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UTI)预处理对肝缺血-再灌注肺损伤(IRI)的影响.方法 将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10)大鼠仅进行单纯开关腹手术,游离相应血管;模型对照组(M组,n=10)大鼠采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UTI组(U组,n=10)大鼠采用肝脏冷缺血-再灌注模型,在切皮时经尾静脉给予UTI,10万U/kg.各组于缺血再灌注后12 h收集血清和肺组织标本,利用ELISA检测TNF-α和IL-6表达水平;切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 与S组相比,M组和U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浓度及肺组织MDA含量均升高(P<0.05),肺组织SOD活性均降低(P<0.05);与M组相比,U组血清TNF-α和IL-6浓度及肺组织MDA的含量均降低(P<0.05),肺组织SOD活性均升高(P<0.05).结论 UTI预处理可明显减轻大鼠肝脏冷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肝脏移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核转录因子kB(NF-kB)的影响,探讨乌司他丁在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对大脑皮质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急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予乌司他丁治疗干预,采用免疫组化法洲定脑组织海马CA1区NF-kB含量。石蜡切片胍染色光镜下观察该区神经细胞形态。[结果]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NF-kB表达均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NF-kB表达于再灌注6h达到高峰,异常神经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乌司他丁干预后,NF-kB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异常神经细胞数减少。[结论]①NF-kB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②在脑复苏救治过程中,乌司他丁可通过抑制NF-kB的表达,抑制炎症反应而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小鼠轻、重度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建立缺血时间分别为90min和180min的小鼠轻度肠I/R损伤模型(模型1)和严重肠I/R损伤模型(模型2)。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1对照组和治疗组、模型2对照组和治疗组,共六组(n=10)。模型1和模型2治疗组小鼠均于缺血结束后再灌注前即刻尾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6IU/g,相应对照组于缺血结束再灌注前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再灌注2h后于下腔静脉采血。观察小肠黏膜的大体损伤情况;采用Chiu氏评分法对小肠病理损伤程度进行评分;检测黏膜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d(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小鼠肠黏膜结构正常,其余各组小鼠均有明显肠黏膜损伤,并伴有黏膜MPO活性增加及血清TNF-α和IL-6水平升高。与相应对照组比较,模型1治疗组小鼠的肠黏膜损伤显著加重,Chiu氏评分显著升高(P〈0.01);但模型2治疗组小鼠的小肠损伤明显减轻,Chiu氏评分显著降低(P〈0.01)。模型1和模型2治疗组小鼠的血清TNF-α、IL-6水平及MPO活性均明显低于其相应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治疗可减轻严重肠I/R损伤但加重轻度肠I/R损伤,这一作用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乌司他丁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探讨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linastatin,UTI)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再灌注时间为1h和2h,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B组于缺血后经颈静脉缓慢泵入UTI(5万单位/kg),A组给予等量等渗盐水,于各时间点检测内毒素(ET)、血浆D-乳酸、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并对肠系膜淋巴结、肝组织行荧光标记菌计数,在光镜下观察小肠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A组各时间点内毒素、血浆D-乳酸、MDA和SOD均显著高于B组,肠系膜淋巴结、肝组织荧光标记菌检出数亦明显高于B组,光镜下观察小肠黏膜损伤呈进行性加重,A组损伤程度明显重于B组。结论:乌司他丁能显著减少肠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释放及ET移位、增强氧自由基清除,从而减轻肠黏膜屏障的损伤和肠通透性增高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UTI)在大鼠原位异体左肺移植模型中对供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16只接受原位异体左肺移植的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对照组受体在供肺通气和再灌注开始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UTI治疗组大鼠也在供肺通气和再灌注开始时接受UTI10 000U/kg,静脉注射。2h再灌注后取供肺肺静脉血测血气,处死动物,取部分供肺行组织学观察,其余部分保存于液氮中,测量供肺干湿重比,提取肺匀浆,测量髓过氧化物酶浓度(MPO),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mRNA表达和IL-8浓度。结果在UTI组,供肺肺静脉血气示PaO2/FiO2显著高于对照组[(38.62±0.75)kPavs(31.57±1.85)kPa,P<0.05)],移植肺干湿重比[(4.74±0.28)vs(5.00±0.12),P<0.05]、ICAM-1mRNA表达和MPO[(0.63±0.23)vs(0.84±0.22),P<0.05]浓度均低于对照组,病理示治疗组组织损伤轻于对照组。但治疗组IL-8[(173.43±27.64)vs(76.22±12.42),P<0.001]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UTI对大鼠单肺移植模型中移植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中肺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体外循环(CPB)期间肺组织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健康成年犬分为对照组(C组,n=6)和乌司他丁组(U组,n=6).建立CPB模型,两组均在转机前(T1)、阻断升主动脉15 min(T2)、45 min(T3),开放30 min(T4)、60 min(T5)取肺组织和静脉血.测血浆黄嘌呤氧化酶(XOD)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肺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图象分析及光镜检查.结果 CPB后,U组各时点血浆XOD含量、肺组织MPO活性及肺组织ICAM-1的平均灰度值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 乌司他丁可能通过抑制肺组织ICAM-1的表达,减少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内聚集及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减轻CPB后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对肢体缺血再灌注(LIR)致肺功能损伤的防护效果并探讨其保护机 制。方法: 选择应用止血带的下肢手术病例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乌司他丁组,各15例。