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 〉 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 〉 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 〈 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64排多层螺旋CT(MSCT)评估腰椎小关节突变分级的准确性,提高MSCT评估腰椎小关节退变分级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17年4月因长时间无诱因所致腰腿痛入院治疗并院外随访的患者63例,术中获取腰椎小关节标本95个。将手术标本进行病理切片染色,采用Pathria提出的CT分级标准和Gries提出的病理分级标准对腰椎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统计分析CT评估腰椎小关节退变情况的检出率和准确性。结果 CT评估的腰椎小关节1级11例、正确率36.4%(4/11);腰椎小关节2级16例、正确率62.5%(10/16);腰椎小关节3级41例、正确率90.2%(37/41);腰椎小关节4级26例、正确率96.2%(25/26)。CT评估腰椎小关节退变准确率为86.3%,MSCT评估腰椎小关节退变的检出率与病理评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评估腰椎小关节1~4级的灵敏度分别为80%、83.3%、78.7%和80.6%,特异度分别为91.1%、92.8%、91.7%和98.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33.3%、62.5%、90.2%和96.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8%、97.5%、81.5%和91.3%,约登指数分别为71.1%、76.1%、70.4%和79.0%。结论 MSCT评估腰椎小关节退变分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在诊断腰椎小关节退变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背景:腰椎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并且国内在下腰痛患者中对小关节不对称与小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目的:调查分析腰椎小关节不对称在腰椎间盘退变与小关节退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测量312例下腰痛患者共936个脊柱功能单位的小关节角度差值,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对称,差值≥7°定义为小关节不对称。对936个脊柱节段的椎间盘退变程度及小关节退变程度进行分级。结果与结论:①小关节是否对称在年龄及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程度之间无显著关联(P>0.05)。③在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组比小关节对称组的小关节退变程度更重(P<0.01)。提示小关节不对称与椎间盘退变无明显影响,但在腰椎活动度最大的L4~L5节段,小关节不对称可能会引起小关节的退变。  相似文献   

4.
背景:神经肽的发现给骨关节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神经肽的表达与骨关节炎发病以及软骨退变程度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肠肽在正常关节软骨和不同退变程度骨关节炎软骨中的表达,以及血管活性肠肽表达与骨关节炎发病及软骨退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03/1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进行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标本26个,选取因外伤行截肢的膝关节软骨或股骨颈暴力骨折的股骨头正常关节软骨标本10个为对照,根据大体观察凿取正常和骨关节炎不同退变程度软骨块50个,再根据关节软骨改良Mankin病理评分法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与结论:各关节软骨中均可见到血管活性肠肽阳性神经纤维,正常关节软骨中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明显高于骨关节炎关节软骨(P〈0.05)。且血管活性肠肽表达与软骨改良Mankin病理评分呈负相关(r=-0.896,P〈0.05)。说明血管活性肠肽低表达与关节软骨退变程度、骨关节炎病程进展有关,可能是关节软骨退变、骨关节炎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参与关节软骨组织机体生理重建及病理破坏.目的:观察膝关节骨软骨缺损及表面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关节软骨组织中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骨软骨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表面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表面软骨缺损,对照组双膝关节制作关节囊切开.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股骨髁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软骨缺损组术后4周缺损中有少量新生组织生成,8及12周可见到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表面缺损组表面软骨缺损4及8周未见修复迹象,12周可见微量纤维组织填充,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术后表面缺损组关节软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对照组关节软骨组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基质金属蛋白酶3低表达,无形态学异常改变.说明机械性损伤可以导致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发生改变,丧失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而退变,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损伤后的软骨组织中表达增高,使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增加,是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和胶原参与关节软骨组织机体生理重建及病理破坏。