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山西省部分大学生自杀意念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研究大学生的人格、应激、生活事件、心理症状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开展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应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防御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对山西省普通高校一-三年级4882名本、专科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并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在高度负性生活事件中可产生自杀意念;心理健康且没有负性生活事件诱发的大学生不会产生自杀意念。心理症状严重且有精神质的大学生即使没有负性生活事件的诱发,也可产生自杀意念。结论 心理症状、精神质是产生自杀意念的主要因素,而负性生活事件是自杀意念的诱发因素,但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了解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学生自杀行为的预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运用两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采用青少年健康调查问卷、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儿童期虐待问卷、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等对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的6 139名中学生进行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学生自杀行为影响因素.结果 1 241名(20.2%)中学生在过去12个月里有过自杀意念,250名(4.1%)在过去12个月里尝试自杀.中学生自杀意念与女性、不住校、独生子女、吸烟、与教师关系较差、与同学关系较差、存在校园暴力行为、被躯体虐待、性虐待、被情感忽视、有抑郁症状、有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67,1.64,0.84,0.72,0.67,0.58,2.06,2.45,2.12,1.68,2.82,1.62);尝试自杀与女性、不住校、吸烟、与教师关系较差、与同学关系较差、存在校园暴力行为、被躯体虐待、性虐待、被躯体忽视、有抑郁症状、有睡眠障碍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1.52,2.25,0.52,0.49,0.47,1.79,2.17,1.97,1.94,3.14,1.66).结论 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自杀意念较为普遍,教师和家长应高度重视,早期识别学生的自杀风险,以减少自杀相关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张东伟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675-677,680
[目的]分析大学生死亡态度的现状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河南省8所高校的129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大学生在自然接受维度上的总均分最高,逃离接受的得分最低;②宗教信仰、参与葬礼次数对大学生的死亡态度有重要影响(P﹤0.05~0.001);③EPQ的精神质、内外向、神经质、掩饰性的得分与与死亡态度的相关因子存在相关关系(P﹤0.05~0.001);④个人生活事件各因子均与死亡恐惧、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呈正相关,与自然接受呈负相关(P﹤0.001)。[结论]①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适时开展生命教育;②通过各种途径塑造学生良好人格;③对大学生生活中出现的负性事件,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  相似文献   

4.
自杀是蓄意或自愿采用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精神病,在病理性激情、幻觉或妄想影响下都可出现自杀行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自杀是一个人经历强大的心理刺激时激发的内部冲突而导致的行为。这种刺激不仅可以使一个人倒退为更原始的自我状态,也可以使人将对别人的攻击、对社会的对抗内向投射于自己,形成自残或自伤。也就是说,自杀的大多数人不是精神病患者,而是面临强大的心理刺激、形成内部心理冲突的正常人。  相似文献   

5.
了解大学生自伤行为与其心理因素和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为大学生自伤行为的干预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方便抽取北京市2所大学在校学生794名,调查过去1 a内自伤行为的发生率和频率,同时测量自尊、自我挫败感、抑郁症状、边缘性人格障碍症状、无效家庭环境及父母教养方式,探讨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 有11.8%的大学生在过去1 a中有过1次或以上自伤行为,男生发生率(15.3%)高于女生(8.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是自伤的危险因素(β男=3.42,P=0.025;β女=2.33,P=0.001),而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β男=-2.10,P=0.002;女生:β女=-1.60,P=0.045).结论 自伤行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家庭教养方式对自伤行为有重要影响.应研究以家庭辅导为主的干预和预防策略.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学生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其与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干预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825名大学生进行一般人口特征、心理复原力、自悯、宽恕等方面调查.结果 大学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准备、自杀行动报告率分别为9.9%,3.5%,2.5%和1.8%,自伤行为报告率为11.8%.与宽恕他人维度得分中分组相比,宽恕他人得分偏高是自杀心理行为(OR=0.26)和自伤行为(OR=0.31)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心理调适能力各量表总分中,与心理复原力量表(CD-RISC)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是自伤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2.11),高分组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负相关因素(OR=0.51)(P值均<0.05);与自我怜悯量表及Hearland宽恕量表得分中分组相比,低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的正相关因素(OR值分别为1.66,2.28),高分组均是自杀相关心理行为(OR值分别为0.33,0.44)、自伤行为(OR值分别为0.35,0.39)的负相关因素(P值均<0.05).结论 心理复原力、自我怜悯、宽恕水平与自杀相关心理行为和自伤行为关系密切.高校可通过提高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来降低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调查广州市大学生登革热的防控基本知识、疫情相关态度及行为,为更高效地遏制高校登革热传播,更好开展高校防控工作提供科学根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通过匿名自填问卷的方式对广州市1 564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 564名大学生中有1.4%在调查前2个月期间被确诊为登革热,48.5%学生担心自己在这次疫情中受到感染;受访大学生登革热防控知识的平均得分为(72.7±16.4)分,不同专业、地区的学生登革热防控知识存在差异;受访大学生登革热防控行为的总实施率为69.3%,其中“及时清理宿舍及周围积水”的行为实施率最高(85.0%);大学生获取登革热防控信息的主要来源是网络(67.6%);性别、专业、年级、生源地、防控知识和防控态度是登革热防控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 本次受访大学生的登革热感染率较高,但防控态度积极,防控知识及行为仍需加强与完善,高校仍需要有针对性加强宣教和相关防控措施,避免疫情的再度复燃。