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某部队装甲车辆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以及自救互救对训练伤转归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方法,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训练伤诊断分类标准》进行统计分类,采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某装甲部队1028名官兵进行现场调查,对结果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训练伤总体发生率为40.2%。其中1年军龄者占受伤者的36.8%,高于2年军龄和3年以上军龄者。对训练伤发生的相关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引入模型的变量有训练内容、训练时地形、是否晕车、是否接受过自救互救训练以及训练时动作是否符合操作规范。实施自救、互救措施者,1个月内康复率(分别为93.8%9、4.2%)明显高于未采取自救、互救措施者(分别为76.3%7、6.7%,P<0.001)。结论装甲车辆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1年军龄者是训练伤防护重点;训练伤的发生有多种影响因素,可以有针对地实施预防保护措施;实施自救互救者1个月内康复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某部坦克乘员下肢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分析某部坦克乘员下肢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某部坦克乘员下肢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下肢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发生部位及致伤科目等.结果:1年军龄组下肢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显著高于2年军龄组及≥3年军龄组(P<0.05);2年军龄组与≥3年军龄组下肢军事训练伤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昌林  余占洪 《人民军医》2006,49(8):441-443
目的:调查渡海400m障碍训练伤伤情分布情况,探讨致伤因素和制定防治措施。方法:对2005年度参加渡海障碍训练官兵7129例进行伤情调查,并分析训练伤类型分布、时间段分布、人群分布。结果:全年发生训练伤1091例,总发生率15.3%,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渡海障碍训练伤548例,占全部训练伤的50.2%;军龄〈1年的发生率12.7%,显著高于军龄〉1年的4.9%。结论:严格执行“军事训练健康保护规定”,对提高官兵身体素质,降低训练伤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训练伤的致伤情况。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问卷调查和座谈相结合的方法 ,对 2 0 6名训练伤患者进行调查 ,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结果  2 0 6名伤员中 ,关节扭伤 63例 ,占 3 0 .6% ;四肢骨折 3 7例 ,占 17.9% ;急性腰扭伤 2 5例 ,占 12 .1% ;腰椎间盘突出 2 1例 ,占 10 .2 % ;神经损伤 15例 ,占 7.3 %。结论 改善训练设施 ,合理安排训练内容 ,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逐项落实 ,才能有效地减少各种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新疆某部队 2 0 0 2年度非训练伤发生情况 ,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法 ,对新疆某部队 385 0名军人进行 1年中非训练伤发生情况调查。结果 :非训练伤发生率 10 .2 3% ,例次率 11.32 %。非训练伤例次率干部 ( 17.0 4 % )高于士官 ( 13.0 6 % )、第 2年兵 ( 11.9% )和第 1年兵 ( 9.0 4 % ) ( χ2 =2 1.5 4 ,P <0 .0 1)。损伤类型为碰伤 (占 2 2 .2 5 % ) ,跌伤 (占17.6 6 % )和冻伤 ( 14 .2 2 % )等。结论 :部队要针对非训练伤发生规律 ,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控制和减少非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某边疆部队训练伤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提出训练伤防控改进策略。方法 选取2021-06至2022-06武警某边疆总队基层官兵1年内训练伤病相关资料,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41个中队官兵为调查对象。根据部队任务性质和干预情况,将调查对象分为执勤传统组、执勤干预组、特战传统组和特战干预组。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组训情况、训练伤情况、干预情况四部分。通过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两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训练伤诱发因素应用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训练伤总体发生率为20.52%,软组织损伤占比30.56%,骨与关节损伤占比21.57%。训练前热身、训练中组训、训练后放松的伤病防控效果满意率分别为87.41%、86.56%、34.2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军龄[OR(95%CI)为0.856(0.785,0.932)]和文化层次[OR(95%CI)为0.820(0.703,0.95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军龄越短、文化层次越低,越容易发生训练伤。执勤和特战两个干...  相似文献   

7.
