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维CT血管造影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初步应用经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估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脑动静脉畸形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25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采用3D-CTA检查,并同期行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两种检查的结果。结果 3D-CAT显示了24例动静脉畸形,3D-CTA在显示畸形血管闭、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的三维构造以及空间关系上优于DSA,并能显示三者与颅骨的关系。3D-CTA虽未能发现1例小型小脑动静脉畸形,但其显示了一个位于小脑后下动脉(PICA)远端的供血动脉动脉瘤,并确定了出血系动脉瘤而非动静脉畸形。3D-CTA可以模拟手术入路时可观察到的血管构造,有助于正确判断动静脉畸形的各种成分,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结论 3D-CT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及其术前评估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适合于大型脑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以及颅内巨大血肿怀疑系动静脉畸形破裂者。它与DSA可互补,但尚无法取代DSA。  相似文献   

2.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颅内动脉瘤40例,所有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分析颅内动脉瘤的图像资料,评价动脉瘤自身情况及合并的颅内病理状态,比较CTA与手术或DSA的符合情况。结果 40例患者44个颅内动脉瘤,CTA准确诊断44个动脉瘤,误判1个,诊断符合率与手术及DSA分别为100%和96.2%。CTA准确评价动脉瘤的位置、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及合并的颅内病理状态。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准确性,可作为手术或介入治疗动脉瘤的术前常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栓塞失败的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用开颅手术方法治疗栓塞失败的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1999年2月至2002年4月采用手术方法治疗栓塞失败的颅内动脉瘤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其中后交通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前动脉A1段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1例.动脉瘤的直径平均为12 mm.结果 8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脑血管造影复查,动脉瘤均完全消失,无动脉瘤残留.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无手术合并症和术后死亡.结论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有动脉瘤残留或再通者建议行显微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相似文献   

10.
64排螺旋CTA早期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疑似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42例,在病情允许条件下首先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随后进行DSA检查,采用自身配对四格表卡方检验,分析CTA与DSA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39例患者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2~26mm),1例患者CTA检查疑似动脉瘤,1例患者CTA检查阴性.41例患者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1例患者DSA检查阴性.CTA与DSA动脉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63,P=0.608). 结论 CTA对于直径不小于2 mm动脉瘤的早期诊断较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7年5月威海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共36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6例患者中,行单纯介入栓塞22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9例,5例行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手术。以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评估手术治疗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结局。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血管成像(CTA)评估影像学结局。结果行单纯介入栓塞的22例患者中,完全栓塞21例;行单纯开颅手术夹闭的9例患者中,成功夹闭8例;5例应用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吻合血管并达到完全栓塞。36例患者中,9例术后存在非新发的神经功能缺失,1例术后死亡。35例患者出院时的GOS为:Ⅴ级18例,Ⅳ级14例,Ⅲ级3例。35例患者术后2周复查CTA或DSA,显示动脉瘤均消失。术后3~12个月的影像学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3例(8.6%),均为行介入栓塞的患者;其余32例未见动脉瘤复发。34例获临床随访1年,mRS 0~1分21例,2分8例,3分3例,4分1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85.3%(29/34);失访1例。结论根据具体病情采用介入栓塞术、开颅夹闭术或开颅血管搭桥联合介入栓塞治疗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好,动脉瘤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双能量CT血管造影术在头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血管造影术(DECTA)在头颈部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放射科自2009年2月至2009年8月应用DECTA检查疑有头颈部血管病变患者146例,结果阳性患者中16例接受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比较DECTA和DSA检查的影像资料及诊断结果.结果 DECTA检查表现正常69例,显示头颈部血管疾病77例(77/146,52.74%).其中15例患者DSA检查显示头颈部血管疾病,与DECTA检查相符(15/16,93.75%),包括动脉瘤8例,颅内动脉、椎动脉局限性狭窄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并狭窄、颜面部血管畸形和颅内血管畸形各1例.另1例患者CTA检查发现2个小动脉瘤,而DSA检查未发现.结论 DECTA能清晰地显示头颈部血管病变及肿瘤供血动脉,与全脑DSA结果符合率高,对于诊断颈部和颅内血管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报告1例经两次全脑、全程血管造影阴性的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患者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手术过程及病理结果,分析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原因。结果 患者为21岁男性,以突发头痛起病,外院头部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但脑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头部MRI检查怀疑脑干背侧海绵状血管瘤。转入我院后,复查全脑、全程血管造影仍然为阴性,复查头部MRI检查再次怀疑海绵状血管瘤并行开颅手术治疗,术中于小脑延髓裂发现病变为豌豆大小。呈结节状,有供血动脉进入口和输出口,术后病理证实为动脉瘤内血栓形成并机化。术后病人恢复良好。将MRI影像与3D-DSA影融合后,发现病变旁有小脑后下动脉通过,考虑为动脉瘤出血后继发血栓形成而闭塞。结论 脑血管造影虽然是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两次脑血管造影阴性仍然不能完全排除颅内动脉瘤,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动脉瘤出血后继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治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对5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CTA检查,分析动脉瘤显示情况,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所见比较。部分动脉瘤病例术后行CTA和DSA复查。结果 DSA确诊56例动脉瘤患者,发现68个动脉瘤。CTA显示51例(63个)动脉瘤,敏感性为91.07%(51/56),特异性为100%。CTA能明确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但不能很好地反映动脉瘤夹闭情况。结论 DSA目前仍然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及术后随访检查的"金标准"。CTA对于临床疑诊为颅内动脉瘤患者可作为一种筛选方法,但不适合动脉瘤术后的复查。  相似文献   

