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简要阐述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周德安主任医师的学术思想精华--"针灸六治"理论的基本内容,并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周老师学术思想的主要特点,提出了"周氏针灸要方"的学术观点,对常用"周氏针灸要方"的方穴组成、功用、适应症和主要特点进行提炼.  相似文献   

2.
万兰清 《江西中医药》2007,38(12):74-75
中医就是中医,为什么现在强调提出个"纯中医"(还有"铁杆中医")?一时间,赞同的、不以为然的,纷纷发言,好不热烈.事关中医发展大计,凡中医无不关心. 为什么要强调一个"纯"字?无它,实因现代中医绝大多数都"不纯"了.表现在: (1)中医看病也拿个听诊器,而不是仔细号脉甚至不号脉,还讥笑号脉是"作神作脉"(民间取笑故作姿态者语);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伤寒论>"辨证论治"理论和规律,以及它和现代医学"辨病论治"的区别与联系,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日新月异的进步,中医要有自信地走向未来,那么中西医结合是发展中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不但学问精深,而且很喜欢玩,被人们戏尊为"大玩学家".耄耋之年还应人之约,写下了一幅题词:"玩是人生的基本需要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研究玩的学术,要掌握玩的技术,要发展玩的艺术."他说自己要活动老、学到老、玩到老,笑称自己寿白"玩"中来.  相似文献   

5.
论姜春华"截断扭转"与"先证而治"的辨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润浦 《北京中医药》2010,29(8):586-589
通过分析姜春华老师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医环境及亲身经历,特别是社会民众对中医疗效的迫切需求,认为中医治疗急性病关键是要开拓思路,在快速控制病势、提高疗效上有所突破,能掌握有中医特色的、能截灭病原而又能减少毒副作用的截断方药.由于急性病具有起病急、发展快、变化速、来势凶、病势重、威胁大等临床特点,其特性表现在于"急",治疗手段就要求"早"、"速"、"效",因此用截断扭转手段救危截变,快速有效地控制病情的发展蔓延,对于急性病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特别提出姜师的"截断扭转四法"与"先证而治"有密切关系.截断扭转四法,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先证而治的思想.先证而治,就是要掌握疾病整个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料知预后,提前一步,有预见性地先发制病,未症先治,药先于证,在相应的证出现之前预先落实截治措施.先证而治,是阻断、制止、实效预防疾病破坏性进展的重要措施,也是姜师倡制截断扭转辨证思想的重要理论根据,对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有着重要的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6.
历代对<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众多.笔者从如何"养"的角度出发,梳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系统理论,提出春夏要利于生长之气,秋冬要利于收藏之气.如何"利于",具体的方法很多,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医学中"心主神志"的说法,历来引起激烈的学术讨论,这种讨论也引起中医理论是否科学,怎样修正的探讨.笔者认为中医理论必然要发展,但一定要在充分了解及正确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譬如,先秦古人及早期的中医学并不是不知"脑主神志",而是由复杂的、综合的历史因素决定了"心主神志"一说,到封建社会中后期以至于今天人们反而逐渐地不了解这种历史变革过程,现今的争论也正缘此而起.笔者试将先秦古人及中医学关于"脑主神志"的资料初步作以归纳.  相似文献   

8.
缪希雍,字仲淳,号慕台,明代著名医学家.对伤寒、脾胃、血证、中风诸证均颇有心得,给后世医家以很大启发.其对血证提出的"吐血三要法",得到诸多名家的首肯与赞赏.如王肯堂、张璐、叶天士、唐宗海等诸大家论治血证时,纷纷引用其"吐血三要法".而"补血须用酸枣仁"这一观点正说明了三要法的至要之处.  相似文献   