2002年某部军人意外伤害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某部军人意外伤害流行病学特征 ,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用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法 ,对某部 1年中 95 7名军人意外伤害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发生率 33 5 % ,例次率 36 7%。意外伤害随军龄增加而减少 (P <0 0 5 )。意外伤害 35 1例次 (36 7% )中 ,发生在营区内 2 11例次 (6 0 1% ) ,其中军事训练伤(6 1 1% )显著高于非军事训练伤 (38 8% ) (P <0 0 5 )。 1年军龄以下发生军事训练伤例次率 (2 4 8% )高于2年以上者 (P <0 0 5 )。军事训练中意外伤害随军龄增加而减少 (P <0 0 5 ) ,非军事训练伤随军龄的增加变化不大 (P >0 0 5 )。结论 :部队要重视意外伤害的研究与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飞行员军事训练伤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建立有效的飞行员训练伤的预警机制提出建议。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体重、身体素质、飞行年限、训练前准备活动、训练时预防损伤意识、损伤部位、损伤类型、损伤时科目、损伤预防与处理知识的掌握等。调查对象均为飞行员,年龄20~40岁。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6份。结果196例飞行员中有23例发生过训练伤,发生率为11.7%。踝关节扭伤和腰部损伤发生率高,分别占损伤的39.1%和21.7%;发生损伤最多的科目是障碍训练,占训练伤总数的25.6%;飞行年限1年以下的发生率最高,占39.1%;9.7%的飞行员训练中没有预防损伤意识;5.6%的飞行员不掌握预防方法;9.2%的飞行员不掌握损伤处理原则。影响训练伤的发生因素有指挥员预防训练伤意识不强,飞行员心理因素也影响训练伤的发生。结论建立科学合理的预警机制,可有效预防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在高原部队的推广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通过对高原部队训练方式的改变,探讨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对高原部队训练伤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采用组)与传统训练法(未采用组)比较,按甲、乙两部整体抽样,将训练伤调查资料列表分析。结果新兵训练伤发生率采用组较未采用组明显较低(P<0.01);2年以上军龄老兵两组显著差异(P>0.05)。结论 高原强化循环训练法在高原新兵训练中有推广应用价值,对两年以上军龄的老兵无意义。  相似文献   

10.
装甲步兵某部春训期间训练科目与训练伤的分布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装甲步兵在春季共同科目训练期间,训练科目与训练伤之间关系和分布特征。方法由驻军医院骨科医师和部队医务人员组成训练伤调查医疗组,采取逐一询问,以及查阅训练期间营、团卫生部门医疗登记。结果春训期间训练伤共发生78例,占参训人员的5·7%,400m障碍和5km越野发生训练伤占48·7%和39·7%。结论装甲步兵春训期间,在训练科目中400m障碍和5km越野发生训练伤率高,训练伤种类以四肢关节损伤和疲劳性骨折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了解某部坦克乘员延迟性肌肉疼痛(DOMS)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某部坦克乘员1028例的DOMS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发生DOMS 749例,发生率72.9%。其中轻度361例,占48.2%;中度374例,占49.9%;重度14例,占1.9%。腰背部疼痛379例,占50.6%;下肢及臀部疼痛202例,占26.9%;上肢及肩部疼痛168例,占22.4%。2年和≥3年军龄组DOMS发生率均显著高于1年军龄组(P<0.05),而2年和≥3年军龄组差异不显著(P>0.05)。有受伤史组DOMS发生率非常显著高于无受伤史组(P<0.01)。装填训练、射击训练和蹬车训练致DOMS发生率居前3位。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无受伤史、训练科目和动作是否规范进入以DOMS为因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某部坦克乘员DOMS发生率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DOMS的发生与有无受伤史、训练科目和动作是否规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更准确了解军校学员发生训练伤情况,提出可行性预防措施。方法 对全校学员每年随机抽出700~800名进行登记造册,3年总人数2229名。按照学生来源、入学时间、训练科目分析。结果 2229名学员中有778人次发生过不同程度训练伤,占34.9%。具体分析如下:①被调查的1599名地方生,发生训练伤609人次,占调查人数38.1%;被调查的630名部队生,发生训练伤169人次,占调查人数26.8%。②被调查的800名新生,发生训练  相似文献   

13.
张仲柏  解宏伟  杨敏  王辉  董光兵  王正晖 《武警医学》2020,31(12):1038-1041
 目的 对武警驻寒冷地区基层部队执勤战士的训练伤情况进行调查,结合其执勤任务特点为下一步提出合理化预防措施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与查阅相关病例资料相结合的方法观察2017年入伍战士服役期间训练伤分布情况并进行描述。结果 武警某寒区部队战士新训期间、服役1年及服役2年时训练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52,P=0.10)。新训期间的训练伤类型87.3%为急性损伤,损伤部位以下肢为主;服役1年与服役2年战斗班战士的训练伤类型以慢性损伤为主,分别为55.9%和64.3%,损伤部位第一位为腰部,其次为膝部。2年内不同班别训练伤的发生率,战斗班远高于后勤班(χ2=8.12,P=0.04)、(χ2=14.40,P=0.00)。训练伤程度总了解率为14.2%,其中患有训练伤战士对训练伤了解率高于未患有训练伤的战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47.09,P=0.00)。服役1年或服役2年时,训练伤发生时间均集中在冬季,主要原因与对训练伤相关知识掌握不充分相关。结论 战士们在服役期间会出现不同心理状态及不同类型训练伤,积极做好卫生宣讲和疏导工作并及时调整训练内容或训练强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训练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部队训练伤的影响因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408名高原地区官兵的衔职、兵龄、年龄、训练伤情况等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措施,降低受伤率。