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暑温,其特点为发病急骤,传变快,变化多,易伤津耗液,耗血动血,且多闭窍动风之变。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阳明气分热盛证候。暑温易伤人正气,尤多耗伤津液,重者出现津气欲脱之危候。暑邪内陷心(包)营(血)而神昏谵语,引动肝风而痉厥,风火相煽,生痰生风,导致痰  相似文献   

2.
1 暑邪致病特征 暑为夏季主气.如<素问.热论>云:"后夏之日为病暑."也就是说,非常炎热的天气,使人易犯暑热之病.暑邪犯病,其特点有四:一、暑乃阳邪,其性炎热:凡暑邪致病,则以高热、口渴、多汗、脉洪大等热盛诸症为特征;二、暑性升散,耗津泄气:暑为阳邪,其性既升又散,若侵犯人体,内则直耗津液而渴饮,外则腠理大开,津自外流而多汗,汗多伤津,气随津散,形成津气两伤之特点,津伤则口渴而多饮,小便短少,气耗则气短而神疲乏力;三、暑易夹湿,阻碍气机:故暑邪致病,易夹湿邪而共犯人体,暑湿阻遏气机,临床可见高热、渴饮、心烦之外,如阻遏脾胃气机,脾不升清,胃难降浊,就产生胸闷呕恶,脘腹痞满,肢体困倦,大便溏泄等症;四、暑邪为病,传变迅速,易扰心神:暑为高热,侵入人体,传变十分迅速,可直接传入心包,加上湿气困阻气机,使心脏鼓动无力,让全身气血运行受阻,临床可见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呼吸很弱,嘴唇、四肢青紫,这就是暑瘟急重症的死厥症,也就是炎热之盛夏,人们常说的中暑急症.如急救不当,就会立死无疑.  相似文献   

3.
16.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答:“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是前人对暑温治法的概括。首用辛凉叶天士说:“夏暑发自阳明”,由于暑温发病急骤,传变迅速,一起病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治疗上必须用辛凉重剂的白虎汤以清暑泄热、生津,故曰首用辛凉。继用甘寒暑热病邪易伤津气,暑温容易出现津气耗伤的证候,治疗上必须用甘寒之品以清热、益  相似文献   

4.
小儿夏季热,中医称疰夏,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一种疾病,患者多为小儿,临床症状以持续发热,食少消瘦,口渴,多尿,皮肤干燥,气温愈高,则体温愈高为特点。多因排汗机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盖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抗病力弱。夏季主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令,小儿对气候变化不适应则病。暑为阳邪,最易化火,伤津耗液;暑多挟湿,湿邪重浊粘腻,署湿相合,病程绵缠。治法可分,暑伤阴津和署湿蕴脾两大类。暑邪伤阴,治以养阴生津,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暑湿蕴脾,治以清暑利湿。偏热重者黄连番茹饮合清络饮。偏湿重者三仁汤加味。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读贵刊1984年第3期临床报道“下法治疗内科急症案例并体会·乙型脑炎例”后,颇受启发,获益非浅。“乙脑”,属中医“暑温”范畴,由于暑邪极易耗气伤津,特别是小儿很易出现津气欲脱之危候,所以历代医家都推崇张凤逵“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  相似文献   

6.
“中暑”在祖国医学中属“暑温”范畴。它是夏季感受暑温病邪所发生的外感热病。对暑温病的发病原因,祖国医学认为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暑热或暑湿秽浊之邪乘虚侵袭所致。因夏季气候炎热,人体汗出过多,中暑患者极易出现“气伤津耗”的征象,致使正气不足无以抗邪;或日受暑气之邪,  相似文献   

7.
暑为阳邪,常夹湿,伤津,耗气,小儿脏腑娇嫩,暑热熏蒸肺胃,易致水津失布,津液耗伤,阴火独盛而发病,故治疗当以宣肺醒胃、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为原则。笔者选取加减五叶芦根汤和王氏清暑益气汤,分二组治疗小儿夏季热各12例,并分别观察其疗效。一、临床资料:本组24例患儿均以发热、口渴喜  相似文献   

8.
<正>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正常的暑热称为六气,若暑热太盛,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暑邪,是为六淫,为夏季重要的致病外因。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夏季火热之气所化,火热属阳,故为阳邪。其致病可出现高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状。暑邪升散,易伤津耗气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易升易散,侵犯人体可致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  相似文献   

9.
急危重症所累及脏器多而复杂,中医内科的脏腑辨证思路有其局限性。气津血精神奉养周身,为五脏六腑所共有,可以很好地弥补脏腑辨证的局限性。本文从气津血精神方面探讨了急危重症的病机演变规律,得出结论如下:急症表现为病在气津层面,以气逆津伤为核心病机,应迅速祛除邪气,力求阻断病势;重症表现为耗液动血,治疗应注重益气养阴扶正,防止邪气内陷耗伤藏真;危症多在伤精扰神基础上出现,死亡率高,中医治疗应多种方法并用,全面系统地扶正祛邪。  相似文献   