9.
坚持"三个面向"提高人才素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党的基本路线在教育指导思想上的集中体现.中医药高等教育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中医药人才,是我们中医药院校的神圣职责.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晚清学者廖平"脉学"著作的考察和研究,认为廖平"脉学"思想尽管是以<内经>为价值取向,对<难经>倡导诊脉"独取寸口"的学说提出挑战而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他敢于对中医"脉学"经典著作"疑经辨伪"的精神和方法,反映出他谋求中医脉学创新、发展的愿望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对推动中医脉学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漫谈"感冒"     
笔者结合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对感冒这一疾病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提出自己一些独特的见解.认为感冒是中医临床第一病,乃"百病之首",需要特别重视.诊断时既要对其出现的"规范"症状切实掌握,又要对"非规范"症状进行分析,才不会出现误诊误治.治疗时在"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坚持"轻可去实","在卫汗之可也"的治疗原则.用药以轻灵见长,力求细腻到位,并结合一些具体病例,对患者在多种复杂兼病情况下发生感冒时如何辨证治疗进行了分析,反对盲目使用西药退热剂;对感冒病的调护,也提出了不同于书本并确有良好效果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2.
罗萍 《江西中医药》2007,38(12):14-15
张仲景在《伤寒论》阳明篇中论述须有"胃中燥,大便必硬"、"大便难"、"胃中有燥屎五六枚"等才能用承气汤.后世医家大多遵守张仲景,对承气汤的适应证认为须有大便硬结不通或通而不爽的腑实见证,而对阳明无形热盛无便秘者多不用承气汤攻下.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逐邪勿拘结粪",认为承气汤是"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强调要早下,勿拘"下不厌迟"之说.此理论在继承张仲景攻下法基础上,补充和发展了下法的运用范围,且对现今急性热病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证素辨证"体系的认识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翠田 《中医杂志》2005,46(9):652-653
"证素辨证"是在认识中医学各辨证体系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个清晰化的辨证体系,也是奠定中医学研究规范化、客观化、标准化、科学化的基础,有利于推进中医学的发展.对"证素辨证"的内容、必要性、意义作了总结,并对如何开展这一研究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明确了高等院校具有科学研究的职能,提出了要把高校建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  相似文献   

15.
李崇超 《江苏中医药》2006,27(11):61-62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有"肾欲坚",敦煌出土的陶弘景的《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中有"肾德在坚",的说法,中医的"肾"和"坚"的关系,在中医著作中是常见的.从字源、认识论、中医肾的功能、肾脏用药以及中国古代对于人体的认识,都能体现中医的"肾"和"坚"有着密切的联系,对"肾"和"坚"的关系的理清,也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探讨中医理论的一般特性和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6.
高克俭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多种疾病50余载,其中以心血管疾病为主。他以"西学中"的独特视角,提出了开创性的"望、闻、问、切、触、叩、听、仪"八诊之诊法,通过该方法可尽可能多获取患者信息,然后把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找出适合于中医传统的创新结合点。八诊的提出,既继承了传统中医的"望闻问切"之优势,又融合了现代医学的科技手段,能最大限度的对患者充分评估病情,为中医的"真正的整体观"发展提出新的思路及方法,为现代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及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王玲玲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主任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王教授在针灸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过程中,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体会,提出了"阳虚生风"的学说."阳虚生风"的提出,为全面深入理解和体会中医基础理论、求真务实地进行中医临床科学研究、以及客观地发展中医学术都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相似文献   

18.
"肾络痹证"(简称络痹)是近年来的新兴名词,是指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逐渐亏虚,致使痰、瘀、火、毒等有形实邪痹阻于肾络,形成络痹.基于刘伟敬团队提出的"肾络三态"理论,以及肾络中期以"通"为要的治则,笔者选用深入隧络的虫类药以剔邪搜络,深入治疗络痹证.  相似文献   

19.
痛经是困扰女性生活的常见疾病。随着对中医"心"认识的加强,"从心论治"痛经的概念被提出。这一理念受到了古代医学理论的支持,现代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发展的证明,以及现代医学研究的有力支撑。"从心论治"理论为扩展痛经中医治疗的方法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郑秀丽 《四川中医》2007,25(12):5-6
介绍张之文教授运用"开上运中奠下法"治疗COPD的经验,张教授认为此咳喘之机在于"上焦肺气失开,中焦脾气失运,下焦肾气失奠",治法上提出以"上开肺气,中运脾气,下奠肾气"为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