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证类本草》中白字《本经》药物内的产地,虽作黑字,但并非全属《别录》文,应有《本经》文。《本草经》序文云:“药有生熟土地所出”。这就指明《本经》药物应有产地的名称,但《证类本草》白字《本经》药物产地无白字标记,这又意味着《证类》中《本经》药无产地名称。颜之推《家训》云:“《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出诸药物,皆  相似文献   

2.
《名医别录》五加皮的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古代药用五加品种的探讨》一文中,曾将中国古代药用五加豺漆和豺节的别名破译出来,并从植物分类学角度,从茎皮颜色和刺型特点,考证出《名医别录》(下称《别录》)所载豺节五加,即为今之刺五加。《别录》是现存最早的一部《神农本草经》(下称《本经》)补注书。它不仅在《本经》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  相似文献   

3.
经考证大蒙即牡蒙、菟丝。菟丝和王孙及除紫参外的相关名称间通义顺,或有讹误联系。王孙传间以及蔓延之名合于菟丝性状,《本经》、《别录》所载王孙功用,可视为今警丝及菟丝子二药多方使用的功效,《本经》载有一物二药和用别名作正名的先例,故可信王孙(牡蒙)即今菟丝子Cuscuta chinensis Lam。近代曾误订种名Paris tetraphylla A.Gray,今所谓王孙之名、物实际忆没灭。紫参的异  相似文献   

4.
《本草经集注序录》云:“以《神农本草》三品,合三百六十五为主,又进《名医》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二十种”。但据考证,《新修本草》实载《神农本草经》(以下省称《本经》)药物367种,《名医别录》(以下省称《别录》)药物370种,总计737种,并不符陶弘景所说《本经》365,《别录》365,合730种之数。显  相似文献   

5.
1名称源流 地黄,来源于玄参科植物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块根。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名干地黄,制法未述。陈藏器云:“干地黄,《本经》不言生干及阴干”可资佐证。《本经》又日“生者尤良”,相对于干地黄,此说应指鲜品,可见当时地黄应有2个炮制品入药,即现今所谓“鲜地黄”与“生地黄”。《名医别录》中干地黄的制法是“采根阴干”(以下称《别录》)。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方论》中有蒸制品的应用,如“蒸之如斗米饭久。”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进行中药资源调查中,发现两头尖Anemone raddeana Regel(毛茛科)的药材名称较为混乱,同药异名较多,异物同名亦有。这样无论对药材的供应和使用,还是对科研与教学等都是十分不利的。为此,我们从古今本草入手对两头尖的名称进行了考证。两头尖一名,在陶弘景所著的《名医别录》里首次出现。不过是作为动物药牡鼠的粪便被收载。作为一种植物药,两头尖一名出现在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但李时珍将两头尖写在乌头项下。认为  相似文献   

7.
胡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列为上品,自古以来名称混乱,各地使用的品种各异,据梁代简文帝“劝医文”记载:“世误以灰涤菜子为胡麻,则胡麻之讹,其来久矣。”{’]《齐民要术》记载:‘治人就有将完蔚子伪巨胜,以黄麻及聚伪胡麻。”巨胜,《本经》记载即是胡麻{‘]。可见古代对胡麻的使用就很混乱。目前从药材来源发现误用品就有七种之乡”。临床上及调剂中主要是胡麻、小胡麻、胡麻子不分的现象较为严重。为此,笔者进行了本草文献考证,以求澄清真伪。三名称考证胡麻体经》又称巨胜。李时诊在《本草纲目》(…  相似文献   

8.
梁茂新 《中医研究》1990,3(4):39-41
《名医别录》是重要的古本草文献,大致晚唐以后便佚失了。笔者认为,辑复此书有五难:①《本经》药论内容是否被《别录》收载和收载的细节尚需证实;②《别录》的配伍宜忌中多大程度上收录了《本经》和《药对》的同类内容,尚待明确;③在我们已论证的《别录》诸病通用药之外,书中如何保留《本经》等书的同类内容,认识有待统一;④确定书中实际药物数量和具体药物难;⑤认定此书的编纂者难。  相似文献   

9.
矾石名实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家葵 《中药材》1990,13(3):39-41
经考证,矾石在历代本草中名实变迁很大,《本经》中的矾石指皂矾;《别录》中的矾石指胆矾;《新修本草》中的矾石则是多种矿物质的总称;宋以后的本草著作矾石则单指明矾.《金匮要略》硝石矾石散使用的是皂矾,而非明矾或胆矾.  相似文献   