10.
脏毒治验     
刘××,男,7岁。1982年8月12日诊。三天前突感全腹胀痛,呕吐三次,泻肉酱色稀大便,泻下无度,屡经治疗未能有效控制。刻诊,泻血性臭秽污便,面色憔悴,头面热,汗如珠,全身浮肿,精神疲惫,烦躁不安,尿少色黄,舌质红绛,无苔少津,脉细数无力。大便隐血:强阳性。综析证候,时为初秋,燥暑当令,小儿最易感受暑邪,耗伤阴气,邪热内攻,化为火毒,蕴结肠中,伤及血络,而发此  相似文献   

11.
暑湿是外感湿热病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人夏之后,天暑地热,且暑多夹湿。暑湿之邪从口鼻而受,留恋气分,弥漫三焦。小儿脏腑娇嫩,稚阴稚阳,饮食不能自节、寒温不能自调,暑湿之邪易乘虚而入,对小儿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小儿暑湿的临床特点有:(1)高热(39℃以上),朝轻暮重,寒少热多;  相似文献   

12.
浅谈温病治疗中的养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邪为病 ,本易损伤津液 ,若有治疗不当 ,更可劫阴耗液。而阴液存亡关系到疾病的转归、预后。吴瑭“热病未有不伤阴者 ,其耗之未尽则胜 ,尽则阳无所流恋 ,必脱而死亡”。故临证用药之际 ,须毋忘津液二字。今不揣浅陋 ,试谈养阴之法如下。1 邪盛津未伤 ,当先防之 温病常为风热、暑热、湿热、燥热以及疫疠之气侵害人体所致 ,其邪性热属阳 ,最易伤津。风热之邪具有外散疏泄之特点 ,侵害人体首先犯及肺卫皮毛 ,发泄腠理 ,汗出伤津 ;暑热为害 ,性酷热 ,伤正气 ,耗阴液 ,阳邪燔炽于阳明 ,阳明之热蒸扰机体内外 ,迫津外泄 ,气伤液脱 ;湿热为病 ,…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药学中,有许许多多祛暑良药。这些中药既能清除暑邪,又能治疗暑邪引起的一些疾病。由于暑邪不仅有耗伤人体气分之特点,并且多挟有湿邪,所以中药祛暑佳品常常为益气与利湿中药共同组成。  相似文献   

14.
暑热为夏季之主气。暑热之气为患,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暑为阳邪,最易耗人津气;二是暑多夹湿,最易侵人肠胃。小儿娇嫩之体,易感而罹病。临床一般以邪客肺卫与暑湿侵犯肠胃为常见。邪客肺卫,当以宣暑解表为治。暑湿之邪客于肠胃,需分寒热虚实,当以消暑祛湿为治。但湿邪为患,当化、当燥、当利,治宜详审。后附笔者临证治验医案数则,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小儿夏季热为小儿科常见的一种时令病,其中以1——2岁的儿童较多,临床上以持久发热、无汗、口渴、尿多为特征。在中医文献中认为小儿气阴偏虚,阳火偏亢,值此暑令,燥热之气侵袭肺胃,肺胃受邪,则津液被刼而作渴,即所谓热识则津伤,津伤液涸,则引水以自救,甚至频饮频溲,状若消渴,故在治疗方面,古人着重撤热、生津、滋水、润肺。笔者根据上述原则,采用二各汤合医宗金(钅监)儿科心法疳积门中清热甘露饮定名为二冬甘露饮,作为基  相似文献   

16.
近30年临床实践中,我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中虚湿盛,以湿为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多不知饥饱,又不能自避寒暑,最易感寒伤暑,停食伤乳,损伤脾胃。脾胃受伤,脾失健运,则病泄泻。因此,调治小儿疾病,总以平和之剂、攻补兼施为宜。用药应注意轻灵活泼,勿伤元气,照顾脾胃,做到中病即止,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在处  相似文献   

17.
暑症,是指因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类病症。暑性炎热而升散,故本症多见热象,且易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故常与湿邪相混成病。主要临床表现有伤暑:感热,5T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  相似文献   

18.
<正> 我院已故老中医瞿镜清,从医50余载,学术经验丰富,兹整理瞿老治疗小儿久热经验于下.1.气阴不足,酸甘养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每易感受六淫之邪。而热邪最易伤阴,耗精损正;亦可因正气不足,而邪恋肌体,久热不退。瞿老认为:阴虚邪恶之热,若有脾胃不足之症,治宜酸甘化阴敛其阳,助其正气祛余邪,切忌乱投苦寒碍胃之品,否则欲速而不达。例1,刘某,男,9岁。1978年5月4日  相似文献   

19.
暑温重症抢救心得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225300)钱利凝【关键词】暑温气营两燔中医药疗法暑温是夏季感受暑热病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其临床特点是: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候,病机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根据季节特点(每...  相似文献   

20.
三、暍病(一)概说1.病名:暍病亦称中暍或中热。是夏日伤暑所致气阴两伤之证,与现今中暑概念不同。2.病因病机:暑为六淫之一.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易致热证。暑性升散,易耗气伤津。本病即因夏感暑热,气阴两伤所致。3.主证:发热,汗出、烦渴、少气、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