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实习护理专业学生(护生)死亡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其与死亡态度、死亡应对自我效能的相关性,为构建提高实习护生死亡应对能力的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1年11月—2022年1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7所医院的449名实习护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死亡应对能力量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及死亡应对自我效能量表进行线上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石家庄市实习护生死亡应对能力总分为(129.70±26.66)分,正向死亡态度总分为(62.60±13.81)分,负向死亡态度总分为(34.71±9.04)分,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总分为(92.56±17.83)分,死亡应对能力与正向死亡态度和死亡应对自我效能均呈正相关(均P<0.01),与负向死亡态度呈负相关(P<0.01)。学历、家中对死亡话题讨论频率、在医院参加死亡教育培训频次、负向死亡态度、正向死亡态度及死亡应对自我效能是影响死亡应对能力的主要因素(均P<0.01),可解释总变异的43.7%。结论 石家庄市449名实习护生死亡应对能力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提示石家庄市相关院校...  相似文献   

9.
于格  谢一心  周静  王卫红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679-1681,1684
全面了解大学生的自伤和自杀现状,为采取有效手段预防和干预可能的自杀行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杀意念自杀行为发生率调查表、生命质量问卷、冲动性人格特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市12所高校的31 8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有527人(1.7%)报告曾经有过自伤或自杀行为,女生的自伤报告率(1.92%)高于男生(1.34%)(x2=16.127,P<0.05);有自伤经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生命质量低于无自伤经历的大学生,自杀意念和冲动性高于无自伤大学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性、强迫症状、恐怖是自伤行为的保护因素,来源地为城市、抑郁、精神病性、行动冲动性和自杀意念是自伤行为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 发生过自伤行为的大学生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群体,在缺乏干预的情况下可能成为自杀的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对自杀的态度,并分析自杀态度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问卷调查法对2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大学生自杀的总体态度为矛盾或中立态度;②自杀态度各因子与性别、年级和生活满意度存有显著差异;③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总分无显著相关;④支持利用、支持总分和抑郁与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存在相关关系;⑤回归分析发现,抑郁、支持利用、生活满意度与对自杀行为、自杀者家属、安乐死的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结论 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生活满意度、抑郁、支持利用的影响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在校本科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为自杀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分层按比例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复合性国际诊断交谈表3.0(WHO-CIDI-3.0)对在校本科生进行访谈。结果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和自杀未遂的发生率分别为5.3%、0.5%和0.4%;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来的与自杀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女性、医学和理学专业、单亲家庭、成长过程中在家所受的体罚多、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系不好、父母亲曾有过自杀行为及有过自杀计划。结论在校大学生的自杀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应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关注特殊群体,有效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了解中学生生命意义状况及其与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为提高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从北京、山东、四川、湖南和广西随机抽取初、高中生共1352名,采用问卷测量其生命意义、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自杀意念和价值观.结果 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普遍不强,高中生的生命意义得分低于初中生(F=10.14,P<0.01).学生生命意义感减弱时,主观幸福感降低,心理健康水平下降(r=-0.40,P<0.01),自杀意念增多(r=-0.33,P<0.01).在价值观方面,低生命意义组学生更看重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x2值分别为11.87,11.57,P值均<0.01),高生命意义组更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为社会做贡献(x2值分别为5.46,12.38,P值均<0.05);高生命意义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对一个人最重要的事物是信仰(x2=5.92,P<0.05).结论 中学生生命意义缺失将带来严重后果,应设法提高中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中国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现况,为进行高校饮食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目的抽样和方便抽样混合的抽样方法,对中国7省市28所不同类型高校非毕业年级学生5 070名使用自编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内容主要为大学生人体质量指数、自我体重评价和不良饮食行为情况,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调查对象超重和肥胖者的比例为7.5%,所调查的几类不良饮食行为的报告率均超过30%,各类不良饮食行为报告率在性别、不同地域高校和不同类型高校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不同体型和不同自我体重评价的大学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中国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较普遍,应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大学生自杀干预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1年11—12月对北京地区6所高校的1186名在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1186名调查对象中,有自杀意念者307人,自杀意念平均为(9.61±6.48)分,占25.8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类别、专业满意度、独生子女状况、家庭和睦状况、身体健康状况,以及学校是否设有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是大学生有无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表现为文史类专业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所占的比例是艺体类的2.08倍,独生子女中有自杀意念的比值是非独生子女的1.40倍,而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家庭和睦以及学校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比例分别是身体健康状况不好、家庭不和睦及学校未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大学生的0.68、0.49及0.59倍。