10.
山茱萸原植物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本草考证,证实《吴普本草》所载的山茱萸应为蔷薇科植物毛樱桃Prunus tomentosaThunb。《名医别录》、《本草图经》、《本草衍义》、《救荒本草》等文献所载的山茱萸与现今药用的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1.
陶弘景所记载的硝类药物包括朴消、消石和芒消,在《本草经集注》中三药的描述晦涩不清。对《本经》和《别录》所记载的硝类药物功效进行对比,并对陶弘景本人注释进行分析,发现《别录》中记载的"朴消"、"消石"和"芒消"均与当时及现代实际应用相符。其中"朴消"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钠,"芒消"从朴消中制得,"消石"的主要成分为硝酸钾;《本经》中的"消石"和"朴消",与《别录》中的名称正好相反,而记载的药效等内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考证,认为今习用肉桂是《神农本草经》中的“菌桂”,不是《图经》中的“牡桂”,也不是《别录》中提到的“桂”。  相似文献   

13.
白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苦、平。主痈肿疽疮,散结气,止痛。除热,目中赤,小儿惊痫,温疟,女子阴中肿痛。一名兔核,一名白草,生山谷。”《中药大辞典》收载古本草的别名共五个:兔核、白草(《本草经》),白根、昆仑(《别录》),猫儿卵(《纲目》)。其实,对于白蔹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本经》成书以前更远的年代,所用的名称也不止这五个。 《诗经·唐风·葛生》有“葛生蒙楚,蔹漫于野”之句。可知蔹作为一种植物的名称早在《诗经》的成书年代就已出现。蔹,古作莶和  相似文献   

14.
苗德振  曹军 《国医论坛》2012,27(3):20-21
原蚕蛾入药历史悠久,本文拟从文献考证、功效认识、现代研究及其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探讨. 1 文献考证 关于原蚕蛾的最早记载,历代本草书存有争议.大致有两种认识:一是以《绍兴本草校注》、《本经逢原》等为代表,认为原蚕蛾是指《神农本草经》的樗鸡;二是多数本草书认为原蚕蛾最早记载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如《日华子本草》、《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  相似文献   

15.
一、《纲目》标注“陈藏器本草”为《别录》。例一:《纲目》卷十八上旋花条(1955年人卫影印本1015页)主治有“续筋骨,合金疮”七字,下注出处为“别录”。《政和本草》卷七(人卫影印本185页)旋花条文中无此七字。但条文下引陈藏器文有此七字。是《纲目》误注陈藏器文为别录文。例二:《纲目》卷四十六蜗螺条集解下引《别录》曰:“蜗螺,生江夏溪水中,小于田螺,上有  相似文献   

16.
川产黄芪考     
黄芪,《本经》:上品,一名戴糁。《别录》:生白水者冷补;一名戴椹、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生蜀郡山谷、白水、汉中。《药性论》:一名王孙;生陇西者下补五藏,蜀白水赤皮者,微寒,此治客热用之。《图经》:有数种,有白水芪,有赤水芪,有木芪,功用并同而力不及白水芪。可见古代黄芪即有数  相似文献   

17.
第二章人部一乱发 [概说] 乱发,《本经》称“发鬓”,载于上品。乱发之名,首见于《别录》。《本经》云:“发鬓,味苦温。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痉”。《别录》云:“乱发,微温,主欬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止。”《本经》及《别录》极言其功能主治,经方中仅二方用及,主要取其化淤利水,养血润燥,通利二便之功。 [运用] (一)治小便不利症;《金匮》滑石自鱼散治小便不利症,方中配有乱发炭。周岩说:“滑石白鱼散乃利小便之重剂,病不专在气分,滑石利窍驱湿热,不辅以白鱼乱发血  相似文献   

18.
曲节草一名首见宋·苏颂《本草图经》,它究竟指当今何物?查阅历代有关文献,未见阐明。今《中药材》1991年第10期发表了中医研究院中药所郑金生先生撰的《曲节草的本草考证》一文,认为以今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的可能性最大,并最后认定曲节草应是今爵床科植物马蓝。对此,笔者拜读全文,认为尚可商榷如下: 一、马蓝一名,宋·苏颂《本草图经》有载。云:“蓝有数种……有菘蓝,可以为淀者,亦名马蓝。《尔雅》所谓(艹咸),马蓝是也。……又福州有一种  相似文献   

19.
《证类本草》向上推溯,源于《嘉祐本草》,《嘉祐本草》源于《开宝本草》,《开宝本草》源于《唐本草》,《唐本草》源于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追本求源,来源于《本草经集注》中墨字别录药。要研究《证类本草》中黑字别录药的来源,首先要了解陶弘景怎么撰写《本草经集注》的。陶弘景撰写《本草经集注》,可从陶隐居序文起了解。陶隐居序云:“本经所出邵县乃后病时制,拟仲  相似文献   

20.
一真朱[概说]真朱是一味很古老的药物,早在《内经》十三方小金丹中就已应用,称辰砂。《本经》载于上品称丹砂,《别录》云:“作末名真朱”,陶弘景云:“即今之朱砂”,《图经》说朱砂“出辰州、宜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