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表现及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腮腺腺淋巴瘤的MSCT及其相关病理学表现。结果:34例共45个肿块,单侧单发23例,单侧多发6例,双侧多发5例。病灶CT表现为椭圆形、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较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楚,部分囊变。增强扫描后动脉期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延迟期强化幅度减退;囊变部分无强化。镜下可见瘤体由双层柱状上皮和淋巴样间质2种成分构成,由于肿瘤组织中上皮和淋巴样组织成分的比例不同,CT表现分为实性和囊性表现。结论:由于腮腺腺淋巴瘤病理表现的特点,其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等,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SCT对腮腺混合瘤和腺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25例腮腺混合瘤及18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比较两者的影像学特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混合瘤多发于年轻患者,病灶单发,多位于腮腺叶非后下极,形态规则或不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伴坏死囊变,囊变常为大片状;腺淋巴瘤多发于中老年男性,单发或多发,多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形态规则或呈浅分叶状,边界清楚,密度可均匀或不均匀,可伴裂隙样囊变,可见血管贴边征。2组在发病年龄、性别、病灶数目、象限、形态、囊变方式及血管贴边征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CT对腮腺混合瘤及腺淋巴瘤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结合病史有助于提高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3.
腮腺腺淋巴瘤的CT、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thin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的12例腮腺Warthin氏瘤的CT、MRI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腮腺Warthin瘤均为单侧发病,男性10例,女性2例,50岁以上8例(66.7%).单发9例,多发3例,共16个病灶,其中9个(56.3%)病灶位于腮腺后下方.病灶呈圆形、椭圆形及分叶状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整,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密度灶;MRI T1WI病灶呈低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囊变区呈更长T1、长T2信号,大多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结论:根据腮腺Warthin瘤的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阚宏  马友章  高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1):1818-1820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点.方法 搜集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16例,分析其部位、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强化特征.结果 16例共见21个病灶,左侧9个、右侧12个;浅叶18个,后下象限16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平均直径2.5 cm;囊变14个;边界清楚19个;动态增强扫描病变显示为对比剂“快进快出”13例,3例显示延迟强化,5例见微血管征;同侧腮腺炎性反应1例,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1例.结论 密切结合腮腺Warthin瘤临床表现特点及在多层螺旋CT表现,可对该病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和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17例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和CT资料.观察病灶的发病部位、分布、数目、大小、形态、边界、囊实性和强化程度等CT表现.结果 17例共23个Warthin瘤,其中14个位于腮腺后下象限,9个主体位于腮腺浅叶其他象限.8个为实性,15个为囊实性.17个病灶边界清楚,6个部分边界不清,病灶大小0.8~4.3 cm,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CT表现有助于提高Warthin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乳头状淋巴囊腺瘤(Warthin’s瘤)的发病机制及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腮腺Warthin’s瘤的CT表现,其中男21例,女1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47岁;其中19例有长期吸烟史;21例均行CT平扫+增强扫描,并行图像后处理,1例行CT平扫及图像后处理。结果:22例腮腺Warthin’s瘤中,20例边界清晰,18例密度接近或高于正常腮腺,可伴有囊变(2例)、钙化(1例),多发1例,21例呈均匀或不均匀轻至中度强化。结论:根据患者吸烟史、年龄、性别及临床症状、CT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可对腮腺Warthin’s瘤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双源CT对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33例,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腮腺腺淋巴瘤17例共22个病灶,腮腺多形性腺瘤16例共17个病灶,均完成双源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合病理,对其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腮腺腺淋巴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在发病部位、生长轴线、肿瘤内低密度或囊变坏死、平扫及增强扫描CT值、肿瘤内或周边血管影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肿瘤形态、大小、左右叶分布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源CT除能显示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腺淋巴瘤的数目、部位、形态及周围结构情况,尤其对肿瘤内低密度组织成分或囊变坏死、增强血管影等显示有较好优势,对两者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分析腮腺Warthin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探讨64层螺旋CT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及合理扫描方案.