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1 毫秒
1.
血浆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测定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血浆纤维蛋白原单体聚合功能测定及应用符民桂,马西,纪卫东,卢阳测定纤维蛋白原(Fg)浓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缺乏反映其功能的方法。在凝血酶诱导纤维蛋白单体(Fm)形成与聚合反应中,反应速度不但取决于凝血酶的活性,而且与纤维蛋白原浓度及其分子功能状态相关...  相似文献   

2.
2型糖尿病与血栓标志物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2型糖尿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9SFMC)等3项血栓分子标志物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VWF,GMP-140和SFMC含量,并与30例健康人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组VWF,GMP-140,SFMC均较健康人组高(P〈0.01),其中有合并症比无合并恙组亦明显增高(P〈  相似文献   

3.
背景:创伤可以引发机体高凝血状态,并可导致显微外科手术失败。目的:观察创伤患者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的变化,探索预测创伤后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血栓与止血研究室。对象:创伤组受检病例为2001—05/2002-0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协和医院住院的创伤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年龄8~65岁;正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21~68岁。所有受检者均无凝血障碍病史,无全身性与凝血相关疾病。方法: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采用血浆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系统进行测定。在蕲蛇毒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并发生聚合反应,伴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发生的浊度变化,用光度仪在340nm连续进行监测,并将电信号输入微机进行分析。创伤组分别于患者创伤后入院时和入院后经过临床清仓虬手术、缝合、补液及应用抗生素后第3天采集静脉血,测定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主要观察指标: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和功能的综合参数)。②最大吸光度(反映标本中凝固性血浆纤维蛋白原的量)。(曼)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反映血浆纤维蛋白原分子的聚合功能)。结果:全体受检者均完成相应检测并纳入数据统计中。①创伤组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创伤组:0.87&;#177;0.31,(5.81&;#177;3.22)g/L,4.61&;#177;0.97;正常对照组:0.61&;#177;0.15,(3.36&;#177;1.02)g/L,3.93&;#177;0.68,P〈0.01]。②治疗3d后,尽管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纤维蛋白原含量有所下降,但仍高于正常组[3.93&;#177;0.68,(4.21&;#177;1.93)g/L],而纤维蛋白单体聚合速率与最大吸光度的比值无改变(4.68&;#177;1.19)。结论:创伤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功能增强。创伤患者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有血栓形成趋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测定可作为创伤后预测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白血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PLG)和D-二聚体(D-dimer)的活性变化。方法以STA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及ACL-200型自动血凝仪测定20例正常健康人、12例急性原始粒细胞白血病(M1、M2)、1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血浆的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酶原活性(PLG)及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的血小板数(Plt)明显下降,但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我们测定了34例EHF患者各期的血小板参数,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观察对象EHF患者34例,...  相似文献   

6.
高纤维蛋白原血症与高凝状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纤维蛋白原 (Fbg)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动脉粥样硬化和肿瘤血行转移等病理过程。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自动检测系统 ,是在分析Fbg转变动力参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性测定方法 ,该系统是利用微机对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过程的实时监测并计算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和功能指标 ,以反映纤维蛋白原分子功能和维蛋白原的血浆浓度。我们对 47例高Fbg病例进行了上述指标的检测和分析。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 正常对照组 96例 ,男 5 0例、女46例 ,年龄 2 1~ 68岁。受检患者组 47例 ,男 31例、女 1 6例 ,年龄 40d~ 78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降纤酶对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意义。方法比较80例脑梗死患者和40例对照组血浆Fib含量及降纤酶治疗的疗效。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浆Fib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降纤酶治疗后Fib明显下降(P<0.01)。结论血浆Fib含量增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降纤酶能降低Fib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相似文献   

8.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改变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一种在多种较严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临床综合征。以弥散性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及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为主要病理变化。广泛出血、微循环衰竭及多脏器功能不全为其临床特征。DIC患者凝血功能改变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纤维蛋白原显著减低 ,故又称“去纤维蛋白原”血症 ,以往研究多着重于纤维蛋白原含量在DIC时的改变 ,而对纤维蛋白分子功能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道。本资料对 42例DIC患者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功能(FMPF)进行了观测 ,现报道如下 :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 :健康自愿献血者 96例(男 5 0例 ,女 46例 …  相似文献   

9.
27例脑血栓病患者(经CT证实)的PFC(微量纤维蛋白原)降低,并与其它脑血栓病患者和健康人各50例进行统计对照,结果均呈显著性差异(P<0.01)。分析认为,本组病例PFC下降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一是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纤维蛋白原的消耗增加,致血中纤维蛋白的原含量下降;二是在血栓形成时由于机体的反馈作用,刺激体内凋节机能增强,使纤维蛋白原的合成减少或清除增加。材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本组PFC降低的脑血栓患者均为本院病人,年龄40~72(平均57岁);其中男性18例,女性9例。CT证实脑部缺血区>4…  相似文献   