目的:观察膝关节骨软骨缺损及表面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关节软骨组织中胶原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变化。方法:雌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3组:骨软骨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骨软骨缺损模型,表面缺损组在双膝关节制作表面软骨缺损,对照组双膝关节制作关节囊切开。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股骨髁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检测Ⅰ型胶原、Ⅱ型胶原、基质金属蛋白酶3的表达。结果与结论:骨软骨缺损组术后4周缺损中有少量新生组织生成,8及12周可见到纤维组织填充,修复组织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关节软骨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表面缺损组表面软骨缺损4及8周未见修复迹象,12周可见微量纤维组织填充,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术后表面缺损组关节软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3表达增高。对照组关节软骨组织Ⅰ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阴性,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基质金属蛋白酶3低表达,无形态学异常改变。说明机械性损伤可以导致关节软骨细胞外基质成分发生改变,丧失其原有的生物学特性而退变,基质金属蛋白酶3在损伤后的软骨组织中表达增高,使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增加,是导致关节软骨退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背景:神经肽的发现给骨关节炎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但神经肽的表达与骨关节炎发病以及软骨退变程度的关系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肠肽在正常关节软骨和不同退变程度骨关节炎软骨中的表达,以及血管活性肠肽表达与骨关节炎发病及软骨退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03/11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进行关节置换的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软骨标本26个,选取因外伤行截肢的膝关节软骨或股骨颈暴力骨折的股骨头正常关节软骨标本10个为对照,根据大体观察凿取正常和骨关节炎不同退变程度软骨块50个,再根据关节软骨改良Mankin病理评分法进行分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软骨组织中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和分布。结果与结论:各关节软骨中均可见到血管活性肠肽阳性神经纤维,正常关节软骨中血管活性肠肽的表达明显高于骨关节炎关节软骨(P<0.05)。且血管活性肠肽表达与软骨改良Mankin病理评分呈负相关(r=-0.896,P<0.05)。说明血管活性肠肽低表达与关节软骨退变程度、骨关节炎病程进展有关,可能是关节软骨退变、骨关节炎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和亚急性下腰痛患者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因下腰痛至本院就诊并行腰椎MRI检查患者177例。根据病程时间将患者分为亚急性下腰痛组(n=103)和急性下腰痛组(n=74例),另招募42例无下腰痛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ologue scale,VAS)评定患者腰痛程度。观察各组研究对象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包括: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纤维环后方高信号、Schmorl结节、椎体终板炎、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肌肉水肿、小关节退变等,对不同组间腰椎MRI影像学特征分布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亚急性下腰痛组研究对象椎间盘退变、椎间盘突出发生率较高(P0.05)。3组间椎间盘膨出、Schmorl结节、腰椎终板Modic改变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急性下腰痛组患者腰椎MRI纤维环后方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发生率均高于亚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亚急性下腰痛组患者中小关节退变和小关节积液发生率均高于急性下腰痛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椎间盘退变、突出是腰痛症状持续存在的原因;腰椎间盘局限性高信号、棘间韧带高信号和皮下或椎后旁软组织肿胀与急性下腰痛相关;小关节退变、小关节积液与亚急性下腰痛有关。  相似文献   

9.
杨勇 《临床医学》2012,32(5):89-90
目的讨论CT诊断腰椎小关节退变的可行性。方法对河南省胸科医院影像科227例腰椎小关节退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加以分析。结果经CT扫描证实,全部患者有347个腰椎小关节发生改变。结论 CT扫描可准确显示腰椎小关节的形态结构及其异常改变,能为临床早期诊断腰椎小关节退变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对兔骨性关节炎(OA)模型关节软骨退变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24只大白兔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2只。所有兔通过手术建立右膝关节OA动物模型,对照组的所有兔的右膝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0.5ml/kg,实验组所有兔的右膝关节腔内注射丹参注射液0.5ml/kg,手术完毕后当天就注射1次,以后每4天注射1次。在动物OA模型建立后的第10周,将兔处死,收集右侧股骨内侧髁标本,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式电子显微镜观察关节软骨形态学结构改变,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关节软骨组织中IL-1β、IL-6和IGF-Ⅰ蛋白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兔的关节软骨破坏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IL-1β、IL-6和IGF-Ⅰ蛋白阳性免疫反应物主要定位于细胞浆,为粗细较为一致的淡红色颗粒。