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总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T PSA)水平及游离PSA比值 (F/T)在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与前列腺癌 (PCa)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 对 10 3例PCa患者及 810例BPH患者T PSA及F/T值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BPH患者血清T PSA <4、4~及 >10ng/ml者分别占 71.7%、2 2 .1%、6 .2 % ,PCa患者分别为 10 .7%、17.5 %和 71.8% ,两组间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 (P<0 .0 0 5 )。当F/T值 <0 .16时 ,两组患者血清T PSA <4及 4~ 10ng/ml的例数差别有极显著性意义 (P <0 .0 0 5 ) ;但T PSA >10ng/ml的患者 ,两组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0 .1

10ng/ml时 ,F/T值则无明显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2.
Finastentide已用于前列腺增生症的临床治疗,并简述其对BPH患者血清PSA水平的影响及前列腺癌的诊断,目前尚少有其对前列腺庙治疗有效的报道,故应用Fil1asteride时应删除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3.
血清PSA水平与前列腺癌的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PSA是一种具有237个氨基酸残基的单链糖蛋白,分子量约为34000,在功能上属于类激肽释放酶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1971年首次发现于精液中,1979年Wang在前列腺组织中也分离出与其相同的糖蛋白,并命名为Prostatespecificantig...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BPH患者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近、远期变化,探讨TURP前后PSA变化的价值及PSA变化与切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209例接受TURP的BPH患者术前、术后5天、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半年的血清PSA水平变化及PSA变化与切除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术前PSA水平为(9.82±9.60)μg/L,术后5天为(5.40±4.04)μg/L,术后1个月为(3.5±3.15)μg/L,术后3个月为(2.56±1.13)μg/L,术后半年为(3.47±1.04)μg/L。术后5天与术前相比,PSA下降约(4.42±8.78)μg/L,术后1个月降至术前的35%,5段时间PSA水平互相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SA4μg/L组PSA下降后仍高于PSA≤4μg/L组。TURP的实际切除质量与应该切除质量相减的均数±标准差,总样本为(-0.941±9.56)μg/L,PSA≤4μg/L组为(0.13±10.53)μg/L,PSA4μg/L组为(-3.83±5.41)μg/L。PSA的变化与切除程度呈正相关(P0.01,R=0.91),并且PSA≤4μg/L组与PSA4μg/L组PSA的变化均与切除程度呈正相关(P0.01,1=0.986,R2=0.924),两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SA在TURP后呈下降趋势,于1个月左右降至正常水平,并且TURP切除的范围越足够,PSA下降的幅度越大。术后长期随访BPH患者TURP后血清PSA水平,能减少前列腺癌的误诊及漏诊。对于监测术前PSA4μg/L的BPH患者应以其术后自身PSA基线为准,衡量其前列腺穿刺活检的指征及前列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通过检测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前梯度蛋白2(AGR2)的水平,探讨其在前列腺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标本46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血液标本20例,健康对照组血液标本2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三组血清AGR2水平.分析血清AGR2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①前列腺癌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GR2水平均明显高于BPH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BPH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前列腺癌组患者治疗后血清AGR2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行前列腺癌手术患者术前血清AGR2水平明显高于术后(P<0.01),行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患者治疗前AGR2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③治疗前血清AGR2水平与前列腺癌临床分期、Gleason病理分级明显相关(P<0.05),血清AGR2水平与PSA水平显著相关(P<0.01);④ROC曲线下面积0.792(95%CI:0.698 ~ 0.886),当临界值为13.75 ng/mL,灵敏度71.7%,特异度75.0%.结论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AGR2水平增高,与临床分期及Gleason病理分级有关,提示AGR2在前列腺癌诊断、恶性程度以及疗效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7.
目的研究复合前列腺特异性抗原(c-PSA)及相关指标在鉴别诊断前列腺癌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前列腺癌诊断特异性。方法分析研究60例男性,经B超、病理诊断证实18例为前列腺癌(PCa),27例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25例为正常对照组。Bayer ACS:180化学发光法测得c-PSA、t-PSA,计算c-PSA/t-PSA比值(c/t)。结果t检验比较PCa和BPH组的c-PSA、t-PSA、C/T和年龄值,前两者P<0.001,后两者P>0.05。分别计算PCa和BPH组的c-PSA、t-PSA的直线相关系数r,PCa组r为0.9812,PCa组回归方程为c-PSA=0.9354×t-PSA-2.91,高度相关。BPH组r仅为0.4109。在100%敏感性时,c-PSA3.75μg/L、t-PSA4.0μg/L、c/t=0.65、c-PSA7.5μg/L c/t0.65的特异性分别为42.3%、38.5%、36.5%、75.0%。结论前列腺癌c-PSA比BPH对t-PSA相关度高。在保持灵敏度100%时,若结合c-PSA7.5μg/L c/t0.65两个指标,将明显提高特异性到75.0%。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增生术后发生前列腺癌12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BPH)术后发生前列腺癌(PCa)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12例BPH术后发生PCa患者的临床资料,PCa距BPH手术时间为10个月~14年,平均5.6年。患者BPH后因尿频、尿急、排尿困难、血尿、疼痛而再次就诊。检查血清PSA异常11例,前列腺结节8例。B期3例、C期3例、D期6例。12例均行双侧睾丸切除术[白膜下睾丸切除4例,3例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联合雄激素阻断治疗10例;内照射治疗骨痛3例。结果:随访4个月~8年,平均4、5年。死亡3例,病变稳定6例,2例病变进展.1例失访。结论:BPH手术不能预防PCa的发生;血清PSA和直肠指检是BPH术后前列腺癌诊断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hy perplasia,BPH)及前列腺癌(prostate carcinoma,PCa)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WI)表现以及灌注值,评价两者对BPH和PC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前列腺疾病的76例患者行常规MRI及PWI扫描,分析BPH及PCa的常规MRI表现及所获得时间-信号曲线(TIC),计算最大灌注斜率(SSmax)。