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对新世纪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风》一节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商榷。主要涉及:在中风主症方面:“昏仆”是中风主症但却不是必见症状,“口眼喎斜”还是“口舌歪斜”,中风主症不能没有“偏身麻木(偏身感觉异常)”;中脏腑与“中腑脏”;痰热腑实证的归类与主症;选方用药的几个问题以及教材规范化等。 相似文献
3.
现行《中医内科学》,是全国中医高等院校采用的教材,亦是中医内科临床工作者参考书籍。现将这本教材的内容归纳几则作以简要剖析,以供中医工作者参考。一、概况:《中医内科学》共收集五十一个病,附列五个病。这些病可分为三大类,一日外因所致外感病。二日内因所致内伤病。三日外因和内因所致者,包括外感致内 相似文献
4.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各专业的基础学科之一。《中药学》作为中医学、中药学等相关专业的教材,对学习中药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等中医院校使用的《中药学》教材较好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基础与临床、继承与发扬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第1版,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方剂学》存在一些需商榷的问题,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6.
高等医药院校《医古文》统编教材试行以来,普遍的反映是好的。文选部分有一些是“文革”前的保留篇目,也有新入选的文章;注释上兼采众家之长,吸取近期学术成果,具有简明、通俗、比较准确的优点。教材还注意到和一般古文选的区别,对选文中一些中医学的常用、专用字和词语作了较多较详尽的诠释,使教与学二方都获益不 相似文献
7.
8.
9.
《内经选读》教材从四版至七版,某些内容的阐述,并未完全符合原著的思想与观点,从中选择出“和于术数”“各从其欲.皆得所愿”“阴平阳秘”“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神明之府”“去菀陈荃”“肝不弦,肾不石”“阴阳交”“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等十个主要之处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0.
《中医诊断学》教材,从四版(《中基》)到七版,在某些重要问题上的阐述,不太明确、准确,从中选择出四诊的顺序、相兼脉与复合脉、里证、实证、虚证的临床表现、实证的病机、虚证转实等五个重要方面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1.
12.
文章认为高职高专中医内科学教材编写应充分体现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切实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科学精神,突出临床思维能力训练在专业能力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能力发展需要的教学改革,大胆尝试教材编写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并构建立体化中医内科学教材。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反复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将事物共同的本质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以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就成为概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温病学》教材(第五版,下同)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中有一些内容并不是温病共同的本质特点,使温病概念欠准确,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有必要进行商榷。一、关于温病的定义何为温病?历代医家并无确切定义,《温病学》教材云:“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22)
《伤寒学》教材是各中医院校广泛使用和好评的《伤寒论》教材,因而一版再版,2006年在原版《伤寒学》基础上进行了二版修订,目前再版时更名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伤寒学》。该教材重点突出,讲授清晰,条文篇章分类合理。然而虽修订再版也百密难免一疏,在对部分条文方药解释上欠缺合理,尤其是桂枝加附子汤证治法、小青龙汤配伍意义、阳明病179条三阳阳明含义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5.
<正> 针刺手法操作的正确与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经络感传现象是否明显和临床疗效是否显著.这对于临床研究或实验研究,探讨经络感传现象,均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针刺手法,古今繁多归纳起来,不外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即有补、泻两种主要手法.朱琏氏说:“实状要泻,也相当于我们说的强刺激,……虚状要补,也相当于我们说的弱刺激.”明代《针灸大成》附辨中记载:“或问用针浑是泻而无补.古人用之,所以导气,治之 相似文献
16.
孟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7):50-50
全国成人高等医学学历(专科)教育教材《护理学基础》自出版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此教材在内容完整性、语言描述、图表标示、时间描述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使教材进一步完善,方便学习和教学,特将发现的问题提出来,谈一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7.
由常存库教授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医学史>目前正在全国使用.在前几版教材的基础上,教材比较注意突出中医学的主体内容,对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内容的比例安排较为得当;并给人一些新的气象,如在前3章中增加了一些哲学概念和内容,这是既往医史教材从未有过的举措;同时在教材正文各段段首或篇尾每每有一些提纲挈领的文字,或简述源流、或作过渡、或提示内容要点、或归纳小结,这对掌握教材中大量史实有很大帮助,对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和掌握要点也很有好处,对教材前后内容的联系很有启发;书中对不同时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等较前几版教材有更多的总结,这些都是它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谨就各家对《医古文》教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版)中个别断句、实词、虚词的译注提出管见十例,抛砖引玉,敬请赐予批评指正。1.欲以不疾者为功(9,26,4一意即句出教材第9课,第26页,第4行。下同):此句译作“想拿没有病的人来治疗显示他的本领”、“想拿无病的人(当作病人来班治)作为自己的功绩”之类,欠明快简洁。“为”,《辞源》:“作也,造也。”因此,以译作“想拿无病的人造就自己的功绩”为安。2.特寿之于木,刻揭于耳目聚集之地(14,41,15):逗号当移于刻之后、揭之前。前一“于”字作凭借解。木刻,名词,…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7,(23)
笔者在讲授中医诊断学这门课程过程中,发现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三版高职高专《中医诊断学》教材存在一些瑕疵,如教材中存在错别字,教材内容前后不一致,以及教材一些内容不完整,需要补充或调整。通过自己的讲课体会和临床观察,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