60°/s、120°/s和180°/s)时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患膝下降更明显,双侧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由于膝屈伸肌力量的同步下降,在慢、中速测试时屈膝肌力矩值与伸膝肌力矩值的比值保持在正常值范围;X线检查患膝或健膝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骨关节病变发生。结论:膝关节损伤后期影响关节功能的因素是膝屈伸肌力量的下降、退行性骨关节炎等;认为对膝关节损伤病人的康复训练应同步增强膝屈伸肌力量,这对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防治退行性骨关节病变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背等速肌力评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躯干生物力学的变化可能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和病后不愈的重要因素。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腰背肌力测试,以了解其躯干生物力学变化。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化同期对照的回顾性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200-102/2002-01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为测试组.同期治疗非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0例做对照组,均知情同意。方法:利用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对受试者躯干的等速力矩进行测试。观察记录指标为腰背屈伸肌群的峰力矩(PT)、相对峰力矩(PT/BW)、到达峰力矩的时间(TPT)、0.2s的力矩(T@0.2)、总功(TW)和平均功率(AP)。同时测试了腰背屈/伸比值(F/E)。结果利用SPSS9.0软件包分析.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主要观察指标:主要结局:腰背部屈肌、伸肌等速肌力评定结果。次要结局:腰背部屈伸比值评定结果。结果:各种收缩速度时测试组患者的屈、伸肌力量均显著下降,肌肉的爆发力和做功的效率指标也变化明显,屈肌力量的下降比伸肌力量的下降更严重。F/E评定测试组等速向心收缩60&;#176;/s,180&;#176;/s分别为57.99&;#177;5.68,65.74&;#177;8.12;对照组分别为95.25&;#177;5.18,83.03&;#177;7.6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力学改变是明确的,康复治疗应在准确评定这种改变的基础上,制订合适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彻底纠正这种力学平衡,打断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制定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提供依据.方法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例,根据肌电图检查分为L4和L5/S1神经损伤组.用Cybex330型等速运动测试装置,测试60°/s、180°/s、300°/s3种速度屈、伸膝向心性等速运动峰力矩,选用t检验比较双侧屈、伸膝的峰力矩和屈/伸膝比值有无差异.结果患侧3种速度屈、伸膝的峰力矩均低于健侧,屈膝时相差17.1%~22.5%,伸膝相差11.8%~17.3%,差异均显著(P<0.05~0.001);L4组患侧3种速度的屈/伸比值均大于健侧,而L5/S1组患侧3种速度的屈/伸比值均小于健侧.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患侧屈、伸膝肌力均明显下降,当患者症状缓解,进行康复治疗训练腰背肌的同时,不要忽略屈、伸膝肌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Slump试验前后下肢的等速肌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Slump试验前后下肢的等速肌力变化。方法 对l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Slump试验,即患者在屈颈、屈胸状态下进行伸膝动作。采用Cybex Norm型等速练习器,记录Slump试验前后,双下肢峰力矩、力矩加速时间、耐力比等指标,并记录伸膝角度。结果 在Slump试验时,健侧伸膝角度为(7&;#177;8)&;#176;,患侧为(18&;#177;22)&;#176;,健侧伸膝角度减少(5&;#177;7)&;#176;,患侧伸膝角度减少(9&;#177;8)&;#176;,两者相比,患侧在Slump试验前后伸膝角度差值显著减小(t=2.37,P&;lt;0.05)。结论 Slump试验可协助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其机制可能与Slump试验时患侧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影响患侧伸膝角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