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目的;分析脊髓造影和造影后CT(CTM)二者的影像学表现,诊断价值及不足之处。方法:对临床疑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82例患者进行了正位,侧位,斜位和过伸过屈位脊髓造影,造影后进行了CTM检查。结果:8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脊髓造影与手术符合率为91.6%,CTM诊断符合率为97.2%,结论:脊髓造影仍是公认的诊断腰椎间突出症的常用方法,有较高的手术符合率,而CTM可纠正脊髓造影L5-S1椎间突出可能造成的假阴性,二者联合使用可减少漏诊,提高诊断准确率,是腰椎赣肋突出症确诊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院1997年开展CT扫描技术以来,对腰椎管狭窄的病例,在采用了碘水脊髓造影的同时,加做了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现将28例病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讨论,以提高对影像诊断学认识。  相似文献   

4.
对经手术证实的86例腰椎间盘突出的脊髓碘水造影及造影后CT扫描进行了对照分析。脊髓造影诊断椎间盘突出100处,手术108处,准确率为92.6%;造影后CT扫描诊断间盘突出107处,准确率为99%,因此,认为脊髓造影后CT扫描为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脊髓造影与CTM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脊髓造影与CTM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诊断价值,对98例LDH患者进行了脊髓造影与CTM影像对照研究,认为二者联合应用,对判定腰椎间盘病变的部位,程度,方向有很大的指导价值,可减少单一检查所造成的漏诊,误诊,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脊髓造影已普遍应用于临床 ,主要适用于椎管内疾病的定位诊断。我们应用脊髓Isovist造影方法对68例腰椎间盘突出及合并椎管狭窄者进行诊断。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男 50例 ,女 18例。年龄 2 1~ 68岁 ,平均 4 5岁 ,其中 31~ 55岁 64例 ,占 94 1% ,病史中均有明确外伤史 ,病程 1个月~ 7年 ,68例经查问病史及物理查体均拟诊腰椎间盘突出症。1 2 脊髓Isovist造影 取Isovist 10ml,缓慢而连续地注入蛛网膜下腔 ,在可控可视X线下观察 ,造影剂影像形态变化 ,抓摄异常征 ,一般观察摄取前后位、侧位、左右侧斜位 4…  相似文献   

7.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实性69例,女性33例,再次手术年龄25~68岁,平均43.8岁;再手术间隔时间2个月~5年6个月,平均2年8个月。1.2脊髓造影检查分别应用欧米粕克10ml(360g/L)和伊索显10ml(300g/L)造影检查42例,在L3~4或L4~5椎间隙穿刺注入选影剂,电视荧光屏下观察造影剂流动情况,摄正倒位、左右斜位x线片。1.3CT扫描常规自L3~S1,检查厚度为5mm,间隔3mm,每个椎间隙连扫5次。一般扫描L3~4,L4~5,LS~SI椎间盘。CT扫描力创。1.4CTM检查使用造影剂欧米粕克和伊索显各10ml造影42例,常规摄腰椎正、例、左右斜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造影、CT与MRI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价值。方法:脊髓造影44例,手术探查椎间隙55个;CT检查90例,手术探查椎间隙134个;MRI检查100例,手术探查椎间隙136个,分别计算各种检查与手术探查符合率。结果:脊髓造影符合率81.8%(45/55),CT检查符合率88%(118/134),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率94.9%(129/136)。结论:MRI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症符合率高,且有很高的软组织分辨率,适宜观察脊髓改变,对有条件者应尽量作MRI检查。  相似文献   

9.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脊髓造影和CT是常用的方法。作者自1993年以来对24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脊髓造影,其中20例具术前CT资料且行手术治疗,现就其结果作一对比分析。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2例,女8例,年龄28~...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1988年~1993年间经手术证实有腰椎侧隐窝狭窄的74例临床详尽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影像学检查与手术所见。认为低位脊髓造影与CTM联合应用对腰椎侧隐窝狭窄的诊断有互补效益,能提高临床诊断率,对术式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有一定意义。对不典型的疑难病例尤为适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男46例,女28例,年龄33~62岁,平均43岁。从事体力劳动61例,有外伤史54例,均有腰腿痛史(单侧52例,双侧22例),并反复发作近期持续加重。其中棘间及棘突旁放射性压痛38例,直腿抬高试验(30°~55°)阳性59例,感觉障碍…  相似文献   

