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鼻唇沟皮瓣血供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鼻唇沟皮瓣的解剖特点,为鼻唇沟皮瓣血供提供形态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指导临床应用.方法:①30例(60侧)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动脉灌注红色乳胶,解剖观察鼻唇沟的动脉血供及静脉回流;②在10例头部铸型标本上,观测鼻唇沟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③1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从颈总动脉灌注明胶墨汁,切取鼻唇沟皮瓣并透明,观察血管分布及吻合;④临床应用鼻唇沟皮瓣修复各种病灶切除后组织缺损25例.结果:①解剖学方面:鼻唇沟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眶下动脉和面横动脉的分支,上述动脉发出小动脉入浅筋膜形成皮下动脉网,再由此发出分支至真皮下层形成真皮下动脉网.皮瓣蒂部血供来源于附近区域真皮下血管网;②临床方面:25例皮瓣均存活,术后外形满意.结论:鼻唇沟皮肤血供极为丰富.任何一处均可为蒂形成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无需将主要血管包含在蒂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腿穿支血管的应用解剖。方法:成人下肢标本10侧,用乳胶进行腘动脉灌注,解剖观察腓动脉及胫后动脉穿支的数量和走行,并以内外踝尖的连线标志定位穿支血管,绘制穿支血管分布图。结果:腓动脉沿途发出(5.3±0.8)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外侧肌群、外侧肌间隔以及后外侧肌群穿出,集中在距外踝5~10cm及21~27cm这2个区段内。胫后动脉发出(5.6±0.3)支穿支血管,主要从内侧肌群、内侧肌间隔以及后内侧肌群穿出,多集中在距内踝6~8cm、13~18cm以及23~27cm这3个区段内。小腿深部源动脉的穿支血管均参与了皮神经营养血管丛的形成。结论:提供了小腿穿支皮瓣的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3例膝下内侧血管皮瓣临床应用实践总结,对该皮瓣应用的手术适应证,方法,注意事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例膝下内侧血管皮瓣临床应用均获成功。结论膝下内侧皮瓣具有血管蒂较深,较隐蔽的特点,可用于转位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尤其是在隐动脉损动时,可用于替代隐动脉皮瓣。  相似文献   

4.
颞浅血管额支蒂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带蒂颞浅血管额支皮瓣移位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32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的头面部进行解剖,并对颞浅动脉的走行,分支、分布进行观测,并在尸体上进行手术设计。结果:颞浅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穿腮腺实质上行,在颧弓上方分为额,顶两终末支,额支又于外眦上方分为额顶支和额眶支。额支、额眶支血管外径均在1mm左右,可游离血管蒂长度为130mm以上。结论:以颞浅血管额支为蒂的皮瓣可用来移位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5.
王占林  唐举玉 《西部医学》2007,19(6):1186-1187,1190
尽管有位置隐蔽、无毛及皮肤弹性好等优点,但是在早些年,上臂内侧皮瓣由于血管解剖的变异,仍然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显微技术的发展,今天它已成为手外科特别是额面外科的良好皮瓣。  相似文献   

6.
阴茎皮肤和包皮血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临床应用阴茎皮肤和包皮皮瓣修复尿道下裂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8例新鲜阴茎标本,经明茎背钱动脉灌注有色明胶和组织切片观察血管走行和配布。结果:阴茎皮肤和包皮由明茎背浅动脉供应,并且包皮外板和内板的血管是连续的。左、右阴茎背钱动脉之间存在吻合;在真皮网状层和乳头层之间有乳头下层血管网,并由该血管网发分支供应表皮。包皮血管主要配布在包皮内板区和外板区,中间区血管配布最少。结论:用阴茎远侧皮肤和分离展开包皮作带蒂岛状皮瓣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腓肠神经因其解剖位置相对稳定 ,层次较表浅 ,近年来已成为自体神经移植的主要供体 ;另外 ,带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皮瓣移植在临床也有较多应用。但对于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和分布情况却鲜有报道。本文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讨 ,供临床手术时参考。1 材料和方法尸体 2 4具 ,其中男性 19具 ,女性 5具 ,共 4 8侧下肢。常规防腐固定并经股动脉末段灌注红色乳胶 ,对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起始、走行、分支和分布进行详细解剖观测。用钢板尺测量血管神经的位置和长度 ,用游标卡尺 (精度 0 .1mm)测量血管和神经的外径。2 结…  相似文献   

