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活化的蛋白C是迄今所知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目前认为,除遗传因素引起APCR外,尚存在获得性APCR。抗磷脂抗体在获得性APCR的研究中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将获得性APCR与APA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1993年Dahlback等发现静脉血栓形成与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密切相关,其发生率在欧美人群中为3%-5%。已知凝血因子V基因点突变造成造成F-Ⅴ分子第506信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是造成APRC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3.
抗活化的蛋C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磷脂蛋白抗体(APA)、活化蛋白C抵抗(APCR)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0例DVT患者和10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ACA(IgG,IgM,IgA),APTT法检测LA,APTT+/-APC法检测APCR。PCR-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检测FV Leiden变异。结果DVT组患者APA、APCR的总阳性率分别为34%、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APA阳性组APCR阳性率(8.82%)明显高于APA阴性组(1.51%),4例APCR阳性患者均未检测到FV Leiden突变。4例APCR阳性患者中有3例APA阳性。并能被血小板磷脂纠正。结论抗磷脂抗体、活化蛋白C抵抗与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抗磷脂蛋白抗体及其产生获得性APCR是高凝状态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1993年Dahlback等发现静脉血栓形成与活化蛋白C抵抗(APCR)现象密切相关,其发生率在欧美人群中为3%~5%。已知凝血因子V(FV)基因点突变(第1691位减基G→A,169iG6A)造成FV分子第506位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替代(FV:Q506)是造成APCR的分子机制。用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法可筛检并确定APCR现象;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明确APCR是否与FV基因突变有关。有高凝状态、血栓形成史的人群应作APCR筛检试验,以降低或预防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活化蛋白C耐受是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分子机制在于因子V基因点突变,第1691位鸟嘌呤核苷酸被腺嘌呤核苷酸所取代,导致因子V蛋白质一级结构第506位精氨酸被谷氨酰胺所取代,因而蛋白C作用位点消失,使蛋白C失去降解因子Va的作用,凝血酶生成增多导致高凝状态,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活化蛋白C抵抗(APCR)以及凝血因子V Leinden(FV Leiden)突变在广东人群及血栓性疾病患者中发生的情况,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PCR-SSP)方法检测130名广东籍正常人FV Leiden突变,其中57名正常人用APC-APTT方法检测了APCR。结果有3名正常人APCR阳性。但所有的样本均未发现FV Leiden突变,APCR阳性是否与其他未知的基因缺陷有关,有待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新疆维吾尔族正常人群抗活化的蛋白C发生率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疆维吾尔族正常人群抗活化的蛋白C发生率的调查马艳张庆华近年来,人体血液抗凝系统中活化的蛋白C(APC)抗凝血的作用愈未愈受到重视,Dahlbck等研究发现40%~50%的血栓形成家族中由于存在因子Ⅴ结构的缺陷导致抗APC现象(APCR),易发生血栓...  相似文献   

9.
抗活化的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是迄今所知引起静脉血栓形成(VT)的最主要原因。目前认为,除遗传因素(如Leiden突变)引起APCR外,尚存在获得性APCR。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PA)在获得性APCR的研究中受到关注。本文主要将获得性APCR与APA之间相关性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脑梗死患者血浆活化蛋白C抵抗、蛋白C和蛋白S活性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活化蛋白C抵抗 (activatedproteinCresistance,APCR)是目前已知的静脉血栓形成的最高危因素[1] ,80 %的APCR是因子V (FV)基因点突变 (即Leiden突变 )引起的遗传性APCR ,另一部分APCR则是由各种获得性原因导致的无FV基因突变的获得性APCR。APCR与动脉血栓形成的关系目前仍有争论。蛋白C( proteinC ,PC)、蛋白S(proteinS ,PS)是机体PC抗凝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量或质的缺陷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 )都将导致机体抗凝功能的减退或丧失 ,与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PC、PS活性的变化在糖尿病足形成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以及APCR与糖尿病足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Dahlback法对5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及60例糖尿病足患者(DF1、DF2组)进行APCR阳性率测定,同时测定受检者蛋白C(PC,)和蛋白S(PS)。结果糖尿病足(DF)患者血浆PC/PS活性下降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浆PC/PS活性检测对糖尿病足患者的诊断、估计预后和疗效观察有参考价值,且APCR阳性者有动脉血栓发生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抗活化的蛋白C(APCR)在系统性红斑(SLE)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进一步探讨SLE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方法采用APG-KPTT法,ELISA法和PTT-LA法分别对36例SLE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NC)进行APCR、抗心磷脂抗体(ACA)和狼疮抗凝物(LA)检测。结果SLE患者APCR阳性率(58%)明显高于NC组(5%)(P<0.005),APCR阳性患者中血栓发生率(27.6%)明显高于APCR阴性患者(4.8%)(P<0.01),患者LA阳性率(22%)明显高于对照组(0/10)(P<0.05),患者ACA-IgG及Ig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IgA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L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90.9%)明显高于LA阴性组(53.8%)(P<0.05),ACA阳性组中的APCR阳性率(64.7%)与ACA阴性组(60.6%)未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APCR在国人SLE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与LA有明显相关性。APCR可能是SLE患者诱发血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临床上检测蛋白C(proteinC ,PC)、蛋白S(proteinS ,PS)和活化蛋白C(activatedproteinC ,APC)反应性 ,进行血栓性疾病的监测已越来越重要。但其检测值受仪器、试剂的选择和试剂质量的影响 ,本文检测了 80例健康成人的PC、PS活性和APC反应性 ,建立了本室的参考值 ,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检测标本 体检健康成人 80例 ,年龄 16~ 68岁 ,男 3 8例 ,女 4 2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三组 ,一组 3 0岁以下 ,2 8例 ;二组 3 0~ 4 9岁 ,2 8例 ;三组 5 0岁以上 ,2 4例。每份标本取静脉血 1 8…  相似文献   

