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对心脏术后患者行中心静脉置管(CVC)感染情况进行调查,为其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共纳入558例心外科行心脏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根据病情均给予CVC,观察患者是否发生感染,并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558例行CVC患者中发生感染85例,感染率为15.3%;CVC尖端培养阳性28例,分离的16株病原菌中革兰阳性菌8株占50.0%,革兰阴性菌6株占37.5%,真菌2株占12.5%;85例感染患者中,65例为局部定植,12例为局部感染,8例为菌血症;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感染患者年龄≥60岁、留置时间≥7d、导管管径≥16 G、导管管腔(多腔)、糖尿病史所占例数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患者,且感染患者白蛋白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60岁、留置时间≥7d、导管管腔(多腔)、糖尿病史及低白蛋白是CV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年龄≥60岁、留置时间≥7d、导管管腔(多腔)、糖尿病史及低白蛋白是CVC患者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该类危险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途径中心静脉置管在肠外营养支持中感染的发生率,为选择不同途径置管及留置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颈内静脉置管(1组)、锁骨下静脉置管(2组)、周围静脉置管(3组);观察3组患者的肠外营养支持方法、脱管、留置时间、发生静脉炎,局部感染率及菌血症的发生率及相关性进行观察.结果 1、2、3组发生感染率分别为25.0%、16.3%、6.0%,导管留置时间分别为为11.3、12.5、50.2 d;1、2组相比局部感染、导管源性菌血症发生率及留置时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局部感染、导管源性菌血症发生率均较1、2组低(P<0.01),而导管的留置时间长(P<0.01).结论 经周围静脉置管操作简单,容易掌握,便于固定,导管留置时间长、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的相关因素及病原菌的分布,以指导临床工作,减少导管感染对患者的伤害。方法对2008-2012年在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网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文献涉及的内容,将其分为置管时间组、置管部位组和病原菌分布组,并分别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章63篇,累计报告置管患者14 858例,其中感染2 525例;涉及7个感染相关因素,分别为留管时间76.19%、置管部位50.79%、患者因素46.03%、无菌操作39.68%、日常护理25.40%、导管因素17.46%、输液原因14.29%;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16.99%,导管留置时间≤1周感染率为5.46%,>2周感染率为29.94%;引起感染的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占41.24%、革兰阴性杆菌占35.28%、真菌占23.48%。结论中心静脉置管的留置时间与置管部位的选择仍是引起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因素,革兰阳性球菌是导致感染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方案研究,以期达到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率以及感染并发症目的。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医院妇科肿瘤住院治疗的需要中心静脉置管患者200例,根据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肝素钠封管处理,观察组患者给予肝素钠和头孢拉定联合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的感染率,病原菌的分布及并发症的情况,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率为1.00%、对照组为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感染菌分类中对照组患者的大肠埃希菌的株数显著的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普通球菌检出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静脉炎和血栓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瘤科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后采用头孢拉定和肝素钠联合封管可以有效的降低患者感染率,降低患者感染相关的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经外周至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比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VenousCatheter,CVC),在外科病人中长期应用的方便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自1997年至1998年期间,对60例外科病人经外周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与60例外科病人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前瞻性研究。研究观察指标包括:三种不同型号的单腔PICC导管、导管尖端的置管位置、并发症发生率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CVC)进行相应比较。结果PICC置管成功率为95%(60例置管/63例穿刺)。PICC与CVC置管时间平均为13天(6~98天)与14天(7~104天)。PICC组中,53例病人(88.3%)于治疗结束时拨除导管;3Fr导管(20G穿刺针)阻塞率(4/20,20%)高于4Fr导管(18G穿刺针)阻塞率(2/20,10%)和SFr导管(16G穿刺针)阻塞率(1/20,5%);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为5%(3/60),PICC导管接头破裂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5%(3/60)。CVC组中仅1例(1.7%)置管导管尖端异位。两组均无置管所致的导管感染、气胸及血气胸发生。结论PICC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需要中-长期接受各种输液、肠外营养液、化疗以及抗菌素治疗的病人。这种新方法不但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输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批量重度烧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情况、危险因素及感染防控措施效果。方法某院2014年8月抢救了9例重度烧伤患者,对其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置管全程对患者进行感染防控干预。结果 9例患者共进行中心静脉置管30例次,置管总日数227 d,其中2例患者股静脉三腔置管细菌培养阳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为8.81‰;其中1例患者培养出屎肠球菌,另1例患者培养出鲍曼不动杆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2例CRBSI患者均为股静脉置管,置管部位均为创面,置管时间均≥7 d,均为三腔置管,且患者Ⅲ°烧伤面积≥60%。经及时拔除导管和使用抗菌药物,2例感染患者均治愈。