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及组织学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瘤的CT平扫及两期增强表现.结果 15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中7例单侧发病,8例双侧发病,总共26个病灶;位于腮腺浅叶后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分析腮腺上皮类良性肿瘤的影像学征象,寻求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生在腮腺内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腮腺上皮组织来源良性肿瘤的42例患者的临床及CT或MRI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中,腮腺浅叶34例,位于深叶8例,其中多形性腺瘤21例(均为单发);腺淋巴瘤13例,其中6例为多发(4例为一侧多发,2例为双侧病灶);5例为基底细胞腺瘤(均单发);肌上皮瘤2例,均单发;本组病例中多形性腺瘤多见于中老年女性,CT或MRI上病变大多界清、光整,可有浅分叶及囊变,增强扫描肿瘤表现为持续渐进性强化;本组患者腺淋巴瘤大多有长期吸烟史,以中老年男性患者居多,病灶单发或多发、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为其好发部位,增强后多表现为"快进快出",可见"血管贴边征";基底细胞腺瘤本组主要见于中青年女性,以腮腺浅叶居多,位于深叶者肿瘤体积偏大,肿瘤极易于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持续强化,典型者可见"裂隙"样表现;肌上皮瘤本组两例均发生于老年患者,腮腺浅叶,肿瘤形态欠规则,内见坏死囊变,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CT或MRI增强扫描对于腮腺组织上皮来源大部良性肿瘤的鉴别及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发病年龄、性别及部位可作出有效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沈耀  方军  李强  李盛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5,(2):207-209,213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CT双期增强的影像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及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7例腮腺腺淋巴瘤增强前后的CT表现,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密度、边界、强化程度及方式。结果 17例腺淋巴瘤单侧单发12例,单侧多发2例,双侧发病3例,共22个病灶,其中16个(72.7%)病灶位于腮腺后下象限;病灶多呈类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软组织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15个)或不均匀(7个),不均匀者见囊变区;CT双期增强扫描,早期病灶实性部分CT值上升约30~68HU,其中12个(54.5%)病灶见包绕血管和(或)血管贴边征;晚期15个(68.2%)病灶强化减退,CT值下降约10~35HU,多呈"快进快出"表现,囊变区无强化。结论腮腺腺淋巴瘤的CT双期强化方式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发病年龄、性别、部位等特点可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腮腺Warthin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腮腺Warthin's瘤临床资料,总结CT影像特征表现,并与病理对照.结果:15例Warthin's瘤中,12例年龄大于50岁,男性11例,单侧8例,发生囊变坏死9例,瘤灶内点状钙化2例.结论:腮腺边界清楚的肿瘤,如为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患者,内部伴有囊变坏死,有不均匀强化者,诊断时应首先考虑Warthin's瘤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对腮腺肿块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提高术前定性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2例原发性腮腺肿块性病变,所有病例均行平扫,其中39例行CT增强扫描,将CT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35例良性肿瘤CT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楚肿块22例,浅分叶13例,多形性腺瘤病灶内密度较均匀,腺淋巴瘤(6/9)易出现囊性变;14例恶性肿瘤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影,边界毛糙模糊,其内密度欠均匀,发生坏死囊变(7/14),与邻近咬肌及胸锁乳突肌分界欠清楚(8/14);3例嗜酸性淋巴肉芽肿CT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腮腺浅叶弥漫性增大,并颌下和颈部淋巴结大。CT均能对52例腮腺肿瘤准确定位,多数病变CT能准确定性,但对低度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囊变淋巴瘤与淋巴上皮癌,深叶嗜酸性腺瘤与恶性肿瘤难以鉴别。结论:肿块的形态、边缘、内部低密度灶分布以及与邻近咬肌及胸锁乳突肌分界情况是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重要鉴别点,CT对大多数腮腺良、恶性肿瘤能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在腮腺Warthin瘤(腺淋巴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6月~2016年10月我院行MRI检查且手术确诊的38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结合完整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MRI上肿瘤的信号、强化特点、部位、大小、形态、境界、轮廓、边缘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并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本组38位患者,其中男性37位,女性1位,单发者17例,占比约46%,多发者21例,占比约54%,38位患者共有病灶69枚,其中呈实性者51例,占比约74%,囊变者18例,占比约26%。平扫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依据其成分及是否囊变可以稍低、等或高信号。69枚病灶中,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者63例,占比约91%,快进慢出者6例,占比约9%。MRI对病灶的定位诊断率约97%,诊断符合率约81%。结论腮腺Warthin瘤行磁共振检查特别是多期增强扫描,信号表现上有一定特异性,对腮腺肿块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Warthin瘤)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以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方法对手术病理证实的29例腮腺腺淋巴瘤的术前MRI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27例,女性2例。