实验组IL-1β蛋白阳性染色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IL-6和IGF-Ⅰ蛋白阳性染色强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参能调节OA关节软骨组织中IL-1β、IL-6和IGF-Ⅰ蛋白的异常表达,对关节软骨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仍有10%-30%的患者症状缓解不明显,统称为腰椎术后失败综合征,而腰椎不稳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目的:探讨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应用Quadrant系统行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加融合器置入、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为53.7岁,治疗后随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为90-210 min,平均时间145 min。术中失血量50-300 mL,平均失血量120 mL。治疗后住院时间5-9 d,平均住院时间6 d。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0个月,平均7.2个月。JOA评分治疗前为(10.25±2.34)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31±3.12)分和(25.35±2.61)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前为(8.24±1.15)分,治疗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97±1.12)分和(1.13±0.39)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 <0.01)。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53例,良9例。证明Quadrant系统下后路腰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和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腰椎后路动力稳定装置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融合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疾病的主要手术方法,"融合"早已成为脊柱外科广为接受的"金标准",融合术在神经组织减压以后能提供脊柱的稳定与脊柱序列的维持,临床效果可靠,这也是它应用数十年仍经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背景:腰椎滑脱症的治疗目的是重建脊柱序列和椎体稳定性,解除神经压迫,达到永久腰椎融合的作用。目的:探讨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融合及植入物内固定后椎体稳定性的恢复。
  方法:腰椎滑脱症最常采用Wiltse分型将其分为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以及病理性,将腰椎侧位X射线片的上位椎体相对于下位椎体的滑移程度分为5级,根据腰椎滑脱症患者的分型和分级以及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
  结果与结论:坚强融合内固定,植入物与椎体间是刚性连接,常用来稳定脊柱、矫正畸形,骨融合率较高,减少了假关节形成。动态融合内固定是用弹性材质或微动装置分散坚强内固定负荷传导,减少应力遮挡效应及邻近节段的应力集中。动态非融合内固定能改变脊柱运动节段的负荷传递方式,阻止脊柱运动,预防邻近节段退变,使失稳的腰椎达到其正常状态的活动特性,实现动态重建腰椎序列。峡部关节缺损部位直接修复植骨,适用于青壮年有症状不伴有退行性椎间盘疾病的滑脱患者。腰椎滑脱症选择哪种材料植骨和植骨部位以及哪种入路方法融合和植入物内固定可以得到理想的融合内固定效果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目前尚未达成统一。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In a group of patients treated surgically for stenosis in the lumbar spine, we compared the pre-operative nature of the pathology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as measured by MRI to the treatment outcome. Material and methods. In 30 persons ranging in age from 39 to 68 who reported at least 60% subjective improvement in quality of life after surgery (wide de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anal in the lumbar segment, spondylodesis, transpedicular fixation) the character of the discopathy was evaluated by MRI. Results. In MRI studies from the study group, feature of dehydratation and protrusion of the nucleus pulposus occurred among all patients, while the most common clinical symptom was neurogenic claudication. Non-removal of intervertebral discs protruding less than 6 mm into the lumen of the spinal canal did not cause worse outcome. Conclusion. In this group of patients treated surgically for lumbar stenosis with wide decompression, the fact that a slight protrusion of the intervertebral disc (prolapse <6mm) persists after surgery, in the absence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disc and nerve elements, has no influence on treatment outcome.  相似文献   

15.
