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昊教授根据临床经验将癌性发热归于中医学"内伤发热"的范畴。内伤发热分为实证和虚证,其中虚症可细分为阴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阳虚发热四型。王昊教授坐诊中多遇气虚、阴虚并见的癌性发热患者,其通过灵活运用自拟癌热消方治疗气阴亏虚型癌性发热,根据患者症状对此方进行加减,以达到养阴清热,解毒扶正的功效,临床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虚火上炎是指人体脏腑功能的一种虚性亢奋状态[1],临床表现为头目发热或自觉发热,汗出,心烦不寐,或头面五官肿痛等。造成虚火上炎的病因病机很多,但归纳起来都不外阳虚和阴虚。《景岳全书·火论》中记载到:"虚火之病源有二,盖一曰阴虚能发热,此以真阴亏损,水不能制火也。二曰阳虚者亦能发热,此以元阳败竭,火不归元也,此病热之二也"。阳虚之火对于阳虚之火,李中梓这样写道:"肾虚水冷,火不  相似文献   

3.
针对五脏阴虚的泛化和阳虚的空白 ,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的学术思想 ,其结论是五脏均有阳虚证 ,阳虚各有特点 ;脾与胃作用是统一的 ,其阴虚和阳虚都只能有一个 ;肝肾阴虚以肾阴虚存在为前提 ,其它内脏的阴虚也是如此 ;肺阴虚和胃阴虚为非阴虚 ,应正名为肺津亏和胃津亏 ;五脏之阴虚只有一个 ,那就是真阴虚 ;阴虚发热有规律 ,血虚发热没有固定热型 ;只有牢牢地把握阴虚与津亏的界定、阴虚发热与血虚发热的鉴别 ,才能彻底走出五脏阴虚的辨证误区。  相似文献   

4.
阴虚与阳虚均可导致发热,而且多表现为低热(体温在38℃左右,或患者自觉发热,但体温并不升高),这已被临床所反复验证。但二者的病机绝然不同,临床表现亦大有差异,治法更有补阴与补阳之别。然而临床对二者的描述及病机分析往往含混不清,甚至有将其病机混为一谈者。为此,笔者不惴愚陋,对阴虚发热与阳虚发热进行辨析,并请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5.
"午后发热"是临床的常见病症,一般按照阴虚发热、阳明腑热、瘀血发热、热入营分、湿热或湿温发热五个证型辨证施治,而阳虚导致的午后发热很容易被忽略,事实上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容易失治误治。本文记录了一名素体阳虚、加之长期饮酒导致长期午后低热的患者的中西医治疗经过,最终应用潜阳封髓丹、小柴胡汤、甘露消毒丹合方治愈,阐释了其发病机理及用方依据。文中指出,该患者系由于阳虚导致虚阳上浮而引发的发热,用潜阳封髓丹引火归源;病位属少阳,合用小柴胡汤,再合甘露消毒丹清利湿热,标本兼治,最终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6.
癌性发热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学治疗癌性发热多以气虚、阴虚、阳虚及血瘀及痰热为治。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癌性发热患者以阴虚气郁型为主,阴虚则内热,气郁化火伤阴致热,二者易互相胶结,故临床治疗当以滋阴理气为治。临床用滋阴至宝丹治疗癌性发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石冠卿教授,是首批国家级名老中医,悬壶杏林60余年,精于医理,工于临床,惜医案散佚,难窺全豹,作者有幸整理归纳石老医案、手稿,兹撷萃石老诊治内伤发热验案三則,吉光片羽,弥觉可珍,不揣鄙陋,以飨读者。案1:高热恶寒,若取"热着清之"之法,热易复燃,据病究因,乃气阴两虚之证,择益气养阴之法,气津复,热自退。案2:午后热甚,身热不扬,紧扣湿热病机,化裁古方,湿去热孤,复如常人。案3:阳虚低热恶寒冷,扶火培土是治则,火旺则热自除。  相似文献   

8.
中医认为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这是说明阴阳与寒热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普遍适用理论原则,治疗上当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法.但亦有气虚发热、阳虚发热之说,实热可泻,虚热宜补,此因虚致热,需用甘温之品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此法即为甘温除热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所举急症治验五案:1.暑邪痰热内闭证;2.痰湿上蒙证;3.阴虚风痰内扰证;4.阳虚痰浊上泛证;5.阳虚腑实、痰热上蒙证。此为真知灼见,颇值得玩味。  相似文献   

10.
刘完素是金代著名医家,在其著作《三消论》中认为消渴是由于心肾关系失调而导致的上下俱热证,得出"肾本寒,虚则热"的结论,反对以温药治疗消渴。近日笔者接诊一名伴有消渴及小便不利的长期顽固发热患者,经西医多方治疗无效,在反复思虑后辨为阳虚发热,以引火归原法治愈。笔者认为"肾本寒,虚则热"中的"虚"不但指阴虚且包括阳虚,阳虚亦可致热,亦可消渴。  相似文献   