对照 组在上止血带前10min静滴生理盐水100mL;乌司他丁组则在相同时间内静滴乌司他丁注射液 (0.6×104U/kg)100mL,于上止血带前(T0)、上止血带后1h(T1)、松止血带后0.5h(T2)、2h(T3)、6h (T4)、24h(T5)取血进行血气分析,计算P(A-a)DO2和OI值,并测定血浆中NO、ET-1、IL-6浓度 值。结果: 对照组在T4时点P(A-a)DO2值较T0点增大(P<0.01),乌司他丁组各时点组内变化无统 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组T4时点的差值增大幅度小于对照组(P<0.05)。各组OI值变化与P (A-a)DO2值相反,而两组PaCO2值在T2、T3时都有升高(P<0.01),T4时点恢复,且两组间差异无统 计学意义(P>0.05)。两组T1、T2、T3、T4时血浆NO浓度下降,乌司他丁组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且 在T3、T4时NO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血浆ET-1、IL-6浓度变化则刚好相反。结论:乌 司他丁通过抑制炎性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抑制ET-1释放、减轻NO消耗、抑制体液炎性因子 的过度作用,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对肺的损伤,改善LIR后的肺氧合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肺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比较两种不同剂量的保护效果。方法 3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单纯热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 group,IR group)阻断左肺门1 h后,开放左肺门再灌注2 h,取左肺静脉血行血气分析后,处死大鼠。左肺上段测湿干比(Wet/Dry Ratio,W/D),中段做组织切片,下段检测MPO浓度;乌司他丁常规剂量组(ulinastatin conventional dose group,UC group)阻断左肺门前,阴茎背静脉注入乌司他丁10 000 IU/kg,其余程序同IR组;乌司他丁大剂量组(ulinastatin high-dose group,UH group)阻断左肺门前,阴茎背静脉注入乌司他丁20 000 IU/kg,其余程序同IR组。结果 IR组与UH组比较,血气分析中肺静脉血的氧分压(PO2)与W/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9.5±18.3)mmHg vs.(128.5±17.7)mmHg,(5.30±0.13)vs.(5.08±0.25),P<0.05];MPO浓度检测结果,IR组、UC组与UH每两组间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57.36±10.51)ng/mL,(45.74±8.13)ng/mL与(28.30±6.28)ng/mL,P<0.05];组织切片可见IR组较UC组和UH组炎性细胞浸润明显。结论 乌司他丁对大鼠肺脏的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且存在剂量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肾脏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粘附分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大鼠肾脏缺血预处理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时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变化,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大鼠30只,分为心肌缺血再灌注(MIR)组,MIR+肾脏缺血预处理(RIP)组和假手术对照(sham)组,取缺血心肌用原位杂交法检测ICAM-1 mRNA、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CAM-1蛋白质表达水平,观察分析心肌梗死范围、中性粒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与Sham组比较,MIR组和MIR+RIP组各时相点ICAM-1 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显著增加.肾脏预处理后即刻ICAM-1mRNA和蛋白质表达与MIR组比较有所减少,但无统计学意义,RIP后24 h ICAM-1mRNA和蛋白质表达均显著减少(与MIR组比较,P<0.01).结论:心肌缺血再灌注时,ICAM-1参与介导了中性粒细胞对组织细胞的粘附、浸润和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发生、发展,RIP可通过减少ICAM-1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水平减轻MIR所致的心肌坏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ICAM-1在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全胰十二指肠移植组。于再灌注后1h、3h、6h取血测定血清淀粉酶水平,并切取胰腺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及ICAM-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移植组胰腺组织损伤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加重,血淀粉酶升高,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直接相关;而对照组胰腺组织损伤不明显.血淀粉酶不升高。(2)移植组各时段ICAM-1均表达,且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加,对照组ICAM-1不表达。结论 中性粒细胞的活化以及释放出各种蛋白酶和活性因子.是导致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直接原因。ICAM-1参与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的影响及其对心肌保护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min,再灌注120min的方法,建立大鼠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治疗组(EPO 5000IU/kg)3组,每组10只,测定再灌注末血清和心肌组织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蛋白的表达,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组细胞上清液中LDH、MDA含量明显升高(P<0.01),SOD活力则显著降低(P<0.01),缺血组再灌注组凋亡率均升高明显(P<0.01)。治疗组的LDH、MDA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P<0.01),SOD则高于对照组和缺血再灌注组(P<0.01),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再灌组的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有少量iNOS表达,缺血再灌注组iNOS表达升高(P<0.01)而EPO治疗组表达减少(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PO抑制iNOS蛋白的表达以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从而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叶帆  李明星 《医学综述》2012,18(14):2263-2266