10.
川芎嗪注射液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及观察川芎嗪注射液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2组患者常规治疗相同,A组加用川芎嗪注射液80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B组单纯用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2组均连用7日。观察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Hct)、血浆纤维蛋白原(Fi),红细胞变形系数(TK)和微循环滞留时间(  相似文献   

11.
人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参考值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中国人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参考值。方法:采用RocheproBNP试剂盒,用电化学发光法在RocheElecsys2010全自动分析仪上测定442名健康中国成年人血清NT-proBNP浓度,建立参考值范围,并同时测定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计算预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析年龄、性别、eGFR等对NT-proBNP的影响。结果:NT-proBNP呈偏态分布。按每10岁一个年龄组及男女性别比较,60岁以下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岁以上2个年龄组的LgNT-proBNP均值均明显高于60岁以下各年龄组(P<0.05);各年龄组女性NT-proBNP水平均高于男性(P<0.05),全体女性NT-proBNP中位数水平(57.76pg/ml)也高于男性(23.42pg/ml)(P<0.001)。NT-proBNP与性别的相关性最密切(r=0.496,P<0.001),其次是年龄(r=0.330,P<0.001),与eGFR呈微弱相关(r=-0.328,P<0.001)。以60岁为分界年龄,以97.5%位数为参考值上限,中国人不同年龄、性别的NT-proBNP参考值为:≤60岁,男性<83.72pg/ml,女性<131.6pg/ml;>60岁,男性<158.17pg/ml,女性<205.54pg/ml。结论:年龄、性别、种族和地域可以影响健康人NT-proBNP分布,中国人需要建立自己的NT-proBNP参考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抚触早期干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康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足月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抚触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按正规国际抚触标准进行全身抚触,2次/d,15min/次,连续2个月。分别于基线(出生当日)、干预后第3,7,14,28和60d对两组被试进行神经行为(NBNA)评分。结果: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3、7、14、28和60天NBNA评分均明显升高(P<0.001);治疗第3天抚触组与对照组的NBN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7、14、28和60天,抚触组NBN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01);抚触组治疗第28天的行为能力和主动肌张力评分与基线和第3天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第3、28天的行为能力和主动肌张力评分与基线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抚触干预在HIE治疗中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能促进HIE新生儿神经行为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60 例,按就诊顺序分为两组。Ⅰ组(n=30)行C2椎旁阻滞,每周1 次;Ⅱ组(n=30)在颈椎旁阻滞基础上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悬吊运动训练每周3 次。均治疗4 周。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每月疼痛发作次数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VAS评分,Ⅰ组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Ⅱ组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01);治疗后3 个月、6 个月,Ⅱ组较Ⅰ组改善更显著(P<0.001)。治疗后疼痛发作次数,Ⅰ组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Ⅱ组治疗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治疗后3 个月、6 个月,Ⅱ组较Ⅰ组减少更明显(P<0.05)。治疗后Ⅰ组优良率33.3%,Ⅱ组73.3% (P<0.01)。结论配合悬吊运动训练治疗颈源性头痛优于单一采用颈椎旁阻滞,远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清醒家兔右侧颈上神经节 (superior cervical ganglion,SCG)兴奋对脑功能的影响. 方法电刺激家兔右侧 SCG 1 h,分别观察刺激期间及停刺激后 2 h内家兔双侧脑血流量 (cerebral blood flow,CBF)、大脑皮质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变化,每隔 20 min记录 1次. 结果 刺激期间同侧各时间点的 CBF均显著低于前对照( F=14.37922,P< 0.001);其中刺激停止后 20,40,60,80 min与前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F=14.379 22,P< 0.05);刺激停止后 100、 120 min与前对照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F=14.379 22,P< 0.001);对侧各时间点的 CBF与前对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同侧 SEP P波振幅在刺激及停刺激期间各时间点均显著低于前对照( F=3.955,P< 0.001);对侧 P波振幅与前对照相比除在停刺激后 60,80 min时显著低于对照( F=2.002,P< 0.05)外,其余各时间点的 P波振幅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 F=2.002,P< 0.01).双侧各时间点记录的 P波潜伏期与前对照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一侧 SCG兴奋可以影响脑功能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膳食营养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缓解期患者膳食营养状况。方法:采用3天记录加询问法进行膳食调查。资料输入微机,采用笔者编制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状况和饮食指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COPD缓解期患者膳食中总热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锌、钙、硒、VitA、VitB1、VitB2、VitC摄入不足,其中低体重组较体重正常组摄入不足更为明显。