结论中心静脉置管有利于危重烧伤患者长期、安全、有效地补液,但其可导致CRBSI;对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进行全程感染防控干预,选用少腔导管,有助于降低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8.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感染的情况,探讨其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观察109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情况。结果 109例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其中颈内静脉91例,股静脉15例,3例颈内静脉永久性置管)发生感染19例;导管出口部感染11例,占10.1%,隧道口感染5例,占4.6%,血源扩散性感染3例,占2.8%。结论加强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明确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加强血液透析的规范化管理,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可延长中心静脉置管的使用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的感染因素分析及对策。方法医院2009年7月-2011年6月共行中心静脉置管术112例,对其发生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112例行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中,22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9.6%;股静脉感染率为21.9%,稍高于颈内静脉的17.1%及锁骨下静脉的15.4%,然而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置管<10d患者的感染率为11.5%,低于置管10~20、>20d患者的17.4%及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感染率为31.6%,显著高于其他基础疾病(P<0.05);中心静脉置管血流通畅患者感染率为17.9%,血流不通畅感染率为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减少感染发生,首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置管应作为中心静脉置管的部位,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要严格无菌操作,提高护理质量能有效预防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0.
经外周到中心静脉置管与传统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经外周静脉到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传统的经锁骨下静脉至中心静脉置管(CVC)两种方法的可靠性、有效性、优越性及并发症。方法对CVC55例患者和PICC63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指标: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异位和阻塞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一次穿刺成功率PICC(96.8%)高于CVC(89.1%),u=1.659,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CVC(98.2%)高于PICC(90.5%),u=1.769,P<0.05;16G导管的PICC阻塞率(3%)与16G导管的CVC阻塞率(4%)差别不大,P>0.05;18G导管的PICC阻塞率(7.7%)高于16G导管的PICC阻塞率(3%),P<0.05;…  相似文献   

11.
中心静脉导管病原菌污染调查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28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CVC)的病原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近5年临床各科送检的CVC病原学结果及细菌耐药性。结果3189份CVC标本中471份(14.77%)检出致病菌514株,G+球菌、G-杆菌和真菌分别占42.41%、40.66%和16.93%;最常见的致病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15.56%)、金黄色葡萄球菌(13.81%)、铜绿假单胞菌(13.23%)、肺炎克雷伯菌(7.59%)和鲍氏不动杆菌(6.23%);91.18%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88.57%为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12.00%肠杆菌科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44.12%铜绿假单胞菌和34.38%鲍氏不动杆菌全部耐药。结论CVC检出病原菌以耐药菌为主,应加强病原学监测及导管护理,是控制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调查及防治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目的 通过对危重病患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调查,旨在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07年6月ICU送检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培养59份标本的培养结果,数据行线性趋势χ>'2<检验.结果 59例中培养阳性结果27例,分离出真菌14株占51.85%,细菌13株占48.15%,其中革兰阳性菌7株占25.93%;革兰阴性菌6株占22.22%.结论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趋势与留置时间具有相关性,真菌感染成为主要的病原菌;加强护理是防治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对疑有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患者,须及时拔除导管行相关培养,并加强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与肝素混合液封管预防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及其效价比的对照研究.方法 对留置中心静脉双腔导管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单纯肝素),B组(头孢他啶+肝素),C组(磷霉素钠+肝素),D组(克林霉素磷酸酯+肝素),观察上述抗菌药物加肝素混合液对置管感染的影响和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在同等预防效果时进行价格差异的比较.结果 A、B、C、D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发生率分别为33.3%、5.6%,7.4%、4.5%,后3组均较A组明显降低,说明抗菌药物加肝素封管能明显降低静脉导管内感染的发生率;B,C、D3组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各抗菌药物的价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克林霉索磷酸酯价格最低;抗菌药物与肝素混合液封管其血栓形成、局部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肝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肝素封管液中加用适合的抗菌药物,不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 头孢他啶、磷霉素钠、克林霉素磷酸酯分别与肝素混合液封管均有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作用,其中磷霉素钠具有预防感染效果肯定,不用稀释、溶解和做过敏试验、操作简便等优点,并能有效降低预防感染的费用.  相似文献   

14.