8.
柏士平  潘拥军 《安徽医学》2006,27(5):372-374
目的为设计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6侧经股动脉插管灌注红色乳胶溶液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的横径、长度及穿深筋膜点的位置进行观测。结果耳大神经营养血管主要来自耳后动脉皮支及枕动脉肌皮支,其浅出点横径分别为0.48±0.16mm及0.55±0.12mm,穿深筋膜后长度18.96±3.15mm及20.14±4.36mm;营养血管呈节段性分布,于神经旁0.4cm范围内形成顺沿耳大神经的纵向链式吻合血管。结论耳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设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带臂后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解剖20具40侧成年人颈部标本,观测颈部血管的长度、起止点及伴行的神经与相邻颈椎间的关系。认为上颈椎位置较深,数支动脉起至C2~C3高度,显露喉上神经尤为重要;中颈椎应尽量减少对颈内脏鞘和颈动脉鞘的牵拉;下颈椎则要熟悉喉返神经与甲状腺下动脉的关系,手术途径选右侧为宜,以避免胸导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神经移植治疗面神经瘫痪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0例标本上的 6 0侧耳大神经进行解剖观测。结果 :长度均值为 4 3.2 4± 10 .6 1mm ,宽度均值为 2 .6 5± 0 .7mm ,体表投影 :大致相当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至耳垂根部作的连线。结论 :在面部和颈部的神经修复中 ,耳大神经为一理想供体 ;耳大神经的体表投影和颈外静脉是术中寻找耳大神经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上、下唇动脉的解剖学研究来说明以唇动脉弓为蒂的唇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缺损术式设计的科学性。方法对21具尸体唇部进行解剖学观测,研究唇动脉的起源、走行分布、外径及吻合情况。对42例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评价以唇动脉为蒂的唇复合组织瓣修复唇缺损术式的治疗效果。结果面动脉在口角处发出上唇动脉和下唇动脉,在上唇及下唇左右侧的唇动脉互相吻合形成一围绕口的冠状动脉环,位置恒定。42例唇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伤口I期愈合,外形满意。结论唇动脉弓的位置恒定、变异较少,以唇动脉弓为蒂的唇复合组织瓣血供可靠,术后效果满意,是一种理想的修复口唇缺损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血管外科和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72具尸体的大隐静脉主要属支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主要属支注入类型分五大类型;最上属支以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为主,最下属支以股内侧浅静脉为主;注入处外径(平均)最大者为股外侧浅静脉,至隐股点距离(平均)最长者为股内侧浅静脉。结论:在大隐静脉相关手术时,应至少寻找并结扎三支或以上属支;寻找属支时,应在隐股点下方50mm左右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14.
腰神经根鞘的解剖学观察及临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研究腰腿疼痛等疾病与腰神经根鞘的关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0侧成人尸体的腰神经根鞘的有关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察与测量。结果:(1)从L1~L5,根鞘的长度、横径在逐渐增加,倾斜度在加大。(2)左、右根鞘的长度、横径基本对称。(3)由上到下,根鞘开口逐渐减至1孔。结论:(1)根鞘长度、横径的增加,与周围接触范围就加大,危险增大。(2)开口孔数的减少,鞘内的前、后根同时受累的机会就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临床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术)和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AR术)的开展提供齿状韧带的形态学依据。方法:对30例(60侧)成人尸体的齿状韧带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左、右齿尖平均为20齿,最上一齿85.0%位于C1N根上方,最下一齿91.7%位于T12N与L1N根之间,颈脊神经前、后根之间有恒定的齿状韧带。结论:在SPR和SAR术中,齿状韧带的形态、位置、齿数等相关指数,是鉴别前后根的主要依据,尤以颈部为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精索静脉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为精索静脉曲张诊断和手术治疗的最佳方法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男性尸体50具,行层次解剖,暴露精索静脉各段,观察精索静脉在不同部位的支数、外径。结果:精索静脉在阴囊根部平均10.8支,平均外径1.04 mm;在皮下环处平均5.17支,平均外径1.28 mm;在腹环处平均3.44支,平均外径1.46 mm;在腹环上方5 cm处平均2.98支,平均外径2.07 mm。结论:精索静脉的位置越高支数越少,为精索静脉曲张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临床将精索静脉外径大于3 mm作为精索静脉曲张的诊断指标,具有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临床胸神经根性疾患的诊治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60侧成人尸体的胸神经根的有关结构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后根粗于前根,且Tl是最大、最长的。结论:后根,特别是Tl更易受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足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从1998年至2010年应用足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缺损9例,其中外伤4例,骨髓炎3例,肿物2例,皮瓣面积4cm×4cm~6cm×8cm。结果皮瓣及皮肤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2年。皮瓣色泽正常,质地较正常足跟组织柔软、可耐磨、外形轮廓满意。结论足内侧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直肠癌中镶嵌血管(MV)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科室2004年1月至2005年1月间,50例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直肠癌标本。经CD34和CEA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癌组织中的MV表达,并与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生存时间等临床指标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在50例直肠癌患者中发现20/50(40.0%)存在MV表达。Ⅰ期、Ⅱ期、Ⅲ期、Ⅳ期中MV表达的比例分别为1/12(8.3%),1/10(10%),8/15(53.3%),10/13(76.9%)。直肠癌MV表达与淋巴结转移(r=0.441,P=0.001)和远处转移(r=0.423,P=0.002)正相关、与生存时间负相关(r=-0.510,P=0.001)。结论:直肠癌存在MV表达。检测直肠癌中MV的表达对于判断直肠癌的恶性转化、病理过程,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胆囊动脉的解剖学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解剖学和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成人尸体45具(男40具,女5具),解剖、观察胆囊动脉的起源、分支、毗邻关系,测量其管径。结果78.8%的胆囊动脉起源于肝右动脉,且行于胆囊三角内,最后入胆囊。69.2%的胆囊动脉只有一个分支。胆囊动脉的平均管径为0.179±0.05cm。结论胆囊动脉通常由肝右动脉发出。胆囊动脉通常只有1个分支,走行于胆囊三角入胆囊。研究表明,胆囊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管径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存在重要差异。在外科手术中,应对胆囊动脉和胆道的解剖关系注意,以避免对血管和胆管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