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鼽属祖国医学"鼽窒"、"鼽嚏"等范畴,为儿科常见难治病,现代医学多采用免疫疗法、激素吸入、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方法,多伴有不同程度毒副反应,且远期疗效不佳。中医治疗小儿鼻鼽有独特优势,但文献研究多以腑脏虚损、寒热等观点立论。根据本病发病特点,提出"伏风"理论,并从消风论鼻鼽辨证治疗,在发作期、缓解期分别治以疏风宣肺化痰通窍、扶正治本消风,颇有收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鼻鼽(过敏性鼻炎)临床主要是以打喷嚏、流清涕、鼻塞、鼻痒为主要表现,常伴随有眼痒、流泪等鼻—眼症状。临床上治疗手段多是以抗组胺、激素等药物以及手术控制症状并减少其发作,但是并不能完全解决伴随疾病产生的所有问题,最重要的是复发率很高。本文旨在总结张教授从中医调摄方向出发治疗鼻鼽的临床思路及经验,分析中医调摄如何论治该病。中医调摄对于临床治疗鼻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推广从"调体质""调情志""调行为"以及"治未病"方向论治过敏性鼻炎的临床思路,以期能提高临床上鼻鼽患者生活质量和降低临床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儿童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吸入外界过敏性抗原而引起的以鼻痒、打喷嚏、流清涕、鼻阻塞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西医专科检查可见鼻粘膜水肿,呈苍白色,鼻甲肥大,鼻腔内有较多稀薄的水样分泌物,分泌物涂片化验可查到嗜伊红细胞。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治疗多集中在阻断变态反应的某些具体环节上,多采用口服及鼻用抗组胺药、鼻用糖皮质激素、口服及鼻用减充血剂、鼻用抗胆碱能药物、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亦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变应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痒、喷嚏、流涕、鼻塞,其特点是呈阵发性和突然发作,属中医"鼻鼽"、"鼽嚏"范畴。现代医学主要采用避免疗法、抗组胺药物、膜保护剂、皮质激素类、减充血剂、特异性免疫疗法、手术治疗[1],多为对症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5.
<正>变应性鼻炎(AR)又称过敏性鼻炎,是发生在鼻黏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属于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其临床症状以鼻塞、鼻痒、鼻流清涕、喷嚏为主,在中医属"鼻鼽"、"鼽嚏"等范畴。此病为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即使治疗后症状消失或得到控制,其后也极易复发。中医药物治疗以汤剂或成药内服、熏蒸等方法为主,效果不甚满意;现代医学多用抗组胺类药物或类固醇类药物对症治疗,但综合评价并不理想。近年来笔者使用电针刺激双侧迎香穴疗法治疗本病患者133例,疗效较好,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闫新宇 《北京中医药》2021,40(4):418-420
目的 分析、总结明清时期(1551-1911年)治疗以鼻塞、黄涕为主要表现的鼻渊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中文数据库中的明清医案,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0)统计所有以鼻塞、黄涕为主要表现的鼻渊相关资料,分析其高频药物及常用药物组合.结果 96篇医案中口服中医方剂共80首,涉及药物162味,清热解毒药物使用频次最高为73次,药物组合辛夷-苍耳子使用频次最高为20次.结论 明清时期治疗以鼻塞、黄涕为主要表现的鼻渊首重专方专药,其次注重脾胃肺肝的气机升降及"消""托""补"3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慢性鼻-鼻窦炎属于祖国医学中"鼻渊"的范畴,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西药短时间内可缓解慢性鼻-鼻窦炎患者症状,但药物副反应不可避免。近年来中医外治法在慢性鼻-鼻窦炎的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多种外治法如中药熏蒸、冲洗、超声雾化、塞鼻、滴鼻、喷鼻、针刺、灸法等效果明显,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文旨在综述慢性鼻-鼻窦炎的多种外治法,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8.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天然药物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长玲  林兵  郑承剑  秦路平  韩婷 《中草药》2011,42(7):1435-1440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于中医"痹症"范畴,是临床难治疾病之一.天然药物治疗RA有悠久的临床应用历史.近年来,国内外针对天然药物抗RA作用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工作,主要表现在抗菌、抗炎、镇痛和免疫调节等多方面.目前已开发出青藤碱注射液、雷公藤多苷片和白芍总苷胶囊等多种新型RA治疗药物.现就天然药物在治疗RA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作用机制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柴辛鼻敏康对变应性鼻炎治疗的抗炎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小鼠巴豆油致耳肿胀实验观察抗急性炎症,利用腹腔肥大细胞观察药物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利用DNFB致敏的小鼠观察药物抗迟发型变态反应作用,灌服饱和浓度的药物观察药物的安全性。结果柴辛鼻敏康对小鼠耳巴豆油致肿胀抑制活性为16.4%,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率为43.1%,显著降低DNFB诱导的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所致的耳肿胀,且在饱和浓度11.1g/kg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结论柴辛鼻敏康胶囊对过敏性因素引起的速发型和迟发型过敏反应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免疫调节活性突出。  相似文献   

10.
通鼻丸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和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中药复方,是由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蒲公英、栀子、薄荷、皂角刺等11味药物组成,具有疏风止痛、通利鼻窍之功效。经过科学的生产工艺加工而成小丸制剂,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鼻炎、鼻窦炎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本文仅就该药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 实验材料1.1动物 昆明种小鼠,体重18~229,雌雄均可;Wistar大鼠,体重160~200g,雄性,购于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动物室。1.2药物 通鼻丸(0.99g生药/g成药),…  相似文献   