11.
比较全椎板和大部椎板切除减压加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病人的疗效。方法共收治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病人112例,分别采用狭窄节段上一椎体的全椎板和大部椎板切除减压加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结果随访42例病人,平均随访时间6.8a,疗效优良率达88.1%,复发率2.4%,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随访32例病人的腰椎过屈过伸位片发现,大部椎板切除病人的腰椎滑移距离比全椎板切除病人的要小,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大部椎板切除减压加椎间盘髓核摘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合并椎间盘突出病人,术后疗效好,并发症少,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不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手术中要保留棘上韧带,术后要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2.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及再次手术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1984年至1995年间再次腰椎间盘手术29例,其中在我院第一次手术19例占28%,由外院转入10例;复发时间2月-11年,平均102±424月。结果: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初次手术髓核摘除不彻底,多间隙椎间盘突出遗漏或再突出,腰椎管狭窄未解除及疤痕组织粘连压迫等。结论:初次手术前应明确所有诊断,术中应尽量彻底摘除核组织及解除椎管狭窄,要注意避免过分扩大减压导致脊柱不稳;二次手术时应从正常部位向粘连瘢痕部位细心分离,在直视下操作,在摘除髓核及椎管扩大减压同时避免损伤硬膜、马尾神经及神经根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单侧及双侧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单侧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双侧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观察手术相关指标及近期、远期疗效指标。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②术后,二组患者的椎间隙高度、椎间隙曲度、融合率以及JOA评分、ODI评分、SF-30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侧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有助于减小手术创伤、促进术后恢复,且取得与双侧手术相当的近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局麻小切口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及优点.方法:选择2001年2月~2003年12月在我科就诊的腰间盘突出症病人62例,皮肤浸润麻醉,行髓核摘除术.结果:病人术后3天可直腿抬高练习、起床活动,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或血肿等并发症发生;术后57例治愈,时间为6个月~3.5年.参照Nakai评定标准优良率为96%.结论:局麻小切口髓核摘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优良率高、不损害脊柱稳定性、价格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突出及膨出的CT诊断与临床手术对照(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0例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者的CT诊断与临床手术进行了对照,CT扫描表现有肿块,硬膜囊受压,神经根鞘湮没、肿胀,受压,脂肪间隙不对称或消失,突出的髓核钙化及Schmorl′s结节等,与手术符合率为92~100%。  相似文献   

16.
报告近3年收治的腰椎间盘多发突出症232例中,合并椎管狭窄62例,占26.7%。椎管狭窄的原因中,59例继发于椎间盘多发突出,3例为腰椎退行性变。说明腰椎间盘突出可以引起椎管狭窄的观点是肯定的。患者表现具有腰椎间盘多发突出和椎管狭窄(矢状径≤10mm)的临床特点。康复治疗采用牵拉推压手法复位,配合矿泉浴等综合疗法,治愈率58.07%,总有效率91.94%。  相似文献   

17.
洪宁 《河北医学》1997,3(5):12-13
腰椎间盘突出合侧隐窝狭窄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术前对侧隐窝狭窄不能明确诊断:只满足椎间盘摘除,没有对侧窝进行探查和扩大减压。作者对21例侧隐窝狭窄患者,依据CT、MRI椎管道诊断,手术以半椎板切除为主要进路,行腰椎间盘摘除和侧隐窝扩大,19例随访6个月-8年,优良率达94.7%  相似文献   

18.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一种常见病,作者将1990.7 ̄1993.12收治的50例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例,从临床过程,辅助检查及手术情况几方面进行分析,并强调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管狭窄(非间盘突出性狭窄)时,扩大侧陷窝及神经根的彻底减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手术治疗的结果。结果:术后随访21月至6年,平均3.2年,治疗效果优179例,良23例,可14例,差5例,优良率91.4%。结论:坚持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的诊断原则,严格掌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术式,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二次手术的原因,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再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0例,女9例;平均年龄55岁(19~70岁)。根据再次手术前的病史、查体、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术中发现分析再手术原因。结果再手术原因:内固定位置不良(1例)、定位错误(2例)、原间隙再突出(5例)、侧隐窝狭窄未根除(10例)、腰椎术后节段性不稳(8例)、血肿压迫(5例)、脑脊液漏(3例)、术后瘢痕压迫(5例);术后2年随访,症状消失者25例,部分改善者13例,无改善1例。结论熟知解剖及局部病理变化、术前仔细查体、详尽阅片、术中仔细操作、术后充分引流是避免二次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