结果 35例PCa及41例BPH的TIC均有明显的上升支,较之BPH组,PCa组TIC上升支较陡峭,峰值高,达峰时间短;PCa组的SSmax高于BPH组(P<0.05)。结论 MRI与PWI联合应用有助于PCa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前列腺切除术后发生前列腺癌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前列腺炎与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偶发性前列腺癌(Incidantal Discovered Prostate Cancer简称IDPC)是前列腺癌的一个方面。世界卫生组织(WHO)描述偶发性前列腺癌为:在术前未被怀疑恶性,手术标本中发现有病变。约有10%被认为是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病人,术后发现偶发癌。既往认为我国前列腺癌发生率较低。近年随人口年寿命的延长和诊断技术水平的提高,发生率有明显增高,并且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我们对IDPC的诊治及预后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随着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逐渐发现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以及由饮食导致的肥胖(食源性肥胖)与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疾病发生及进展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就近几年有关肥胖与前列腺癌、良性前列腺增生关系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创外科是21世纪外科的发展趋势,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作为新兴的微创治疗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发展迅速。1994年Bihrle等报道美国应用HIFU治疗前列腺增生(BPH)初步临床经验,1996年Gelet等报道HIFU治疗前列腺癌(PCa)患者早期临床疗效观察。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证明,HIFU在治疗BPH和PCa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较好的临床效果,并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PH切除术后前列腺癌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9例BPH切除术后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前列腺癌发病距BPH手术时间为0.5~8年,平均4.6年。患者BPH术后主要因尿频、排尿困难、肉眼血尿或骨痛而再次就诊。血清PSA异常8例,前列腺结节5例,同位素扫描(ECT)骨转移1例。9例均行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治疗,1例骨痛者行辅助放疗。结果:7例获随访0.5~8年,其中死亡2例,病变稳定4例,病变进展1例。结论:BPH切除术后的病例仍有发生前列腺癌可能,术后应定期随访,及早发现术后前列腺癌。血清PSA、直肠指检及前列腺穿刺活检是BPH术后前列腺癌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可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晚期或转移者则以内分泌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ABC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39例前列腺癌和10例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前列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高于BPH;高分化前列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明显低于低分化和未分化前列腺癌;发生转移的前列腺癌中微血管密度明显于未转移的前列腺癌。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增生术后发生前列腺癌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4例前列腺摘除术后及2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前列腺癌患者,均经病理报告证实。行双侧睾刃切除及内分沁治疗,结果术后0.5-1年死亡。并就其解剖、组织胚胎学基础、病理学检查、病因及发生机理和诊断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对离体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来源的上皮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进行多种生长因子作用下的综合细胞增殖实验。本研究提示多种生长因子及激素对前列腺细胞作用的失平衡可能与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前列腺增生治疗药物对前列腺癌发病率及病理分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1998年2月至2004年12月1029例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药物治疗史,根据药物治疗史将患者分为非那雄胺组、α-受体阻滞剂组、非那雄胺加任一种α-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组、对照组(未治疗组)4组.收集4组患者的穿刺病理资料,重新阅读病理片,进行Gleason评分.用Stata 7.0统计软件对4组患者前列腺癌发病率及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前列腺癌总发病率为13.5%;非那雄胺组、α-受体阻滞剂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发病率分别为9.8%、16.0%、10.3%、18.6%;4组间发病率比较应用非那雄胺的丙组与未应用非那雄胺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癌患者中病理分级为中高级(Gleason≥7分)的占58.3%,中高分级前列腺癌在4组前列腺癌患者中分别占71.4%、59.6%、67.7%和40.0%.4组间中高分级前列腺癌构成比比较,应用非那雄胺组与未应用非那雄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非那雄胺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能降低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但同时能使发生的前列腺癌的病理级别增高;α-受体阻滞剂没有类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及尿液唾液酸测定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前列腺癌患者血唾液酸(SA)与病情、疗效及血清PSA的关系,按血PSA高低将病人分为3组:A组(治疗前,17例)血PSA≥50μg/L,707%为临床C、D1、D2期,病情进展,前列腺症状或骨痛明显。B组(治疗前,6例)血PSA8~37μg/L,临床分期为C、D期,占50%。C组(治疗后,8例)血PSA<4μg/L,除临床C期1例,余均为临床B期术后,病愈或明显好转。血SA均值,A组为308mmol/L,大于B组281mmol/L及C组214mmol/L;A、C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尿SA结果同血SA,P<005。此外,血PSA与血SA(或尿SA)密切相关,P<001。同为阳性(或阴性)一致率血SAPSA为816%,尿SAPSA为722%。本实验所用“一步法”简便快速,血SA敏感性1000%,特异性781%,不需进口试剂或设备,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检出与病情疗效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