超声造影(CEUS)目前已成为定量研究实质脏器血流灌注的新手段。如何监测由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肾损害及经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是一项重要的临床课题,而CEUS及其定量分析技术能反映肾皮质血流灌注特点及监测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肾皮质微循环的变化规律。现就实时CEUS在诊断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评价其治疗疗效中的作用予以综述,以期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抗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动态观察脑缺血1h,再灌注3、6、12、24、48h大鼠大脑缺血侧皮层、纹状体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mRNA、蛋白表达和电针的调节作用。[结果]脑缺血区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ICAM-1和P-selectinmRNA发生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h,ICAM-1mRNA在脑缺血/再灌注12h达到高峰(组内比较,P<0.01);P-selectinmRNA高峰出现在脑缺血/再灌注6~12h(组内比较,P<0.01)。脑缺血区毛细血管ICAM-1和P-selectin蛋白表达发生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h,高峰均出现于脑缺血再灌注24h(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并持续至脑缺血再灌注后48h;醒脑开窍针刺法可显著降低缺血区ICAM-1和P-selectinmRNA和蛋白表达(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P<0.01)。[结论]早期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可能通过下调脑缺血区黏附分子ICAM-1和P-selectin的mRNA和蛋白表达而防治脑缺血再灌注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细胞间粘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改良模型 ,设定假颅脑外伤模型组、颅脑外伤模型组及亚低温组。取伤灶区脑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 ,作ICAM 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境下计数ICAM 1阳性血管数 ,同时通过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检测ICAM 1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亚低温组伤灶侧脑组织中ICAM 1阳性血管数及ICAM 1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颅脑外伤模型组 (P <0 .0 1)。亚低温组MPO活性明显低于颅脑外伤模型组 (P <0 .0 1)。结论 :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少伤灶区脑组织中ICAM 1的表达及中性粒细胞浸润 ,有助于改善创伤性脑损伤后炎症反应所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糖及NF-κB抑制剂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PDTC)对大鼠成纤维细胞中,细胞间黏附蛋白-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管成纤维细胞(NRK);葡萄糖孵育下分6组:正常对照组,高糖1组,高糖2组含葡萄糖分别为5.6,15和30 mmol/L,干预组在葡萄糖30 mmo/L基础上分别加入PDTC 5,10和20μmol/L;RT-PCR检测24,48 h后各组ICAM-1 mRNA表达水平;免疫细胞化学(ICC)法检测24,48 h各组的ICAM-1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高糖组ICAM-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呈剂量时间依赖性;而不同浓度PDTC干预后,ICAM-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而且与PDTC呈剂量时间依赖性。结论:NF-κB抑制剂PDTC可以下调高糖环境下NRK中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亚低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对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穿线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设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置于冰毯机上和常温操作台上,使其肛温分别保持在(34±0.5)℃和(37±0.5)℃。12h后断头取脑,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缺血区ICAM-1阳性血管数目。结果实验组ICAM-1的表达较对照组下降。结论亚低温可降低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ICAM-1表达,推测亚低温降低ICAM-1表达是亚低温减轻脑缺血性损害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测定肾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脂质运载蛋白(NGAL)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反映肾脏热缺血损伤程度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建立大鼠肾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根据热缺血时间将大鼠分为对照组(热缺血0 min组)、热缺血15 min、30 min、45 min和60 min组.再灌注8h后,HE染色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肾组织NGAL的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胞质中NGAL的含量,下腔静脉抽血并测定血清肌酐(Cr)含量.结果 随着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肾小管肿胀坏死程度加重,肾组织NGAL表达增强,血清Cr增高.对照组、热缺血15 min组和30 min组肾组织NGAL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与Cr相比,肾组织NGAL可更敏感、准确地反映热缺血30 min内大鼠肾功能情况,联合病理学检查则可更好的反映热缺血损伤对肾脏功能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缺损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建立在体心肌缺务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前后不再时点取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用抗鼠ICMA-1的表达,测定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1)再灌注9小时后再灌注区ICMA-1表达上调。(2)心肌MDA含量再灌注1小时时达高峰;(3)心肌NO含量进行性下降。结论:心肌缺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转导通路在缺血后处理(I-postC)减轻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48只雄性健康Wistar大鼠,无创动脉夹夹闭右侧股动脉4 h,松夹再灌注12 h或24 h建立大鼠右后肢I/R损伤模型,随机分为I/R组(n=16)、缺血预处理(IPC)组(5 min缺血/5 min再灌,3个循环,n=16)及缺血后处理(IpostC)组(1 min再灌/1 min缺血,3个循环,n=16).分别于再灌注后12 h、24 h取标本.观察骨骼肌组织形态学、湿,干重比、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TOR的表达.结果 I-postC和IPC组的骨骼肌水肿明显减轻,MDA和MPO指标亦明显降低,与I/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I-postC组和IP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I-postC和IPC组mTOR蛋白产物表达显著增加,与I/R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I-postC减轻大鼠后肢骨骼肌I/R损伤,与缺血预处理可能存在共同的作用机制,及通过激活mTOR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