11.
试论阴虚发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热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按其病因分类,大抵可分为外感发热与内伤发热,按其性质而论有实热虚热之别。虚性发热虽有阳虚、气虚、阴虚、血虚、营卫失和之不同,但以阴虚发热最为常见。本文拟就阴虚发热的有关内容略陈管见于下。一发热特点阴虚发热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及某些温热性疾病的后期。发热多起于日哺,或发于入夜,至夜半或鸡鸣时热退,次日斯时再发,如  相似文献   

12.
潮热浅析     
高凤  舒惠荃 《河北中医》2009,31(3):380-381
潮热是发热疾病中的一种热型,指发热如潮而有定时之证。很多人一见潮热便只知阴虚潮热,殊不知古往今来,对潮热病因病机就有各种记载,提出的有阴虚潮热、阴盛潮热、阳明日晡潮热、少阳潮热、气虚潮热、湿热潮热、瘀血潮热和阳虚潮热等。  相似文献   

13.
正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盛为潮热,是"但热不寒"里常见热型之一,《中医诊断学》教材中提到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但引起潮热的原因不应仅此3种,笔者曾诊治1例瘀血发热,介绍如下。王某,男,53岁,2015年10月11日就诊。1个月前,患急性胸膜炎并胸腔积液,经过抗感染对症治疗,抽胸水后,病情渐愈。10天前,突然出现发热,  相似文献   

14.
真武汤新用     
一、发热案赵某,男,46岁。门诊号:251327。1984年3月28日诊治。患者素体阳虚,偶感外邪,恶寒发热,日晡热甚,头昏食少。前医先以辛凉解表,次进淡渗化湿,继投养阴透热,均未获效,  相似文献   

15.
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倡平脉辨证论治疾病。强调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核心是证,脉是证的灵魂。临床辨证时,虽曰四诊合参,但四诊的权重不同。李老认为脉诊在疾病的诊断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经50余年临床实践最终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强调以脉定证,以脉解症,以脉解舌。如本文中案1:脉沉滑,诊为湿热弥漫证;案2:脉沉微,诊为阳虚失荣证;案3:脉沉细数减,诊为阴虚失濡证;案4:脉弦减,诊为肝郁脾虚证。四案皆体现了李老以脉定证的思辨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任仲传老中医自幼行医,尤其擅长用中医方法治疗脑病。任仲传教授认为高血压属于中医"眩晕病"范畴。临床上常见阴虚阳亢型、痰热型、肝火型、阳虚型四型。阴虚阳亢型治以张锡纯育阴潜阳熄风汤加减;痰热型治以自拟清热化痰熄风汤,且本方在治疗痹症合并高血压上有独特疗效,避免了西医激素治疗升高血压的难题;肝火型治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阳虚型方用壮阳降压汤治疗。  相似文献   

17.
韩振杰 《光明中医》2015,30(1):133-135
简述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临床治疗体会,并加以阐述:1肾病当分辨阴虚阳虚,两者不可混淆;2肾病的主要特征及治疗;3肾病的预防;4肾病的善后、护理及饮食;5辩治肾病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正>《伤寒论》中"麻黄汤禁例"是针对发汗而提出的重要注意事项,笔者在中西医门诊中发现,有些案例可用"麻黄汤禁例"解读,现择病案三则介绍如下。1阴虚误汗案王某,女。2011年12月12日初诊。因胸闷伴痰中夹血丝1周来诊。1周前,患者感冒,发热,咽痛,浑身酸痛,西医予退热、消炎治疗。服对乙酰氨基酚片后,汗出,发热身痛减轻,由于仍然感觉寒冷,自服生姜红糖汤以祛寒。第2天起床后出现胸闷,咽喉  相似文献   

19.
治疗内伤发热六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内伤发热,《内经》以阴阳平衡失调,“阴虚生内热”立论,提出了“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的养阴退热法。汉代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对元阳衰微、阴寒内盛、格阳于外的阳虚发热施四逆汤回阳退热;对虚劳病发热立小建中汤培补中宫以退热。唐代王冰对阴虚发  相似文献   

20.
<正> 潮热是热证之一,特点是:发热如潮水,发有定时,或定时加重,即体温每天按时升高或自觉面热、五心烦热,因而得名。因其发热原因、机理不同而有:阴虚潮热、湿温潮热、日晡潮热之分。此仅就阴虚潮热与阴虚盗汗的机理予以小议。阴虚潮热,是因人体内阴阳平衡失调,阴不足所导致的每天午后或夜间即有体温升高或自觉面热,面部潮红,五心烦热等症状的一种热证。其发生机制是:人体阴不足时,不能与阳相匹配(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相对平衡),体内阳相对偏盛,阳性热故现热象。但阳非真正亢盛,所以,此热多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