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膝部经筋、韧带变化分析膝骨关节炎的发病,从膝骨关节炎认识韧带的愈合,以及内外源性愈合、TGF-β信号转导通路、Smad 2/Smad 3蛋白、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针刀作用优势等在膝骨关节炎愈合时韧带相关信号通路中的多因子作用。膝骨关节炎的产生与韧带的损伤、粘连关系密切,针刀的松解不仅分离了周围组织的的外源性入侵性增长,也使得损伤处的组织其自身的再生长得以激发,通过对相关表达因子的刺激调控,使疾病得以防治,这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可以为针刀治疗多组织的损伤提供全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膝骨性关节炎(KOA)是以膝关节软骨的变性、周围韧带松弛、肌肉萎缩及滑膜炎症等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针刀治疗KOA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延缓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其机制尚不明确。笔者总结针刀治疗KOA的相关文献,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血液流变学、中枢镇痛机制等方面对针刀治疗KOA的机制研究概况进行总结,从而深化针刀治疗KOA的认识,为临床运用针刀治疗KOA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杨米雄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特色。方法:通过对杨米雄诊疗膝骨关节炎思维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其诊治膝骨关节炎知识体系。结果:杨米雄诊疗膝骨关节炎是以“筋骨并重、矫松同步、以令平衡”为治疗思想,通过对膝关节进行解剖划区,并对病灶点精准治疗,可通过其创立的髌骨检查法评估髌骨运行轨迹,以进行效果评价。结论:杨米雄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体系具有严密的诊疗逻辑,衷中参西,别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探讨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膝骨关节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例。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每周1次共5周;对照组接受传统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5周。在治疗第2周和治疗结束时以及结束后间隔7周,分别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膝关节Lysholm评分系统评分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得分。结果:干预第2周观察组各项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结束时观察组关节功能评分、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周后随访时观察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传统针刀疗法比较,超声引导下针刀疗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焦虑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且远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多角度系统评价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膝骨关节炎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半年后随访,分别从临床症状体征、生物力学相关步态分析、局部软组织张力及皮肤微循环多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刀组疗效优于电针组。结论:①针刀组与电针组对膝骨关节炎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②针刀组对膝骨关节炎的疗效优于电针组;③从步态分析上看,针刀治疗能恢复膝关节的生物力学平衡:④针刀治疗能降低膝关节病变部位的软组织张力,从而改善症状和体征;⑤针刀治疗通过改善膝关节皮肤微循环,达到经络平衡。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针刀松解法对膝骨关节炎(KOA)患者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的影响,探讨其治疗KOA的机理。方法 180例KOA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90例,分别给予针刀松解法和电针干预,共3周。采用JZL-Ⅱ软组织张力计垂直于触诊压痛最痛点皮肤平面,测出该点的500 g压力位移与组织能量吸收比,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6个月时的变化。结果 2组治疗后及随访时500 g压力位移均比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2组治疗后和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刀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组织能量吸收比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1),而电针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针刀组随访时与治疗前差值显著大于电针组(P〈0.05)。结论针刀松解法不仅能够使关节周围软组织刚度增高,且能增强其变形能力,从而恢复关节的力学平衡,这可能是针刀治疗KOA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7.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洋  王妞  乔媛媛  段雨飞 《新中医》2020,52(14):116-119
目的:观察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78例KOA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试验组给予针刀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检测2组血清及关节液中透明质酸(HA)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静止、走路及爬楼梯时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试验组走路及爬楼梯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静止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97.4%,对照组总有效率79.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HA、IL-1β、IL-6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试验组血清H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关节液HA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  相似文献   

8.
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比较3种治疗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关节腔注射组、针灸组3组,各40例.并采用相应治法,观察比较3组的综合疗效.结果:总有效率针刀组为97.5%,关节腔注射组为87.5%,针灸组为82.5%.针刀组疗效优于另两组(P<0.01).结论:小针刀疗法是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应用症状、体征量表评分、疼痛程度数字评价量表(NRS)积分、关节功能积分评价针刀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及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该病提供依据。方法:将9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具有可比性的2组。针刀组45例用针刀疗法治疗,西药组45例口服双氯芬酸钠双释放肠溶胶囊,分别在治疗前后、治疗结束后3月进行疗效评价,所有数据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2组症状、体征评分、关节疼痛、功能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间症状、体征评分、关节疼痛、功能积分比较,针刀组优于西药组(P〈0.05)。②治疗后针刀组临床控制7例、显效27例、有效8例、无效3例;西药组临床控制3例、显效20例、有效19例、无效3例;治疗结束3个月后,针刀组临床控制3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4例;西药组临床控制3例、显效12例、有效23例、无效7例。针刀组综合疗效优于西药组(治疗后P〈0.05,治疗结束3月后P〈0.05)。结论:针刀疗法能有效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减轻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防止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膏药贴敷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KOA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针刀组30例采用针刀配合通络骨质宁膏治疗,针灸组30例采用针灸配合通络骨质宁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Lylsholm和WOMAC膝关节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VAS评...  相似文献   

11.