结论北京地区高校大学生的自杀意念较高,高校应加强自杀预警和干预体系,降低自杀意念,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中学生自伤与自杀心理行为的流行状况及其相互关系,为实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整群方便抽样方法,对安徽省淮北市6所中学2 707名中学生的自伤和自杀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 707名中学生最近1 a内自伤行为的总报告率为35.2%,62.4%的自伤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排名前3位的自伤行为分别为故意打自己(19.0%)、故意掐伤自己(15.7%)、故意拽头发(12.2%);自杀行为总报告率为16.8%,32.5%的自杀行为者具有反复性(≥3次),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分别为16.2%,7.4%,3.1%。女生总自伤行为、自杀意念、自杀计划的报告率均高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中生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有自伤行为的中学生自杀行为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伤行为者(P值均<0.01),有自伤行为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及自杀未遂风险分别是无自伤行为者的5.571,7.735,8.020倍。结论自伤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应及早对青少年实施综合性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向晋辉 《中国学校卫生》2012,33(8):914-915,919
目的 了解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网络聊天群随机抽取426名在校大学生,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非婚性行为发生情况及相关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匿名调查.结果 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的发生率为27.5%,其中男生为28.6%,女生为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10,P=0.578).大学生非婚性行为发生率在不同性生理成熟年龄、认识性行为途径、朋辈状况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005,9.318,68.380,P值均<0.05),在不同家庭结构、家庭教养方式和学校类型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378,0.963,2.745,P值均>0.05).结论 性生理成熟年龄、认识性行为途径及朋辈中发生非婚性行为的比例对大学生非婚性行为的发生率有显著影响.大学生性教育应从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多个层面进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攻击行为与家庭教养方式、人格、自尊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为大学生攻击行为研究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 采用线性结构方程并建立模型来探讨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通过建立大学生攻击行为模型发现,大学生攻击行为受人格变量直接和间接影响;而自尊对攻击行为仅产生直接影响,效应指数为0.19;家庭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通过人格变量和自尊中介因素对大学生攻击行为起不同程度的间接作用,分别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0.062),父亲惩罚、严厉(0.147),父亲偏爱被试(0.094),母亲惩罚、严厉(0.001),客观支持(0.056),主观支持(0.021),对支持的利用度(0.027),精神质(0.258),内外向(0.014),神经质(0.430);神经质对攻击的直接效应值最大,达0.360.结论 加强大学生个性辅导,提供给他们物质支持和精神理解,使他们在良好家庭氛围中以更好的心态来进行学习、工作和交往,可减少攻击行为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态度、看法及其影响因素,为在高校开展自杀预防与干预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应用贝克抑郁量表(BDI)和自杀态度与知识量表,对暨南大学的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0.7%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程度是相似的,认为自杀是不可预防、不可以自我控制的分别占21.5%和15.5%,45.3%的大学生歧视自杀。有自杀意念的学生比无自杀意念的更倾向于认为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程度相似、自杀不可预防、自杀无法自我控制;女生比男生更认同自杀是可以自我控制的;经济/管理类学生、来自香港、澳门、台湾的学生、家庭经济好的学生更加歧视自杀;个人每月生活费、家庭对本人读书的负担、学习成绩满意度是影响大学生自杀看法与态度的因素。结论应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自杀行为的正确认识,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预防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北京市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技能水平及影响因素,为制订和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北京市6所高校905名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及健康技能调查.结果 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率为68.95% (624/905);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及是否选修健康教育课大学生健康技能掌握程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专业类型、健康知识得分对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结论 大学生健康技能水平与专业因素有关.应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技能方面的教育和咨询服务,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大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平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医学生早餐现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学校改善医学生早餐饮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自制问卷,分层整群抽取了630名医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医学生早餐知识平均得分为(8.52+2.81)分,不同性别、年级和专业早餐知识得分均不同(均有P<0.05).仅48.1%的医学生每天吃早餐,24.4%注意早餐卫生,早餐质量优良率仅占35.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认为早餐不重要、体重自我评价偏重是医学生不能每天吃早餐的危险因素.港澳台生、认为早餐不重要、体重过低是不在8点前吃早餐的危险因素.男生、母亲初中及以下文化、早餐知识贫乏是不注意早餐卫生的危险因素.低年级、中医专业、早餐知识贫乏、认为早餐不重要是早餐质量不优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学生早餐知识缺乏,学校应多途径加强早餐宣传教育,特别是对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