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比例不够合理,碳水化合物比例过高(60%)。三餐热量分配早餐偏低(24%),晚餐偏高(39%)。结论:饮食摄入不足是COPD缓解期患者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颈面部穴位按摩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60 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采用针刺和吞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头颈面部穴位按摩。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吞咽功能均有显著改善(P<0.001),治疗组SS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配合头颈面部穴位按摩可以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心控制训练方法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60 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n=30)和治疗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训练配合针灸、电疗等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核心控制训练。共治疗3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测量(GMFM-88)和躯干控制测试(TCT)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GMFM、TCT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核心控制训练能加强躯干的控制能力,可进一步改善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孕妇人群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hyroglobulin antibody,TgAb)的阳性率以及其体内不同浓度的TgAb 对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检测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 年10 月~2021 年12 月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门诊孕检的68 955 例孕妇血清TgAb 和Tg 的结果,并收集240 份不同浓度TgAb 的孕妇血清,进行Tg 确证血清回收实验,分析不同浓度TgAb 对Tg 检测的影响。结果 依据西门子检测系统的阳性结果判读标准(TgAb ≥ 60IU/ml),68 955 例孕妇TgAb 阳性率为15.47%(10 665/68 955),且TgAb 阳性率随着孕妇年龄增长呈增高趋势(χ2=101.931,P<0.001)。按照TgAb(IU/ml)<60(阴性),60~200,201~300,301~400,401~500 和>500 进行分组,其对应的Tg检测浓度(ng/ml)范围分别为11.26(2.87~43.80),3.40(0.13~63.95),3.15(0.15~70.70),0.60(0.13~50.92),0.59(0.14~64.22)和0.74(0.14~14.82)。Tg 检测浓度与TgAb 水平呈负相关(r=-0.504,P<0.001)。按照上述分组,其对应的Tg 确证血清回收率分别为102.10%(81.09%~106.05%),97.03%(43.15%~109.29%),95.57%(41.67%~106.20%),84.57%(33.41%~105.25%),66.97%(29.33%~104.50%)和65.98%(21.70%~98.56%)。Tg 确证血清回收率与TgAb水平呈负相关(r=-0.565,P<0.001)。Tg 确证血清回收率小于80% 的占比分别为0%(0/40),27.5%(11/40),35%(14/40),42.5%(17/40),62.5%(25/40)和67.5%(27/40)。孕妇不同TgAb 浓度血清的Tg 确证血清回收率小于80% 的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34,P<0.001),且随着TgAb 浓度的增高,呈增高趋势(χ2=48.363,P<0.001)。结论 当孕妇体内TgAb 为阴性时,Tg 的检测结果无影响;当TgAb 阳性时,会干扰Tg 检测,使其结果偏低,且浓度越高对Tg 的干扰越强。由于孕妇群体TgAb 阳性率较高,建议临床进行Tg 检测时同时联合检测TgAb 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回溯性记忆(RM)和前瞻性记忆(PM)与社会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54 例及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54 名。采用韦氏记忆量表第四版中文版(WMS-Ⅳ-C)中的逻辑记忆(LM-即时、LM-延迟)和剑桥前瞻性记忆测试量表(C-CAMPROMPT)分别评估被试的RM和PM,采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基于任务的生活能力测验简版(UPSA-B)评估社会功能,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第四版中文版(WAIS-Ⅳ-C)评估智商。结果患者组在LM-即时、LM-延迟、基于事件PM (EBPM)、基于时间PM (TBPM)、UPSA-B评分及智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在控制智商后,仍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患者组UPSA-B 总分与LM-即时(r=0.524, P<0.001)、LM-延迟(r=0.427, P<0.001)、EBPM (r=0.437, P<0.001)、TBPM (r=0.479, P<0.001)、智商(r=0.709, P<0.001)正相关,与年龄、病程的无显著相关性。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BPM (β=0.811, P=0.007)、智商(β=0.610, P<0.001)是UPSA-B评分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PM和RM损伤,PM比RM对患者社会功能损伤的预测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分子水平阐明了慢性肾衰(CRF)早期脂质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Wistar鼠5/6肾切除CRF条件形成后,分别在10,20,40天各时相点同时测定主动脉弓组织中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h)、总磷脂(T-PL)的动态水平,并在10、20、30、40天时相点动态观察了血浆中TG、T-Ch、T-PL及红细胞膜T-Ch、T-PL的水平。结果主动脉弓组织中的三种脂质水平从10天时相点开始稍高于同时相点对照组,在20天TG首先明显增高(P<0.05),在40天T-Ch和TG增高非常显著(P<0.001),T-PL明显增高(P<0.05)。血浆中的TG、T-Ch水平与主动脉组织不同程度的升高,两者显著相关。红细胞膜T-Ch升高,T-PL下降导致红细胞刚性增强,变形能力下降。结论揭示CRF早期就存在脂质代谢异常的同时伴随着主动脉脂质沉积和红细胞膜脂质成分的改变。提示CRF早期已经具备了合并心血管病发病的危险因素。为CRF心血管病合并症的早期预防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