中医经筋学说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而肌筋膜链理论则是近年来运动康复领域研究的热点。从经筋与肌筋膜链的定义出发,通过比较二者在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其各自在临床运用中的特点和优势,探索应用肌筋膜链理论阐释经筋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经筋学说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子午流注”理论运用于中药蜡疗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将66例膝骨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3)和对照组(n=33)。观察组实施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时间中药蜡疗,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采用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用于评价2组膝关节的疼痛以及心理状态。结果与干预前比较,2组在干预4周时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时观察组在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方面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择时中药蜡疗能有效缓解疼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效果优于常规时间中药蜡疗。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本文主要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针灸治疗骨性膝关节炎(KOA)临床腧穴使用规律。方法: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 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检索2000-2016年3月针灸治疗KOA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对所采集的治疗方式、腧穴及其所属经脉特点进行分析,运用描述、关联和聚类分析等数据分析技术,分别研究其外在特征和内在联系。结果:共98篇中英文文献纳入统计分析,其中,手针(32.41%)为临床主要治疗手段,内膝眼(12.11%)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腧穴;足阳明胃经的腧穴使用频率最高(21.90%),这些腧穴主要分布在膝关节周围。通过关联性分析发现,十二经脉中胃经、胆经、脾经的穴位组合最多,其中“内膝眼-犊鼻-阳陵泉”是相关性最高的组合。聚类分析研究发现经脉可分成2个有效聚类群,2组核心经脉组;腧穴有2个有效聚类群,2组核心腧穴组。结论: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得出了临床治疗KOA的经脉和腧穴使用的内在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KOA提供选穴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应用经筋辨证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22年1—11月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法,观察组以经筋辨证手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SF-36生活量表评分、步态分析(步长、步速及双支撑相)和股四头肌、腓肠肌肌张力位移值测试。[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WOMAC、SF-36评分、步长、双支撑相及股四头肌、腓肠肌肌张力位移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WOMAC、SF-36评分、步长、双支撑相及股四头肌、腓肠肌肌张力位移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观察组治疗后WOMAC评分(30.48±2.38)分和SF-36评分(69.03±3.42)分,改善情况相较于对照组(38.04±3.88)分和(64.78±4.96)分更为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步长(97.83±6.34) cm及双支撑相16.89%±1.59%较对照组(93.46±7.15) cm、19.32%±2.59%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的股四头肌肌张力位移值(6.89±0.48) mm及腓肠肌肌张力位移值(7.42±0.48) mm相比对照组(6.51±0.47) mm和(7.13±0.32) mm改善情况更为明显(P<0.05)。[结论] 应用经筋辨证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能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和软组织张力,提高步行能力,进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骨关节炎肾阳虚证信号转导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以基因芯片技术从差异基因表达角度分析骨关节炎肾阳虚证与信号转导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方法:先后筛选出符合西医膝骨关节炎和中医肾阳虚证诊断标准的患者两组,每组8例,与8例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均取血、提取mRNA,经标记、杂交、清洗、芯片扫描、图像的采集与数据分析等过程,分别混合与对照组杂交作两张基因芯片,最后对数据进行信息挖掘。结果:两张芯片各获得162和75条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与信号转导相关的分别为26条和11条;两张芯片共同差异表达基因6条,与信号相关的有3条,占总数的1/2。提示:信号转导是生命活动的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方式。细胞间信号转导异常可能在肾阳虚证骨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经筋病的病候特点,临床上多以疼痛为主,并可诊察出筋结。应用《内经》十二刺中的浮刺结合青龙摆尾手法,并在十二经筋的理论指导下,针在筋结上,达到散结、舒筋和通络的功效,收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糖尿病患者的不同体质、不同经络的经络能量值,探讨糖尿病患者体质与经络能量的关系。方法:选取郑州市中医院糖尿病科诊治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109例,统计比较不同体质患者的经络检测值的差别。结果:109例患者中,阴虚质46例(42.20%),平和质33例(30.28%),气虚质12例(11.01%),阳虚质10例(9.17%),痰湿质5例(4.59%),湿热质2例(1.83%),血瘀质1例(0.92%)。阴虚质患者左侧三焦经经络检测值明显高于平和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胆经经络检测值明显低于平和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虚质患者右侧心经经络检测值明显高于平和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胆经经络检测值明显低于平和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虚质和气虚质是糖尿病最常见的体质类型,阴虚质患者胆经和三焦经与平和质患者经络值水平差异较大,气虚质者心经和胆经与平和质者经络值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单味中药鹿茸对大鼠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软骨靶器官Smad2、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3个月龄健康雌性SD大鼠100只,体质量(200±20)g。常规喂养1周后,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鹿茸低剂量组、鹿茸高剂量组、盐水组、模型组及正常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外采用经典Hulth方法造模,造模后6周,行病理学观察,确认造模成功,鹿茸低剂量组按0.021g/100g给药,鹿茸高剂量组按0.084g,100g给药,盐水组每天灌服相应的生理盐水,正常组及模型组不予任何处理。于灌胃后2、4、6周,分别取大鼠双侧膝关节软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一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杂交方法分别检测Smad2、3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病理观察可见成功制备OA模型,免疫组织化学可见Smad2、3蛋白在软骨层广泛表达,且定位于软骨细胞膜内。与模型组比较,鹿茸低、高剂量组在灌胃后2、4、6周Smad2、3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组灌胃后4周比较,灌胃后6周,鹿茸高、低剂量组的Smad2、3mRNA表达量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鹿茸低、高剂量组Smad2、3蛋白在灌胃后2、4周时,其在软骨细胞中的表达量有明显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同组灌胃后2周比较,鹿茸低、高剂量组灌胃后4周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与同组灌胃后4周比较,灌胃后6周时鹿茸低、高剂量组Smad2、3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鹿茸通过调控软骨细胞内Smad2、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而起到修复软骨的作用。(2)软骨细胞内的Smad2、3基因表达及蛋白水平的上调可能是OA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根据十二经脉病候,辨证论治,是经络辨证针灸法临床运用的重要内容。本研究结合病例,阐述了运用十二经病候理论,经络辨证的要点及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