年龄42~85岁,平均(62±8)岁。结果 29例腮腺腺淋巴瘤患者中共发现54个肿瘤(单侧单发20例,单侧多发4例,双侧多发5例),其中36个(67%)位于腮腺浅叶和中下极,无单独发生于深叶的病灶。肿瘤一般呈类圆形、椭圆形或浅分叶状软组织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整、大部分可见包膜(50个),病灶小者信号较均匀、较大者信号混杂,T1WI大部分低信号,T2WI及压脂T2WI高低混杂信号、灶周及部分病灶内见留空血管影,增强后实质成分表现为较明显强化,且大部分早期强化、延时期减退。其中19例可见囊变,囊变区呈类圆形液性信号影,囊变区呈明显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结论腮腺腺淋巴瘤有一定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根据其发病年龄、性别、部位及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对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附2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MSCT对腮腺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原发恶性肿瘤25例,包括黏液表皮样癌7例,腺泡细胞癌6例,腺样囊性癌、淋巴瘤各3例,导管细胞癌、恶性混合瘤各2例,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各1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MS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结果 25例中,仅1例基底细胞癌为双侧多发病灶,余均为单发病灶,双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21例见不同程度囊变,23例边界模糊,8例见浅分叶,10例淋巴结转移.增强扫描,病灶实性成分不同程度强化,囊性成分无强化,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泡细胞癌增强幅度最明显.结论 MSCT扫描有助于诊断腮腺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双期增强CT表现及其鉴别价值。方法回顾本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腮腺腺淋巴瘤(A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CT影像学表现,并与同期23例腮腺多形性腺瘤(B组)患者比较。结果 A组腮腺腺淋巴瘤:多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位于腮腺后下象限,边界清楚光整,呈均匀稍高密度或伴囊变坏死低密度,增强扫描多呈"快进快出"表现;B组多形性腺瘤:多发于中年,多位于腮腺非后下象限,边界清楚光整,呈均匀稍高密度或伴囊变坏死及钙化,增强扫描呈缓慢渐进性强化。A、B两组患者在病灶部位、分叶状病灶所占比例、增强扫描后CT值上升平均值比较,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病灶大小、密度对比,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的双期增强CT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两者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腮腺Warthin瘤的CT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腮腺Warthin瘤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对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数目、CT平扫和双期增强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21例腮腺War-thin瘤患者,共43个病灶,双侧多发2例,单侧多发6例,83.7%(36/43)病灶或病灶主体位于腮腺浅叶后下极;40个病灶呈圆形或类椭圆形;97.7%(42/43)病灶边缘清楚。CT平扫83.7%(36/43)病灶密度均匀。增强扫描,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呈中度-明显强化,增强幅度(45.6±15.7)HU;静脉期强化减退,增强幅度(28.5±10.3)HU;74.4%(32/43)病灶可见包绕血管/或小血管进入病灶。结论腮腺Warthin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有助于作出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腮腺腺淋巴瘤又名淋巴乳头状囊腺瘤或Warthin瘤,是一种较常见的、发病率仅次于多形性腺瘤的腮腺良性肿瘤~([1]),但术前CT诊断准确率较低,尤其是对于单发病灶常常误诊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目前国内已有少量该病CT方面的文献报道~([2-5]),但有关其CT表现的报道不是很一致,因此笔者回顾性分析总结25例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旨在探讨和总结腮腺腺淋巴瘤的CT征象,以提高其CT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学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患者23 例.观察病灶数目、部位、大小、形态、密度、增强特征.结果 23例患者,26 个病灶,1例单侧2个病灶,2例双侧各1个病灶;病灶位于下颌角旁21个; 23个病灶边缘清楚,病灶大小0.5~4.2 cm,18个病灶密度均匀,其中1例囊变,平均CT 值44.2 HU,8个病灶密度欠均,均有不同程度的囊变.结论 55岁以上男性患者,CT显示腮腺下颌角区病灶,边界光整,囊变,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强化明显,应考虑腮腺腺淋巴瘤可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晰卵巢卵泡膜细胞瘤CT特征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以提高对卵巢卵泡膜细胞瘤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卵巢卵泡膜细胞瘤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11例共12个病灶,单发10例,多发1例.肿瘤边界清楚8个,边界部分清楚部分模糊4个,见蒂结节2例,术中发现肿瘤蒂扭转.肿瘤大小31mm×38mm~126mm×140mm,8个肿瘤平扫与子宫肌层密度相仿,9个肿瘤内可见散在小片状囊变区,对应大体标本上肿瘤内的囊变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区呈缓慢渐进性轻度强化,囊变区未见强化.1例卵泡膜细胞瘤动脉期及实质期可见显著强化的纤细肿瘤血管影,而肿瘤实质仍为轻微强化.少量腹水征9例.9例合并有雌激素刺激相关的疾病.镜下肿瘤细胞呈旋涡状排列.周围被大量胶原纤维分隔.细胞浆内含有大量脂肪小滴,细胞核类圆形,未见明显核分裂.结论:卵巢卵泡膜细胞瘤的CT表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此瘤的病理特征,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但确诊仍需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