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我院不良反应报告情况,为临床提供安全、合理的用药参考。方法:对我院2001年~2008年120例不良反应报告归纳、分析、总结。结果:120例ADR报告中,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ADR,占75例(62.50%);年龄在60岁以上人群更易发生ADR,占37例(30.83%);中药制剂引起的ADR最多,占50例(41.67%);ADR表现以皮肤、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58例次(40.85%);给药途径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最多,占52例(42.33%);ADR发生的时间以0.5h~24h发生的最多47例(39.17%)。结论:加强ADR监测力度,安全、合理、有效使用药品,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2.
我院258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冯新  章红  李青 《中国药房》2008,19(35):2783-278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集到的258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药物剂型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8例ADR中,以抗微生物类药物引起ADR最多(占64.34%);在临床表现方面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多数(占45.74%);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7.91%)。结论:开展和加强临床ADR监测与报告工作是提高用药安全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邱晓春  韦灵玉  韩昊颀 《中国药房》2014,(22):2077-2079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情况,为加强药品安全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度上报国家ADR监测网并通过中心审核的286例ADR报告,根据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药品剂型、给药途径、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以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ADR发生率最高(占51.05%);静脉滴注给药是引起严重ADR的主要途径(占77.85%);引起ADR的药品以抗肿瘤及辅助药为主(占66.08%);严重的ADR表现以红细胞异常最为常见(占34.51%);引起严重红细胞异常的前10位药品均为抗肿瘤药,报告最多的是顺铂、多西他赛、环磷酰胺等。结论:临床应加强临床医务工作者对ADR的认知度,尤其是应重视对抗肿瘤药ADR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4.
于盼盼  崔静茹 《中国药房》2014,(26):2463-246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5-2013年收集并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 611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611例ADR报告中,女性(890例)多于男性(72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最多,占52.70%;引起ADR最多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占77.53%;由抗感染药引发的ADR最多,占28.18%;其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ADR最多,占35.90%;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37.31%;严重的ADR有4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监测工作,尤其是抗感染药,以避免或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我院235例抗菌药致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收集并上报的抗菌药致ADR报告23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235例ADR报告共涉及28种抗菌药,其中头孢菌素类引起ADR最多(占34.47%),其次为喹诺酮类(占22.13%);给药途径以静脉注射引起ADR最常见(占86.3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见(占50.64%);严重ADR报告共4例。结论:临床应加强抗菌药ADR的监测工作,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我院105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我院2012年1-12月上报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 056例ADR报告为对象,对其一般情况、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056例ADR报告中,年龄≥60岁的患者发生ADR比例最高(355例,占33.62%);静脉给药引起的ADR最多(986例,占93.37%);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抗菌药物(434例,占41.10%),其次为中药注射剂(288例,占27.27%);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460例,占43.56%)。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的监测与上报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我院25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荣  马立如  任小贺 《中国药房》2009,(26):2065-2068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规律与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8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北京市ADR监测中心上报的ADR报告252份,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严重ADR、ADR发生率排序居前10位的药品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52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4类101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占49.60%);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76.19%);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7.67%);严重ADR20例(占7.94%);引发ADR最多的药品是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有2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北京佑安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0年收集到的109例ADR报表中患者的一般情况、给药途径、可疑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的分类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9例ADR中,男性患者较多(占56.88%);静脉给药方式引起的ADR最多(占58.56%);引发ADR药品共13类66种,其中以抗感染药居多(占32.43%);ADR涉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占34.65%)。结论:应重视和加强ADR的监测和报告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9.