17.
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和栓塞中的价值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评估CT血管造影(CTA)在脑动脉瘤(AN)手术和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11例行CTA检查并进行了手术或栓塞治疗的AN,196例患者同期接受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所有患者根据CTA的结果确定治疗方案和指导手术或栓塞的进行.结果 7例CTA出现技术性失误,其余CTA影像均被手术或栓塞所证实.CTA发现了DSA漏诊的2例小型AN.CTA提供的AN的部位、瘤体、瘤颈、瘤体/瘤颈比等参数,有利于早期确定治疗方案.66例行夹闭术,依据CTA所模拟的手术入路影像均可顺利找到AN,CTA能有效地提供AN与载瘤动脉、周围分支及颅底骨结构之间的三维关系信息.145例行栓塞治疗,CTA的结果均被DSA所证实,对前交通、基底动脉顶端AN,CTA均准确指导导引导管进入的方向,能清晰显示瘤颈的投射角度和瘤体瘤颈比,辅助确定工作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 CTA有助于AN治疗方案地迅速确定,为早期治疗提供确切依据和指导信息,对AN手术或栓塞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PICA)解剖变异致双侧小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方法 对2例经颅脑MRI确诊的双侧小脑梗死患者采用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其头颈部血管,从而了解后循环血管的形态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病例1经DSA证实左侧椎动脉较细,远端管腔闭塞,通过右椎动脉代偿供血原左侧PICA供血区但欠充分,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右侧椎动脉。病例2经CTA证实右侧椎动脉较左侧明显细且远端显示欠清,MRA示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左侧椎动脉。结论 2例双侧小脑梗死患者均存在一侧椎动脉优势供血,且双侧PICA共同起源于该侧椎动脉。在该解剖变异基础上一侧椎动脉发生病变时可出现双侧小脑梗死。因此,在临床中出现双侧小脑梗死时临床医师不能忽略这一解剖变异基础。  相似文献   

19.
We performed a prospective study to evaluate the intraoperative value of indocyanine green (ICG) video angiography in an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 From January 2007 to April 2008, 42 patients with anterior circulation aneurysms who were to undergo aneurysm clipping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Intraoperative ICG video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using a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After the operation, three-dimensional CT angiography (CTA), 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 an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use of intraoperative ICG video angiography. Of the 42 patients, on ICG video angiography after initial clip placement, neck remnants of the aneurysm were found in two patients, inadvertent clipping of branching vessels in one patient, and inadvertent clipping of perforating vessels in two patients. ICG video angiography after adjustment of the clip position showed a perfect residual elimination with no abnormal findings. Post-operative DSA, CTA and MRA results corresponded to the intraoperative ICG video angiography findings. Therefore, ICG video angiography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monitor residual aneurysm, parent artery stenosis or perforating artery occlusion during intracranial aneurysm clipping.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介入困难的破裂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3年4月应用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6例曾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失败的破裂PIC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常规行骨窗位头颅血管成像(CTA)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顶指向、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制定最佳手术入路。2例PICA延髓前段及1例延髓侧段动脉瘤采用枕下远外侧入路,1例延髓侧段PICA动脉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2例PICA扁桃体段动脉瘤采用枕下后正中入路。随访时间为3~28个月,平均10.5个月。所有患者恢复良好,无任何神经功能缺损,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均为5分。CTA或DSA复查示6例PICA动脉瘤夹闭术后均无残留或复发。结论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破裂PICA动脉瘤难以实施血管内治疗时的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术前骨窗位CTA有助于制定最佳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