结果训练伤发生率为16.2%。衔职中,训练伤构成比最多的为义务兵。兵源中,训练伤构成比最多的为农村组。训练程度中,训练程度繁重组训练伤比例远大于正常组。海拔中,训练伤构成比最多的为>4000m组。文化程度中,训练伤构成比最多的为大学组。工作压力中,训练伤构成比最多的为一般组。睡眠效果中,训练伤构成比最多的为一般组。除训练伤中训练程度的组内有差异外,其余组的组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另外,高原官兵训练前对场地进行危险排查的占总人数的87.2%,训练前进行热身活动的占94.6%,训练前带训干部会做标准示范的占86.0%,每月会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的占74.9%,定期组织卫生方面的知识竞赛、板报评比等活动的占76.5%,健康教育内容是官兵所感兴趣的占92.0%。结论通过克服对高原的恐惧心理、遵循训练原则、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干预,可有效降低驻高原部队官兵的受伤率,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武警某部执勤任务的特性,并结合其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制订合理的训练计划,以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方法 以武警部队某基层中队执勤战士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该中队从2015-08至2016-03军事训练伤的分布特点以及执勤任务的性质进行研究,提出合理的训练计划.结果 该中队所担负的执勤任务是看押看守任务,哨位以监墙哨为主;执勤战士训练伤急性损伤占23.70%,慢性损伤占76.30%;腰部损伤占32.67%,位居首位;76.67%的战士认为一级预防是最有效的训练伤预防措施,其中执勤动作不规范是导致训练伤发生的首要因素,占52.00%.结论 结合该中队执勤特性,纠正执勤动作要领以消除长期致伤因素,做好承重部位的放松及恢复训练,合理安排训练课程及制定训练计划,可以有效地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不同兵种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某合成兵种部队各兵种在日常的军事训练中发生的各种训练伤的特点。为有针对性地做好训练伤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设计训练伤调查表,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训练伤发病情况,并进行分类调查统计。结果各兵种由于训练方式、侧重点、强度各不同,所以训练伤各有特点。步兵训练伤以脚部为主,达33.33%,坦克兵训练伤以腰部为主,达16.6%,炮兵训练伤以脚部为主,达14.63%。结论各兵种训练伤各有特点,应该针对不同兵种训练特点分别制订相应的训练伤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刘涛  吴昊 《人民军医》2012,(8):696-697
目的:调查了解武警某院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方法:参照《军事训练伤诊断标准及防治原则》,对某院校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军事训练伤伤类、发生部位及原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132例,发生率为13.5%。国防生学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为20.8%,显著高于士兵学员的6.7%(P<0.05)。军事训练伤伤类以软组织损伤最多,其次为炎症;部位以下肢、上肢和骨折居前3位;致伤科目主要是400m障碍,其次是擒敌技术训练;致伤原因以动作不规范、疲劳训练和训练时保护不当居前3位。结论: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部队训练伤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许加林 《武警医学》2001,12(4):238-239
训练伤问题一直是关系到部队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年来 ,随着科技练兵热潮的不断掀起 ,倡导严格训练、科学安排 ,部队训练伤的发生率由 1995年以前的 13%下降至 10 %左右 ,在世纪之交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降低训练伤发生率 ,提高干战的训练水平 ,关系到部队的稳定与发展 ,关系到部队正规化建设水平 ,关系到各级首长的指示是否落到实处 ,也关系到部队的凝图和战斗力。本人结合平时工作实际 ,在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了部队训练伤发生的特点 ,分析了原因 ,提出了预防措施。供大家参考。1 训练伤发生的特点通过调查分析 ,发现训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分析武警某部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情况、性质、特点及原因,为减少新兵军事训练伤的发生提出科学建议和合理依据.方法 以武警部队某中队为训练伤的研究基地,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系统调研了该中队2014-12至2015-08新兵军事训练伤的损伤特征及原因,提出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结果 该中队战士急性训练损伤为88.33%,慢性损伤为11.67%;其中轻伤多见,占56.67%;腰部损伤为25.49%,居损伤部位第一位;损伤类型则以软组织损伤最常见,为86.20%;技术因素是导致训练伤发生的主要原因.结论 军事训练伤发生率高,应积极做好有针对性的预防,可以大幅降低军事训练伤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了解某部坦克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对某部坦克乘员1028例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军事训练伤的发生部位、致伤科目等。结果:共发生军事训练伤413例,发生率40.2%。其中因射击训练致伤154例,占37.3%;装填训练致伤132例,占32.0%;蹬车、通信、检修致伤分别为64例、32例和31例,分别占15.5%、7.7%及7.5%。损伤类型以碰伤为主,占95.2%;受伤部位以下肢和腰臀部、上肢和肩背部、头部居前3位;引发训练伤的科目以射击、装填和蹬车训练居前3位。结论:坦克乘员军事训练伤发生率较高,损伤类型以碰伤为主,受伤部位以下肢和腰臀部居多,射击训练引发训练伤最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