85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分析   总被引:33,自引:9,他引:33  
目的:探讨心脏直视手术后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和药敏以及预后。方法:利用Blot技术对500例成人心脏直视手术后的85例疑为中心静脉相关感染(CVCI)的患者进行诊断;冲洗导管的肉汤和外周血中培养出相同的菌株为确诊CVCI的诊断标准;同时进行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并分析预后。结果:85例患者均确诊为CVCI,并分离出97株病 原菌,菌种绝大多数为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阴沟杆菌和弗劳地枸椽酸菌;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81人治愈,4人死于心力衰竭。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主要的致病菌为表皮葡萄球菌;这种细菌因产生抵抗吞噬细胞和抗生素的粘质而不易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静脉导管病原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目的分析静脉导管引起病原菌感染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医院2002年8月-2005年12月所有送检静脉导管培养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送检的605例样本中,静脉导管培养阳性有149例,阳性率为24.6%;静脉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病区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静脉导管培养阳性患者的年龄进行分段统计,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导管培养阳性的病原菌中革兰阳性球菌62株,占41.6%;革兰阴性杆菌52株,占34.9%;真菌30株,占20.1%;革兰阳性杆菌5株,占3.4%;在革兰阳性球菌中葡萄球菌属51株、肠球菌属11株,在革兰阴性杆菌中非发酵菌35株、肠杆菌科细菌17株。结论静脉导管感染是引起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应规范操作以减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CRBSIs) are a serious complication in the provision of home parenteral nutrition (HPN). Antibiotic salvag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s) in CRBSI is recommended; however, this is based on limited reports. We assessed the efficacy of antibiotic salvage of CRBSIs in HPN patient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ll confirmed CRBSIs occurring in patients receiving HPN in a national intestinal failure unit (IFU), between 1993 and 2011, were analyzed.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involving antibiotic and urokinase CVC locks and systemic antibiotics was used. Results: In total, 588 patients were identified with a total of 2134 HPN years, and 297 CRBSIs occurred in 137 patients (65 single and 72 multiple CRBSIs). The overall rate of CRBSI in all patients was 0.38 per 1000 catheter days. Most (87.9%) infections were attributable to a single microorganism. In total, 72.5% (180/248) of CRBSIs were salvaged when attempted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us, 79.8% [103/129], Staphylococcus aureus, 56.7% [17/30]; polymicrobial infections, 67.7% [21/30]; and miscellaneous, 66.1% [39/59]). CVC salvage was not attempted in 49 episodes because of life‐threatening sepsis (n = 18), fungal infection (n = 7), catheter problems (n = 20), and CVC tunnel infection (n = 4). Overall, the CVC was removed in 33.7% (100/297) of cases. There were 5 deaths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FU for management of the CRBSI (2 severe sepsis at presentation, 3 metastatic infection). Conclusions: This is the largest reported series of catheter salvage in CRBSIs and demonstrates successful catheter salvage in most cases when using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相似文献   

17.
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42  
目的 探讨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危险因素并建立其回归预测模型,为全胃肠外营养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防治和早期诊断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对1998年1月-2002年12月57例导管感染危险因素与同期423例非导管感染患者进行比较,单因素分析用X^2检验,然后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用向前逐步回归法进行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有感染灶、导管留置时间、留置部位、导管类型、导管材料、血清蛋白〈30g/L等是导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根据危险因素和回归预测结果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可降低导管感染发病率,减少非感染导管的拔除,便于TPN的推广,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8.
587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控制CVC-RI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医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587例中心静脉穿刺并置管患者取导管尖端进行细菌培养,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587例患者平均相关性感染率为14.1%,其中革兰阳性菌占分离菌的47.0%,革兰阴性菌占分离菌的38.5%,真菌占分离菌的14.5%。锁骨下静脉、贵要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分别为7.8%、8.5%、18.4%、28.9%,置管时间≤7、8~14、≥15d的导管相关感染率分别为6.9%、7.5%、38.9%。结论尽量选择锁骨下静脉和贵要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规范穿刺技术、严格置管护理、减少留置时间,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有效控制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利用前瞻性和回顾性调查的方法 ,对医院2008年1~12月发生的血管相关性感染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血管相关性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是大肠埃希菌占27.28%,表皮葡萄球菌占24.24%;70岁的老年患者、梅雨季节、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侵入性操作、静脉营养是血管相关性感染的易感因素。结论熟练掌握置管技术,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做好置管后的护理,严格营养液的配制,合理用药,加强手卫生和医院感染的监测是预防与控制血管相关性感染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