14.
在急性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炎性细胞被前炎性因子活化并通过上调黏附分子的表达(E选择素、P选择素)而黏附于内皮细胞上,然后释放各类蛋白酶、炎症介质,进而导致机体的高凝血状态,微血管血栓形成,器官损害。D’Angelo A等的研究提示,在凝血和炎症反应间可能通过共同通道相互作用并在两者间形成正反馈。认为炎症阶段中涉及凝血的急性期蛋白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15.
16.
抗磷脂血栓综合征与获得性抗活化的影响C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了解抗磷脂抗体(APA),抗活性化的蛋白C(APCR)与抗磷脂血栓综合征(APL-T)的关系,进一步探讨APL-T血栓发生机制。方法以ELISA检测ACA(IgM,IgA);APTT检测LA;APTT+/-APC检测APCR。结果20例患者符合APL-T诊断。根据病因分类,100例SLE患者中14例为继发性APL-6:16例“原因不明”血栓与习惯性流产患者中6例为原发性APL-T。根据抗体分类,2  相似文献   

17.
活化蛋白C与脓毒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革蓝阴性、革蓝阳性细菌等感染引起脓毒症时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血栓调理素下调、机体激活蛋白C能力下降使活化蛋白C调节凝血酶的功能降低、微循环内发生凝血 ,造成DIC ,引起急性器官功能衰竭 ,最终导致死亡。近年研究发现 ,活化蛋白C具有调节微循环凝血平衡、调节炎症功能 ,在体和离体研究显示重组活化蛋白C可通过多种机制抑制脓毒症中的炎症和促凝血反应。1.蛋白C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蛋白C系统是体内天然抗凝系统 ,由蛋白C、蛋白S、血栓调理素及因子V组成[1 ] 。蛋白C活化后表现丝氨酸蛋白酶活性 ,灭活Ⅴa、Ⅷa,发挥抗凝作…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后半叶,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使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所降低,但脓毒症的发生率仍有上升。据美国流行病学专家统计,近二十年来脓毒症发生率由82·7/10万人上升至240.4/10万人,全球死亡率为28%;在美国严重脓毒症的死亡率更高达30%~50%[1~3]。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凝血系统异常在脓毒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蛋白C系统更是起到关键作用。1脓毒症的定义及发病机制1991年,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和危急医学学会(SC-CM)召开联席会议,把脓毒症定义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  相似文献   

19.
静脉及心脑血栓性疾病抗活化的蛋白C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抗活化的蛋白C(APCR)及其基因型在中国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情况,用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加和不加活化的蛋白C(APC)的比值(APC-SR)检测APCR;用多聚酶链反应扩增因子Ⅴ第10外显子(包含506位密码子)的220bp片段,再用限制性内切酶MnlⅠ消化检测其基因型。共检测了46例静脉血栓和下肢动脉血栓,58例心、脑梗塞,74例冠心病及40名正常人的APCR及其基因型。结果表明血栓性疾病患者与正常人的APCR无明显差异,亦没有发现与APCR相关的基因型,提示APCR很可能不是中国人血栓性疾病常见相关病因  相似文献   

20.
静脉血栓的抗磷脂蛋白抗体与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探讨静脉血栓的病因病理及其与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的关系 ,对 4 7例静脉血栓 (VT)患者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抗心肌磷脂抗体 (ACA) ,用凝血法测定狼疮抗凝物 (LA)和抗活化蛋白C抗性 (APCR) ,用多聚酶链反应内切酶法鉴定因子VLeiden ,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Ⅲ (ATⅢ )、蛋白C(PC)、纤溶酶原 (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tPAI)等抗凝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结果表明 :VT患者中 3 4 %有ACA和 (或 )LA阳性 ,其中以ACAIgG和LA为主 ;9.5 %的Plg缺乏 ,8.3 %的tPAI升高 (明显高于对照 ,P <0 0 0 5 ) ;ATⅢ、PC、tPA缺乏者依次为 4 .5 %、4 .5 %、2 .8% (与对照无差异性 ,P >0 .0 5 ) ;ATⅢ、PC、Plg联合缺乏者 1例 ;APCR未发现相应的factorVLeiden ;抗磷脂蛋白抗体 (APA)阳性和阴性组之间的各抗凝血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没有明显差异性 ;4例APCR阳性 ,3例ACA和 (或 )LA阳性 ,这 3例血浆和正常血浆混合后 2例APCR并没有完全得到纠正。结论 :抗磷脂蛋白抗体和纤维蛋白溶解异常是VT较多见的相关病理因素 ;LA和 (或 )ACA干扰蛋白C抗凝血途径 ,使之形成获得性APCR ,而此APCR可能是体内导致易栓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