我院17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ADR报告174例,分别从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上报来源、药品种类、引发ADR的器官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4例ADR中,60岁以上老年人较多,有53例(占30.46%);以静脉滴注引发ADR最多,有137例(占78.74%);抗感染药引发ADR最多,有108例(占62.07%);ADR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有81例(占46.56%)。结论:医疗机构应重视ADR的监测与报告工作,特别是抗感染药及注射用药,以预防和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我院2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韩波 《中国药房》2011,(30):2859-2861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2月21日-2010年12月20日通过网络系统向广东省ADR监测中心上报的ADR报告283份,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上报的科室、ADR的关联性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83例ADR报告中涉及的药品共17类96种,其中抗微生物药引发的ADR最多,有137例(占48.41%);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有272例(占96.11%);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有135例(占47.70%);严重的ADR2例(占0.71%);引发ADR最多的药品是头孢噻肟钠,有22例;引发新的ADR最多的药物是参麦注射液,有6例。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苏丹  谢小菊  刘广军 《中国药房》2007,18(32):2538-254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方法:对我院2006年上报的95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95例ADR中,19~60a成年人较多(占52.6%);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51.6%);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感染药居多(占65.3%);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41.1%)。结论:应加强ADR监测与ADR知识宣传,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收集到的137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物种类以及临床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91.97%(126例);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75.91% (104例);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常见,占总例数的71.53%(98例)。结论:应重视ADR的报告与监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2013年收集的694例ADR报告按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及ADR临床表现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94例ADR报告中,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占73.34%;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引发ADR例数最多(占57.35%),其次为中药制剂(占19.31%);ADR损害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为主(占45.10%),其次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分别占25.36%和19.02%)。结论:临床应提高ADR监测报告质量,加强抗感染药的合理使用,减少ADR的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4.
我院27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刚  骆伟  钟长珍  漆玲 《中国药房》2009,(26):2061-2063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一般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上报的271例ADR报告,分别对患者的年龄、性别、上报科室分布、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1例ADR中,共涉及药品14类91种,其中抗肿瘤药引发ADR最多,有152例(占56.09%),其次是抗微生物药,有26例(占9.59%);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所占比例最大,有247例(占91.14%);引发消化系统的ADR较多,有79例(占29.19%)。结论:抗肿瘤药、抗微生物药应用及以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因素,临床应重点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促进我院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4月—2009年12月收集的44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45例ADR报告共涉及134种药品,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4.49%);抗微生物药发生ADR最高(47.19%);中药注射剂引起的ADR在所有中药制剂中最多(82.35%);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7.08%)。结论:加强ADR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妇儿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6-2009年各科室上报的ADR报告364例,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64例ADR报告中,女性(293例)多于男性(71例);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占66.21%);涉及药品116种,主要由抗微生物药引起(占69.97%),其次是中药制剂(占10.46%);ADR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48.78%)、消化系统损害(22.39%)。结论: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关注妇女和儿童的用药安全,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1月-2007年9月164例上报的ADR报告从年龄分布、性别、药物种类、给药途径、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患者(>60岁)ADR的发生率较高,占37.8%(62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27.44%(45例);静脉给药是引发的ADR的主要途径,占88.42%(145例); ADR临床反应以神经系统最为常见,占43.90%.结论:要加强ADR监控工作,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42例ADR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药品的种类、给药途径、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22例(52.4%);中药制剂引起的ADR10例(23.8%);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69.0%(29例);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附件损害,占66.7%(28例)。结论:药品不良反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重视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9.
我院46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小坡  卢美娇 《中国药房》2009,(20):1582-1584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6年4月~2008年3月上报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465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发ADR的药品中,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最多,有315例(占67.7%);神经系统用药次之,有39例(占8.4%)。静脉用药引起的ADR占83.0%,其次为口服给药占16.1%。主要的ADR类型为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占54.9%。ADR的转归中,好转占71.2%,治愈占28.8%。结论:临床应重视ADR监测工作,提高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表现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08-2009年上报到山东省ADR监测中心的502份门诊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年龄、药品种类、临床表现、给药途径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2例ADR报告中,抗菌药物所引起ADR最多,有109例(占21.71%);其次为中药制剂,有90例(占17.93%)。静脉注射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有278例(占55.38%)。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多数,有138例(占27.49%)。结论:医务人员应强化合理用药意识,开展和加强临床ADR监测,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