11.
变应性鼻炎中医外治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变应性鼻炎,又称过敏性鼻炎,属祖国医学中“鼻鼽”、“鼽嚏”、“鼽水”等范畴, 是五官科的多发病、常见病.临床以发作性鼻痒、鼻塞、喷嚏、流清水样涕为主要症状.此病顽固易复发.对于该病的治疗迄今尚无特效、理想的方法,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抗组织胺类药物,或鼻部应用类固醇类药物,以及减少鼻黏膜充血、抗胆碱类等药物,此类药物多为对症治疗,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其次是神经切断术、电灼术等手术治疗,而手术又难为多数患者所接受.近年来,许多国内外学者都开始探索应用中医药进行防治变应性鼻炎,中医外治法治疗本病日渐完善,在临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将国内近10年治疗该病的外治法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嗅觉失灵,又称失嗅症。属于中医"鼻聋""不闻香臭症"等范畴,在儿童其主要病因以鼻或鼻窦疾病为主要病因,西医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通过中医辨证论治可以有效改善嗅觉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是指与各种鼻炎(变应性及非变应性)、鼻窦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鼻息肉、腺样体肥大等上气道疾病相关的慢性咳嗽,既往曾诊断为鼻后滴漏(流)综合征(postnasal drainage syndrome,PNDS)[1]。西医目前多采用对症处理及针对鼻部原发病的治疗,包括抗炎、减充血剂、抗组胺药及改善纤毛黏膜功能等,但易反复。本病属中医学"咳嗽"、"鼻窒","鼻渊"等范畴,中医治疗有UACS有较好效果,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称为过敏性鼻炎,其主要特点有鼻痒、鼻分泌亢进、喷嚏、鼻黏膜水肿,属临床常见病~([1])。近年来流行病学表明,变应性鼻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约为10%~40%,目前已经成为了耳鼻喉科备受关注的问题。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组胺药物、肥大细胞稳定剂、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治疗,虽有疗效,但具有一定副作  相似文献   

15.
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但临床上并无特效药物.西医仍以抗过敏,抗感染药物为主,中成药如复方大青叶片,通宣理肺丸、鼻炎丸、鼻炎康等.过敏性鼻炎是肺卫气虚,卫表不固,复因感受风寒外邪而致肺气不宣所致.故过敏性鼻炎多有鼻痒、喷嚏、流涕、鼻塞头痛,遇寒加重等肺虚外感症状,确定了补肺益表脱敏通窍的治疗大法,参考有关文献报道,精心选药组方,自制"抗敏鼻炎丸"用于临床,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评价58种活血化瘀类复方中成药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并探究其用药规律,为抗血小板现代中药的研发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使用高通量微孔板比浊法检测药物对由二磷酸腺苷(ADP),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的抑制作用。结果:有41种活血化瘀类复方中成药能不同程度(药物血小板抑制聚集率达30%~98%)的拮抗ADP和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其中有18种药物对诱导剂具有选择性。受试药物中,抗血小板聚集活性较高的复方多含有丹参、川芎、红花、三七、冰片等药味。活血化瘀类复方中成药多配伍补虚药、开窍药、止血药发挥其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结论:活血化瘀类复方中成药可通过抗ADP和抗凝血酶的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复方中配伍"理气"、"补气"、"开窍"等功效的药味或可增强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12):1024-1027
作为自然疗法的中医服气疗法是以芳香药物为引,从佩香、悬香、塞鼻、取嚏、烧熏等途径透达人体演绎闻气治病思想,沿用历史悠久。通过对"服气"的蕴意和作用机理进行阐释,总结中医服气疗法的实际应用如佩戴、悬挂、塞鼻、取嚏、烧熏疗法等,为中医药防治疫病及养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一、起于鼻之交頞中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甲乙》卷二第一上则作"起于鼻交頞中",两者之别在于有无"之"字.后人或仍《灵枢》,如马莳、张介宾等;或从《甲乙》,如杨上善、王冰等.千余年来,各是其是,迄无定论.  相似文献   

19.
鼻衄即鼻出血。《大明诸家本草》称之为鼻洪。祖国医学治疗本病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注重外治法。外治法大体可分为鼻腔内外治法、鼻背外治法、远端外治法三大类。一、鼻腔内外治法鼻腔内外治法即在鼻腔内用药,以达到止血目的的治疗方法。它又可以分为吹鼻法、滴鼻法、塞鼻法三种。纵观现代医家医著,鼻腔内外治法简便易行,所用药物大都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收敛作用的药物。 1.吹鼻法:吹鼻法应用简单,即将药物研成粉末,吹入鼻内。吹鼻药物有单方亦有复方,多采用收敛止血药物。如唐代孙思邈编集的《华佗神  相似文献   

20.
头痛是结核性脑膜炎的主要症状,此症用溴剂、苯巴比妥钠等药物治疗,效果尚难完全满意.我们采用"复方蝎尾散"吹鼻治疗,得到满意效果,茲将点滴经验作一介绍,以供同道们参考.一、"复方蝎尾散"的组成:蝎尾三只,制姜蚕二钱,寒水石三钱,白蔻仁二枚,麝香五分,龙脑香一钱.二、制法及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