Physiotherapy i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s caused by a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a broad range of physiotherapeutic modalities has been revealed to be helpful. During the acute stage the efficacy of the McKenzie-concept, mobilisation therapies and traction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with a blind assessor. In addition, pain reducing physical therapies such as cold or electrotherapy and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analgesics and/or muscle relaxants are sensible initial accompanying treatments. The effectiveness of active physiotherapies such as training of local strength endurance of back and abdominal muscles has been proven in patients during the chronic stage. The indications for a in-patient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 for surgery and the danger of developing chronic low back pain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屈伸肌的功能变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目的:通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正常人的腰屈伸肌进行等速肌力测试,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症对患者腰屈、伸肌肌力等的影响。方法:运用Cybex-6000型等速测力系统分别对24名患者及正常人在慢速(30°/s)和中速(90°/s)条件下进行峰力矩、最大单次作功量、力矩加速能及平均功率的测定。结果:两种测试速度下,患者腰屈肌峰力矩值与正常人相比分别降低5.75%和14.43%,但无显著差异(P>0.05);而腰伸肌峰力矩值分别降低25.68%和27.92%(P<0.001)。患者屈肌和伸肌的力矩加速能、最大单次作功量、平均功率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P<0.05)。患者屈肌/伸肌峰力矩比值较正常人显著增大。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屈伸肌功能同时受到一定影响,且腰伸肌肌力的下降甚于屈肌。提示患者康复过程中需加强腰屈伸肌肌肉功能的训练,尤其应强调腰伸肌的训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翻修手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6月该科室28例采用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进行翻修手术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翻修手术前后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采用MacNab标准评估再次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2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椎间孔镜手术,手术时间55~95 min,平均(62.2±5.5) min;术前腿痛VAS评分为(8.1±0.3)分,术后腿痛VAS评分为(2.6±0.2)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按MacNab功能评定标准:优11例、良14例、可1例、差2例,整体满意度为89.3%。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可选择经皮椎间孔镜技术行翻修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腰部多裂肌横截面面积(CSA),评估多裂肌萎缩情况。方法55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15例、亚急性期10例、慢性期30例,使用实时定量超声测量腰4/5水平椎间盘突出累及侧及非累及侧在俯卧休息位下腰部多裂肌CSA。结果男性、女性及总体累及侧多裂肌CSA的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15、3.54、4.11,P均<0.05),女性非累及侧多裂肌CSA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P<0.05)。男性与女性腰部累及侧、非累及侧各期多裂肌C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72、2.88、2.20;5.70、3.35、2.79,P均<0.05)。在亚急性期,男性累及侧多裂肌CSA较非累及侧小;在慢性期,男性和女性的累及侧多裂肌CSA均较非累及侧小;且总体累及侧多裂肌CSA也较非累及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85、2.73、4.66、14.11,P均<0.05)。在慢性期,女性和男性腰部多裂肌累及侧CSA与非累及侧CSA之间不对称差异值(CSA%)分别为(12.16±10.10)%、(16.45±7.20)%,较急性期同性别组CSA%值均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8、2.44,P均<0.05)。结论定量超声可以用于评估腰部多裂肌形态改变;椎间盘突出病程不足3月,腰部多裂肌萎缩可不明显;反复腰痛大于3个月的患者,多裂肌在双侧横截面面积均减小,以累及侧萎缩较为明显,双侧多裂肌横截面面积呈不对称性表现。  相似文献   

19.
背景:腰椎各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化是下腰部脊柱骨性结构的形态改变的直接反应,这种改变很可能是在长期受到外在或内在因素影响后脊柱正常结构应变的结果,但不同参数反映的情况是否相同以及与对应的临床症状是否有相关性尚待探讨。目的:测量和比较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分析参数变化与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关系。探讨腰椎骨性结构的异常是否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以及在腰椎间盘退行性变中的意义。方法:纳入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解放军南京军区福州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07例,同期于放射科行CT检查显示非腰椎间盘突出者143例作为对照组。按性别差异分为男、女组;按年龄分为25-34岁组、35-44岁组、45-54岁组、55-65岁组。测量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包括棘突偏斜角、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结果与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棘突偏斜角在L4、L5水平存在差异,数据不呈正态分布,应用秩和检验,Z值为-10.609,-12.074,P〈0.01。腰椎间盘突出症组与对照组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在各年龄组及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从性别上看,男、女组仅在腰骶关节角上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7〈0.01);各年龄段间比较,55-65岁组关节突非对称性、腰椎生理曲度、腰椎曲度角、腰骶关节角分别与25-34岁组、35-44岁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在45-54岁组和25-34岁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变异不是直接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但腰椎骨性结构参数的异常在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20.
典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op)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参考X线平片诊断并不难。对于不典型的病例确诊有一定的难度。目前除应用X线平片或碘油造影外,还可采用较先进的“CT”扫描和最先进的“核磁共振”检查。但因目前价格较贵,难以普遍应用。本文探讨了腰椎X线平片表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我们将本组14例已做过腰椎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X线平片表现与非本病的一般腰腿痛患者(年纪相似)14例腰椎平片作对照。采用数学上的判别分析方法,对照所选的各项指标如腰椎脊柱侧弯、腰椎顺位、椎体前缘磨角、腰椎间隙变窄等8个指标把它们数量化。选用逐步Fisher判别方法建立判别模型。通过判别,其准确率达100%。并经外延检验,本病及非本病的一般腰痛患者各3例,其判断准确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